华枝睾吸虫病是由后支睾科支睾属的中华分枝睾吸虫寄生于犬、猫胆囊和胆管内所引起的疾病。本病除可感染犬、猫、猪、鼠等多种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外,还可感染人,属人畜共患病。在我国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北京、上海及东北等地,都有发病的报道。
[病原] 华枝睾吸虫的成虫腹背扁平,呈灰白或微黄色,半透明,虫体表面平滑,体形狭长,前端略尖,后端钝圆,大小为10~25mm×3~5mm。口吸盘在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虫体前端1/5处,比口吸盘小。睾丸有2个,位于虫体后部,前后排列,呈珊瑚状分枝。卵巢有1个,位于睾丸前方,边缘为花瓣状分叶,受精囊呈茄形,位于前睾丸和卵巢之间。子宫盘曲于卵巢和腹吸盘之间,内充满虫卵。劳氏管细长弯曲,开口于虫体背侧。口腔在口吸盘内下接短的食道和咽。肠管2支,沿卵黄腺内侧直伸至虫体后端,以盲端终止。排泄囊呈略弯曲的长管形,位于虫体后1/3部的中央,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虫卵为黄褐色,卵壳厚,大小为29μm×17μm,形似灯泡,上端有卵盖,后部有一小突起,内含毛蚴。
[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的发育过程需要2个中间宿主。第1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2中间宿主为淡水鱼和虾。终末宿主为犬、猫、猪、鼠等动物和人。
华枝睾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胆管或胆囊内,所产的虫卵随粪便排出。虫卵被淡水螺食入后,在其消化道中孵出毛蚴,毛蚴进入螺的淋巴系统,逐步发育为胞蚴、雷蚴、尾蚴。成熟的尾蚴钻出螺体游于水中,遇到第2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即钻入体内,在其肌肉中形成囊蚴。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囊蚴的生鱼或虾而感染,幼虫在十二指肠中破囊游出,经总胆管进入胆管和胆囊。也有人认为幼虫是钻入肠壁经血液进入胆管的。从虫卵被淡水螺吞食到发育为成熟的尾蚴游入水中,约需100日左右,幼虫在犬体内发育为成虫约需1个月。
[症状] 虫体寄生于胆管和胆囊内,机械性刺激粘膜,引起胆管炎和胆囊炎。虫体寄生时间长时,可引起肝脏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萎缩,甚至引发肝硬化。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慢性下痢、粘膜黄染、消瘦、贫血、抵抗力下降等,常因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剖检可见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胆管及胆囊壁增厚,肝出现脂肪变性或肝硬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当地有本病流行、有生食鱼虾的习惯)、临床症状(慢性经过、消化不良、下痢、消瘦、贫血等),结合粪便虫卵检查结果,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①吡喹酮50~75mg/kg体重,口服。
②六氯对二甲苯50mg/kg体重,每日1次口服,连用10日。
③丙酸哌嗪50~60mg/kg体重,混入饲料喂服,每日1次,连用5日为1疗程。
④丙硫苯咪唑30mg/kg体重,口服,每日1次连用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