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传染病,家畜主要表现脑膜脑炎、败血症和妊畜流产;家禽和啮齿动物则表现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有的还可出现单核细胞增多。本病为散发性,一般只有少数发病,但病死率很高。各种年龄的动物都可感染发病,以幼龄较易感,发病较急,妊娠母畜也较易感。有些地区牛、羊发病多在冬季和早春。冬季缺乏青饲料,天气骤变,有内寄生虫或沙门菌感染时,均可为本病发生的诱因。自然发病家畜以绵羊、猪、家兔较多,牛、山羊次之,马、犬、猫很少;家禽以鸡、火鸡、鹅较多,鸭较少。许多野兽、野禽、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都易感染,且常为本菌的贮存宿主。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由患病动物的粪、尿、乳汁、精液,以及眼、鼻、生殖道的分泌液都曾分离到本菌。自然感染可能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破伤等途径。
【病原】
本病主要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为革兰染色呈阳性的小杆菌,菌端钝圆、无芽胞、无荚膜,有鞭毛、能运动,多单个散在,有时两个排成“V”形。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有溶血环。本菌抵抗力较强,在土壤、粪便及草料中可长期存活,对酸、碱、热的耐受性较大,但一般消毒剂(3%石炭酸溶液、70%酒精等)均能很快杀灭。对青霉素有抵抗力,对链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及磺胺类均很敏感。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3周。有的可能只有数天,也有长达两个月的。
1.反刍兽 病初体温升高1~2℃,不久降至常温。原发性败血症主见于幼兽,表现精神沉郁、呆立、低头垂耳、轻热、流涎、流鼻液、流泪,不随群行动,不听驱使,咀嚼吞咽迟缓。脑膜脑炎发于较大的动物,主要表现颈强直,头偏向一侧,咬肌痉挛,转圈,遇障碍物则抵靠不动。卧地不起,四肢做游泳状运动。病程短的2~3天,长的1~3周或更长。成年动物症状不明显,孕畜常流产。水牛突然发生脑炎,症状似黄牛,但病程短,病死率很高。
2.猪 病初有的发轻热,至后期下降,保持36~36.5℃。病初意识障碍、运动失常,做圆圈运动,或无目的地行走,或不自主地后退,或以头抵地不动。有的头颈后仰,前肢或后肢张开,呈典型的观星姿势。肌肉震颤、强硬,颈部和颊部尤为明显。有的表现阵发性痉挛,口吐白沫,侧卧地上,四肢乱爬。有的在病初两前肢或四肢发生麻痹,不能起立。一般经1~4天死亡,长的可达7~9天。较大的猪有的身体摇摆、共济失调、步态强拘,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拖地而行,病程可达1月以上。仔猪多发生败血症,体温显著上升,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口渴;有的表现全身衰弱、僵硬、咳嗽、腹泻、皮疹、呼吸困难、耳部和腹部皮肤发绀,病程1~3天,病死率高。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
3.马 主要表现脑脊髓炎症状,体温升高、感觉过敏、容易兴奋、共济失调,四肢、下颌和喉部不全麻痹,意识迟钝,视力减弱,病程约1个月,多痊愈。幼驹还见有轻度腹泻、不安、黄疸和血尿等症状。
4.兔 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病兔精神委顿、独蹲不动、口流白沫、神志不清,间歇性地发生前冲、转圈等神经症状,最后倒地,头后仰,抽搐衰竭而死。其他啮齿动物通常表现为败血症。
5.家禽 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表现精神沉郁、停食、下痢,短时间内死亡。病程较长的可能表现痉挛、斜颈等神经症状。
6.犬、猫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1℃,行动困难、后肢麻痹、精神不振、皮肤敏感、触之尖叫。有的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前冲、后退、抵墙不动、头后仰等。最后瞬膜外翻,角弓反张及搐搦而死。
【病变】
有神经症状的病畜,脑膜和脑可能有充血、炎症或水肿的变化。脑脊液增加,稍浑浊,含很多细胞;脑干变软,有小脓灶,血管周围有细胞浸润。肝有小炎灶和小坏死灶。败血症的病畜,肝脏有坏死。家禽心肌和肝脏有小坏死灶或广泛坏死,脾可能肿大。家兔和其他啮齿动物,肝有坏死灶,血液和组织中单核细胞增多。反刍兽和马常见多形核细胞增多。流产的母畜可见到子宫内膜充血以致广泛坏死,胎盘子叶常见有出血和坏死。
【诊断】
病畜如表现特殊神经症状,妊畜流产,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可疑为本病。确诊必须用微生物学方法,血清学试验可采用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反应。
【防治】
平时驱除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驱除外寄生虫,不要从有病地区引入家畜。发病时应实施隔离、消毒、治疗等一般防疫措施。如怀疑青贮饲料与发病有关,改用其他饲料。人在参与病畜禽饲养管理或剖检尸体和接触污物时,应注意自身防护。病畜(禽)肉及其产品,需经无害处理后才能利用。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被污染的蔬菜或乳、肉、蛋而感染。本病的治疗以链霉素较好,但易于引起抗药性。病初,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有效。有人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一次性治疗病猪,获得满意效果,但有神经症状的绵羊和乳猪,治疗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