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是研究世界的生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畜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以上这些观点,构成了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化为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掺杂合和,构成天地万物。
1.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畜的共同原始物质。在先秦道家的“道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中,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质料,但并非最初本原。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认为天地万物和人体、精神,甚至游魂,都由精气化生。《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由“冲气”化生。此冲气是无形的浑沌,分化为运动不息的阴阳之气,阴阳合和而化生万物,即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认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灵,皆为一气所生。如该书《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该书《至乐》说:“气变而有形。”《管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生,如该书《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列子》认为宇宙中有形之万物皆为存在于其中的无形之气所化生,即所谓“有形者生于无形”。《淮南子》认为,天、地、水、火、日、月以及自然界万物皆由宇宙产生的精气所化生。如该书《天文训》说:“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又说:“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淮南子》还认为精气分为天地阴阳二气,阳刚阴柔,二气交感聚合,万物乃萌生成形。如该书《天文训》又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以上各位先哲虽皆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化生,但并不将此精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他们认为精气由“道”产生,或寓于“太极”之中,“道”或“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最初化生本原,而精气只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或元素。
两汉时期,精气学说逐渐被此时兴起的“元气学说”所同化,并进而发展为“元气一元论”。“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皆由气化生。
2. 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
对于精气化生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学说认为,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掺杂合和,生成了宇宙万物和人畜等。
(1)阴阳二气氤氲交感: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如《淮南子·天文训》说:“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先秦至秦汉的道家虽然认为气由“道”产生,或寓于“太极”之中,但仍然认为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化为阴阳二气,其中清阳部分散布而为天,重浊部分凝滞而为地。《易传》、《老子》、《庄子》、《管子》、《黄帝内经》、《淮南子》、《春秋繁露》、《太玄经》、《周易乾凿度》、《云笈七签》等,皆以阴阳论气。《国语》、儒家的《荀子》,以及倡“气本原论”的《论衡》、倡“气本体论”的张载,倡“理本气末”的朱熹,亦主张气分阴阳。阴阳之气既分,天地由之化生,故天地之气亦即阴阳之气。天地阴阳之气升降交感,即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相错相荡,氤氲合和,则化生宇宙间之万物。故《易传·咸彖》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正蒙·乾称》说:“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
(2)精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对于精气化生万物的具体过程,《淮南子》、《太玄经》等都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如《淮南子》认为精气先生天地,然后天地之气相摩相荡,交感合和而生万物。因而精气化生万物,历经了从“冥冥”到“无始”,到“有始”,再到“有有”的过程。该书《俶真训》详细描述了这一精气生万物的过程:在“冥冥”阶段,天地之气虽已存在,但尚未流动交感,整个宇宙处于虚无寂寞的冥冥状态。“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到“无始”阶段,天地之气开始流动交感,相错相荡,万物开始有萌生的趋向。“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到“有始”阶段,天地阴阳二气开始交感合和,万物开始萌生,但仍处在尚未成形的状态。“繁愤未发,萌兆芽蘖,未有形埒垠,无无蠕蠕,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到“有有”阶段,万物萌生,宇宙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事物,“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萑蔰炫煌,虫不飞蠕动,虫支行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但同时又形成了广袤无垠的空间,其中存在着运行不息的气,“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见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及也”。有形万物与无形之气在宇宙中是有与无的统一。
(3)阴阳升降交感的内在机制:古代哲学虽以天地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但天气居于上而属阳,地气位于下而属阴,天阳之气为何能降,地阴之气为何能升?设若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天地阴阳二气又如何能交感合和而化生宇宙间之万物呢?对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合和而化生宇宙万物的内在机理,古代哲学家是从气含阴阳、阴阳互寓互化来认识的。天地阴阳二气本是一气(元气)之划分。一气之运动,分为阴阳二气,在阳气薄靡为天之时,阴气已涵其中;在阴气凝滞成地之时,阳气已寓其内。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易传·系辞下》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生或死,万物乃成。”明代王廷相《太极辨》说:“阴阳即元气,其体之始,本自相浑,不可离析,故所生化之物有阴有阳,亦不能相离。”天地万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属性来源于气本体自身具有的阴阳对立属性,由于本体有阴阳,所以所化之万物亦有阴阳。明代吴廷翰《吉斋漫录》说:“盖太极始生阴阳,阳轻清而上浮为天,阴重浊而下凝为地,是为两仪,盖一气之所分也。”“阴阳既分为天地,天地又各自为阴阳。”因而天地之气各有阴阳。天气居上,但内含地之阴气,即阳中有阴,有“亲下”之势,故天气在其所含地之阴气的作用下下降于地;地气虽在下,但内含天之阳气,有“亲上”之势,故地气在所含天之阳气的鼓动下上升于天。如此则“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故《易传·乾传》说:“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可见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合和的内在机制在于天地阴阳之气的互寓互化。
天地阴阳二气升降交感,氤氲相错而化生万物,必须在“和”的状态下进行。如《老子·四十二章》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即阴阳谐和之气,阴阳气协调、有序,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基本保证。《淮南子·本经训》说:“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物之体,含气化物。”阴阳之气的变化幽深莫测,无穷无尽,但必须达到“和”的状态,“和”是阴阳二气运动的根本趋向和达到的最佳境界。《淮南子·氾轮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必得和之精……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阴阳二气既不偏盛,又不偏衰,协调平衡,方能化生宇宙间万物,方能促进万物的发展与变化。故《淮南子·泰族训》说:“阴阳和则万物生矣。”《春秋繁露》认为,阴阳中和是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运行的最佳状态和法则。如该书《循天之道》说:“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宇宙万物的生长变化必须遵循阴阳之气这一“和”的法则和固有机制。故该书该篇又说:“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养长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成于和,生必和也;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若阴阳之气不“和”,便会出现灾害。如该书《精华》说:“大旱者,阳灭阴也。”“大水者,阴灭阳也。”《论衡》也认为阴阳交感,二气合和,才能化物生人。如该书《宣汉篇》说:“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感类篇》说:“阴阳不和,灾变发起。”明清时代的王夫之指出:“太和之气,阴阳浑合,互相容保其精,得太和之纯粹,故阳非孤阳,阴非寡阴,相函而成质,乃不失其和而久安。”(《张子正蒙注》)在气化生万物的过程中,阴阳相互渗透而成质。“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和之至也”(《张子正蒙注》)。阴阳二气的和调共济,稳定有序,是气生宇宙万物的最佳状态。
(4)五行之气搀杂合和:精气运动,别为阴阳,化为六气,列为五行。《管子》认为“天地精气有五”,即精气化分为五行之气,五行之气相互搀和而成宇宙万物。《国语·郑语》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白虎通·五行》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为天行气之义也。”金木水火土五气是一气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也是阴阳之气的表现。水位北方,阴气在黄泉之下,妊养万物;木在东方,阳气始动,万物始生;火在南方,阳气用事,万物变化;金在西方,阴气始起,万物禁止;土在中央,主吐含万物。五行之气随阴阳二气的变化而变化。如《白虎通·五行》又说:“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从革。土者最大,苞含物,将生者出,将归者入,不嫌清浊,为万物。”因而五行之气内涵阴阳之气,其在天实为随四时五方而变化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地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相感合和,则化生宇宙间之万物。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宋代王安石认为“冲气”由宇宙之本体的元气产生,是阴阳冲和之气,此“冲和之气鼓动于天地之间,而生养万物”。冲气化为五行之气,而五行之气中又内寓阴阳二气,故五行之气化生的宇宙万物之中也寓含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如《洪范传》说:“盖五行之为物……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冲气化生五行,五行化生万物,万物之中寓含阴阳,阴阳之中又各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因而推动着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
3. 精气的存在形式
从精(精气)学说的生成来看,精概念源于“水地说”及中兽医学对生殖之精的认识。水、地和生殖之精虽皆为有形之物,但古代哲学家将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及人畜之类的本原。故精的概念与气的概念类同,精学说也就被元气说所同化。因此,精(精气)是以无形而运动的状态存在于宇宙之中。但在中兽医学范畴中,精以有形而呈液态存在于畜体的脏腑之中,是化气以推动和调控畜体的各种功能的基本物质,是构成畜体的最根本的物质。
从气学说的生成来看,气的基本概念源于自然界中的云气、风气和大气。古代哲学家正是在观察此云气、风气和畜禽呼吸的大气的过程中,抽象出了气的一般概念,即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间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构成本原。因此,宇宙之气是抽象的,无形的。此无形之气能化生有形之物,即所谓“有形生于无形”,因而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有形事物。
所谓“无形”,是指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它不占有固定的空间,不具备稳定的形态,松散、弥漫、活跃、多变,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此乃气的基本存在形式。由于用肉眼看不见,故称其无形。所谓“有形”,是指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即无形之气以凝聚的方式形成各种各样占有相对固定空间,具备并保持相对稳定形质特点的物体。它们结构紧凑,相对稳定,不甚活跃,一般都可以肉眼看清其性状或推测其具体形状。有形之物为气凝聚而成,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形。”
按照“气本体论”的观点,“有形”与“无形”皆为气之本体状态,故说气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以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存在;二是以凝聚而成形质的状态存在。前者称为“无”,后者称为“有”。如《正蒙·太和》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又说:“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也。”可见有无、隐显、聚散、形或不形是本体气的两种表现形态。《横渠易说·系辞上》说:“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有? 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 ……自无而有,故显而为物;自有而无,故隐而为变……大意不越有无而已,物虽是实,本自虚来。”此即是说:当气散时,它是无形的太虚,表现为无、隐、虚;当气聚时,它是有形的万物,表现为有、显、实。但有形之物生于无形之太虚,故无形之太虚是本,正如《正蒙·太和》说:“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虽然气本体论者持上述观点,但习惯上仍然将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将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就指出:“气是未成形质之有,而为形质所由成者。”
据现代物理学的认识,自然界不仅有空间上分离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基本物质形态,即实物,称为非连续性或粒子性物质,而且还有空间上连续分布的电场、磁场、引力场之类的不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物质形态,称为非粒子性或连续性物质。精气的“有形”形态类似于前者,其“无形”形态类似于后者。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指出,元气论者所谓的“元气”是连续性物质,它“接近于现代科学所说的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气“可以是气体或水汽,但也可以是一种感应力,像现代人心目中的以太波(ether wave)或辐射线一样精微”。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精气(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具有巨大能量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由于精气的不断运动,使得由精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1. 精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理论上可概括为升降出入聚散等几种。升与降,出与入,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为天地阴阳二气,即所谓“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天为阳,地为阴。天气居上,地气在下。居上之天气当下降,在下之地气应上升。如此则天地阴阳二气氤氲交感,相错相荡,化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明代王廷相认为,气有阴阳,“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中即有阴阳”,而阴阳相互感应,“二气流行,生物不休”。
聚散也是精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古人观察到天空的云聚而为闪电雷雨,散则为晴空万里,因而在此基础上萌生了一个聚则物生、散则物消的抽象概念。《庄子》认为气凝聚而人物成,气消散而人物亡。《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淮南子·天文训》说:“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可见天地皆由阴阳二气凝聚而成。宋代张载以气的聚散来统一无形的太虚与有形的万物,云:“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正蒙·太和》)聚与散,是气的两种运动形式,可表现为气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当气聚时,它是有形的万物,表现为有、显;当气散时,它是无形的太虚,表现为无、隐。气聚则氤氲而化生有形之万物,气散则万物形溃而复为无形之太虚。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即由阴阳五行之气凝聚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有形质之实物。宇宙之中的任何一个有形之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既是由无形而运动的阴阳之气交感聚合而化生,其自身之中又具备着阴阳之气的运动特性及升降出入聚散等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孕育和发生,又可引致许多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如此则维持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稳定与平衡。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整个世界就会毁灭,生命就会消亡。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2.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直接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以及表现形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由于宇宙万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都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故气化理论也随着气的运动理论的产生而形成。古人观察到云气和风气的流动、交感、氤氲而产生闪电、雷雨,推测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运动,氤氲交感,相摩相荡,从而化生宇宙万物。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古人又可从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孕育一个新生命的过程中推理出阴阳二气交感合和而生物的普遍规律。如《易传·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由于精气自身的升降运动,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合和,宇宙间万物发生了纷繁的变化,有新事物的产生,也有旧事物的消亡。故《易传·系辞上》说:“生生谓之易。”《庄子·至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说:“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在气的运动的促进作用下,不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而且人类自身也出现了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人体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气化过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但此气化过程是由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推动,并非由宇宙之气或天地阴阳之气的运动来激发。由于《黄帝内经》不但从哲学的高度以气化论述了宇宙中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而且更重要的,还从医学的角度以气化阐述了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故将《黄帝内经》的成书作为中医学气化学说形成的标志。
气化学说是研究由气的运动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理论,是古代哲学气学说中的核心部分。气化学说虽在两汉、隋唐、五代时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在宋明两代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宋代的张载提出:气的运动,推动万物的产生,“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横渠易说。系辞上》);气中对立的阴阳双方的运动是产生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横渠易说·系辞下》)。他将阴阳变化分为渐化与著变两个阶段,“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横渠易说·上经》),并认为事物通过逐渐变化而发展到显著变化,化与变是密切相关的,“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二程认为宇宙万物的产生,皆由于气化。“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则气化渐消。”(《二程遗书·卷五》)气有阴阳消长的属性,由此产生运动变化,在阴阳二气的动静变化中,万物得以生成。“万物之始,气化而已。”气生成万物后,气化的形式便消失,代之以形化,即有形质的事物发生的变化。气化生万物是一个由微至著的过程,“物之始生,其气至微,故多屯艰……其类渐进而来,则将亨盛”(《周易程氏传·复卦》)。在二程看来,气化只是无形之气向有形之物的变化,并不包括有形之物复变为无形之气。宋应星把“气化形”与“形化气”合称为“形气生化”,说:“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由气化形,形复返于气”(《论气》)。
总之,古代哲学家对气化理论有如下认识:
(1)气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气的运动是产生汽化过程的根本原因,气是运行不息的,因而气化过程也是自然存在的。古代哲学家认为气中的阴阳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如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说:“气化者,气之化也……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气化的动力来自气自身之内,是阴阳两方面升降交感、氤氲合和、相错相荡的结果。清代哲学家戴震将气自身之中的这种阴阳矛盾运动称为“自然之潜运”,并说:“人与百物各以类滋生,皆气化之自然。”因此,气自身的升降聚散运动,气内部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气的运动停止,气化过程也就终止。另一方面,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气的运动也正是从气化过程中体现出来。因而气的运动与气化过程实际上是“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概念。气的运动及其维持的气化过程是永恒的,不间断的,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气化过程有化与变两个不同的类型:变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即认为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如《庄子·秋水》说:“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天道》说:“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易传》则详细论述了“阴阳相摩”、“八卦相错”而致宇宙万物“生生”的不息变化。《黄帝内经》又将“化”与“变”作为气化过程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可产生于气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化”,是指气的较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今之所谓“量变”;“变”,是指气的较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今之所谓“质变”。“化”可常出现于气化过程的初始阶段,而“变”则出现于气化过程的极期阶段。但不管是“化”,还是“变”,皆取决于气的升降聚散运动,取决于气内部的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一旦气的运动停止,则各种变化也就终止。
(3)气化的表现形式:气化是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以及表现形式上所出现的变化,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①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即“气生形”的气化过程;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又化为无形之气,乃是“形化气”的气化过程。张载《正蒙·太和》所说的“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即说明了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的相互转化。
②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有形之实体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也可相互转化,如自然界的冰化为水、水化为雾或雨雪等,人体内的精血互化、津血互生等,皆属于“形化形”的气化过程。
③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天气下降于地,可变为地气;地气上腾于天,可化为天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有形实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等变化,都属于有形实体自身的不断更新的变化过程。动植物的这些变化是在有形之体的内部与自然界的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入转换中进行的,它们与自然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类是自然界之中最可贵、最高级的生物,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是由于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动而推动和调控的气化过程。人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而人体内的这一气化过程,是在与自然界之大气的交换过程中进行的,也是在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中进行的。故说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既生,它们之间就是相对独立的物体。但它们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精气(气)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共同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存在和充斥着无形而运动不息的精气(气),而且这无形之气还能渗透于有形物体之中,与已构成有形物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而且还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精气不仅是宇宙万物构成的物质材料或元素,而且还充当宇宙万物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载体。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源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感应。而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无形可见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气(精气),因而气是宇宙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的中介性物质。
所谓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和相互影响,表达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最早提出事物之间存在着感应关系的是《易传》,如该书《乾》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咸彖》说:“二气感应以相与。”即指出宇宙之中不论有形之万物还是无形的阴阳二气,既存在着同类属性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相互影响,又有相反属性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吕氏春秋》指出同类事物之间有相互招求、相互应答之势,如该书《应同》说:“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该书《精通》说:“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故父母之与子也,子之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
《黄帝内经》也指出人体内之气受自然界的大气和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规律性的变化,人体内的脏腑之气与四时气候变化相通应。如《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阳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人体内的阳气也与自然界之气一日之内的变化相通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内,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禀阴阳之气而生,故万物能够同气相应,同类相生,“精气为人,烦气为虫”。即便人类自身,由于禀受的精气不同,也表现出男女、寿夭、愚智之差异。如《淮南子·地形训》说:“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鄣气多暗,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邱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
《春秋繁露》认为,天人相互感应,彼此相副。阴阳之气不但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类自身。如《春秋繁露·如天之为》说:“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说:“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人的喜怒哀乐,如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皆是阴阳二气变化的结果。因此,天人是相互感应而合一的。如《春秋繁露·天辨人在》说:“人无春气,何以博爱而容众?人无秋气,何以立严而成功?人无夏气,何以盛养而乐生? 人无冬气,何以哀死而恤丧? 天无喜气,亦何以暖而春生育? 天无怒气,亦何以清而秋就杀? 天无乐气,亦何以竦阳而夏养长? 天无哀气,亦何以激阴而冬闭藏? 故曰:天乃有喜怒哀乐之行,人亦有春夏秋冬之气者,合类之谓也。”故人类必须遵循天地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来调摄自身的性情,此与《内经》所说的“四气调神”,一脉相承。
宋代张载认为,阴阳两端的相互感应是自然产生的,由此化生的宇宙万物存在着普遍联系,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他在《横渠易说·上经》中说:“有两则须有感,然天之感有何思虑?莫非自然。”所谓感,即两者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两者有差异,就有相互感应以求统一。如《正蒙·乾称》说:“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然感应的方式不一,他在《横渠易说·下经》中说:“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圣人感人心以道,此是以同也;或以异而应,男女是也,二女同居则无感也;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如虎先见犬,犬自不能去,犬若见虎则能避之;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圣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人欲老其老,此是以事相感也。感如影响,无复先后,有动必感,咸感而应,故曰咸速也。”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广泛的,不论同类还是异类,都存在着普遍的相互感应,相互影响。故他在《正蒙·动物》中说:“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事物之所以存在与变化,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既相异又相同的两个矛盾着的方面。
宋代胡宏也指出天地之气相互感应是自然规律,一旦感应失调,就会发生自然灾害。如他在《释疑孟·仕》中说:“天气感乎下,则地气应乎上,一有感而不应,则为水旱寒燠之灾。”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感应,是指无形之气之间、无形之气与其化生的有形之物之间以及有形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而化生有形万物,即是无形之气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王充在《论衡·变动》中所说的“鹤唳夜半,鸡鸣将旦”的“天气感物”,自然界大气的运动及其所化生的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皆属于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日月之间的相互感应,月球的运动对海水潮汐的影响,磁石的吸引铁块,亲人之间的感情交流等,则属于有形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古人认为,宇宙中有形实体之间的相互感应,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也不受有形之物的阻隔。这是由于宇宙有形万物之间存在和充塞着运动不息的无形之气。此无形之气,既是参与相互感应而化生宇宙有形万物的本原物质,又是有形万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中介。宇宙万物之间的以气为中介的相互感应,构成了宇宙空间的多层次、多方面、多交叉的广泛性联系。感应是宇宙空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二程遗书·卷十五》说:“天地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更有甚事?”但古代哲学家认为,一气之内的阴阳两个方面之间,或其自身化生的天地阴阳二气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宇宙万事万物相互感应的基本规律。
事物之间的感应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同气相感:即同性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相互联系。如人体内之阳气随自然界一日之内的温热寒凉的变化而有规律性的盛衰变化,某些以阳气虚衰为主要病机的慢性病证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病理变化,以及《淮南子》所谓的“山气多男,泽气多女”等,皆属于同气相感,又称“同气相求”。
二是异气相感:即异性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如天地阴阳之气交相感应,氤氲合和,相互渗透而化生万物;男女相互感应,精气相合而产生新的生命个体;以及磁石吸铁,琥珀拾芥,等等,皆属于异气相感。
由上可见,气作为宇宙万物之间的中介性物质,维系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感应,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感动,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构筑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广泛性联系,将宇宙万物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以无形之气将整个宇宙空间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庄子·天下》所谓的“天地一体”观点的发挥,也是对《淮南子·泰族训》所说的“万物有以相连,精侵(气侵入)有以相荡”之说的进一步阐发。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处于天地气交之中,故也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与自然界的大气的运动及其气候的变化时时相应。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四)精气为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即气的凝聚而生成。由于宇宙中的无形之气的运动,化生天地阴阳之气,故又说人类由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合和而生成。天地之气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物质。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又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论衡·论死》说:“气凝为人。”又说:“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
由于人类为宇宙万物之至精至贵者,故构成人类的气与构成其他物种的气不同,人类由宇宙之气的精华部分,即所谓“精气”所化生。如《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论衡·论死》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至于人的寿夭强弱,善恶贵贱,受所禀受之宇宙之气的精粗厚薄之影响。如《论衡·气寿》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论衡·命义》说:“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人的形体与精神皆由精气构成和化生。形体由精化成,由气充塞,由神主宰。《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形体是生命寄存的躯壳,由精气化生;气充塞于人体之中,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神由精气化生,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或调节机制。形(精)、气、神和谐协调,则维持生命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若其中之一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则可导致生命活动停止而危及生命。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俯仰”(《淮南子·原道训》)。
宇宙之精气构成人类形体并藏寓于人体之中,又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人若善养此精,则能与天地共存,成为至善至美之人。
《庄子》认为,气在人体内,即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庄子·人间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即是说气是人的一种虚静地对待外界事物的精神状态。
《管子》认为,精(气)藏胸中,浩然和平,则为圣人。故人要善于治气,“心静气理,道乃可止。”要做到“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治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自定……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管子·内业》)。
《孟子》认为人体是气之充,而气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人的意志坚定,正气也就存在于体内。故强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则能成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
《吕氏春秋》认为,人体内的精气,如同宇宙之中的精气,也要运行通畅。若体内之气运行郁滞,则导致疾病的产生。该书《达郁》说:“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故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草郁则为灾。”《尽数》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挶为聋,处目则为眵为旨,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疛,处足则为痿为厥。”《先己》说:“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
《春秋繁露》认为,人体之中如同宇宙之中,也存在着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人要修身养性,也必须遵循天地阴阳中和之道。该书《天地阴阳》说:“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循天之道》说:“泰(太)实则气不通,泰虚则气不足……泰劳则气不入,泰佚则气菀至。怒则气高,喜则气散,忧则气狂,惧则气慑。凡此十者,气之害也,皆生于不中和。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
王充认为,人体是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和合而成,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平和,则耳目聪明,道德纯正,而为圣人。如《论衡·气寿》说:“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气和为治平,故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葛洪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要长寿,必须调和自身的阴阳之气,“是以善摄生者……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极言》)。还要内炼“宝精行气”之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增强人体的生命力,达到防病延年之目的。
现代科学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的产生,已经有了较明确的答案。现代宇宙学的观测证实,宇宙确实高远无极。目前已能观测200亿光年之遥,称为观测宇宙,它包括10亿多个星系,银河系是其中之一。银河系又包括1 500亿颗恒星,太阳是其中最显见的一颗。目前普遍认可的宇宙诞生学说是所谓的“大爆炸”理论,即观测宇宙起源于约200亿年前(一说约12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此次大爆炸形成了时间、空间和物质。但大爆炸之前宇宙的图景如何,天文学家们至今莫衷一是。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最新提出的“开放暴胀”理论认为,宇宙最初的模样像一个豌豆大小的物质,悬浮于一片没有时间的真空,“豌豆”状的宇宙存在的时间与“大爆炸”相隔一个极短的瞬间;在这极短的瞬间内,“豌豆”状的宇宙经历了被称为“暴胀”的极其快速的膨胀过程。霍金等还根据其“开放暴胀”理论推断,宇宙最终将无限地膨胀下去,而不像一些天文学家所认为的,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会在引力作用下收缩。俄罗斯物理学家林德对霍金等的理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宇宙自始至终存在,试图发现一个起点和所谓的终点是没有意义的。目前一般认为,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是一个物质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物质、运动、时空都浓缩于一个点上的“火球”,称为“原始火球”。原始火球暴胀开始后3分钟便产生了最早的原子核,100万年左右开始形成原子,10亿年后开始形成星系,到第150亿年形成太阳系。
有学者推测,太阳系是在银河系演化过程中由一块原始星云演化而来,至今已有50亿年的历史。估计再过50亿年,太阳系可完成其演化过程而瓦解。此原始星云物质的99.87%浓缩在一起形成太阳,其余的0.13%分散为绕日运行的九大行星和其他小星体。
地球是九大行星之一,形成于46亿年前,由一个均质的球体逐渐分化出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水圈。约35亿年前地球上生命诞生,然后逐渐发展为生物圈。约300万年前,人类由生物圈中分化出来。人类诞生的历史,只占整个地球史的0.065%。如果把地球的46亿年历史比作1年,人类是在该年的12月31日18时17分诞生的。
人类是宇宙演化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宇宙在其演化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了一种特定的条件,导致了人类的诞生。现代宇宙学的“人择原理”指出,人类诞生于宇宙演化出现一些大数巧合的时刻。最有代表性的大数巧合是,氢原子中静电力与万有引力之比为2.3×1039,以原子单位来度量的宇宙年龄为7×1039等。1039是标征人类诞生的特定条件的一个特异性参数。人类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空间产生出来,由宇宙演化到这个阶段所造成的特定条件决定着。
生命是通过化学运动产生出来的。化学元素是原子层次的物质形态,是在宇宙演化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大约在宇宙暴胀到100万年时开始生成H元素,然后在恒星的演化中从轻元素到重元素一种一种地产生出来。较轻的元素在第一代恒星演化中生成,较重的元素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恒星演化中才能生成。太阳系和地球的化学条件,是宇宙演化到至少第150亿年之后才具备的,人类也就在地球和太阳系具备了特定的化学条件后才能诞生。大气是地球演化的产物,现有成分以氧、氮为主,是地球演化到第46亿年的特定状态。地球的原始大气成分主要是CO2、CH4、CO、NH3等,不含游离氧,但是原始生命诞生的基础。现有大气中的氧是绿色植物出现后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距今5.7亿年前刚达到现有氧浓度的1%,大约3.5亿年前达到现在的水平,喜氧生物才产生并发展起来。人类是从喜氧生物中分化出来的。但地球化学运动最初只是无机化学变化,形成无机物;后来发展成有机化学运动,产生出有机物,如氨基酸、核苷酸等;然后再进化到生物化学运动,产生出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生命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人类是宇宙物质进化的最高级阶段的表现形态,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人体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化学物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