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舌诊
    来源:辈宠网

舌诊是通过对舌质、舌苔的观察,进一步了解病变所在,据以辨证论治。

(一)舌质的诊察

舌质,即指舌的肌肉组织而言。一般家畜的舌质呈淡红色,并显得十分润泽,干湿得中,不滑不燥。但个别家畜由于禀赋不同,舌质的表现亦略有差异。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所以,诊察家畜的舌质,首先要辨明正常舌质,然后才能分辨各种家畜病证的舌质。

1.诊察舌色

舌的色彩,最能表达舌质的生理和病变的情况。正常家畜的舌质一般呈淡红色而润泽。其色当红,红不娇艳;其质当泽,泽非光滑;其象当毛,毛无芒刺;必得淡红上有薄白之胎气,才是无邪之舌。由于正常家畜血液充足,阳气和畅,阳气鼓动血液在体内正常的运行,所以舌质的颜色便表现出淡红而活泼润泽。只有极少数的家畜由于生理的差异,舌质的颜色略有偏红偏淡的不同,这是由于禀赋的各殊,不为病征。至于发生了病变,便当从红、白、青、紫几种不同的色泽,来辨别其为气、血、寒、热、阴、阳、盛、衰的变化了。前人积累观察舌质色泽的经验,大体上分做死色、活色两种类型,也就是分辨红、白、青、紫舌色的纲领。故前人说:“舌质既变,即当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细察柢里(根部的意思),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血气之有阻滞,非脏气之败坏也;死者,柢里全变干晦枯痿、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矣,所谓真脏之色也。故治病必察舌苔,而察病之吉凶,则关乎舌质也。”所谓“活色”,言其病轻;所谓“死色”,言其病重。虽不能遽以此辨生死,而“隐隐红活”和“干晦枯痿”这两种病变轻重不同的征候,确是辨舌色的经验之谈,值得注意。

(1)淡红舌(即正常舌):

【舌象及成因】淡红舌,是正常家畜的舌色,不深不浅,红活润泽。所以出现淡红色的原因,《舌苔统志》认为:“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这是因为舌是心脏的苗窍,心主血脉而色赤,经脉直通于舌;胃中甘淡的津气亦上营于舌,故正常舌质的颜色便表现为淡红。由于舌黏膜下层的血管十分丰富,舌又为一很多肌肉组成的肌性器官,肌肉内的血运也十分丰富,使舌肌呈红色,但由于红色之舌肌尚要透过一层白色半透明带有角化的黏膜面,因而构成了正常淡红的舌质。

(2)淡白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红少白多,称为淡白(以红色浅淡为多见,也有白而全无红色的)。它的成因,主要由于虚寒,即由于阳气衰少,化生阴血的功能既弱,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亦差,因而使血液不能充分营运于舌质之中,以致舌质显现浅淡不红,而呈白色。虚寒的“寒”,只是阳气不足之意,不是指有外感寒邪。所以《辨舌指南》说:“若全舌无苔,有津湿而光滑,或其苔白色与舌为一、刮之不起垢腻,口唇必润泽无缝,淡白透明(舌质全部明净无苔的意思),是虚寒也。”

【主病】虚寒。

【治法】温补。

(3)淡白湿润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淡白,舌上水津较多,好像有过剩的水分浸渗于舌质之中似的。这是脾阳不振,水湿不能完全运化的表现。因体内水分的运化,清的升而为津,浊的降而外渗,其中主要靠脾脏的阳气为之运化,脾阳亏损,运化的机能减弱,使体内水湿增多,因而使舌上相应地显出湿润的现象。也正因为脾阳不足,不能充分推行血液,以致营养不良,故舌呈淡白色。

【主病】脾阳虚损,水湿潴留。

【治法】温补脾阳,健脾利湿。

(4)淡白少津舌:

【舌象及成因】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都属于少津的范围。总是由于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者不能敷布津液所造成。津液的来源,是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的温煦而化生,复经过阳气的运行而散发到全身各个组织中去。若是中、上焦脾和肺脏的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反应于舌上,必然是色淡白而津液缺少。临床常见腹中停水的患畜,口舌反而干燥,就是由于阳虚,既不能化水成津,仅有的津液亦无以散布的缘故。

【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

【治法】扶阳益气,生化津液。

(5)淡白光莹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淡白,舌面的薄苔全部脱光,好像新剥皮的鸡肉一般,故叫做“光莹”,即光滑洁净的意思。这样舌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所致。《舌鉴辨正》称为“纯熟白舌”,并说:“乃气血两虚,脏府皆寒极(即虚极的意思)也,宜十全甘温救补汤(即十全大补汤去桂加鹿茸)。”初起每由舌的中心先见光滑,逐渐向四边发展,终至全舌光滑无苔。因为脾胃亏虚,食欲不振,时间久了,必然导致气血两虚,营养不良,舌质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以致舌苔逐渐脱落,又不能续生新苔,结果便呈全舌都淡白而光滑了。

【主病】气血两虚。

【治法】养胃健脾,补气生血。

(6)红(绛)舌:

【舌象及成因】舌的正常色为淡红,若变而正赤,则为鲜红,红色再加深,则为绛红。因此,在绛红出现之前,往往都是经过鲜红阶段的。但无论鲜红或绛红,都是营血中有热的反映,只是绛红色的热势更甚而已。同样是营血中有热,但还有实热和虚热的区分。《舌苔统志》说:“绛色者,火赤也,深红也,为温热之气蒸腾于膻中之候。故绛色者,神必不清,气必不正,为壮火食气,气乱则神昏是也。”这种实热型的红绛舌,大多在热病亢盛时出现,往往见口渴饮冷,脉洪数有力。由于热灼伤津,这时虽也有阴液不足的存在,但根本原因却在于阳热亢盛,所以为实热证。色灼红无点而胶干者,阴虚水涸也。或无津液,而咽干带涩不等,红光不活,绛色难名,水涸火炎,阴虚已极。这是属于虚热型的红绛舌。主要是由于阴虚而致火炎,所以舌虽红绛而口不渴,或虽渴而不欲饮,或漱水不欲咽,脉亦细数无力,所以为虚热证。

【主病】营血邪热,阴虚阳亢。

【治法】清营凉血,养阴清火。

(7)淡白挟红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大部均为淡白,却有个别部分呈鲜红色,叫做淡白挟红舌,多属于虚火内动的表现。如红色出现于舌的中部,为脾胃虚火;出现于舌的根部,为肾中虚火;出现于舌尖,为心的虚火;出现于舌边两侧,为肝胆虚火。

【主病】阴虚火动。

【治法】滋阴降火。

(8)红(绛)湿润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红而湿润,一般是指嫩红色而言;舌色绛而湿润,一般是指老红色而言。舌色老绛而湿润多津,在外感病中,属于邪热入营,湿热内蕴;在内伤病中,则为阴虚火旺,素有痰湿的病证。舌色红而娇嫩,且湿润水滑,这是虚阳上浮,真寒假热的表现。两者病变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主病】营热湿蕴;阴虚火旺挟湿;虚阳上浮。

【治法】清营化湿;养阴渗湿;温养镇摄。

(9)红(绛)少津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鲜红或深红,舌面亦涸而少津,这是热邪伤津,或素体阴亏的反映。《舌鉴辨正》说:“红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也。”在外感病中,每于热邪侵入营分以后,津液被劫时,出现这种舌象。在内伤病中,阴虚火旺时,亦常见到。如果仅是在舌尖部红绛而干,其余都是淡红色,便属于心火独旺的征候了。

【主病】营热伤津;阴虚火旺;心火独旺。

【治法】清营养阴;滋阴降火;泻心火导热下行。

(10)红(绛)光莹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或红或绛,平如镜面,望之似有光泽,实际则干燥无津,是为红(绛)光莹舌。或全舌皆然,或仅出现于舌的某一部分,无论外伤内感,一见这种舌象,便是阴液消亡的征候。《舌鉴辨正》说:“色绛红,无苔无点,光亮如镜……水涸火炎,阴虚已极也。”它的成因,或由于过分地汗下,或由于不恰当地过用燥药,或由于病久失治,以致胃肾的阴液涸竭使然。如同时并见舌底和咽喉干燥,是为肾液的枯竭;如果只是舌心较干的,则为胃津之涸,临证不可不辨。

【主病】胃肾阴虚。

【治法】滋肾养胃。

(11)红舌红点:

【舌象及成因】舌色鲜红,并有散在的深红色小点鼓起于舌面,有的甚至呈紫黑色,统为邪热深入血分的征象,《舌鉴辨正》叫做“红星舌”。并说:“红星舌,全舌纯红,而有深红星(即星点),乃脏府血分皆热也。中燥火者,中疫毒者,实热人误服温补者皆有之。”所以凡热邪侵入血分,快要发生斑疹的时候,或者是瘟毒证热毒深入血分的时候,都可能出现这种舌象。若伴有神昏,则为热毒乘心。如湿热久蕴在血,小便不利。头汗独多,而见这个舌象,往往是发黄疸的先兆。另有种“红绛舌苔黄黑生斑”的,与此相同。

【主病】温热或瘟毒入血;热毒乘心;湿热蕴于血分。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凉血清心;清热利湿。

(12)红舌白点:

【舌象及成因】舌色鲜红,有散在的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这是热毒炽甚,舌将糜烂的先驱。有散在的白色小点,却凹陷而低于舌面,这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的反映。

【主病】热毒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

【治法】清热败毒;养胃清热。

(13)红舌红(紫)斑:

【舌象及成因】舌呈红色,并有圆形比红色更深的小斑点,多少不一,统为血中邪热过盛,气血壅滞而成。《舌鉴辨正》称为“生斑舌”。并谓:“生斑舌,全舌纯红而有小黑点者,脏府皆热也。”这种出现在舌上的斑点,与出现在皮肤上的斑点机理相同,所以热病而见此舌象,往往为全身发斑的先兆。临床所见,凡舌色淡红,而见红绛色斑点的为轻;舌色红绛,而见紫黑色斑点的为重。

【主病】血中热甚而气血壅滞。

【治法】清热凉血行滞。

(14)红(绛)芒刺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或红或绛,舌上原来的颗粒不仅增大,并渐形成尖锋似的,多见于舌的边尖部分,或全舌皆有,这叫芒刺。形成芒刺的原因,正如《温热论》所说:“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而《伤寒论本旨》又说:“凡舌生芒刺者,苔必焦黄或黑;无苔者,舌必深绛;其苔白或淡黄者,胃无大热,必无芒刺。”是中焦有热亦能生芒刺。临床所见,邪热一经入于营分,无论在上焦在中焦,都可以出现芒刺。

【主病】营分郁热。

【治法】清营泻热。

(15)绛紫舌:

【舌象及成因】绛红色进一步加深,则呈绛紫色。仍为邪热入营入血,在不断发展传变的标志。紫见全舌,脏府热极。紫舌干裂纹者,热极不治。质紫无苔,热在阴分。以上所叙述的紫色,都是指绛紫而言,所以都为热盛的病变。热盛之所以使舌色由绛红而变为绛紫,主要是因为热邪不断地亢盛,则津气两伤,津伤的结果,血液便失去滋润;气伤的结果,血液亦难以运行。于是血气壅滞不畅,而呈绛紫色。

【主病】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治法】清热育阴;导滞决壅。

(16)青紫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紫中带青而淡,并见滑润,叫做青紫舌。多由淡白色转变而成,与深红变为绛紫舌的迥然不同。凡寒邪直中,经血瘀滞,多见这种舌象。淡紫带青舌,青紫无苔,多水滑润而瘦小,为伤寒直中肾肝阴证。舌色见紫,总属肝脏络瘀。因寒而瘀者,舌多淡紫带青,或滑或暗。可见寒滞血瘀,是出现青紫舌的主要原因。

【主病】寒滞血瘀。

【治法】化瘀散寒。

(17)暗紫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绛紫,晦暗而不润泽,好像紫色中略带灰色似的,称为暗紫舌。这种舌象的成因有三:①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壅滞。②素有瘀血,今又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③温热挟湿,湿与热并,蕴结不解。热传营血,其畜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抟,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在临床上要分辨的,若仅是热邪入血,应是暗紫而干燥无津;有瘀血的,则暗紫而润湿;挟湿的,则暗紫而兼有秽垢。

【主病】热邪入血;营热挟瘀;血蕴湿热。

【治法】凉血散血;清营破瘀;清营利湿。

(18)青色舌:

【舌象及成因】舌色发青,多见于阴寒证和瘀血证。《舌苔统志》说:“青色舌……乃寒邪直中肾肝之候,竟无一舌属热之因。”这是阴寒邪胜,阳气郁而不宣之故。《辨舌指南》说:“舌边色青者,有瘀血郁阻也……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内有瘀血也。”有瘀血而舌色青,这和体表受跌仆伤而发青同一理由。

【主病】寒凝阳郁;瘀血。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行瘀。

2.诊察舌体

舌体的病变,也就是舌组织本身发生了病理的改变。现将临床常见的舌体变化汇集起来,加以分析,无论于辨证、于治疗,都是大有裨益的。

(1)肿胀舌:

【舌象及成因】舌体肿大,轻则胖厚增加,重则胀塞满口。其成因有:①舌色淡白,舌面水滑,舌体内好像潴留不少水分而肿胖的,这是脾肾阳虚,水湿上泛所致。②舌色鲜红肿大,常由心胃有热,而致气血上壅之故。如果神昏不清,更证明是热入心包,心火上炎,气滞血壅使然。③舌紫而肿的,每见于温热,邪热挟毒而上冲的患者。④舌肿色紫暗而发青,口唇亦肿大并现青紫色的,多见于因中毒而引起血液凝滞的病证。⑤舌色如常,淡红而胖大,皆因于脾胃湿热与浊痰相搏,湿热痰饮上溢之故。《千金方·胃府脉论》所谓“胃绝舌肿”,也就是胃中湿热盛,而胃气阻绝的意思。

【主病】阳虚停湿,血热上壅;邪毒冲逆;中毒;湿热痰饮上溢。

【治法】通阳利水,泻心胃火佐以散血;清温败素;随因解救;化湿蠲痰。

(2)瘦瘪舌:

【舌象及成因】瘪,音必,枯瘦的意思。舌体变得枯瘦浇薄,叫做瘦瘪舌。总由于灼血消肉所造成。舌色淡白而瘦瘪的,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舌体,久久失其濡养而成。舌色红绛而瘦瘪的,则为阴虚火旺之故。阴愈虚,火愈旺,血中燥热有增无已,于是发生枯瘪、消瘦等变化。无论新病、久病,见此病舌,均非轻浅。若更枯萎无津,或色晦暗,预后尤多不良。

【主病】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治法】两补气血;滋阴降火。

(3)短缩舌:

【舌象及成因】舌体卷短,缩而不能伸,不仅无从伸出口外,甚至难于抵齿。短缩而舌色淡白,多见于长期的沉寒痼冷患者,今又遭寒邪内袭,以致寒凝筋脉,收引挛缩而成。《素问·诊要经终论》云:“厥阴终者……甚则舌卷。”筋属厥阴,寒凝于筋,厥阴之气终绝不能营,所以舌挛缩而卷短。亦有脾肾衰败,气血俱虚,血虚既不能濡养舌体,气虚亦不能温煦助其运动,因而舌也短缩不伸。如短缩而舌色深红,则多为热盛伤津,筋脉失去津液的滋润而燥,燥热生风,筋脉拘挛,舌亦因之而蜷缩。临床所见的,内阻痰湿,又动肝风,风邪挟痰,梗阻舌根,因而舌短缩的,亦复不少。《辨舌指南》云:“凡舌短由于生就者,无关寿夭,若因病缩短,不能伸长者,皆危证。”病而至于舌短缩,无论属虚、属实,病情是较重笃的。

【主病】寒凝筋脉;气血俱虚;燥热生风;风邪挟痰。

【治法】温经散寒;补气益血;清热熄风;豁痰宁风。

(4)强硬舌:

【舌象及成因】舌体失其柔和而灵活的运动,变得板硬强直,以致语言蹇涩不清。临床常见的是:温热病,热入心包之后,由于热扰神明,神志不清,以致舌无主宰,失其灵活而强硬。或由高热伤津,燥火炽盛,舌的筋脉失养,失其柔和而强硬。由于心经邪热炽盛,所以脉来搏坚而长。凡因热盛而舌强硬的,舌色多见深红,凡红舌强硬,为脏府实热已极。总之,舌强硬,绝不是局部的病变,而关系于脏腑。

【主病】热入心包,高热伤津。

【治法】清心开窍,清热滋阴。

(5)痿软舌:

【舌象及成因】舌体软弱痿废而不能运动自如,叫做痿软。畜体任何部分痿软,原因虽多,其为肌肉中的筋脉失养而废弛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痿软而舌色淡白,多由心脾气血亏损,不足以濡养筋脉而成。痿软而见舌色红绛,则为热极伤津;或者阴虚火旺,而使胃肾气津两亏,筋脉失养所致。痿软而舌色干绛无津,是肾阴已涸之候,病属危殆。

【主病】气血两亏;高热伤津;阴虚火旺。

【治法】补气益血;泻热生津;滋阴降火。

(6)裂纹舌:

【舌象及成因】舌上裂纹,可出现于全舌面,尤以舌前半部及舌尖二侧缘最多见,深者宛如刀割、剪碎。裂纹可呈纵形、横形、井字形、爻字形以及脑回状或鹅卵石状不等,多见于阴虚热盛之证。舌生横裂者,素体阴亏也;舌生裂纹如冰片纹者,老畜阴虚常见之象也。淡白色有发纹满布者,乃脾虚湿侵也;全舌绛色无苔,或有横直罅纹而短小者,阴虚液涸也。凡舌见裂纹断纹如人字、川字、爻字及裂如直槽之类,虽多属胃燥液涸,而实热内逼者亦有之。

【主病】素体阴虚,老畜阴虚,脾虚湿侵,阴虚液涸;胃燥热实。

【治法】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7)舌纵:

【舌象及成因】舌常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者不能收缩,流涎不止,叫做舌纵。纵而舌形坚干,为实热内踞,常不自觉地伸出口外,以泄热气;复因其舌体不柔,内收而有困难。纵而舌色深红,舌体胀满,兼见神志不清,这是由于痰热之邪扰乱心神所致。纵而麻木,则多为气虚。

【主病】实热内踞,痰热扰心;气虚。

【治法】涤除实热,清心化痰;补中益气。

(8)偏歪舌:

【舌象及成因】舌体不正,斜偏一侧,当张口或伸舌时,舌体的前半部特别明显地斜歪一边,或左或右,常与口眼歪斜、四肢偏瘫同时出现。舌偏向左的右瘫,舌偏向右的左痪。统为风邪中络,舌的一侧肌肉发生弛缓所致。若色紫红势急者,由肝风发痉,宜熄风镇痉;色淡红势缓者,由中风偏枯;口眼斜,半身不遂者,为偏风。病在左者,偏向右;病在右者,偏向左。临床验证,往往如此。家畜患此病较少。

【主病】风邪中络。

【治法】养血熄风,或滋肾平肝。

(9)舌麻痹:

【舌象及成因】舌上有麻木的感觉,叫做舌麻;舌强直不灵而麻木的,叫做痹。无论什么原因,只要营血不能上营于舌,舌便会产生麻木的异样感觉。临床常见的,无故而舌麻,时作时止,这是心血虚的表现。舌麻而头时发颤动,或有其他中风症状的,这是肝风内动之候。不仅舌麻痹,甚至延及口角头面,痰涎多者,这是风气挟痰的证候。

【主病】血虚,肝风内动,风气挟痰。

【治法】温补营血,平肝熄风,祛风化痰。

(10)弄舌:

【舌象及成因】舌在口中,动如蛇舐,上下左右,调动不停,微露出口,立即内收,叫做弄舌。因其舌干肿涩,舌体紧缩不舒,便频频摆动,以求缓解。其病因则在于津被热灼,引动内风,筋脉动摇。弄舌者,其证有二:一者心热,心系舌本,热则舌本干涩而紧,故时时吐弄舒缓之。二者脾热,脾络连舌,亦干涩而紧,时时吐弄舒缓之,皆欲饮水。因心热则发渴,脾热则津液耗。治宜清心经之热。脾热者,大便稠硬、赤黄色,治宜微导之。无论心热、脾热,都有伤津或动风的病变,动风多见于心热,伤津多见于脾热。

【主病】心经热盛,引动内风;脾经燥热,津液大伤。

【治法】清火熄风;导热生津。

(11)舌颤抖:

【舌象及成因】舌体抖颤,动摇不宁,有的在伸缩时颤动,有的不在伸缩时亦抖颤难安。颤抖而舌色淡白的,每出现于汗多亡阳证中,是由于伤津亡阳,筋脉失去阳气的温养与津液的濡润所致。颤抖而舌色淡红,仅见舌体的蠕蠕微动者,是气血两虚证。颤抖而舌色鲜红少津,血中燥热,津伤风动之候。舌体习习煽动,舌色红绛的,是肝脏热毒盛极,风气内动使然。

【主病】伤津亡阳,气血两虚,津伤风动,热极生风。

【治法】温经回阳,两补气血,柔润息风,泻肝清营。

(12)重舌:

【舌象及成因】舌下血脉肿起,好像另生一小舌似的,叫做重舌;如有两三处血脉肿起,连贯而生,俗又呼为莲花舌。凡患重舌的,在下颏处都可以见到浮肿,按之内有硬核,这是由于心经火热,循经上冲,遂令舌下血脉肿起的缘故。若兼见发热恶寒的表证,又当属于外邪引动心火。

【主病】心火;外邪引动内热。

【治法】清心泻火;解表清里。

(13)舌衄:

【舌象及成因】舌上出血,名舌衄。多由心经热甚,逼血妄行所致。《血证论》说:“口乃胃之门户,舌在口中,胃火熏之,亦能出血。……舌本乃肝脉所络,舌下渗血,肝之邪热。”心热舌衄,多见舌肿胀,舌色鲜红,甚至可见心烦神昏。胃热舌衄,舌色干黄,口渴、大便秘结。肝热舌衄,血多出于舌下,并常见头晕、胁痛诸症。

【主病】心热;胃热;肝热。

【治法】清泄心火;清热降气,泻肝解郁。

(14)舌痈:

【舌象及成因】舌上生痈,色红肿大,延及下颏亦红肿硬痛。一般都是由于心经火热亢盛所致。《中藏经》云:“痈疽,发于喉舌者,心之毒也。”便是指心的火毒而言。间亦有生于舌下的,则为脾肾积热,消津灼液而成。

【主病】心火亢盛;脾肾积热。

【治法】清心泻火;泻热滋阴。

(15)舌疔:

【舌象及成因】舌上生如豆粒大的紫色疱,坚硬而剧痛,多由心脾火毒所致。《疫证一得》云:“若舌上发疔,或红或紫,大如马乳,小如樱桃,三五不等,流脓出血,宜甘露饮增石膏、犀角、连翘,加银花、金汁水,重清心火。”但疔亦有生于舌下的,《中藏经·论五疔》说:“赤丁在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言。”无论疔生舌上、舌下,其因于心脾经的火毒而发,并无二致。

【主病】心脾火毒。

【治法】泻心清脾,凉血解毒。

(16)舌疮:

【舌象及成因】舌上疮疡,有如粟米大,散在舌的四周上下,或痛或不痛。《丹溪心法》说:“舌上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尤以属于上焦心经的热毒为多,故《石室秘录》云:“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凡属心火挟毒上炎而成的,疮多凸于舌面而痛。也有下焦阴虚,虚火上浮而成的,疮则凹陷不起,亦不痛。

【主病】心经热毒,虚火上浮。

【治法】清心败毒,滋阴降火。

(17)舌菌:

【舌象及成因】舌上生出恶肉,初起如豆大,渐渐头大蒂小,好像“泛莲”和“鸡冠”似的,蔓延极快,朝夕不同,外表红烂无皮,疼痛甚剧,流涎极臭,妨碍饮食。甚至病势波及颏领两腮,初则木硬而皮色不变,久则破溃穿腮,欲食舌不能动,欲咽痛而难忍,终至身体日趋消瘦,渐感不支。病由心脾烦扰,抑郁不舒,气结火炎而成。《灵枢·热病》说:“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临床所见,本病溃烂无已,预后多不良。

【主病】心脾郁火。

【治法】清热解毒,散郁和营。

(二)舌苔的诊察

现代兽医学认为舌面上之所以形成一层薄润的苔,主要是由于丝状乳头的分化而来。丝状乳头的末梢分化成完全角化或角化不全的角化树,在角化树各个分枝的空隙中,填充着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色细胞等,这就是组成舌苔的生理状况。但是舌上为什么必须形成这薄苔? 现代兽医学还没有进一步说明,而祖国兽医学则认为由于胃中生气所表现。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畜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所谓“胃中生气”,即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舌上即呈现一层薄润的苔;如果脾胃的生理功能发生病变,种种病变的苔亦由之而生。因此,在诊察疾病的时候,不仅要察舌,而且还要察苔。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

舌苔的诊察,以马、驴、骡为主。诊察舌苔,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一是苔质,一是苔色。苔质有厚、薄、干、滑、腻、黏等的区分,苔色有黄、白、黑、灰等的不同。

1.诊察苔质

苔质,即如前所述,为舌上丝状乳头的角化物,前人亦称之为苔垢。盖以病变而生的苔,乃由病邪秽垢之气上溢于舌而成者,是以名之。因此,临证察苔的主要目的,是用以分析病邪传变的表、里、寒、热关系。所以《明理论》说:“伤寒三四日以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也。邪气在表者,舌上则无胎,及邪气传里,津液结抟,则舌上生胎也。”故苔的有无、厚薄,即病变深浅轻重的征候。所以验舌察苔成为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疾病方法之一。

(1)苔的分布:苔分布于舌面,一般是薄而均匀的;或者在舌的中部和根部稍厚,这是正常现象。由于中根部内应胃肠,苔本是胃气湿热之气所熏蒸,其于中根部略厚一些,这是很自然的。相反,如果中根部无苔,或者极少,这便是“胃阳不能上蒸,肾阴不能上濡”的表现。如果中根部的苔特厚,又常常是胃肠内有浊邪积滞,如饮食痰湿之类。《辨舌指南》说:“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深。”另外,苔由薄转厚,为病邪渐次增加,或潜伏之邪,开始暴露;苔由厚变薄,则为正气来复,或者是里蕴之邪逐渐外达。当然,在临证时要配合其他诊断方法来分辨,不过苔的薄厚变化则是征兆之一。

苔布于舌,还有“偏”和“全”的分别。苔布满舌的全部,这叫做“全”,多见于中焦痰湿阻滞之证。故《辨舌指南》说:“全者,苔铺满地也,为湿痰滞中。”苔仅布于舌的某一局部,或偏布于左,或偏布于右,或偏布于前,或偏布于后,这叫做“偏”,由于其偏布各异,主证亦各有不同。《辨舌指南》说:“偏者,其苔半布也,有偏内、偏外、偏左,偏右之分,凡偏外者,外有苔而内无也,邪虽入里而犹未深也,而胃气先匮;偏内者,内有苔而外无也,里邪虽减,胃滞依然。而肠积尚存,及素有痰饮者,亦多此苔。偏左滑苔,为脏结证,邪并入脏,最为难治;偏右滑苔,为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舌尖为外,舌根为内,《辨舌指南》的内外之分,在临证时颇有参考价值)按偏左、偏右,仍属于肝胆及半表里的病变为多,《辨舌指南》认为偏左是否即可断为脏结症?是否即可断为最难治? 尚缺乏临床的验证来说明。

(2)苔的有根无根:苔既是由舌上丝状乳头末梢的角化而成,更是由于脾胃中生发之气的熏蒸所致,说明苔的生长是有其根蒂的,苔之与舌是有其密切的联系而不可分的。但在某些病变过程中,确能看到苔与舌是相互脱离的时候,这种苔便是没有根蒂似的。因此诊察苔便提出有根无根的问题来了。有根的苔和无根的苔,在病理变化方面究竟有怎样的区分呢? 《形包简摩》曾有较详的描述:“脉有有根无根之辨,舌苔亦何独不然。前人只论有地无地,此只可以辨热之浮沉虚实,而非所以辨中气之存亡也。地者,苔之里一层也;根者,舌苔与舌质之交际也……至于苔之有根者,其薄苔必匀匀铺开,紧贴舌面之上,其厚苔必四围有薄苔辅之,亦紧贴舌上,似从舌里生出,方为有根。若厚苔一片,四围洁净如截,颇似别以一物涂在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者,是无根也。此必久病,先有胃气而生苔,继乃胃气告匮,不能接生新苔,而旧苔仅浮于舌面,不能与舌中之气相通,即胃肾之气不能上潮以通手舌也。”其实,苔生舌上,舌是苔的根;脾胃生发之气上蒸于舌而为苔,则脾胃又是舌和苔的根。上面所说的无根的苔,并不是说苔不自舌生,不自脾胃之气上蒸而成,而是说苔既生之后,因“胃气告匮”,不能接生新苔,已生之苔便渐渐脱离舌面,以致舌面洁净光滑而已。因此,辨别苔的有根无根,其重要意义有三:第一,有根的薄苔,匀铺舌面,是属于正常苔。第二,有根的厚苔,虽在代表邪气盛的一面,但脏腑的生气并未告竭。第三,无根的苔,不问其厚薄,只要是舌面洁净光滑,没有再生苔的迹象,便足以说明脾、胃、肾之气不能上潮,便属于正气衰竭的范畴。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苔不易刮去的,为有根,属实证;苔容易刮去的,为无根,属虚证。我们认为尽管苔不易刮去,但它只是一般正常匀铺的薄苔,不能表现为实证;尽管苔容易刮去,但它旋括旋生,舌面并不洁净光滑,亦不能称为虚证。所以苔的易刮不易刮,不能完全说明有根无根的问题,亦不能完全据以辨证的虚实。再如《伤寒论本旨》说:“无根者,表分浊气所聚,其病浅;有根者,邪气内结,其病深也。有根之苔,又当分其厚薄松实,厚者邪重,薄者邪轻;松者胃气疏通,实者胃气闭结也。”以上所说,只是从邪气一方面来说的,没有考虑到正气的问题。不过把有根的苔分做厚薄松实几个方面来分辨,这是有临床意义的。苔质松,便易于刮去;苔质实,便不易刮去。实际说来,这并不关系有根无根的问题。

(3)苔的润滑与干燥:正常舌苔由于口腔内唾液腺的不断分泌,故常滋润有津,使口适然,而没有任何异样感。如果唾液的分泌发生了不足或太过的变化,舌苔便会因之而出现润滑与干燥两种不同的情况。《辨舌指南》说:“滋润者其常,燥涩者其变。润泽为津液未伤,燥涩为津液已耗。湿症舌润,热证舌燥,此理之常也。”苔薄而滋润,这是正常的苔。但滋润与润滑是有所区分的,滋润是津液适度,不多不少,徒见其润,不见其滑;滑为水滑,是唾液的分泌太多,徒见其苔上水湿溱溱,常有一层半透明或透明唾液粘附于苔上,手扪之则滑利而有水湿,这种滑苔,一般是有寒、有湿的反映。凡上、中、下三焦阳气衰少,不能运化水湿,因之水湿潴留,而为饮为痰,痰饮随经脉而上溢于苔,便见到水湿过剩的滑苔了。《辨舌指南》又云:“滑苔者,主寒主湿也,有因外寒而滑者,有因内寒而滑者,如邪初入里,全舌白滑而浮腻者,寒滞中宫,胃阳衰也。滑而腻者,湿与痰也;滑腻而厚者,湿痰与寒也。”卫阳虚于表,则外寒乘虚而入;胃阳虚于里,则内湿因虚而留。这就是滑苔的主要病机。

唾液分泌不足或舌面蒸发过快,以致舌面缺乏津液,望之枯涸、扪之涩手,这种干燥的苔,总是由于热盛津伤所致。正如《伤寒论本旨》所说:“干燥者,邪热伤津也。”但就临床所见,亦略有区分:苔干燥而面色黄,多为胃里热极;苔干燥而色黑,多为热极而阴竭,或为痰热结胸;苔干燥色黑而中心特厚,属于脾燥肾竭;如果舌苔全部干燥而黄黑积滞,甚至干焦罅裂芒刺,总属实热证。但是亦有苔干燥而并非热证的,乃属于阳虚范围,所以《伤寒论本旨》又说:“干燥者,阳气虚,不能化津上润也。”这种燥苔的见症是:口虽干而不渴,或者渴而不欲饮;细察其舌质,多呈淡白,而不红绛。

(4)苔的腐腻:腐苔是比较厚的一种苔,颗粒大而疏松,形状颇与豆腐渣相似,厚厚地堆铺舌上,极易刮脱,多为阳热有余,蒸发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所谓“厚腐之苔无寒证”是也。临证诊察腐苔,大体上有三种情况:首先是正气胜邪的苔象。《医原》说:“风寒风温……渐次传里,与胃腑糟粕相为抟结,苔方由薄而厚,由白而黄而黑而燥,其象皆板滞不宣,迨下后,苔始化腐;腐者,宣松而不板实之象,由腐而退,渐生浮薄新苔一层,乃为病邪解尽。”其次是常见于内痈诸证的脓腐苔,苔色白带淡红,舌上粘厚一层,有似疮脓。如肺痈及下疳结毒,苔多为白色的脓腐;胃痈多为黄色的脓腐;肝痈多为灰紫色的脓腐等。再次为霉腐苔,有的舌上生一层白色膜,有的出现饭粒样的糜点,叫做口糜。每因于胃脘腐败,津液悉化为浊腐蒸腾而上,循食道上泛于咽喉,继则满口,直至唇齿上下腭都是糜点。《医原》说;“因其人胃肾阴虚,中无砥柱,湿热用事,混合蒸腾,证属难治。”总之,脓腐苔与霉腐苔的病变都是不轻浅的。

腻苔,一般都在舌的中根部较厚,边尖部较薄,颗粒细小致密,紧贴舌上,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罩着一层呈油腻状的黏液。《舌诊研究》谓:“如以放大镜观察,可见腻苔之丝状乳头数目及其分枝增加,其中包埋着很多黏液及食物颗粒。”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顽痰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凡苔厚腻而色黄,为痰热、为湿热、为暑温、为湿温、为食滞、为湿痰内结,腑气不利;苔滑腻而色白,为湿浊、为寒湿;苔厚腻不滑,粗如积粉,为时邪夹湿,自里而发;苔白腻不燥,自觉闷极,属脾湿重;苔白厚黏腻,口发甜,吐浊涎沫,为脾瘅,乃脾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抟,满而上溢之候。

要之,苔腐多为邪热有余,苔腻每属阳气被抑。

(5)苔的消长:苔的消退和增长,是正气和病邪互为消长的表现。凡苔由无而有,由薄而厚,一般都是说明病变的进展;相反,由厚而变薄,由多而变少,一般都是说明正气的渐次恢复,病邪的逐渐消退。不过,无论苔的增长和消退,都以逐渐转变为良,倘使出现骤增骤退现象,多为病情暴变的征候。例如,薄苔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厚,则表示正气暴衰,邪气的急遽入里;若满舌厚苔,突然迅速消退,又往往为胃气暴绝的反映。《察舌辨证新法》云:“苔之真退真化,真退必先由化而后退,假如苔由厚而退薄,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渐疏,由有而渐无,由舌根外达至舌尖,由尖而渐变疏薄,乃里滞减少,是为真退。由退而后生薄白新苔,乃胃气渐复,谷气渐进之吉兆。”如果不是真退,临证时要注意几种情况:一种是苔骤然退去,不再生新的苔,以致舌面光洁如镜,这是脾胃津气衰竭的现象。一种是苔呈多块剥落,而舌面上仍斑斑驳驳地存留,有如豆腐屑铺在舌面一般,东一点、西一点地散乱存在,仍为胃气胃液两被伤残之候。一种是满舌厚苔突然退去,但舌面仍留腻涩污质,或者残留朱点,或者残留着发纹状的东西,都是属于假退,稍隔一二天便要继续生长厚苔的。一种是满舌厚苔,只在舌中部驳落一瓣,有的呈现罅纹,有的呈现凹点,舌面色红而燥,这便要慎防其津液脱失、中气衰竭。一种是厚苔忽然退去,舌面光而燥,每见于胃气渐绝的时候。凡此种种,都是苔的假退,而不是真正的消失;都属于病变的增进,而不是病变的好转。

2.诊察苔色

苔质既由病变邪气而生,苔色亦由病变邪气而着,不同的病邪,既可以见到不同的苔质,也可以出现不同的苔色。《伤寒指掌》说:“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起刺肝经,青滑肝经。”这是从脏府不同的性质,而分辨其不同病变的苔色。这种分法,有较大的局限性,临证所见,不一定如此。《辨舌指南》引马良伯云:“外淫内伤,脏府失和,则舌上生苔,故白苔者,病在表;黄苔者,病在里;灰黑苔者,病在肾。苔色由白而黄,由黄而黑者,病日进;苔色由黑而黄,由黄而白者,病日退。”这是根据病变的性质来分析苔色,颇有实践意义的。风寒外感,病在表分,往往见白色苔;病在于里,热邪内作,往往见黄色苔;黑色之浅者便是灰,苔色灰黑而有津,多为肾经的寒湿;苔色灰黑而无津,多为肾经的热邪。随着病变的发展,苔色由白而黄,由黄而黑,常验证于热性病的进行期;苔色由黑而黄,由黄而白,常验证于热性病的消退期。临床上根据苔色的转变来辨证,是有很大价值的。

白色苔类

苔现白色,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①主肺与大肠。《临证验舌法》云:“舌苔白色,肺与大肠病也,不拘所见何症,但看白而坚敛苍老者,肺与大肠气盛也;白而浮胖娇嫩者,肺与大肠精气虚也;白而干燥者,非大肠血虚火盛,即肺脏阴虚火盛也。”②主表证。《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舌苔》廉勘说:“白苔主表……但看舌苔带一分白,病亦带一分表。”③主寒证。《伤寒论本旨》说:“凡苔垢,色白者为寒,白甚者,寒甚也。”这是白苔在病变中所主的基本性质。但于临证时还当根据脉症来具体分析,如《舌鉴辨正》说:“白舌为寒,表证有之,里证有之,而虚者、热者、实者亦有之……若白苔夹变别色见于某经,即是某经病重,凡表里寒热虚实证皆同。辨舌者,宜于望闻问切四事参考之,庶几不差。”兹将临证常见的几种不同白苔,分述如下:

(1)薄白苔:

【舌象及成因】白色苔薄薄地平铺舌面,颗粒均匀,干润得中,舌色淡红而清爽,这本是正常的舌苔。诸如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病犹在表,尚未传里的时候,舌苔往往不起什么变化,而仅见此正常的薄白苔。所以《伤寒绪论》说:“伤寒,邪在表,则胎不生,邪热传里,则苔渐生,自白而黄。”因为病邪仅在表的部位,脏腑之气无伤,舌苔当然受不到任何影响而生变化。故这种薄白正常苔,在临证意义上,可用以作病邪在表而未入里之旁证。

【主病】风寒湿邪在表。

【治法】辛温解表。

(2)薄白滑苔:

【舌象及成因】白色苔薄薄地平铺舌面,但苔却显得特别湿润,好像被涂上一层米汤似的,这叫做薄白滑苔。苔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水滑状态,主要是由于寒湿邪盛所致。《通俗伤寒论·六经舌苔》廉勘说:“胎色白而薄者,寒邪在表,固已;然必白浮滑薄,其胎刮去即还者,太阳经表受寒邪也。”这是就外感的寒湿邪气而言。外感寒湿,苔之所以现白滑,《伤寒论本旨》解释说:“夫卫气出于肺胃,外邪在卫分,舌现白苔,以胃中水谷之气被郁不化,而为寒为痰也。”至于内伤寒湿,水气上溢,苔色亦呈白滑,唯于脉证与外感有所不同而已。

【主病】外感寒湿,水气上溢。

【治法】辛温解表,温中渗湿。

(3)薄白干苔:

【舌象及成因】白色苔薄薄地平铺舌面,但津液较少,显得苔非常干燥,这是肺脏津气两伤的反映,气虚无以化津,津少无以润舌,则苔势必失其濡养而干涸。《伤寒论本旨》说:“干燥者,阳气虚不能化津上润也……若其白而干者,津液已枯,虽有表证,不能作汗。”气虚津少是纯虚证,与热盛伤津的病变迥然不同,故苔色薄白而不黄,苔虽干燥而不渴,或者渴而不欲饮,气虚津涸,肺燥已甚,所以这时纵有表证,亦不能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再损伤其津液。故《伤寒论本旨》又说:“则于升散药中须助津液。”临床上常见有外感燥气,而见薄白干苔的,只有用清润化燥的方法,最为适合。

【主病】气虚津少,燥气伤肺。

【治法】益气生津,清润化燥。

(4)白润略厚苔:

【舌象及成因】白苔稍厚,平布舌面,颗粒均匀,润泽如常,这种苔在外感病中以邪在少阳经为多见。苔由薄而变厚,是表邪渐入于半里之征。以其仅及于半里,未全入里,所以虽厚而不甚;邪犹属风寒,并未化热,所以仍白而不黄;甚至风寒邪盛,病在太阳之表,同样可以见到这种白润略厚苔。因为白苔的厚与薄,适足以辨风寒邪气的轻与重;白苔的干和润,适足以辨津液的伤与未伤。于杂病中见到这样的苔,多数为寒湿的病变。《舌鉴辨正》说:“中厚白,尖边无异色,此脾胃有寒湿也,表里证皆有之。”所谓表证,即前面所说的太少阳病;所谓里证,即寒湿滞于中。

【主病】风寒邪盛,邪传半里,中焦寒湿。

【治法】辛温散寒,和解少阳,温中燥湿。

(5)白厚腻苔:

【舌象及成因】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有如水调米粉状涂布舌上,布满全舌,或者边尖较薄,中部和根部略厚。这是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瘀积之候。《辨舌指南》说:“舌苔白腻,胸膈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上溢于舌,使苔仍白而厚腻,并不出现黄苔。同时中郁有热邪,所以时欲饮水,这种病变并不同于湿热郁蒸,因而苔不呈黄色。

【主病】饮食或湿浊停滞。

【治法】泻湿导滞。

(6)白厚腻滑苔:

【舌象及成因】苔色白而厚腻,苔上水湿较多,有如稠厚豆腐浆涂抹舌头一般,是为白厚腻滑苔。凡脾阳不振,水饮停留,甚至寒湿痰饮停聚,多能见到这种舌苔。《舌鉴辨正》说:“苔白厚粉湿滑腻,刮稍净,而又积如面粉发水形者,里寒湿滞也。用草果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所谓“地气上蒸”,是指脾的阳气,有运化水湿,蒸发津液的作用。水湿下走,津液上布,则停聚于中的寒湿消散。泛溢于上的白厚腻滑苔亦随之化退,而还原其薄白的正常苔。

【主病】寒湿痰饮停聚。

【治法】温中渗湿蠲痰。

(7)白厚腻干苔:

【舌象及成因】苔色白而厚腻,但水津甚少,干燥异常,是为白厚腻干苔。其主要成因有二:首先是由于胃中津气不足所致。如《温热论》云:“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但是这种苔不一定见到腻,色白厚腻面干,既是胃燥津伤,尤有湿浊内滞,湿滞不化,就是所以见腻的由来。其次是热内郁而湿不化。《舌鉴辨正》说:“干厚白苔,舌中干厚白,尖边无异色,脾胃热滞也。”所谓“热滞”,实际是热郁,热邪郁滞于里,因而苔干少津;湿浊停畜于中,因而苔白厚腻。湿郁热滞,所以尽管苔干少津,而苔却不见黄色。

【主病】津伤湿滞,湿盛热郁。

【治法】生津导滞,清热化湿。

(8)白糙、裂苔:

【舌象及成因】苔色白,或薄或厚,颗粒粗松,干而且硬,望之似沙石,扪之则糙手,这叫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布有纵横裂纹,这叫白裂苔。但这两种舌象,是可以同时出现的。因为两者的成因基本相同,都是由于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舌鉴辨正》说:“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脏腑有逼坏处,故舌形罅裂也,治宜大承气汤急下,以救真阴。”另有一种白裂苔,虽满舌裂纹,而苔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证中,这是由于气虚有热,兼以内夹秽浊之湿。

【主病】暴热生津,暑热伤气。

【治法】生津泄热,清暑益气。

(9)白黏腻苔:

【舌象及成因】白粘腻苔,就是白厚腻苔上罩一层浑浊黏液,有如鸡子清样涂抹在苔面,使舌上颗粒相互黏连,合成一片,多为有湿、有痰的征兆。《温热论》说:“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抟,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脾瘴病,见《素问·奇病论》,主要症状是口中泛甜味,由于脾胃湿热交蒸,浊气上溢而成。所谓“土有余”,就是指脾土中的湿浊有余。若于外感病见到这种舌苔,为湿邪滞于气分之征,《辨舌指南》说:“舌白而黏腻者,湿邪在于气分也,外症必发热、头重、身痛,而口不渴。”这种黏腻白苔,往往都较薄,而不如痰湿病苔的厚腻。

【主病】痰湿,中焦湿热,湿滞气分。

【治法】燥湿化痰,芳香化浊,解肌去湿。

(10)白如积粉苔:

【舌象及成因】舌上满布白色苔,颗粒疏松,有如白粉厚地铺堆舌上,扪之涩而不燥。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见到这积粉苔:①时疫初起,邪热浮越于经的阶段。如《温热论》所说:“时疫初起,舌上白苔如积粉者,达原饮解之。”②邪毒内盛时期。《舌鉴辨正》说:“邪毒既盛,苔如积粉满布,此时未敢遽下,而苔色不变,口渴喜饮冷者,服三消饮。”③邪热弥漫三焦的病证。《辨舌指南》引马良伯说:“舌厚腻如积粉者,为粉色舌苔,旧说并以为白苔,其实粉之与白,一寒一热,殆水火之不同道。温病、热病、瘟疫、时行,并外感秽恶不正之气,内蓄伏寒伏热之势,邪热弥漫,三焦充满,每见此舌,治宜清凉泄热。粉白干燥者,则急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等,甚或硝黄下之,切忌拘执旧说,视为白苔,则大误矣。”总之,白如积粉苔,是属于温热病苔,与以上所述各种苔都大不相同。

【主病】邪热浮经,邪毒内盛,热聚三焦。

【治法】疏利邪热,清解化毒,清凉泄热。

(11)雪花苔:

【舌象及成因】苔色洁白,津少光亮,其形有如片片雪花布散舌上,其色比一般白色苔的色还要白。产生这种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脾阳衰竭,寒湿凝闭于中焦,衰竭的脾阳处于既不能运化水湿,又无以输布津液的状态。《辨舌指南》云:“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此俗名雪花苔,为脾冷而闭也。”所谓“脾冷”,即是脾阳的衰败;所谓“闭”,就是指脾不能运不能化的虚衰现象。这种病证的预后,往往是不良的。

【主病】脾阳衰败。

【治法】甘温扶阳。

(12)霉苔:

【舌象及成因】舌上罩着一层夹有黏液的灰白色垢腻,颜色晦暗,或杂有较白色的小点,轻的仅见于舌上某一部分,重则满舌皆是。多因胃肾阴虚,湿邪内踞,虚热与湿毒蕴郁熏蒸而成。《辨舌指南》谓:“舌与满口生白衣如霉苔,或生糜点者,胃体腐败也,多死。”这类病变,虽未必期其必死,究属正虚邪盛之候。如发展至满口生白衣,或生糜点如米粒状,是津液悉化为腐浊,病变确是发展到了严重的阶段,预后多是不良的。

【主病】胃肾阴虚,湿毒熏蒸。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13)偏白滑苔:

【舌象及成因】舌苔纵分成左右两半,一半是正常的薄白苔,一半却是苔色白而滑,左右偏见,病情不一。《舌鉴辨正》说:“右白苔滑舌,病在肌肉,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左白苔滑舌,此脏结之证,邪并入脏,最难疗治。”右半属气,左半属血。气主表,故邪气浅,而在肌肉或半表半里;血入脏,其病深,故为“脏结”之证。

【主病】邪入半表半里;脏结。

【治法】疏解少阳;温中散寒。

(14)半截白滑苔:

【舌象及成因】舌苔横分为前后两半,一半有白滑苔,一半则无,是为半截白苔。《辨舌指南》说:“凡偏外者,外有苔而内无也,邪虽入里而犹未深也,而胃气先匮;偏内者,内有苔而外无也,里邪虽减,胃滞依然,而肠积尚存。及素有痰饮者,亦多此苔。”所谓有苔,即指有白滑苔;所谓无苔,即指苔色基本是正常的。白滑苔仅在外半截,是寒湿邪气尚未去表,至胃气是否先匮,尚需结合脉证来确定。白滑苔仅在内半截,只说明寒湿邪气在里,或者滞于下焦,这都是临床上所常见的。

【主病】寒湿在表;下焦寒湿。

【治法】辛温解表;温里散寒。

(15)白兼黄苔:凡白苔转黄,为风热化火,治宜清泄。有苔而黄白者,为热滞胃脘,宜枳实、厚朴、元明粉之类。舌苔白中带黄,或微黄而薄者,为邪初入阳明;如兼微恶寒,犹带表证,宜凉散之。舌苔由白而黄,白苔主表,黄苔主里,但看舌苔带一分白,病亦带一分表,必苔纯黄无白,邪方离表而入里。苔黄白相间,为外邪未解而里先结也,宜轻苦微辛,宣气滞。舌尖白根黄不甚干,而短缩不能伸出,为痰挟宿食,宜下之。

(16)白兼红:凡舌苔先白后红,温邪从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邪,先入气分而后入营分。白中带红,外症初起微寒,继即发热不已。口渴者,此湿邪之轻症,宜芩栀翘赤等清解之。红中兼有白苔,更感非时之寒。舌白无苔而兼淡红者,为肺胃虚寒。苔白底红,脉形弦细,为阴虚而夹湿热。四边色红,中心干或白燥,外症烦渴烦热,为上焦气热烁津,宜急散无形之热,此非邪入血分,勿用血分药。左半边光红,右半边白苔,湿滑如水晶粉团之色者,此肝营被劫,而痰浊又变于胃也。

(17)白兼绛:凡舌苔白而底色绛者,湿热自气分伤营,及湿遏热伏,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即干也,从里而透于表则变润矣。舌苔白腻,底绛尖红者,湿遏热伏之征。色绛而自苔满布者,为肺胃热,治宜清肃肺胃。若兼神气昏瞀,为伏痰内盛,宜兼开其痰热。舌底绛,望之黏腻,独舌心有苔,白厚如豆大一瓣者,伏暑内夹痰饮也。深绛而苔白厚腻者,为温邪入营而兼伏湿。

(18)白兼灰:舌白滑灰者,寒湿也,灰白不浊者,寒兼痰湿也。为阳气不化,阴邪壅滞,不可乱投苦寒滑泄以伤阳。从根至尖白,中直纹两条,灰色而润者,为湿热兼夹阴寒食疗。舌白半边苔灰而滑,为伤寒半表半里证。

(19)白兼黑:凡白苔带黑点,或苔见黑纹而黏腻者,为太阴气分之湿,宜行湿和脾。黑苔望之虽燥而生刺,但渴不多饮,或不渴,或边有白苔,其舌本淡红而润者,假热也,治宜温补。全黑由淡白忽然转色,其间无变黄之一境,望之似焦黑芒刺干裂,刮之必净,湿之必润,外症唇白不红,为寒结在脏,真寒假热。从根至尖白,中直纹两条黑润者,为夹阴寒证。尖白根黑者,为伤寒半表半里。

(20)白兼青:凡舌色㿠白兼青,为中焦生气已绝,不治。

(21)白兼黄红:凡绛色中兼黄白苔者,为热初传营分,气分之邪未尽,泄卫透营两和之。

(22)白兼黄黑:凡白苔变黄,由黄变黑,刮之不脱,湿之不润,为寒邪传里,化火热极伤阴;甚则芒刺干焦罅裂,宜用苦寒以泻阳,急下以救阴。中间一拇指大黑润浮苔,两边或黄或白者,两感证也。由白苔渐黄而灰黑,为传经证,或生刺点燥裂,不拘在根在尖,皆宜急下。若苔黄黑白杂见,或中燥边滑,或尖干根润,皆并病合病,寒热不和之候。

(23)白兼灰黑:凡白苔而灰黑,更兼黏腻浮滑者,此太阴在经之湿邪,是从雨雾中得之,宜解肌渗湿,如五苓加羌防之类。

(24)白兼绛紫:凡苔自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为瘟疫病初入膜原,未归胃府也,急宜透解。

黄色苔类

苔现黄色,临床常见者有三:首先是由于脾胃的病变。《临症验舌法》说:“舌见黄色,脾胃病也,不拘所见何症,但看黄而坚敛苍老者,脾胃两经邪气盛也。”前人言舌诊,往往舌与苔混称,实际舌质色黄者甚少,苔色红者绝无,这里所谓“舌见黄色”,实为苔的黄色,而非舌色。白胎主表,黄胎主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故黄胎专主阳明里症而言。辨证之法,但看舌胎带一分白,病亦带一分表,必纯黄无白,邪方离表而入里。再次主热证。《舌鉴辨正》说:“黄苔舌,表里实热证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黄苔见于全舌,为脏腑俱热,见于某经,即某经之热,表里证均如此辨,乃不易之理也。”凡风、火、暑、燥诸邪在表,都可以出现黄苔,但一般都是薄而不厚,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

(1)淡黄苔:

【舌象及成因】苔薄白中而带有浅黄色,是为淡黄。往往是由薄白苔转变而来,证明病变已开始有由寒化热,由表入里。凡现黄苔浮薄色淡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肺,指肺气所主的卫分而言,即是病犹在表;胃,代表里证。如表证的恶寒、发热、自汗等,便属于肺卫的症状。因此苔色淡黄,常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在表化热的反映。若苔色淡黄而较厚,并见脘闷不畅的,常为邪入胸脘,热中夹湿,气滞不宣所致。

【主病】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胸脘湿热。

【治法】辛凉解表;宣湿透表。

(2)黄滑苔:

【舌象及成因】苔呈正黄色而略厚,颗粒分明,湿润光滑,常见于热邪入里的初期。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另有一种黄滑苔,其黄而润滑,好像涂抹一层鸡子黄似的,又叫做水黄苔,每见于湿温病,或温热病而兼有水饮的患者。他如在黄疸病中,也有见这种黄滑苔的,同样是为湿热熏蒸所致。

【主病】热邪入里初期;湿温病;黄疸。

【治法】清热透表;清温化湿;渗利湿热。

(3)黄浊苔:

【舌象及成因】苔色深黄,颗粒不清,垢浊胶结,浑成一片,是为黄浊苔。多见于湿热秽浊内盛的患者。在临床上有以下两种情况的分辨:①苔黄浊而干甚厚,苔面略呈光滑的,为邪热散漫,尚未积聚之征。②苔黄浊,有如土碱粉铺在舌上,色黄暗而厚的,是湿热秽浊之邪已与胃肠中陈腐宿垢相结的表现。

【主病】湿热秽浊之邪内盛。

【治法】芳香化浊、辛开苦降。

(4)黄黏腻苔:

【舌象及成因】苔色黄而黏腻,颗粒紧密胶粘,有如黄色粉末调涂舌上,主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为患。如果黄色深,黏腻程度极稠厚的,是热重于湿,痰涎之邪亦甚;如果黄色浅,黏腻程度较稀薄的,是湿重于热,痰涎之邪亦轻。

【主病】湿热痰涎交结为患。

【治法】清热化湿祛痰。

(5)黄干苔:

【舌象及成因】苔色黄,干而少津,总属邪热伤津的病变。临证出现这种苔,有两种情况应当分辨:一种是见于疾病的初期,苔由白转黄,由润而干,这是外邪化热,初入于里,邪热伤津的现象。一种是见于疾病的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这是邪热虽退,津犹未生的反映。这两种黄干苔,都是比较薄的。至于苔干色黄,满舌厚积,则为实热里证无疑。

【主病】邪热传里;热退津伤;实热里证。

【治法】泻热清里;甘寒生津;苦寒攻下。

(6)根黄尖白苔:

【舌象及成因】舌尖部苔薄而白,中部以至后半部苔为黄色而较厚;所呈黄色部分,一般都是由白而变黄,由薄而变厚的,为表邪逐渐化热入里之征。舌尖白根黄,为表邪少而里邪多。临床所见,表邪未全入里而见到这种舌象时,一般苔不甚干,犹带几分润泽;如果苔已干而无津,又毫不见恶寒等表证,仍应诊为里热证。

【主病】表邪化热入里。

【治法】辛凉透表、清里泻热。

(7)尖黄根白苔:

【舌象及成因】舌中及根部均为薄白色苔,唯舌尖则呈黄色,为热在上焦之征。热盛于上的多见此苔。

【主病】热在上焦。

【治法】清解热邪。

(8)双黄苔:

【舌象及成因】舌的两旁各呈一长条形的黄色苔,其余都是薄白苔,是为双黄苔。外感病而见此苔,是表邪入里,表犹未罢之候;杂病而见此苔,是邪热聚于肠胃,肠胃不和之征。白苔两旁黄色,嫩者主寒湿,老者主温热。临床辨证时,尤当注意黄色的深浅,而确认其病变之所在。

【主病】表邪入里,表犹未罢;热聚胃肠。

【治法】清热透表;清涤胃肠。

(9)半黄半白苔:

【舌象及成因】舌苔纵分两色,一边苔色白,一边苔色黄,无论黄色的深浅,或苔的厚薄,多为邪热郁于肝胆之候。

【主病】肝胆郁热。

【治法】清泻肝胆。

(10)黄兼舌红:凡热时舌色干红,热退舌色黄腻,为湿遏热炽,将燥未燥,阴液已伤而湿热犹盛。四边色红中心干或黄,并烦渴烦热者,乃上焦气热灼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勿用血药。

(11)黄兼舌绛:凡苔黄不甚厚而舌绛者,热初入营,邪结未深也,尚可清热,以辛开之药从表透发。

(12)黄兼灰:凡舌先灰滑后黄燥,大便坚结,为湿久生热,热必伤阴也。

(13)黄兼黑:凡舌苔黄中带黑而浮滑而黏腻者,太阴湿热内结,宜利湿清热。边黄,中心焦黑起刺,兼腹胀满者,为阳明里证,宜下之。舌芒刺焦裂老黄,夹黑色苔者,为里热极,宜下之。舌燥苔黄中黑通尖,下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十不救一。舌苔老黄,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

(14)黄兼红黑:凡舌反赤为黄,反黄为黑者,乃热极反兼水化,至危之候也。红中兼黄黑有芒刺者,邪热入腑也。黄赤兼黑者,此名霉浆色,乃脏腑本热而夹有宿食也,且内热久郁者、夹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