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四)生产过程的技术规范
    来源:辈宠网

为确保鸡的健康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其卫生管理应按照标准NY/T 473—2001《绿色食品 动物卫生准则》进行,防疫应按照NY/T 1892—2010《绿色食品 畜禽饲养防疫准则》进行。

1.品种来源及引入程序

蛋鸡的引种要严格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有关条款执行,慎重选择品种和个体,详细了解引入品种生产地和引入品种生产、经营场的情况,掌握环境差异,严防引入带菌、带病鸡只,谨防假冒伪劣,以免给生产上带来损失。近三十年是我国养鸡业的快速发展期,从国外不断引入优良的蛋鸡品种,如罗曼、海兰、依莎褐、海赛克斯、迪卡、罗斯等。但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大量引进了各种病原,给我国养鸡生产带来了很大威胁。因此,必须严把引种关。

(1)正确选择引入品种:选择引入一个品种要根据其经济价值和种用性能,掌握其生产性能和遗传力,并详细了解该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病力。尤其是从国外引种,按要求首先向省级畜牧主管部门申请,由省级主管部门报国家农业部种畜禽管理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引种。

(2)慎重选择鸡只个体:引种时要注意品种特性、个体体质外貌及个体健康、发育状况。健康鸡雏活泼好动,眼大有神,叫声洪亮,身无残,脐无血,绒毛蓬松而洁净,体重正常。另外,还要看系谱资料,了解祖代、父母代和同胞的生产水平、特性及其亲缘关系。同时注意引进品种必须持有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的检疫证书和检疫合格证,供种用的还要有种禽合格证。

(3)了解引入品种生产地和生产、经营场情况:一方面要细致了解被引入品种产地三年来的疫病情况,切忌到疫区引种;另一方面要了解被引入品种产地的环境状况,比较引入地和产地的差异,为引入后发挥引入品种的优良性能做好准备工作。另外,还要注意被引入品种生产、经营场的情况,看其是否有种鸡生产场、是否拥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等。

从国外引入蛋鸡品种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进行,严格检疫程序。要求输出国或地区无重大动植物疫情,符合有关动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符合我国与输出国家和地区签订的有关双边检疫协定。另外,引种后还要进行严格地隔离观察,待隔离15~30天后,经动物检疫部门检查鉴定健康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应用。

2.饲养方式

(1)雏鸡饲养方式:雏鸡饲养方式按鸡占用地面和空间的不同,可分为地面育雏、网上育雏和立体笼育雏。

1)地面育雏:通常将雏鸡饲养在铺有垫料的地面上,称为地面育雏。按热源不同,可分为地下烟道育雏、煤炉育雏、电热伞育雏、红外线育雏、远红外线育雏等方式。 根据育雏面积大小和育雏温度的要求,选择不同规格的远红外板,安装自动控温装置进行保温育雏。远红外板悬挂在离地面1米处,可以根据育雏温度的需要将其调节到合适高度。远红外线育雏的优点是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据测定,每块1千瓦的远红外板保温面积可达9~10平方米,耗电量比采用红外线育雏和电热伞育雏大大减少,且温度分布均匀,管理方便,操作安全,雏鸡发育整齐,育雏效果好。其缺点是停电后降温迅速,需采取其他保温措施。

2)网上育雏:网上育雏即把雏鸡放养在离地面50~60厘米高的铁丝网上,网眼规格为1.25厘米×1.25厘米。网上育雏的优点是不需任何垫料,鸡粪直接落入网底,雏鸡不与粪便接触,大大减少了疾病传染的机会,雏鸡育成率高。目前大、中型鸡场普遍采用这种育雏方式。其缺点是对饲料要求高,育雏消耗热量较多。

3)立体笼育雏:立体笼育雏是将雏鸡饲养于3~5层育雏笼内,每层周围有铁丝、竹板或木条制成的围栏,层与层间有承粪板。食槽挂在笼外,饮水在笼内或笼外。较常用的一种育雏笼由六个小笼组成,其中1个加热笼组,1个保温笼组,4个活动笼组,外形尺寸为4 404毫米×1 450毫米×1 720毫米,总占地6.39平方米。每层高度333毫米,每小笼长×宽为1 400毫米×700毫米,层与层间有承粪板。可饲养45日龄的雏鸡800~1 200只。

雏鸡立体笼育雏,饲养密度大,便于管理,劳动强度低,因雏鸡不与粪便直接接触,消化道疾病少,但若通风不良,呼吸道疾病较多。一次性投入稍大,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适合于大规模的养鸡场。

(2)育成鸡的饲养方式:育成鸡的饲养管理方式分为舍饲、半舍饲和放牧饲养。

1)舍饲:鸡群全程舍内饲养。根据地面结构不同分为厚垫料饲养、栅(或网)上饲养、混合地面饲养、立体笼养等多种形式。

2)半舍饲:半舍饲是鸡舍加运动场饲养育成鸡的一种方法。舍内有沙子或其他垫料,并有栖架,舍外为运动场,其面积为鸡舍面积的2倍。鸡舍为鸡群夜间栖息或阴雨天活动的场所,运动场是鸡群白天活动、采食、饮水的空间。这种饲养方式空气较好、投资小,鸡可直接接触阳光并可从地面获得一些微量元素,鸡群较健壮。但饲养密度小,占地面积大,劳动生产率低,适用于饲养土种鸡。

3)放牧饲养:放牧饲养是一种较粗放的饲养管理方式。一般将鸡散放于地域较宽阔而不适于耕种的场地,如荒地、山坡或半山坡、果园等,并配备可活动的鸡舍以备夜间和阴雨天栖息。这种方式投资少,成本低,鸡可获得一些野生植物、昆虫及收获农作物时撒落的种子,并因活动量较大及阳光充足而使鸡只非常健壮,是适合于山区、半山区及果园养鸡的一种方法。目前多数地方品种采取这种方式,但应注意防止兽害,且放牧前要训练调教好。

(3)产蛋母鸡饲养方式:蛋鸡饲养管理方式分两大类,即平养与笼养。不同的管理方式其设备与设施不同。随着管理方式的变化、设备的改进,相应饲养工艺将取得更好的生产效果。

1)平养:平养是指利用各种地面结构在平面上饲养鸡群。其优点是:一次投资较少,喂饮设备利用率高,便于在大面积上观察鸡群的各种状况,鸡的活动量大,骨骼较坚实;缺点是:饲养密度低,捉鸡较麻烦,需设置产蛋箱。平养蛋鸡通常用以下管理方式:

A.垫料地面:垫料的种类与雏鸡垫料所用的垫料相同。垫料地面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垫料地面,另外一类为厚垫料地面。一般垫料地面铺垫的厚度夏季为8厘米,冬季为10厘米。厚垫料地面一般在地面上撒布一层生石灰吸潮。先垫上10厘米厚的垫料,以后局部撤换,同时加垫,直至垫料厚度达20厘米左右为止。这类管理方式设备投资较少,冬季保温较好,但饲养密度低,舍内易潮湿,如寒冷季节通风不足,氨的浓度可能偏高,空气中灰尘与微生物含量较高,窝外蛋与脏蛋较多。

B.网状或木条平面:其结构与养雏鸡相同,只是网眼大一些,一般为2.5~5.0厘米。木条平面用的板条宽1.25~5.1厘米,空当宽2.54厘米,板条走向要与鸡舍的长轴平行。也有的用竹片做竹条平面,竹片的直径及其间的空当一般均在2.0~2.5厘米。近年来又出现塑料板条平面,坚固耐用,便于消毒,只是造价稍高些。这类平面饲养密度较垫料地面高40%~50%,舍内易保持干燥,鸡体也很少与粪便接触。但养在其上的轻型蛋鸡比较容易神经质,窝外蛋与破蛋较多,有时产蛋率稍低。

2)笼养:目前,全世界75%、美国97.85%的商品蛋鸡养于笼内。我国集约化蛋鸡场特别是大型蛋鸡场几乎所有的蛋鸡都养在笼内,乡镇或农村养鸡户饲养的蛋鸡也多采用笼养。笼养之所以愈来愈广泛地被采用,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笼养经济效益较高。我国笼养蛋鸡多为3层,也有一些鸡场为4层,少数为2层。从管理方面来看,3层较方便。如高床鸡舍通风良好,4层按每平方米计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外,采用机械供料与集蛋的渐多,蛋鸡笼有向高层发展的趋势,现今通过电脑工程设计已能制造高达8层的蛋鸡笼。

3.饲养过程管理

绿色鸡蛋标准化生产的目的在于实现蛋鸡的健康高效生产,获得绿色安全的蛋产品,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生产上除选择优良健康鸡种外,还必须提供良好安全的生产环境,搭配营养合理的绿色优质饲料,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和保健措施以及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以实现蛋鸡的健康、安全、高效生产。

根据蛋鸡不同生理阶段生长发育和生产的特点及对环境条件要求的不同,将蛋鸡生产过程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三个阶段。育雏期为6周左右,需人工供温;育成期为7~20周龄,即雏鸡脱温后培养至性成熟开始产蛋前的时期,又可分为中雏鸡(6~14周)和大雏鸡(15~20周);产蛋期为21周龄至淘汰。

(1)雏鸡的饲养管理:

1)雏鸡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A.体温调节能力差,抗寒能力弱:刚出壳的幼雏体小娇嫩,身上没有丰满的羽毛覆盖,只有细小的绒毛,加之大脑调节功能不健全,尚缺乏体温调节的能力,故难以适应外界大的温差变化。初生雏鸡的体温为(40.1±0.21)℃,要低于成年鸡体温2 ℃左右。3~4天时,鸡体温将逐渐均衡上升,到10日龄左右时才能达到成年鸡体温,到21日龄左右体温调节功能才逐渐趋于完善,42日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

B.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雏鸡的生长发育极为迅速。蛋雏鸡的体重2周龄时就比其初生时体重增加3倍左右,4周龄时增加6倍,6周龄时近11倍。雏鸡的前期生长非常快,以后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由于雏鸡生长快,代谢旺盛,心跳快,脉搏每分钟可达250~350次,安静时单位体重耗氧量与排出的二氧化碳量要比家畜高1倍以上,所以在饲养上要满足其营养需要,要喂以高能量、高蛋白的全价营养配合饲料。管理上既要保温又要注意不断地供给新鲜空气。另外,幼雏的羽毛生长和更换特别快,从幼雏到成鸡羽毛要更换3次,在20日龄时羽毛约为体重的4%,到28日龄便可以增加到7%,以后大体保持不变。羽毛中蛋白质含量为80%~82%,为肉中蛋白质的4~5倍。因此,雏鸡对日粮中的蛋白质,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的含量要求较高。

C.胃容积小,消化能力弱:刚出壳的小幼雏发育不健全,胃和相应的消化器官容积小,使进食量和消化量都有限。同时消化道内又缺乏某些消化酶,消化腺中又不能产生足够的消化酶,肌胃研磨饲料能力低,这样使其消化能力差。这也要求在饲养上既要喂高能、高蛋白日粮,又要喂纤维含量低且易消化的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快、代谢旺盛的需要。否则,产生的热量就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需要。

D.抗病力差:幼雏由于其大脑调节功能不健全,缺乏调节能力,这样就导致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差,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弱,稍不注意饲养和管理工作,就极易患病。另外,与鸡体本身的构造和生物学特性也有一定的关系,如肺小、气囊多、没有淋巴结和横膈膜等。

E.雏鸡的敏感性强:幼雏对饲料中营养物的缺乏、有毒药物的过量或突然的环境应激,都会表现出病理状态。

F.雏鸡的群居性强、胆小:雏鸡喜欢群居,便于大群饲养管理,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设备,但雏鸡胆小,如果离群或遇外界刺激便会乱跑和鸣叫不止,且没有自卫能力。这些习性的存在要求育雏的环境安静,并防止各种突然异常声响、噪声以及新奇颜色,并具有防止兽、鼠害的措施。

2)育雏期的培育目标:育雏期的主要技术目标是确保饲料摄入量正常,雏鸡健康状况良好,使雏鸡尽早达到生长发育及体重标准,并认真执行断喙和免疫计划,做好环境卫生和防疫工作。

A.健康:雏鸡未发生传染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食欲正常,精神活泼,反应灵敏,羽毛紧凑有光泽。

B.成活率高:成活率是指期末存活鸡只数占入舍鸡只数的百分比。成活率是衡量育雏工作的重要质量指标,受雏鸡健康状况、饲养条件、营养水平、消毒防疫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成活率越高,育雏效果越好。先进的水平是育雏的第1周死亡率不超过0.5%,前3周的死亡率不超过1%;较高的水平是0~6周死亡率不超过2%。

C.生长发育正常:体重和跖长是衡量雏鸡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发育正常的雏鸡,体重符合本品种各时期的标准体重,胸骨平直而结实,跖骨发育良好。8周龄时跖骨长可达到76~80毫米,羽毛丰满,肌肉发育良好,并且不带有多余的脂肪,生长的各个指标符合标准。而全群有良好的均匀度,理想的指标是95%的雏鸡体重在平均体重正负两个标准差之内(X±2S)。

3)育雏的必备条件:雏鸡生长发育快,对外界环境条件适应性差,如管理不当,就会造成雏鸡生长发育不良,发病率增加,从而增加雏鸡死淘率。因此,育雏的关键就是给予雏鸡良好的环境条件、丰富的营养和精心的管理。根据NY/T 5034—2001《无公害食品 鸡肉》的要求,育雏条件要满足雏鸡对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密度、噪声等方面的要求。

A.温度控制:育雏温度是指离雏鸡的活动地面5厘米处的温度。培育雏鸡适宜的温度为:1~3天,34~35 ℃;4~7天,32~33 ℃;以后每周下降2~3 ℃,至6周龄达到18~20 ℃,开始逐渐离温。开始白天离温,晚上不离温;晴天离温,阴天不离温,经3~5天达到彻底离温。若鸡群体质较差,体重不足或外界气温较低时,应适当延长给温时间。离温过程中尽量减少应激。温度是否适宜,主要通过观察雏鸡的表现。当雏鸡均匀分布, 反应灵敏,活泼好动,采食、饮水适中时,则表示温度适宜;当雏鸡远离热源,两翅开张,卧地不起,张口喘气,采食减少,饮水增加,则表示温度高;当雏鸡靠近热源,扎堆挤压,吱吱叫,则表示为温度低。温度是否适宜,对雏鸡的运动、采食、消化、饮水、健康及成活影响极大。温度过高时,雏鸡呼吸加快,饮水量增加,采食量降低,运动量减少。长时间的高温,使雏鸡软弱,消瘦,易患感冒等疾病。温度过低,活动量降低, 采食量减少,易患白痢等疾病。严重低温时,常因大量扎堆而造成挤压死亡。

B.湿度控制:培育雏鸡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是56%~70%,前10天稍高,后期要低。温度适宜时,相对湿度对雏鸡的影响较小。温度不适宜时,高湿对雏鸡的影响更大。高温高湿,雏鸡因散热困难而感到闷热,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体质虚弱,抗病力下降;低温高湿,雏鸡因散热过多而感到寒冷,育雏舍阴冷潮湿,雏鸡易患感冒和胃肠道疾病。湿度过高,雏鸡羽毛污秽,食欲不振,并因微生物大量繁殖而患病。湿度过低,雏鸡机体大量失水,腹内卵黄吸收不良,严重时引起脱水;育雏舍灰尘飞扬,雏鸡易患呼吸道疾病。增加育雏舍湿度的方法是喷雾或在火炉上放一水盆或水桶蒸发水分;减小湿度的方法是加大通风量,减小鸡群密度,减少漏水,及时清除粪便。

C.通风换气:育雏舍氨气浓度低于20毫克/米3,硫化氢浓度低于10毫克/米3,二氧化碳浓度低于0.5%,鸡舍粉尘控制在4毫克/米3,微生物数量应控制在25万个/米3。雏鸡代谢旺盛,单位体重二氧化碳排出量和氧气的需求量大,一般要求4周龄前每千克体重最小通风量为0.56米3/时,8周龄中等气温每千克体重为5.5米3/时,炎热季节每千克体重为7.6米3/时。通风量的大小随品种、季节和日龄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体型较大、外界温度较高、日龄较大时,应加大通风量。育雏期的饲养密度大,温度高,雏鸡每天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粪和尿,如通风不良,粪、尿、毛屑和撒落的饲料一起发酵,产生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气体浓度过高,使雏鸡生长发育不良,眼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加,对新城疫的敏感性增强,成活率降低。通风方式分为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经专门设计的育雏舍多采用机械通风,即在山墙上安装排风扇,根据舍内的空气和温度,确定开关的时间和风扇数。对小型养鸡场,如果没有专门的通风设备,可通过启闭门窗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即在中午或天气温暖时打开门窗,视舍内温度确定开关门窗的时间。通风时注意风速要均匀,避免贼风。

D.光照控制:合理的光照可以加强雏鸡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消化,增进食欲,促进钙、磷代谢和骨骼的发育,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使雏鸡健康成长。通常1~5日龄光照时间长,为23~24时/天,以使雏鸡充分熟悉环境,及早采食和饮水,以后应根据饲养方式采取不同的光照。开放式育雏舍,白天采用自然光照,晚上饲喂时照明;密闭式育雏舍,由23~24时/天逐渐缩短,到3周龄末降到16时/天,以后8~9时/天。人工光照时的光照强度为10勒克斯。

E.密度控制:密度是指育雏舍每平方米所容纳的雏鸡数目。饲养密度关系到雏鸡的正常生长发育、成活和今后产蛋性能。群小、密度小,饲养效果好,但不经济。大群高密度饲养时,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因而雏鸡生长慢,群体发育不整齐,易感染疾病和发生啄癖,死亡率较高。育雏阶段饲养密度的大小应根据品种、鸡舍构造、通风和饲养条件等情况具体确定。一般饲养褐壳蛋鸡或在夏季育雏时,饲养密度小,而饲养白壳蛋鸡或在冬季育雏,饲养密度可大些;笼养的密度较高,网上平养和地面平养的密度较低;育雏舍保温性能和通风良好时密度可高些;饲料中营养成分完善时饲养密度可高些。

育雏期所需地面面积如下:地面平养时,0~6周龄每平方米可容纳20只鸡;网上平养时,0~6周龄每平方米可容纳24只鸡;立体笼养时,0~1周龄每平方米可容纳60只鸡;2~3周龄每平方米可容纳40只鸡,4~6周龄每平方米可容纳30只鸡。平面育雏也应注意鸡群不宜过大,以每栏放置500~700只为宜。机械化鸡场商品鸡的饲养密度较大,种雏的培育仍以小群为好。

F.噪声控制:育雏舍应经常保持安静,噪声强度不超过85分贝,否则将会引起惊群,使鸡群采食量减少、抵抗力下降,严重时因雏鸡乱撞乱窜而造成撞伤或挤压死亡。因此,育雏舍及其周围不允许大声喧哗,遇到强烈噪声时,饲养员应及时采取措施。

4)育雏前的准备:

A.制订育雏计划:根据本场的总体规划、房舍及设备条件、人力及财力、工艺流程等制订育雏计划,确定育雏的时间、数量及技术指标,拟定鸡群周转计划、饲料及物质供应、兽药及疫苗使用计划、经费预算、人员的分工和培训等。

B.清洁消毒鸡舍:首先清除舍内边料、粪便,将舍内设备、用具搬迁至舍外浸泡、清洗。用高压水冲洗整个鸡舍,顶棚、墙壁、门窗、设备及地面保证无尘、无羽毛、无粪便。待地面晾干后,用2%~3%烧碱水泼洒地面,待干后用清水冲洗地面。金属鸡笼最好用火焰喷灯进行火焰消毒。其后再用消毒药液0.1%次氯酸钠或0.3%过氧乙酸对空间、笼具进行第2次消毒。最后按每平方米28毫升福尔马林加14克高锰酸钾进行熏蒸消毒24~28小时,若舍温在15~20 ℃,相对湿度在60%~80%时熏蒸效果最好。消毒后的鸡舍,应空舍两周后方可进雏鸡。

C.饮水、饲料、垫料、药物和疫苗的准备:雏鸡进舍前2小时应把5%葡萄糖溶液和0.1%维生素C溶液装入饮水器内,均匀放置于鸡舍内预温。进鸡前1~2天准备好配合饲料,按雏鸡的营养需要及生理特点配合好新鲜的全价饲料,也可直接购买饲料厂生产的雏鸡饲料。育雏的前6周内,每只鸡消耗1.2~1.5千克饲料,据此备好充足的饲料原料,有条件的最好给小鸡饲喂破碎料。在地面上育雏时,常利用锯末、谷壳、废报纸、切短的稻草和麦秸作垫料来保温。另外,育雏还要准备好预防疾病的药物、疫苗及消毒剂,如消毒药、抗白痢药、球虫药、疫苗和抗应激药物(电解质和多维)等。

D.鸡舍预热:进鸡前1~2天将鸡舍安装好灯泡,整理好供暖设备(如红外线灯泡、煤炉、烟道等),地面平养的舍内需铺好垫料、安好防护网,网上平养时则需铺上塑料布。然后开始升温,达到育雏温度。笼养鸡舍如采用全舍加温方式,鸡舍室温应达32~34 ℃,育雏笼电加温方式室温不低于24 ℃;平养鸡舍室温不低于25 ℃,保温伞下温度达到33~35 ℃。当舍温达到此温度时,应当适量通风换气。如热源是煤、木炭或柴草等,要检查烟道、烟囱有无漏洞,发现漏烟要及时堵好,以防煤气或烟雾中毒。

5)雏鸡的选择和运输:初生雏的品质好坏对其以后的生长发育、前期死亡、增重以及免疫接种效果都有着重大影响。经测定,初生雏重和1~6周龄增重呈中等正相关。而5~6周龄时体重与其产蛋期的各生产性能指标又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某一蛋鸡5~6周龄体重能达到体重标准或更高一些,则预示该鸡群在产蛋期将早开产、产蛋多及死亡低。因此,要养好后备鸡,首先要有好的雏鸡。

A.初生雏的选择:品质优良的初生雏从外表看应是活泼好动,绒毛光亮,整齐,大小一致,初生重符合其品种要求,眼亮有神,腿、脚结实,站立稳健,腹部平坦柔软,卵黄吸收良好,绒毛覆盖整个腹部。肚脐干燥,愈合良好,叫声清脆响亮,握在手中感到饱满有劲,挣扎有力;如脐部有出血痕迹或发红呈黑色、棕色或为钉脐者,以及腿和喙、眼有残疾的均应淘汰,不符合品种要求的也要淘汰。另外,品质良好的初生雏,特别是种雏,还应具备以下条件:血缘清楚,符合本品种的配套组合要求;无垂直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母源抗体水平高且整齐;外貌特征符合本品种标准。以上四个条件,只能在接雏前做细致地调查研究方可得知。

B.雏鸡的运输:小鸡出壳后,经过一段时间,待绒毛干燥,进行选择、鉴别、标号处理后即可接运了。接运的时间越早越好,即使是长途运输也不要超过48小时,最好在24小时内将雏鸡送入育雏舍内。雏鸡在孵化厅内,存放的室内温度应为22 ℃。运雏时盒间温度应保持在20~22 ℃,每摞盒子不要超过5个,这时盒内的温度应在30 ℃以上。时间过长对鸡的生长发育都有较大的影响。雏鸡的运输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稍不留心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实践证明,要安全和符合卫生条件地运输雏鸡,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运雏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运雏经验,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最好是饲养者亲自押运雏鸡。运雏用的工具包括交通工具、装雏箱及防雨保温用品等。

交通工具(车、船、飞机等)视路途远近、天气情况和雏鸡数量灵活选择,但不论采用何种交通工具,运输过程都要求做到稳而快。装雏用具要使用专用雏鸡箱。现多采用的是箱长50~60厘米、宽40~50厘米、高18厘米,箱子四周有直径2厘米左右的通气孔若干。箱内分4个小格,每个小格放25只雏鸡,每箱放雏100只。冬季和早春运雏要带棉被、毛毯等用品,夏季要带遮阳、防雨用品。所有运雏用具和物品都要经过严格消毒之后方可使用。初生雏鸡体内还有少量未被利用的蛋黄,可以作为初生阶段的营养来源,所以雏鸡在48小时内可以不饲喂。这是一段适宜运雏的时间。此外还应根据季节和天气确定起运时间。夏季运雏宜在日出前或傍晚凉爽时进行,冬天和早春则宜在中午前后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起运。运输雏鸡时保温与通气是一对矛盾。只注重保温,不注重通风换气,会使雏鸡受闷缺氧,严重的还会导致窒息死亡;只注重通气,忽视了保温,雏鸡会受风着凉而患感冒,诱发雏鸡拉稀下痢,影响成活率。因此,装车时要将雏鸡箱错开摆放。箱周围要留有通风空隙,重叠高度不要过高。气温低时要加盖保温用品,但注意不要盖得太严。装车后要立即起运,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停车。运输人员要经常检查雏鸡的情况,通常每隔0.5~1小时观察1次。如见雏鸡张嘴抬头,绒毛潮湿,说明温度太高,要掀盖通风,降低温度。如见雏鸡挤在一起,吱吱鸣叫,说明温度偏低,要加盖保温。当因温度低或是车子震动而使雏鸡出现扎堆挤压的时候,还需要将上下层雏鸡箱互相调换位置,以防中间、下层雏鸡受闷而死。

C.进舍后雏鸡的合理放置:先将雏鸡整摞放在地上,最下层要垫一个空盒或是其他东西,静置30分钟左右,让雏鸡从运输的应激状态中缓解过来,同时适应鸡舍的温度环境,然后再分群装笼。分群装笼时,按计划容量分笼安放雏鸡。最好能根据雏鸡的强弱大小,分开安放。弱的雏鸡要安置在离热源最近,温度较高的笼层中。少数俯卧不起的弱雏,放在35 ℃的温热环境中特别饲养。这样,弱雏会较快地缓过劲来,经过3~5天单独饲养护理,康复后再置入大群内。笼养时首先可以将雏鸡放在较明亮、温度较高的中间两层,便于管理,以后再逐步分群到其他层去。

6)雏鸡的饲养:

A.饮水:雏鸡进入育雏舍,应立即饮水。按40只雏鸡1个1.5升容量的钟形饮水器均匀摆放。饮水中可加入5%葡萄糖或按说明加入电解多维、多维葡萄糖、速补、抗生素等以帮助雏鸡补充体液,消除疲劳,加快体内有害物质排泄,提高机体抗病力。1周前饮凉开水,1周后饮自来水。育雏头几天,饮水器、盛料器应离热源近些,便于雏鸡取暖、饮水和采食。雏鸡一般不会饮水,饲养人员要及时教小鸡饮水,将小鸡的喙在饮水器内浸一下,以帮助其找到水源。第2天饮水中加百病消(按每毫升百病消加水2升计),连喂3天,预防雏鸡白痢病。

雏鸡的需水量与品种、体重和环境温度有关。雏鸡体内损失10%的水分就会发生严重代谢紊乱,损失20%的水分就会死亡,所以初饮后就不能断水(饮水免疫时的短暂停水除外)。饮水中断会引起鸡群骚乱,发生啄癖,严重时出现互相争斗的现象。饮水要清洁,尽量饮用自来水或清洁的井水,避免饮用河水,以免因水源污染而致病。饮水器要刷洗干净,每天至少换水2次。正常情况下,饮水量为采食量的1~2倍。但应注意,当雏鸡发生异常时,如发生疾病或饲料中食盐、蛋白质含量过量时,均会使雏鸡饮水量突然增加。2周龄后改用3升容量的饮水器或在笼外两端挂水槽,每天清洗2次饮水设备,确保水质清洁。

许多商品鸡场向饮水中添加某些消毒剂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但进行饮水免疫时必须停止,以防止水中的消毒剂降低疫苗效价而影响免疫效果。

B.饲喂:雏鸡出壳后第1次采食称为开食或开饲。一般开食的适宜时间是饮水后1~2小时。开食易早不宜迟。延迟开食会影响雏鸡生长和成活率,阻碍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成熟,因为这些系统只有采食营养素后才开始发育。及早开食可节省残余卵黄中的母源抗体、胆固醇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被动免疫和细胞膜合成。

开食料可为破碎料或湿拌料,撒于料盘或塑料布上(为防止雏鸡扒料,可制作与料盘同样大小的网片盖在料盘上)。1~2天每隔2~3小时饲喂1次,以后每天饲喂6次。7~10天改为饲槽或料桶,饲喂干粉料或破碎料,自由采食。饲喂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少喂勤添”的原则。

雏鸡1周龄的平均日耗料量为7克左右,以后每周平均增加7~8克,至6周龄日耗料达到43克左右,累计耗料为1 000~1 200克。

在雏鸡开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每只鸡都必须吃到料。饲料应放在光线较强的地方,使雏鸡容易看见并吃到饲料。②防止雏鸡挨饿。有些雏鸡不善于吃食,造成挨饿。第1天开食后检查胆怯的雏鸡,看它们的嗉囊是否饱满,对于还不会采食的雏鸡,应进行人工辅助饲喂,促使其尽快学会采食。③防止肛门粘连粪便。雏鸡在开食后的最初几天内由于发生拉稀而造成肛门黏着。在饲料内掺入些碎玉米粒、碎小麦粒或碎高粱粒往往能避免这种情况。玉米最好用碾子碾碎,然后筛去细粉,只留下小的颗粒,并将其撒在第1次料的上面,喂2天即可。2天内每1 000只雏鸡约喂4.5千克饲料。

为使雏鸡采食清洁卫生,应准备两套用具,每次喂料前将塑料布上的粪便和吃剩下的饲料打扫干净,清洗消毒后替换使用。使用料盘喂料时,为防止饲料浪费,可制作同料盘一样大小的网片,将其盖在料盘上以防止小鸡吃料时用脚扒饲料。喂完料后随即把料盘捡起来,防止粪便进入料盘内污染饲料。

随着小鸡的生长,逐渐加设料槽。一般在雏鸡5~7天时开始逐渐加料槽,待雏鸡习惯使用料槽时撤掉塑料布或料盘。0~3周龄使用幼雏料槽,3~6周龄使用中型料槽,6周龄以后逐步改用大型料槽。每只雏鸡的槽位为4厘米,料槽高度应根据鸡背的高度进行调整,以便雏鸡容易采食,减少饲料浪费及保持料槽清洁。

初生雏鸡的消化器官发育不够完善,调制饲料时不仅要注意饲料的营养性,还要注意其适口性,选用易消化的原料。雏鸡阶段生长迅速,地面饲养时不仅需驱虫还需断喙,前几周易出现应激状态,影响采食量,体重常达不到标准。要求饲喂雏鸡的饲料品质要好,营养完善,适口性强,容易消化,粗纤维含量低。

饲料形态:常选用粉料,也可选用碎屑料,但大多用粉料喂雏鸡。开食时可将粉料用适量温水拌成半干湿散料饲喂,能提高早期觅食率。

7)雏鸡的管理:

A.维持适宜的环境条件:控制好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密度、营养等环境条件,让雏鸡尽快熟悉周边环境。采用育雏伞育雏时,伞内要安装一个小的白光灯或红光灯以引导雏鸡,2~3天后雏鸡熟悉热源后即可去掉。育雏器周围最好加上护栏(冬季用板材,夏季用金属网),以防雏鸡远离热源,随着日龄增加,逐渐扩大护栏面积或移去护栏。暖房式加温的育雏舍,在育雏前期可以把雏鸡固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这样可以提高饲槽和饮水器的密度,有利于雏鸡学会采食和饮水。同时,育雏空间小有利于保持育雏温度和节约燃料。笼养时,育雏的前2周笼底可铺上厚实粗糙并有良好吸湿性的纸张,这样笼底平整,易于保持育雏温度,使雏鸡活动舒适。

B.脱温: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供温应逐渐降低,当舍内外温差不大时即可着手脱温。脱温要逐渐进行,注意不要使环境温度发生剧烈地变化。开始时可晚上给温、白天停温,6~7天后,待雏鸡逐渐适应自然温度时再完全停温。脱温期的室温以20 ℃为宜。雏鸡脱温的时间随季节、育雏器的式样和养鸡技术等而异。脱温要避开各种逆境(如免疫、转群、换料等的不良刺激),在鸡群健康无病时进行。脱温的日子最好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脱温后雏鸡舍内要保持干燥,料槽、饮水器等设备尽量维持原来的状态以减轻雏鸡不适的感觉。脱温的时期往往是雏鸡开始换羽的时期,这时注意增加营养和补充维生素。若脱温技术不当,则会引起食滞、消化不良、发育受阻,严重时还会造成大批死亡。

C.垫料管理:地面平养一般要使用垫料。垫料材料是用消毒烘干过的刨木花,其吸水性良好,厚度为5~10厘米,空气相对湿度为25%~30%,同时要求其无异物、霉菌、昆虫,平整,疏松,不结块。

垫料过干,鸡舍内易尘土飞扬,呼吸道黏膜易受到刺激,导致黏膜生理失常、抵抗力降低,点眼、滴鼻等接种效果不理想,易暴发呼吸道疾病。垫料过湿,易发霉,细菌繁殖快,病毒存活时间长。粪便中的部分尿酸和尿酸盐在细菌分泌的分解酶作用下,分解成氨气等有害气体,抑制种鸡生长,引发气囊炎。再者,球虫卵囊易于孢子化,引发球虫病。如果垫料结块或呈泥状时,鸡粪黏在脚掌,刺激发酵,会导致皮肤破裂,细菌侵入,常引发葡萄球菌感染、败血症、足趾肿大、发炎、变形等问题,导致死淘率增加。

如果垫料过干,可以通过带鸡喷雾消毒、垫料洒水等措施提高垫料湿度;如果垫料过湿,应加强通风换气。垫料应经常翻动,保持平整疏松。加强饮水系统的管理,防止漏水,饮水器周围及饮水线下的垫料应重点管理。结块发霉的垫料及时清除、更换。

D.称重:为了掌握鸡群的发育情况,检查饲养管理水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定期称重。将称重结果与标准体重比较,若发现体重过大,应适当限饲;若体重过小,应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称重的鸡数一般为随机抽取总鸡数的5%,群体较小时,称重数应不少于50只,大间饲养的鸡应以大间为单位分别抽样称重和计算。称重时在鸡舍的一角随机拦住一定数量的鸡,然后逐个称重。当笼养或小间饲养时,第1次随机抽取称几个笼子或几个小间的全部鸡,以后即固定称这几个笼子或几个小间的鸡只。称重的时间应在每周龄最后一天的早晨空腹进行。对于饲养情况良好的鸡群,育雏、育成期一般每两周称重1次;对于差异大的鸡群,每周都应称重1次。父母代和商品代鸡的体重应控制在标准体重或比标准体重高5%的范围内。体重均匀度一般要求在80%以上。若体重均匀度差由饲养拥挤、疾病、断喙不当以及营养摄入量不当引起时,发现体重的均匀度低于80%或甚至70%,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并迅速采取分群饲养的方法。

E.断喙、剪冠与断趾:

断喙:断喙的目的是防止啄癖(啄肛、啄趾、啄羽等),节约饲料,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提高均匀度。鸡产生啄癖的原因有多种,如日粮中蛋白质、食盐不足,钙、磷缺乏或比例不适,长时间缺水、断料;饲养密度过大,温度过高,通风不良,光线过强等。另外,在换羽期间啄癖现象较严重。断喙可防止长且弯的喙将饲料刨到料槽外,造成饲料的浪费,雏鸡断喙后可减少饲料浪费。方法:生产上一般断喙两次。第1次在6~10日龄, 第2次在120日龄左右。断喙时将断喙器刀片烧至褐红色,用食指抠住喉咙,上下喙同时放入刀片下切、烙2~3秒。用圆孔形断喙器根据鸡龄大小选择适宜的孔径(4毫米、4.37毫米和4.75毫米),一般选择4.37毫米孔径,并保证烧烙圈与鼻孔的距离在2毫米。第1次断喙,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第2次断喙断去第1次的再生部分,断时将食指放在上下喙间,上下喙分别断。注意:阴雨或天气过热时不断,免疫期不断,断前除饲料中加入维生素K(2毫克/千克)以防大量出血外,其他维生素的含量也要增加2~3倍。断后水料要充足,避免碰到坚硬的料槽、水槽。断后若发现喙出血,应再行烧烙。

剪冠:为区别不同品系,便于采食,或高寒地区防止冻伤,在1日龄时将鸡冠沿冠基部剪去。

断趾:为了区分雏鸡公母,剔除鉴别误差,防止自然交配公鸡扒伤母鸡鸡背,1日龄时用烙铁断去内侧趾的趾尖。

日常管理:饲养员要每天观察鸡群健康情况。

有无糊肛的雏鸡;有无精神不振、呆立缩颈、翅膀下垂的雏鸡;有无腿部患病、站立不稳的雏鸡;有无大脖子雏鸡。

检查鸡冠、肉垂、鸡爪的颜色是否正常,鲜红色是鸡冠、肉垂的正常色。健康的鸡爪是光滑发亮、黄色,病鸡鸡爪则发干、苍白。

检查粪便的颜色、形态及气味。灰色干粪是正常粪便,通常灰色粪便上覆盖有少量点状白色粪。

检查呼吸情况,若鸡只表现伸头仰颈,张口呼吸,则应引起重视,并检查室内空气是否新鲜,有无刺激性气味,然后决定是否需要开窗户。

检查垫草是否干燥,是否需要添加或更换,垫草有无潮湿、结块现象。

检查有无啄癖现象发生,如有被啄小鸡,应及时拣出,并涂上紫药水。

检查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长短是否合适。

检查鸡群密度是否合适,要不要疏散、调整鸡群。

防止雏鸡中毒。当育雏室内烧煤取暖时,煤炭燃烧不完全,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若通风不良或煤气漏烟,则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F.按时接种疫苗,检查免疫效果:

卫生防疫:育雏期每周带鸡喷雾消毒2~3次,料槽和饮水器具定期消毒,鸡舍门口要有1%~2%的氢氧化钠消毒池,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各种预防性投药和疫苗接种严格按程序进行。

保持环境安静而稳定:雏鸡胆小易惊,对外界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常会因为噪声、异种动物或陌生人进入而惊群,表现为惊叫不止、乱撞乱碰、挤压成堆,严重时常出现撞死或压死现象。饲养管理程序的改变也会影响雏鸡正常的采食、饮水。因此,要保持鸡舍绝对安静,饲养管理程序不可随意改动。

做好记录:记录是科学养鸡的一种重要手段,成本核算、效益计算及问题原因的查找都靠原始记录。记录内容一般应包括入舍雏鸡数、死亡数、存活数、各期体重、耗料、用药、免疫及不同阶段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当育雏结束后,统计计算雏鸡成活率和育雏成本。

雏鸡早期发病及死亡原因分析:正常情况下,育雏第1周比任何一期的死亡率都大,但不应超过1%,一般在0.5%左右;第2周的死亡率较小,从第3周开始每周的死亡率应相当低,并保持相对恒定,直到育成期结束。这是因为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大,雏鸡抵抗力增强、死亡率下降。早期死亡主要有以下原因:一些由种蛋传播的疾病,如白痢病、伤寒、支原体、马立克病等可经种蛋传给雏鸡,部分霉菌等可通过破损蛋或不破损的蛋壳从外源侵入蛋内,引起雏鸡发病。由于种蛋感染、孵化过程消毒不彻底、周转箱污染,葡萄球菌、沙门杆菌、大肠杆菌等可侵入卵黄囊,引起脐炎。这样的雏鸡大多数在10天前死亡。育雏条件不适宜,温度忽高忽低、通风过大,引起鸡只消化道疾病或呼吸道疾病;或忽视通风,空气中缺氧,使有害气体增加,易使雏鸡闷死和中毒死亡。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引起神经症状;缺乏微量元素,影响雏鸡生长和成活。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啄癖,造成死亡。其他一些原因,如兽害、机械损伤等。

(2)青年鸡的饲养管理:

1)青年鸡的生理特点:雏鸡进入育成期时,采食量与日俱增,骨骼和肌肉的生长都处于旺盛的阶段。育成阶段前期:鸡的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器官生长速度非常快。育成阶段中期:肌肉的生长仍然很快,但骨骼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下来。消化系统的肠道仍生长比较快。生殖系统的各器官开始生长,但强度很小。免疫器官的法氏囊和胸腺生长基本停止。育成阶段后期:大部分器官的生长基本结束,但生殖系统的生长发育开始进入快速生长阶段。脂肪沉积能力明显增强。机体自身对钙的沉积能力有所提高。10周龄后,小母鸡卵巢上的滤泡就开始积累营养物质,滤泡也逐渐增大,到育成后期,性器官的发育更加迅速,这一时期的饲养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产蛋和种用性能的优劣。所以在保证鸡群骨骼和肌肉系统充分发育的情况下,严格控制性器官的过早发育,对提高开产后的生产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2)青年鸡的管理目标:育成鸡的管理目标是让鸡的器官系统得到充分锻炼,在提高育成率和合格率的前提下力争使鸡群整齐度好,并为进入产蛋期积累营养,为开产做好生理准备。管理关键是从营养供应和光照管理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体成熟的进程,让鸡长好骨架,控制性成熟的速度,防止鸡早产,保证产蛋期理想的产蛋性能。

A.育成率:正常情况下育成期满20周龄时成活率达98%。

B.健康:未发生传染病,食欲旺盛,精神活泼,反应灵敏,羽毛紧凑,骨骼坚实。

C.体重:不同品种或品系有各自的最适体重,雏鸡在生长期间各周增重适度,育成期满后均达到最适体重。因此,常以各周体重作为雏鸡生长发育标准并作为检查饲养管理或控制体重的依据。

D.均匀度:均匀度是体重在高于平均体重10%至低于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个体所占鸡群总数的比例。体重接近平均数的个体产蛋最佳,体重过大或过小的个体产蛋均较差。育成效果良好的鸡群,均匀度应大于80%。

3)青年鸡的饲养:

A.营养需要特点:育成鸡仍处于生长迅速、发育旺盛时期,各组织器官机能基本健全,骨骼和肌肉生长较快,沉积钙的能力提高;羽毛几经脱换,最终长出成羽。随着日龄增加,脂肪沉积增多,易引起体躯过肥而影响以后产蛋量和蛋的品质。环境条件和饲养水平直接影响母鸡性成熟和开产日龄。据研究,10~12周龄是鸡性腺发育阶段,提供高水平的蛋白质饲料会使性腺发育加快而早开产,早产鸡产蛋持久性差、蛋重小、总产蛋量不高;较低水平的蛋白质饲料既可使性腺发育正常又可促进骨骼生长和增强消化系统机能,有利于以后产蛋性能的提高。因此,育成期饲粮的蛋白质水平应逐渐降低,由育雏期的18%逐渐减到14%~15%,钙、磷的含量降低,钙由原来的0.9%~1.0%降低到0.6%~0.8%,有效磷由0.4%~0.45%降低到0.3%~0.35%,锻炼机体保存钙、磷的能力。粗纤维含量增加,麸皮、糠类、草粉等占的比重加大,以促进其消化器官的发育。育成期鸡对各种营养的需求量可参考第9版NRC标准(1994)和鸡的育种公司推荐标准。

B.饲喂技术:一般在6周龄末7周龄初,平均体重和跖长达标时,即将育雏料换为育成料。若此时鸡的体重和跖长达不到标准,则继续饲喂雏鸡料,直到达标时再换饲料;若此时两项指标超标,则换料后保持原来的饲喂量并限制以后每周饲料的增加量,直到恢复标准为止。更换饲料要逐渐进行,如用2/3的雏鸡料混合1/3的育成料喂2天,再各混合1/2喂2天,然后用1/3育雏料混合2/3育成料喂2~3天,以后全喂育成料。

为锻炼育成鸡的消化机能,提高饲料消化率,要经常喂沙砾,可拌入料中,也可单独撒于饲槽内,每千只1次饲喂9~11千克,沙砾大小可通过3毫米筛孔。

4)青年鸡的管理:

A.转群:雏鸡6~7周龄时应转入育成舍。炎热季节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冬季可在晴天中午进行。转群时需做到以下几点:①准备好育雏舍:鸡舍和设备必须进行彻底清扫、冲洗和消毒,在熏蒸后密闭3~5天再使用。②调整饲料和饮水:转群前后2~3天内增加多种维生素1~2倍或饮电解质溶液;转群前6小时应停料;转群后,根据体重和骨骼发育情况逐渐更换饲料。③清理和选择鸡群:将不整齐的鸡群根据生长发育程度分群分饲,淘汰体重过轻、有病或残的鸡只,彻底清点鸡数,并适当调整密度。④临时增加光照:转群的当天连续光照24小时,使鸡尽早熟悉新环境,尽早开始吃食和饮水。⑤补充舍温:育成舍的温度应与育雏舍温度相应,否则就要补充舍温,补至原来水平或者高1 ℃。这对寒冷季节的平养育成舍更为重要。如果舍温在18 ℃以上,可以不加温。

B.调整密度:舍内地面垫料平养时,7~12周龄10~12只/米2,13~20周龄8~9只/米2;栅养时10~12只/米2;立体笼养时15~16只/米2。

C.通风:育成鸡舍空气要新鲜,具体指标参见表18。

表18 育成鸡7~20周龄通风量[单位:米3/(只·分)]

周龄 轻型蛋鸡 中型蛋鸡
8 0.045 0.062
10 0.058 0.076
12 0.069 0.088
14 0.080 0.100
16 0.088 0.116
18 0.092 0.122
20 0.101 0.131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