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六、巴氏杆菌病
    来源:辈宠网

巴氏杆菌病又叫出血性败血症(简称出败),是各种畜禽罹患的,以急性或慢性败血经过及内脏器官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的总称,包括马巴氏杆菌病、牛巴氏杆菌病、羊巴氏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兔巴氏杆菌病和禽巴氏杆菌病等。

【流行病学】

该病一般散发性传播(牛及羊),呈地方性的较少,除兔与家禽外,流行性更为少见。多发生于春、秋两季气候比较冷湿的时期。各种畜禽都能感染本病。畜禽舍污秽、潮湿、拥挤、寒冷、闷热、气候急剧变化、阴雨连绵、圈舍通风不良及缺乏日光照射、营养缺乏、过度劳累、长途运输、寄生虫病及其他疾病等,都是本病的诱因。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是患病和耐过巴氏杆菌病的畜禽(即巴氏杆菌的带菌者)。

【病原】

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巴氏杆菌属中的一种。菌体短粗,呈卵圆形或球形,长0.3~2μm,宽0.25~0.4μm。本菌不能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触片或血片用姬姆氏染液、瑞氏染液或美蓝染液染色,革兰阴性,可见菌体两端浓染,呈两极染色性。由病畜禽分离的菌株多具有荚膜,人工培养继代后很快消失。

本菌有需氧兼厌氧性。在普通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不繁茂,如添加少许血清或血液,则生长良好。细菌的抵抗力不强,在干燥的空气中2~3天即死亡;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于阴暗处能生存6~10天;在腐烂尸体及土壤内,能生存3个月;在冰箱中,含菌组织可生存2周以上;58~60℃15分钟,70~80℃5~10分钟均可杀死;一般消毒药剂,如5%石炭酸1分钟内杀死,2%石炭酸2分钟内杀死,1%石灰乳3~4分钟杀死,3%苛性钠溶液加热到50℃3分钟杀死,0.1%升汞5分钟杀死。

巴氏杆菌病原体的各种变种,依其对各种畜禽的不同致病力而有相应的名称,如牛败血性巴氏杆菌为牛巴氏杆菌病病原体等。

(一)牛、羊巴氏杆菌病

牛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特征是突然发病、高热及肺炎,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出血。绵羊巴氏杆菌病多发生于羔羊及幼羊,主要特征是呼吸道黏膜和内脏器官发生出血性炎症。除多杀性巴氏杆菌外,溶血性巴氏杆菌也常是本病的病原。

1.临床症状 病畜体温升高至40℃以上,结膜发炎,流泪,脉搏增数,全身衰弱,被毛蓬乱,鼻镜干燥,食欲废绝,反刍及泌乳停止。不久有疝痛及下痢发生。开始下痢时粪便为稀粥状,以后变为液状,味恶臭,并混有血液。偶有鼻液(常混有血液)或血尿。本病呈败血型经过时即出现上述症状。有时可能出现肺炎型及水肿型。

(1)肺炎型:呈急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畜有带痛性干咳,常有泡沫样的无色或红色鼻液。叩诊胸部可发现浊音区,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大水泡性啰音或无呼吸音,有时可听到肋膜摩擦音,呼吸急速而困难。病初便秘,后下痢带血,最后体力衰弱而死。本型也有以慢性肺炎为主,病程1个月以上,病畜逐渐衰弱。

(2)水肿型:头、颈、咽喉、腭凹及胸下部等发生肿胀,有时也见于会阴及四肢、口腔黏膜及舌肿胀。眼结膜发炎,并流出多量黏液。呼吸困难,黏膜发绀,有时见青紫斑。病畜常因窒息或急性肠炎而死亡。

水牛巴氏杆菌病和黄牛相似,大多为急性。幼年羊多为最急性型,特别是刚断乳的羔羊,多突然发病,高热稽留、震颤、抽搐,数分钟至数小时死亡。急性型病程很快,出现全身性严重传染病的特征,体温升高至41℃,多在1~3天死亡。亚急性型呈现胸膜肺炎及肠炎症状,眼及鼻流脓性分泌物。败血型及水肿型的经过为12~36小时,肺炎型可能拖延3天以上,死亡率85%左右。绵羊巴氏杆菌病的死亡率比牛巴氏杆菌病还高。慢性病羊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脑膜炎和胃肠炎症状,病程1个月以上,虽很少死亡,但病羊比较衰弱、发育迟滞、毛皮质量降低。

2.诊断 牛巴氏杆菌病症状与炭疽、气肿疽、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及牛焦虫病等相似,诊断时要特别注意鉴别。解剖变化剖检畜尸呈急性败血变化,浆膜及黏膜上有出血点,淋巴结肿胀,脾脏多不肿大。牛肺炎型的病变,以胸腔及肺最为明显。肺的切面呈红色肝变样,有时有干酪样坏死病灶,有如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时肺的状态。胸腔中常有很多渗出液。慢性的出血点较少,肺及胸膜上有炎症痕迹,肝、脾、肾几乎无变化,肠淋巴结肿胀,胃肠黏膜充血,有时有慢性关节炎。

3.防治

(1)病初,使用特异的抗出败多价血清,比较有效。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溶液(10%溶液,每次100~150ml,每天2次)及肌内注射链霉素、青霉素或土霉素等均有效。

(2)强心补液和选用安钠咖、洋地黄溶液、葡萄糖等药物。

(3)泻痢时,可服用鞣酸、呋喃唑酮;气胀时,可服用克辽林或来苏儿;咽喉部肿胀时,可用冰、雪或冷水等进行冷敷;呼吸困难时,可行氧气吸入或气管切开手术。

(二)猪巴氏杆菌病

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是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大多数病猪有颈部肿胀、喉头炎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俗称锁喉风、大红脖、肿脖瘟。发生猪瘟时,常能继发猪肺疫。多由呼吸道感染,也可能由消化道或皮肤创伤感染。猪肺疫是散发性的传染病,只有在猪生活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受凉、感冒、过度疲乏、饥饿、猪舍不良、饲料配合不良等)才能感染。发病与机体抵抗力大小及病原菌毒力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1.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7~14天,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

(1)急性型:高热达41℃以上,咽喉部有坚硬的热痛性肿胀,严重时可波及耳根及颈部。病猪呼吸高度困难,张口呼吸。黏膜呈蓝紫色,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呈犬坐姿势。后期体躯下部皮肤变红,最后都因窒息而死。有的病猪呈现败血症症状,突然死亡。

(2)亚急性型:体温稍上升,多呈现急性胸膜肺炎症状。胸廓疼痛,发短的干咳,呼吸加快而困难,以后可听到啰音及带鼾声的呼吸;鼻中流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常发生脓漏性结膜炎;食欲降低或废绝,高度消瘦和衰弱;病的末期,皮肤上出现红色或青紫色出血斑。病初便秘,后期下痢。多数于数天内死亡,少数暂时恢复而变为慢性型。

(3)慢性型:体温正常或稍升高,干咳,食欲不振,营养日渐不良,偶发慢性关节炎。如病程延长,病势也随之增进,呼吸困难,食欲停止,末期下痢,发育停滞,常于3~6周因虚脱而死。

2.剖检 最急性病例,常见咽喉部及其周围组织有出血性胶样浸润,皮下组织可见大量胶冻样液体。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弥漫性出血。肺水肿,急性型主要是纤维索性胸膜肺炎变化。肺脏可见各期肺炎病变,小叶间组织增生和水肿,肺炎区切面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花纹。气管内有多量渗出液。胸腔积存大量含纤维蛋白凝块的混浊液体。胸膜与心包、肺粘连。慢性型的肺炎病变陈旧,有坏死灶,严重的呈干酪性或脓性坏死,肺膜明显变厚而粗糙,甚至与胸壁或心包粘连。

3.实验室检查 本病的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而慢性型病例的症状、病变都不典型,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单靠以上诊断难以确诊,故应采取心血、各种渗出液和各实质脏器送兽医检验室检验。通常对病料涂片用碱性美蓝液染色后镜检,如从各种病料中均见有两端浓染周围有一蓝染菌膜的杆菌时,即可确诊。

4.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即可初步确诊,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在诊断时与急性猪瘟、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鉴别。

(1)急性猪瘟:有化脓性结膜炎,皮肤上有弥漫性出血点或斑,严重时遍及全身,粪便干燥呈球状,幼龄猪可见神经症状。剖检时各黏膜、浆膜面有出血点或斑,淋巴结周缘性出血,肾实质中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脾边缘有出血性梗死,回盲口附近淋巴滤泡肿大并有轮层状溃疡。而猪肺疫的症状和病变主要在呼吸系统。

(2)猪气喘病:猪气喘病多发于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幼猪。病猪主要表现咳嗽、气喘,但体温和食欲无大变化。剖检时,肺部呈胰样或肉样变,两侧病变对称,与正常组织界限明显。肺门淋巴结肿大,断面湿润呈黄白色,依此即可鉴别。

(3)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例,肺炎多为两侧性。肺呈紫红色,切面似肝,间质内充满出血性胶样液体。肺表面附有纤维素凝块,有多量黄色胸腔渗出液。有的肺与胸膜粘连,肺炎灶硬结或为坏死性病灶。

5.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猪舍要清洁干燥卫生。新买来的猪,要单独喂养隔离观察,确保无病,方可移入舍内。病猪要隔离治疗,用具要彻底消毒。死猪及其排泄物要焚烧或深埋处理。

(2)疫苗预防接种:目前我国生产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等都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定期预防注射(详细用法及注意事项参考产品说明书)可有效预防本病发生。

(3)治疗:青霉素、土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

(三)兔巴氏杆菌病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为传染性鼻炎,多发生于早春及晚秋季节。兔场一旦发生本病,如不及时隔离治疗与消毒,很快传遍全群,是兔病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1.临床症状 根据疾病过程,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

(1)急性型:多发生于2月龄以内的幼兔,突然发病,精神不振,体温上升到41℃以上,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急促,流少量浆液性鼻液;有时战栗和痉挛,有时发生下痢,多在发病后12~48小时死亡。个别病例突然死亡,生前见不到明显症状。

(2)亚急性型:一部分病例为原发病,大部分是由慢性型恶化而来。病程较长,主要表现鼻炎和胸膜炎症状。病兔鼻流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常粘附于鼻孔周围或变成干痂。由于鼻道部分阻塞、呼吸困难,呼吸时发出一种呼噜声响和常常打喷嚏,有时咳嗽,胸部听诊有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叩诊发浊音。体温稍高,食欲不振,全身衰弱,皮毛粗糙无光,不愿活动,有进行性消瘦。病程1~2周。

(3)慢性型: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型,传播缓慢,病期较长。病初上呼吸道发生卡他性炎症,鼻不断流出浆液性分泌物,后变黏液性,终成脓性。由于分泌物阻塞和刺激,呼吸困难,呼吸时呼噜作响,常打喷嚏和咳嗽。病兔常用前爪抓擦鼻孔,致使鼻孔周围被毛零乱、脱落,皮肤红、肿或有抓伤。有时病菌可转移至眼、耳或其他部位,故常引起脓性结膜炎、角膜炎、中耳炎、皮下脓肿或乳腺炎及内脏发生脓肿等。病兔逐渐消瘦、衰弱,小部分在1~2个月后死亡;大部分不死,有时可拖延至1年以上,病兔发育迟滞,毛、皮、肉量少,质量也不佳。

2.诊断 根据季节、流行情况、症状及病理变化等有时可初步诊断。为确诊可进行触片或血片镜检或动物接种。

3.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消除一切应激因素,以减少本病的发生与流行。种兔场要定期检疫,坚决淘汰阳性兔。引进种兔要隔离观察,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严禁其他畜禽进入兔场。

(2)疫苗预防接种,可用家兔魏氏梭菌与巴氏杆菌灭活二联菌苗。兔巴氏杆菌灭活菌苗,30日龄以上的家兔,每只皮下或肌内注射1ml,间隔14天后再注射2ml,免疫期半年。

(3)发生疫情时,要严格隔离病兔、尽早治疗,无治疗价值的坚决淘汰。兔舍及兔笼、场地等用20%石灰乳或3%来苏儿溶液消毒,用具用2%烧碱水洗刷消毒。禁止出售兔及兔毛等。

(4)治疗,可用链霉素肌内注射,0.5万~1万U/kg,每天2次,连用5天。庆大霉素每只兔2万~4万U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5天。慢性病例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滴鼻(每毫升各2万U),每天2次,连用5天。同时配合口服土霉素,25~40mg/kg,混入饲料中喂给,每天1次,连用5天。

(四)马巴氏杆菌病(马出血性败血症)

马的巴氏杆菌病比较少见,但有时也成批突然发病或急性死亡。

1.临床症状 常呈最急性经过,发病急,死亡率高,多突然死亡。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精神特别沉郁,脉搏微弱,每分钟90次以上。口色灰白或带黄色,肠音减弱或消失。有时脊椎两侧感觉消失,站立不稳。病程一般不超过1天,多在发病后几小时内死亡。急性和亚急性病例,除高热、精神不振和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外,常于头部(颊、唇、鼻梁)、颈部及肩前等处出现炎性肿胀,硬固而温热。可视黏膜潮红。肠音减弱,经常腹泻。病程3~5天,一般愈后良好。

2.诊断 一般根据疫情发生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常可获得初步诊断。因类似疾病较多,应采取心血、水肿液或肝、脾等脏器送检或做涂片,用碱性美蓝液染色后镜检。如果在实质脏器发现典型的两极着色的卵圆形细菌,即可确诊。病畜禽生前应用过大量磺胺类药或抗生素时,很可能找不到细菌。

解剖变化主要是浆膜出血,心脏冠状沟和纵沟脂肪常有严重的点状出血,脊椎两旁胸膜上经常出现由米粒到绿豆大点状出血组成的两条相平行的带状出血。肺尖部常有出血点。肠管浆膜充血,并有点状出血或块状出血区。有时可在大肠系膜和肾脂肪囊内发现出血性胶状浸润。皮下结缔组织内也常有胶状浸润。

3.防治 对本病应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抢救治疗,同时严格消毒畜舍和用具,尸体深埋或烧毁。

(1)早期应用10%DS-36或磺胺嘧啶钠溶液,幼驹每次50~100ml,成年马150~200ml,每天静注2次,对早期发现的亚急性病例,疗效较好。青霉素或链霉素100万~200万U早晚各注射一次;或每天注射盐酸土霉素1~2g。直到病畜体温下降和全身症状好转后,再继续使用1~2天。

(2)静脉注射出血性败血症多价血清,对早期病马有效。幼驹每次60ml,成年马80~100ml,注射后12小时病情不见减轻,可以重复应用一次。磺胺类药物与免疫血清合并使用,疗效较好。

(3)在病期要加强护理工作,并根据病情,配合应用强心、解毒和清理胃肠等对症疗法。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