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也称异位脾,在临床上很少见到。
[病因] 通常因脾脏肿大时的牵拉作用、脾蒂和韧带先天性过长所致。
[症状] 如无脾蒂扭转,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脾脏异位常沿左腹侧向下移动至盆腔。早期,脾脏可在腹腔中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当发生脾蒂扭转时,则脾脏充血肿大,并出现渗出,腹膜在渗出液的刺激下,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如蒂内动脉完全阻塞,脾脏可呈急性坏死或纤维化萎缩。游走脾有时由于牵拉或压迫附近内脏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如牵拉胃部可有呕吐、嗳气; 压迫肠道可引起便秘或肠梗阻;膀胱或子宫受压迫则有排尿困难或发情周期紊乱。腹部触诊脾脏能自由推动或恢复到左上腹部的正常位置。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较难确诊,应根据腹部触诊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采用超声波诊断可以确诊。
[治疗] 本病的根治应采取脾切除术,方法参照本书第二章第三节”脾脏摘除术”,同时,要采取对症疗法,注意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