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顺利完成育雏计划,育雏前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其内容有明确育雏人员及其分工,制订育雏计划,准备好饲料、垫料及所需药品,做好育雏舍及用具的维修消毒,制订免疫程序等。
(1)育雏计划的拟定育雏计划的内容包括育雏批次、时间,雏鸡品种、数量及来源等。每批进雏数应与育雏舍、成鸡舍的容量相一致。不能盲目进雏,否则数量多,密度大,结果导致鸡群发育不良,死亡率增加。以当年新母鸡的需要量来确定进雏数,一般计算方法为:进雏数=入舍母鸡数÷(1-淘汰率)÷育成率×育雏率÷雌雄鉴别准确率。
(2)育雏季节的选择育雏季节应根据鸡场的生产和条件而定。采用密闭式鸡舍育雏,鸡舍环境完全由人工控制,育雏不会受到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开放式鸡舍,由于不能人工完全控制环境,则要选择合适的育雏季节。季节不同使雏鸡所处环境差异较大,对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以及成年鸡的产蛋性能均有影响。广大农户养鸡绝大多数采用开放式鸡舍,因而把握好育雏季节非常重要。
育雏按季节可分为春雏(3—5月)、夏雏(6—8月)、秋雏(9—11月)和冬雏(12—2月)。实践证明,开放式鸡舍育雏以春季育雏效果最佳,冬、秋季育雏次之,盛夏育雏效果最差。但是,目前有不少养鸡户瞄准市场空当,采取冬、秋季育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房舍及设备的修缮为获得较好的育雏成绩,首先要选择好育雏舍。育雏舍的基本要求是:保温良好,能够适当调节通风换气,使舍内空气清新干燥,光照充分,强度适中。育雏前要对育雏舍进行全面检查,对破损、漏风的地方要及时修好,窗户上角要留有风斗,以便通风换气。老鼠洞要堵严,灯光照度要均匀(白炽灯以40~60瓦为宜)。育雏笼、保温设备(如火炉、暖气、电热伞等)要事先准备好,食槽、饮水器等用具要准备充足,保证鸡只同时吃食和饮水。设备和用具经检查确认正常或维修后方可投入使用。
(4)育雏舍及设备消毒育雏舍及舍内所有的用具设备应在进雏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先将育雏舍打扫干净,墙壁及烟道等可用3%克辽林溶液消毒后,再用10%生石灰乳刷白;泥土地面要铲去一层表土换上新土,水泥地面要充分刷洗,然后用2%~3%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食槽、饮水器可用2%~3%热克辽林乳剂或1%氢氧化钠溶液(金属用具除外)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在阳光下晒干备用。若育雏舍密封性能好,最好是运用熏蒸消毒,将清洗晒干的育雏用具放入育雏舍,密封所有门窗,按每立方米育雏舍面积用福尔马林15毫升、高锰酸钾7.5克的剂量,先把高锰酸钾放入陶瓷器内,然后倒入福尔马林(陶瓷器的容积为福尔马林用量的10倍以上,以防药液溢出),两药接触后会立即产生大量烟雾,工作人员应迅速撤离。预先在地面上喷些水,提高空气的湿度可增强甲醛的消毒作用。密闭24小时以上打开门窗通风,换入新鲜空气后再关闭待用,消毒后的鸡舍需闲置7天左右再进雏。
(5)舍内垫料铺置与网、笼安装地面育雏需要足够的优质垫草,才能为雏鸡提供舒适温暖的环境。垫料要求干燥、清洁、柔软、吸水性强、灰尘少,切忌使用霉烂、潮湿的垫料。常用的垫料有稻草、麦秸、锯木屑等。长的垫料在用前要切短,以10厘米左右为宜。
网上育雏时,最好先在舍内水泥地面上焊成高50~60厘米的支架,然后在支架上端铺成块框架坚固的铁丝网片,一般长2米,宽1米,网眼1.25厘米×1.25厘米。带框架的铁丝网片要能稳固、平整地放在支架上,并易于装卸。网片安装完毕,底网四周用高40~45厘米的尼龙网或铁丝网做成围栏。
我国生产的育雏笼有半阶梯式和叠层式两种,以叠层式为主。育雏笼应在育雏前安装于舍内,经消毒后备用。
(6)饲料、药械的准备育雏前必须按雏鸡的营养需要配制饲料,或购进市售雏鸡料,每只育雏鸡应准备1.2~1.5千克配合料。育雏前还需备好常用药品、疫苗、器械,如消毒药、抗菌素、抗球虫药、抗白痢药、多种维生素制剂、微量元素制剂和防疫用的疫苗、注射器等。
(7)育雏人员的安排要求育雏人员熟悉和掌握饲养品种的技术操作规程,了解雏鸡的生长发育规律,能识别疾病和掌握疾病防治方法。育雏人员要准备好各类记录表格。
(8)育雏舍的预温接雏前2天要安装好育雏笼、育雏器,并进行预热试温工作,使其达到标准要求,并检查能否恒温,以便及时调整。若采取地面平养方式,将温度计挂于离垫料5厘米处,记录舍内昼夜温度变化情况,要求舍内夜温32℃,日温31℃。经过2个昼夜测温,符合要求后即可放入雏鸡进行饲养。
2.育雏方式的选择
人工育雏按其占用地面和空间的不同可分为平面育雏和立体育雏两大类。
(1)平面育雏指把雏鸡饲养在铺有垫料的地面上或饲养在具有一定高度的单层网平面上的育雏方式。广大农户常采用这种方式育雏。在生产中,又将平面育雏分为更换垫料育雏、厚垫料育雏和网上育雏三种方式。
①更换垫料育雏将雏鸡养在铺有垫料的地面上,地面可以是水泥地面、砖地面、泥土地面或炕面,垫料厚3~5厘米并经常更换,以保持舍内清洁温暖。此方式育雏比较简单,无需特别设备,但雏鸡与粪便经常接触,容易感染疾病,特别是易发生球虫病,且占用房舍面积较多,付出的劳动较大。其主要的加热育雏方式有以下几种:
Ⅰ.保温伞育雏:保温伞是一种外形似伞状的保温设备,由热源和伞体部件组成。其热源可用电热丝、煤油、液化石油气或煤火炉等(见图1)。伞体可用铁皮或铝皮,也可用木板或纤维板制作成方形、多角形或圆形等形状。电热伞内附有乙醚膨胀饼和微动开关或由电子继电器与水银导电表组成的控温装置,使用时可按雏鸡不同日龄对温度的需要来调整调温旋钮。保温伞容纳雏鸡的只数根据其热源面积而定,一般为300~1 000只。保温伞育雏法的优点是:育雏量大,雏鸡可在伞下自由活
图1 液化石油气保温伞育雏
Ⅱ.红外线灯育雏:即利用红外线散发的热量育雏。灯泡规格为250瓦,使用时可将几盏红外线灯泡连成一组,悬挂于离地面35~45厘米的高处。舍温低时灯泡离地面33~35厘米。随着雏鸡日龄增长,逐渐降温,并抬高灯泡高度,由第二周起每周提高7~8厘米,直至离地面60厘米高为止,利用红外线灯育雏在舍内应有升温设备,最初几天应该将初生雏限制在灯光下1.2米直径的范围内,以后逐日扩大。每盏红外线灯(250瓦)育雏数与舍温高低有关,参见表6。
表6 红外线灯(250瓦)育雏数
红外线灯育雏的优点是保温稳定,舍内干净,垫料干燥,雏鸡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温度,育雏率高。缺点是耗电量大,灯泡易损耗,成本较高,一只红外线灯使用24小时耗电6度,费用昂贵,停电时温度下降也较快。
Ⅲ.烟道式育雏:烟道有地上烟道和地下烟道两种。地上烟道的具体砌法是将加温的地炉砌在育雏舍的外间,炉子走烟的火口与烟道直接相连。舍内烟道靠近墙壁10厘米,距地面高30~40厘米,由热源向烟筒方向稍有坡度,使烟道向上倾斜。烟道上方设置保温棚(如搭设塑料棚),在棚下离地面5厘米处悬挂温度计,测量育雏温度(见图2)。这种育雏方式设备简单,取材方便,但有时漏烟。地下烟道一般用砖或土坯砌成,其结构多样,规模大的育雏舍烟道的条数相对多些,采用长烟道,小的育雏舍可采用“田”字形环绕烟道。其原理都是烧煤或利用当地其他燃料,使热气通过烟道而对地面和育雏舍空间进行加温。地下烟道的优点主要有:一是育雏舍的实际利用面积大;二是没有煤炉加温时的煤烟味,舍内空气较为新鲜;三是散热比较均衡,地面和垫料干燥,雏鸡腹部受热,感觉较为舒适;四是节省燃料,管理方便,育雏效果好。
图2 地上烟道育雏示意图
Ⅳ.火炕育雏:通过火炕加热,使育雏舍达到所需的温度。把雏鸡饲养在炕面上,用烧火大小调节育雏温度。其优点是舍温稳定,雏鸡可安全脱温,也不受电的限制,育雏成本低。
Ⅴ.煤炉育雏:煤炉可用铁皮制成或用烤火炉改进而成,炉上设有铁皮制成的伞形罩或平面盖,并留有出气孔,以便接上通风管道,管道接至舍外以排出煤烟。煤炉下部有一进气孔,并用铁皮制成调节板,以调节进气量和炉温。若采用市售小型烤火炉,每只火炉可供温育雏舍面积15平方米左右。煤炉供温育雏的优点是经济实用,成本低,保温性能较稳定。缺点是调温不便,升温慢,且要防止管道漏烟而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Ⅵ.电热板或电热毯育雏:利用电热升温,雏鸡直接在电热板或电热毯上获得热量,电热板和电热毯均配有电子控温系统,以便调温。
Ⅶ.远红外线育雏:即采用远红外线板的热量来加温育雏。应根据育雏舍的面积大小和育雏温度的需要,选择不同规格的远红外线板,安装自动控温装置进行保温育雏,使用时悬挂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高度并适当调整。这种方式育雏的优点是节省能源,降低成本,它比用红外线灯泡和电热丝保温伞育雏耗电量大大减少,且温度均匀,空气新鲜,操作方便,育雏效果好。
Ⅷ.热水管育雏:适用于大批育雏,其具体方法是在育雏舍中间选适当位置建锅炉房,用管道通向育雏舍内,育雏舍内热水管安装在墙壁周围下部距地面30厘米处,在水管上方50~60厘米处设置1.2~1.5米宽的保温棚(可用塑料布覆盖),使棚下达到育雏温度。这种方法育雏,舍内清洁,温度比较稳定,育雏效果好。
②厚垫料育雏这是育雏过程中只加厚而不更换垫料,直至育雏结束才清除垫料的一种平面育雏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先将育雏舍打扫干净后,再撒一层生石灰(每平方米撒布1千克左右),然后铺上5~6厘米的垫料。垫料要求清洁干燥、质地柔软,禁用霉变、腐烂、潮湿的垫料。育雏2周后,开始增铺新垫料,直至厚度达到15~20厘米为止。垫料板结时,可用草叉子上下抖动,使其松软。育雏结束后将所有垫料一次性清除掉。厚垫料育雏因免换垫料而节省了劳动力,且由于厚垫料发酵产热而提高了舍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垫料中能产生维生素B12,可被雏鸡采食;雏鸡经常扒翻垫料,可增加运动量,增进食欲,促进生长发育。厚垫料育雏的供温方式有保温伞、红外线灯、烟道、火炉、热水管等。
③网上育雏是目前养鸡大户育雏的主要方式,其方法是将雏鸡饲养在离地面50~60厘米的铁丝网或尼龙网上,网眼为1.25厘米×1.25厘米。网上育雏与垫料育雏相比,可节省大量垫料,降低育雏成本,而且雏鸡与粪便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有利于雏鸡健康生长。其供温方式有热水管、热气管、排烟管等。
(2)立体育雏(笼育)即将雏鸡饲养在层叠式的育雏笼内。育雏笼一般分为3~5层。电热育雏笼是采用电热加温的育雏笼具,有多种规格,能自动调节温度,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采用。大多数农户在立体育雏时,为降低成本,常用毛竹竹片、木条或铁丝等制成栅栏,底网大多采用铁丝网或塑料网。鸡粪从网眼落下,落到层与层之间的承粪板上,尔后定时清除。供温方法可采用热水管、热气管、排烟管道、电热丝、红外线灯等。
立体育雏与平面育雏相比,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育雏舍空间,提高了单位面积利用率和生产率;节省了垫料,热能利用更为经济;与网上育雏一样,雏鸡不与粪便直接接触,有利于对白痢病、球虫病的预防。但需投资较多,在饲养管理上要控制好舍内育雏所需条件,供给营养完善的饲粮,保证雏鸡生长发育的需要。
3.幼雏的选择和接运
(1)幼雏的选择挑选优质健康的雏鸡,剔除病、弱雏,是提高育雏率、培育出优良种鸡和高产蛋鸡的关键一环。因种蛋的品质有好有坏,初生雏就必然有强有弱。可通过查系谱、查出壳时间和体重、查外表形态的办法来鉴别雏鸡的强弱优劣,准确地挑选出健雏。
①查系谱、看父母蛋鸡的品种很多,生产性能各异,必须根据房舍设备、饲料及当地气候条件等选养适宜的品种,并查明初生雏的系谱。所挑选的初生雏应是来源于种群健康、性能可靠、配套合理的商品杂交鸡或种鸡。
②查出壳时间和体重雏鸡的出壳时间不一,有先有后,一般以21天出壳的雏鸡较好,而晚出壳的雏鸡发育不好,体质软弱,卵黄吸收不好,大肚子,毛焦,脐带愈合不好,尤其是最后出壳的“扫摊鸡”更是先天不足,疾病多,不易成活。蛋鸡初生雏的体重一般在40克左右,因品种而略有差异。
③查外表形态其方法是“一看、二听、三摸”。
一看,就是看雏鸡的精神状态。即用肉眼观察雏鸡的动态,羽毛整洁程度,喙、腿、趾、眼等有无异常,肛门有无粪便粘连,脐孔愈合是否良好等,来区分健、弱雏。健雏一般活泼好动,眼大有神,羽毛整洁而有光泽,肛门清洁无污物,脐孔闭合正常,腹部柔软,卵黄吸收良好,喙、翅正常。弱雏则眼小无神或缩头闭眼,不爱活动或呆立不动,甚至站立不稳,羽毛蓬乱无光泽、不清洁,肛门周围粘附白便,腹部松弛,脐孔愈合不良、带血,喙歪,腿软,趾卷曲等。
二听,就是听雏鸡的叫声。健雏叫声响亮而清脆;弱雏叫声微弱而嘶哑,或鸣叫不休,喘气困难。
三摸,就是摸雏鸡的膘情和体温等。将雏鸡握于手中,触摸其膘情、骨架发育状态、腹部大小及松软程度,体会卵黄是否吸收良好及雏鸡活力大小等。健雏体重适宜,手感温暖、有膘、饱满,体态匀称,有弹性,挣扎有力,腹部柔软、大小适中,脐部愈合良好、干燥、有绒毛覆盖;弱雏体轻,手感身凉、无膘、松软,挣扎无力,腹部膨大,脐部愈合不良、脐孔大、有黏液和血迹或卵黄附着,无绒毛覆盖。
(2)幼雏的接运雏鸡的运输是一项技术要求高的细致性工作。随着蛋鸡商品化生产的发展,雏鸡长途运输频繁。对于孵化厂和养鸡户来说,都要掌握运雏技术,做到及时、卫生、安全地完成运雏工作。否则,稍有不慎就会给养鸡户或鸡场带来经济损失。
接雏人员要求有较强的责任心,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运雏经验。接雏时应剔除体弱、畸形、伤残的不合格雏鸡,并核实雏鸡数量,请供方提交有关的资料。如果孵化厂有专门的送雏车,养鸡户应尽量使用,因为孵化厂的车辆发送初生雏,相对符合疫病预防和雏鸡质量控制的要求。如果孵化厂没有运雏专车,养鸡户应自备。自备车辆时,要达到保温、通风的要求,适于雏鸡运输。接雏车使用前应冲洗消毒干净,符合防疫卫生标准要求。装雏工具最好选用纸质或塑料专用运雏箱,箱长为50~60厘米,宽40~50厘米,高18~20厘米,箱子四周有直径2厘米左右的通气孔若干。箱内分4小格,每个小格放25只雏鸡,每箱共放100只(指冬、春季节,秋季90只;夏季80只左右)。专用运雏箱适用于各种交通工具,一年四季皆可使用。尤其纸质箱通风、保温性能良好;塑料箱受热易变形,受冻易断裂,装鸡后箱内易潮湿,一般用于场内周转和短途运输,但塑料箱容易消毒和能够反复使用。夏季运雏要带遮阳防雨用具,冬、春季运雏要带棉被、毛毯等。
从保证雏鸡的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考虑,适宜的运雏时间应在雏鸡绒毛干燥后,至出壳48小时(最好不超过36小时)前进行。冬天和早春应选择在中午前后气温相对较高的时间起运;夏季运雏最好安排在早、晚进行。
在运雏途中,一是要注意行车的平稳,起车和停车时速度要缓慢,上下坡宜慢行,以免雏鸡挤到一起而受伤;路面不平时宜缓行,减少颠簸震动。二是掌握好保温与通气的关系。运雏中保温与通气是一对矛盾,只保温不通气,会使雏鸡发闷、缺氧,严重时会导致窒息死亡;反之,只注重通气而忽视保温,易使雏鸡着凉感冒。运雏箱内的适宜温度为24~28℃。在运输途中,要经常检查,观察雏鸡的动态。若雏鸡张口呼吸,说明温度偏高,可上下前后调整运雏箱,若仍不能解决问题,可适当打开通风孔,降低车厢温度;若雏鸡发出“叽叽”的叫声,说明温度偏低,应打开空调升温或加盖床单甚至棉被,但不可盖得太严。检查时如发现雏鸡聚堆,就要用手轻轻地把雏鸡堆推散。
雏鸡箱卸下时应做到快、轻、稳,雏鸡进舍后应按体质强弱分群饲养。冬季舍内外温差太大时,雏鸡接回后应在舍内放置30分钟后再分群饲养,使其适应舍内温度。
4.育雏期饲养管理
(1)饮水初生雏鸡体内还残留一些未吸收完的蛋黄,给雏鸡饮水可加速蛋黄物质被机体吸收利用,增进食欲,并帮助饲料的消化与吸收。此外,育雏舍内温度较高,空气干燥,雏鸡呼吸和排粪时会散失大量水分,需要靠饮水来补充。因此,雏鸡进入育雏舍后应先饮水,后开食。
让雏鸡第一次饮水习惯上称作“开饮”。在雏鸡到达前几个小时,应将水放入饮水器内,使水温与舍温接近(16~20℃)。饮水器可用塔式饮水器或水槽,乃至自做简易饮水器。饮水器数量要充足,要保证每只雏鸡至少有1.5厘米的饮水位置,或每100只雏鸡有2个装水4.5升的塔式饮水器。饮水器或水槽要尽量靠近光源、保温伞等。其高度随雏鸡日龄增长而调整,使饮水器的边缘高于鸡背2厘米左右。雏鸡所需饮水器数量可以按表7所列数值推算。
表7 雏鸡应占饲槽长度(或所需料桶数量)和所需饮水器数量(自由采食)
为消毒饮水,清洗胃肠,促进雏鸡胎粪排出,在最初几天的饮水中,通常可加入0.01%左右的高锰酸钾。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可在饮水中加5%左右的葡萄糖或蔗糖,以增加能量,帮助恢复体力。还可在饮水中加0.1%维生素C,让雏鸡饮用。
在育雏期,要保持饮水终日不断。若要将小饮水器换成大饮水器,应将大饮水器预先放下,并将小饮水器留在原位2~3天,让小鸡逐渐熟悉在大饮水器上饮水后才能取走小饮水器。饮水器应每天清洗一次。
舍内的供水系统要经常检查,并除去污垢,因为贮水箱和管道很容易有细菌孳生,必须经常处理和用高锰酸钾等药物进行消毒。对于中小型鸡场和养鸡户,应尽量饮用自来水或清洁的井水,避免饮用河水,以防水源污染,感染疾病。
(2)喂料
①开食给初生雏初次喂料俗称“开食”。应把握好雏鸡开食时间,最好在孵出后12~24小时开食,经过长途运输最好不超过36小时。开食过早,雏鸡无食欲,并影响卵黄的吸收;开食过晚,会使雏鸡过多消耗体力,发生失水而虚弱,也影响以后的生长和成活。当雏鸡羽毛干后能站立活动,有60%~70%的雏鸡寻觅啄食时就应开食。
开食饲料要求新鲜、颗粒大小适中(粒度为1.5~2.0毫米),便于雏鸡啄食,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农户常用碎玉米、碎米、碎小麦、小米等,大规模养鸡多用雏鸡混合料拌湿或直接喂饲干粉料。
②饲粮配合育雏饲料应是全价配合饲料,能够满足雏鸡生长发育中对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需要。雏鸡饲粮可按饲养标准结合雏群状况及当地的饲料来源和种类进行配制,其饲粮配方参见附录二。从育雏第4天起可在饲粮中另加1%的沙砾,特别是网上育雏和笼式育雏,更应注意沙砾的补给。
③喂饲方法头三天喂饲,可将饲料直接撒布在开食盘或已消毒过的牛皮纸或深颜色塑料布上,诱其吃食。第一次喂饲时有些雏鸡不知吃食,应采用人工引诱的办法使雏鸡学会吃食。经过2~3次训练后,雏鸡就能学会采食。笼育雏鸡不便训练,只要将饮水和开食饲料放在较醒目易啄食的地方就可以了。4~7天后应逐步过渡到使用料槽或料桶喂料,雏鸡应占饲槽长度或所需料桶数量见表7。一般来说,1~3周龄使用幼雏料槽,3~6周龄使用中型料槽,6周龄以后改用大型料槽。
开食饲料喂养3天左右后,就应逐步改用配合料进行饲喂。喂料有两种方法:一是干粉料自由采食,二是湿拌料分次饲喂。一般大中型鸡场和规模较大的专业户宜采用前一种方法,而小型鸡场和规模较小的专业户可采用后一种方法。湿拌料应拌成半湿状(手握成团,手松即散),第一天喂给2~3次,以后每天喂5~6次,6周以后逐步过渡到4次。
在整个育雏阶段,不论是褐壳蛋鸡,还是白壳蛋鸡或浅粉壳蛋鸡,都不限制饲喂,采取自由采食,喂料时要少喂勤添。育雏期雏鸡饲料量见表8。
表8 蛋用型雏鸡饲料需要量
续表
(3)环境管理适宜的环境条件是雏鸡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育雏阶段,饲养管理上必须人为地满足雏鸡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照、营养及卫生等环境条件,才能有效地提高育雏成活率。
①育雏温度适宜的环境温度是育雏的首要条件。温度是否得当,直接影响雏鸡的活动、采食、饮水和饲料的消化吸收,关系到雏鸡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刚出壳的雏鸡绒毛稀而短,胃肠容积小,采食有限,产热少,易散热,抗寒能力差,特别是10日龄前雏鸡体温调节功能还不健全,必须随着羽毛的生长和蜕换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因此,在开始育雏时,要保证较高的环境温度,以后随着日龄的增长再逐渐降至常温。
育雏温度是指育雏器下的温度。育雏舍内的温度比育雏器下的温度低一些,这样可使育雏舍地面的温度有高、中、低三种差别,雏鸡可以按照自身的需要选择其适宜温度。培育雏鸡的适宜温度见表9。
表9 适宜的育雏温度
续表
平面育雏时,若采用火炉、火墙或火炕等方式供温,测定育雏温度时要把温度计挂在离地面或炕面5厘米处。育雏温度,进雏后1~3天为35~34℃,4~7天降至33~32℃,以后每周下降2~3℃,直至降到21~18℃为止。
测定舍温的温度计应挂在距离育雏器较远的墙上,高出地面1米处。
育雏的温度应因雏鸡品种、气候等不同和昼夜更替而有差异,特别是要根据雏鸡的动态来调整。夜间外界温度低,雏鸡歇息不动,育雏温度应比白天高1℃。另外,外界气温低时育雏温度通常应高些,气温高时育雏温度则应低些;弱雏的育雏温度比强雏高一些;蛋用型鸡比肉用型鸡低些。
给温是否合适也可从观察雏鸡的动态获知。温度正常时,雏鸡神态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羽毛光滑整齐,白天勤于觅食,夜间均匀分散在育雏器的周围。温度偏低时,雏鸡靠近热源,拥挤打堆,时发尖叫,闭目无神,采食量减少,有时被挤压在下面的雏鸡发生窒息死亡。温度过低,容易引起雏鸡感冒,诱发白痢病,使死亡率增加。温度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展翅伸颈,张口喘气,频频饮水,采食量减少。长期高温,则易引起雏鸡呼吸道疾病和啄癖等。
②环境湿度湿度也是育雏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养鸡户一般不够重视。育雏舍内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相对湿度愈高,说明空气愈潮湿;相对湿度愈低,则说明空气愈干燥。雏鸡出壳后进入育雏舍,如果空气的湿度过低,雏鸡体内的水分会通过呼吸而大量散发出去,就不利于雏鸡体内的剩余卵黄吸收,雏鸡羽毛生长亦会受阻。一旦给雏鸡开饮后,雏鸡往往因饮水过多而发生下痢。
适宜的湿度要求:10日龄前为60%~65%,以后降至55%~60%。育雏初期,由于垫料干燥,舍内常呈高温低湿,易使雏鸡体内失水增多,食欲不振,饮水频繁,绒毛干燥发脆,脚趾干瘪。另外,过于干燥也易导致尘土飞扬,引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因此,这一阶段必须注意舍内水分的补充。可在舍内过道或墙壁上面喷水增湿,或在火炉上放置一个水盆或水壶烧水产生蒸汽,以提高舍内湿度。10日龄以后,雏鸡发育很快,体重增加,采食量、饮水量、呼吸量及排泄量与日俱增,舍内温度又逐渐下降,特别是在盛夏和梅雨季节,很容易发生湿度过大的情况。雏鸡对潮湿的环境很不适应,育雏舍内低温高湿时,会加剧低温时对雏鸡的不良影响,雏鸡会感到更冷,甚至冷得发抖,这时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当育雏舍内高温高湿时,雏体的水分蒸发和体热散发受阻,感到更加闷热不适,雏鸡易患球虫病、曲霉菌病等。因此,这段时期要注意勤换垫料,加强通风换气,加添饮水时要防止水溢到地面或垫料上。
③通风换气雏鸡虽小,生长发育却很迅速,新陈代谢旺盛,需氧气量大,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多,单位体重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也比大家畜高2倍以上。此外,在育雏舍的温湿度条件下,粪便和垫料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气和硫化氢等不良气体。育雏舍内这些气体积蓄过多,就会造成空气污浊,从而影响雏鸡的生长和健康。如育雏舍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雏鸡的呼吸次数显著增加,严重时雏鸡精神委靡,食欲减退,生长缓慢,体质下降。氨气的浓度过高,就会引起雏鸡肺水肿、充血,刺激眼结膜引起角膜炎和结膜炎,并可诱发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硫化氢气体含量过高也会使雏鸡感到不适,食欲降低等。因此,要注意育雏舍的通风换气,及时排除有害气体,保持舍内空气新鲜,使舍内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含量分别不超过0.05升/米3、0.01升/米3和3.5升/米3,即人进入育雏舍后无刺鼻、刺眼感觉。在通风换气的同时也要注意舍内温度的变化,防止间隙风吹入,以免引起雏鸡感冒。
育雏舍通风换气的方法有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两种。开放式鸡舍的换气可利用自然通风来解决。其具体做法是:每天中午12点左右将朝阳的窗户适当开启,应从小到大最后呈半开状态,切不可突然将门窗大开,不要让冷风直吹雏鸡,开窗的时间一般为0.5~1小时。为防止舍温降低,通风前应提高舍温1~2℃,待通风完毕后再降到原来的温度。密闭式鸡舍通常通过动力机械(风机)进行强制通风。其通风量的具体要求是:冬季和早春为每分钟每只0.03~0.06立方米,夏季为每分钟每只0.12立方米。
④光照制度光照包括自然光照(太阳光)和人工光照(电灯光)两种。光照对雏鸡的采食、饮水、运动和健康生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成年后的生产性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合理的光照对雏鸡是极为有害的。光照时间过长,会使雏鸡提早性成熟,小公鸡早鸣,小母鸡过早开产。过早开产的鸡,体重轻,蛋重小,产蛋率低,产蛋持续期短,全年产蛋量不高。光照过强,雏鸡会显得神经质,易惊群,容易引起啄羽、啄趾、啄肛等恶癖。而光照时间过短、强度过小,会影响到雏鸡的活动与采食,还会使鸡的性成熟推迟。异常光色如黄光、青光等易引起雏鸡的恶癖。
合理的光照方案包括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两个方面。对于商品蛋鸡,应在育雏期和育成期采取人工控制光照来调节性成熟期。其具体方法如下。
光照时间:雏鸡出壳后头3天视力较弱,为保证采食和饮水,每天可采用23~24小时的光照。从第4天起,按鸡舍的类型和季节采取不同的光照方案。密闭式鸡舍,雏鸡从孵出后的第4天起到20周龄(种鸡22周龄),每昼夜恒定光照8~10小时。有条件的开放式鸡舍(有遮光设备,能控制光照时间),在制定4日龄以后的光照方案时,要考虑当地日照时间的变化。我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4月上旬到9月上旬孵出的雏鸡,其育成后期正处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时期,故本批4日龄以后至20周龄(种鸡22周龄)均可采用自然光照。9月中旬到翌年3月下旬孵出的雏鸡,其大部分生长时期中日照时数不断增加,故本批鸡从4日龄至20周龄(种鸡22周龄)可控制光照时间。控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渐减法,即查出本批鸡达到20周龄(种鸡22周龄)的白天最长时间(如15小时),然后加上3小时作为出壳后第4天应采用的光照时间(18小时)。以后每周减少光照20分钟,直到21周龄(种鸡23周龄)以后按产蛋鸡的光照制度给光。另一种是恒定法,即查出本批鸡达到20周龄(种鸡22周龄)的白天最长的时间(不低于8小时),从出壳后第4天起就一直保持这样的光照时间不变,到21周龄(种鸡23周龄)以后,则按产蛋鸡的光照制度给光。
光照强度:第一周龄内应稍亮些,每15平方米鸡舍用一只40瓦的白炽灯悬挂于离地面2米高的位置即可,第二周龄开始换用25瓦的灯泡就可以了。
人工光照常用白炽灯泡,其功率以25~45瓦为宜,不可超过60瓦。为使照度均匀,灯泡与灯泡之间的距离应为灯泡高度的1.5倍。舍内如安装两排以上的灯泡,应错开排列。
⑤饲养密度是指育雏舍内每平方米地面或笼底面积所容纳的雏鸡数。饲养密度与雏鸡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鸡群密度过大,吃食拥挤,抢水抢食,饥饱不均,雏鸡生长缓慢、发育不整齐;密度过大还会造成育雏舍内空气污浊,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氨味浓,卫生环境差,雏鸡易感染疾病,易产生恶癖。鸡群密度过小,虽然雏鸡发育好,成活率高些,但房舍利用率降低,不易保温,育雏成本增加,经济上不合算。蛋用型雏鸡的适宜饲养密度参见表10。
表10 蛋用型雏鸡不同饲养方式密度表
确定适宜的饲养密度,要根据品种、季节、鸡舍的构造、通风条件和饲养条件等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一般来说,白壳蛋鸡品种的饲养密度要比褐壳蛋鸡品种高一些,每平方米可多养3~5只。弱雏经不起拥挤,饲养密度要比强雏低一些。如鸡舍的通风条件不好,应考虑减小饲养密度。冬天和早春寒冷干燥,密度可高一些;夏、秋季节雨水多,气温高,密度可适当低一些。
育雏群的大小,要根据设备条件和饲养目的而定。每群数量不宜过多,小群饲养效果较好,但太少不经济。如为商品蛋鸡育雏,可采取大群饲养,每群1 000~2 000只,甚至可达3 000~5 000只,但饲养种鸡仍以小群饲养为好,通常每群400~500只,公母雏分群饲养。
⑥环境卫生雏鸡抗病力差,加之实行密集饲养,鸡群一旦发病,很易传播,难以控制。因此,除坚持正常的防疫消毒制度外,还须注意搞好舍内外清洁卫生,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勤刷洗饲槽、水槽,勤换垫草,促进雏鸡的健康生长。
(4)分群雏鸡按强弱分群饲养可提高鸡群均匀度和成活率。笼育时,健康雏放于3层或4层,弱雏放入2层,最弱的雏鸡就要单笼饲养。从笼育的饲养条件来说,2层最好,3层次之,其次是4层,最差的是1层。为使整群雏鸡发育基本一致,就要进行不断的上下各层调整。网上或地面平养时,弱雏鸡用茓子围起来或用一个小单间单独饲养,精心照管,增加喂料次数,饲料中添加促进食欲的药物,待弱雏鸡的生长发育同大群基本一致时放入大群饲养,再从大群挑出弱雏单独饲养。一般在育雏期可进行3次分群。第一次在雏鸡出壳后转入育雏舍时,将特弱雏鸡淘汰,弱雏单独饲养;第二次在10日龄左右断喙或接种疫苗时,再将弱雏挑出;第三次在4~6周龄离温转群时,再按强弱雏分群饲养。
(5)断喙适时断喙有利于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如果鸡舍通风不良、光照过强、饲养密度过大、饲粮营养不平衡,特别是缺乏动物性蛋白饲料和矿物质等,均会造成鸡群出现啄羽、啄趾、啄肛等恶癖。恶癖一旦发生,需要查明原因,改善饲养管理。但最有效防止恶癖发生的措施是断喙,而且断喙还能避免雏鸡钩刨饲料,减少饲料浪费。
鸡断喙一般进行两次,第一次断喙在育雏期内,时间安排在7~10日龄;第二次断喙在育成期内,时间在10~14周龄之间,目的是对第一次断喙不成功或重新长出的喙进行修整。大中型鸡场的雏鸡断喙多采用专用的电动断喙器。在电动断喙器(如9QZ型脚踏式切嘴机)上有一个直径为0.44厘米的小孔,断喙时将喙切除部分插入孔内,由一块热刀片(815℃)从上往下切,接触3秒钟后,切除与止血工作即行完毕。操作时,鸡头向刀片方向倾斜,使上喙比下喙多切些,切除的部分是上喙从喙端至鼻孔的1/2处,下喙是喙尖至鼻孔的1/3处,形成上短下长。
没有断喙器时,对小日龄雏鸡,也可选用电烙铁进行断喙。其方法是:取一块薄铁板,折弯(折角为90度)钉在桌、凳上,铁板靠上端适当位置钻一圆孔,圆孔大小依鸡龄而定(以雏鸡喙插入后,另一端露出上喙1/2为宜),直径为0.40~0.45厘米(见图3);取功率为150~250瓦(电压220伏)的电烙铁一把,顶端磨成坡形(呈刀状)。断喙时,先将电烙铁通电10~15分钟,使铬铁尖发红,温度达800℃以上,然后操作者左手持鸡,拇指顶住鸡头的后侧,食指轻压鸡咽部,使之缩舌。中指护胸,手心握住鸡体,无名指与小指夹住爪进行固定。同时使鸡头部略朝下,将鸡喙斜插入(成45度角)铁板孔内,右手持通电的电烙铁,沿铁板由上向下将露于铁板另一端的雏鸡喙部分切掉(上喙约切去1/2,上下喙呈斜坡状),其过程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图3 简易断喙器
断喙前后一天,饲料中可适当添加维生素K(4毫克/千克),有利于凝血,加抗应激药物,以防应激。断喙后2~3天内,料槽内饲料要加满些,以利于雏鸡采食。
(6)疾病预防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对养好雏鸡非常重要。除加强饲养、注意环境卫生外,要制订合理的免疫和药物防病程序。一般可在雏鸡1日龄用马立克氏病疫苗颈背皮下注射接种;1~2日龄可用4 000单位/(只·日)青霉素饮水;3~5日龄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H120饮水;7~8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滴鼻或饮水;同时于3~9日龄在饮水中加入20~60毫克/升硫酸黏菌素;10~14日龄用新城疫Ⅳ系苗点眼或滴鼻;12~15日龄用0.05%~14%土霉素拌料;15日龄进行禽流感疫苗首免;15日龄以后在饲料中间断性添加一些抗球虫药物;23~25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饮水二免;27~28日龄用鸡痘疫苗刺种(成鸡的半量);30日龄可用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点眼或滴鼻;35日龄和45日龄分别用新城疫Ⅳ系或Ⅱ系疫苗和禽流感疫苗进行二免。鸡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鸡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作灵活调整。
(7)离温育雏期满(一般为7周龄)后要做好离温工作。离温要逐渐进行,开始时可采用晚上给温、白天停温的办法,经6~7天后雏鸡已习惯于自然温度时再完全停止给温,离温时环境温度以不低于18℃为宜。同时逐渐延长雏鸡在运动场的活动时间。开始离温时要注意观察,防止因温度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笼育雏鸡的饲养管理特点
用分层笼育雏时,必须实行全进全出制。在饲养管理中,要从笼育的实际出发,注意鸡舍保温、舍内密度适宜、通风良好和清洁卫生等事项。
(1)笼温指笼内热源区即离底网5厘米高处的温度。可在笼内热源区即离底网5厘米处挂一个温度计,以测笼温。笼育时给温标准主要根据舍温及雏鸡健康状态而定,育雏初期一般维持在32~30℃,尔后随雏鸡日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每周下降2~3℃,直至离温为止。注意观察雏鸡的表现,以确定温度是否适宜。当温度适宜时,雏鸡活动自如,分散在笼内网面上;温度过低时,雏鸡拥挤到笼内一角;温度过高时,雏鸡拥挤到笼内前侧,表现出抬翅张嘴喘气。
(2)舍温指笼外面离地面1米高处的温度。笼育时舍温应稍高些,以便保持笼内温度。育雏开始时要求达到24~22℃,以后笼温与舍温的温差逐渐缩小,3周龄时笼温与舍温接近,舍温应不低于18℃,这样才能满足雏鸡的需要。但是,笼育时舍温也不宜过高,因雏鸡在网上饲养,羽毛生长较地面平养差,如果温度过高,更易引起雏鸡啄癖。夏季应尽量减少舍外高温的影响,要设有足够的通风装置,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舍温偏高。
(3)饮水与喂食初生雏放入育雏笼后立即给予饮水,为加快体质恢复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复合维生素B,6小时后换为清水。在整个育雏期不能断水。最初几天可用塔式饮水器,1周龄改用其他形式的饮水器,其高度随鸡日龄调整。
雏鸡开饮后3小时开食,可在底网上铺粗糙厚纸或塑料布,然后撒些碎料让雏鸡啄食。最初2天都采用这种喂食方法,以后改在笼外料槽饲喂。6周龄前每只雏鸡需槽位2.5厘米,让其自由采食。
(4)密度与分群笼内活动面积有限,饲养密度一定要合适(见表10)。如果密度过大,则会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并易发生恶癖,因而密度要随雏鸡日龄增长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对出现的强弱雏要经常分群,将弱雏放在上层笼内饲养。
(5)清洁卫生要保持笼养设备的清洁卫生,料槽、饮水器要经常刷洗、消毒,底网和承粪板及整个笼体都要定期拆卸,进行彻底消毒。
6.雏鸡饲养日程安排
在商品蛋鸡育雏期内(0~6周龄),随着雏鸡的生长发育,要满足其营养需要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在生产实践中,要做到全期有计划,近期有安排,忙而不乱,才能收到预期的育雏效果。
进雏前必须用一定的时间去消毒鸡舍和各种设备,铺好垫料,架好育雏网,安装好育雏笼,整理和检测育雏器或保温伞、围栏,饮水器要灌水,调整舍温,准备接雏。
接雏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晨或上午,这样可利用白天来调整雏鸡的采食和饮水。整个育雏期的饲养日程安排如下:
(1)1~3日龄
①育雏器下和舍内温度要达到标准,不让鸡群在圈内聚堆。舍温保持在25~26℃,育雏器下为34~35℃。
②保持舍内湿度为65%~70%,如过于干燥要及时洒水来调整。
③供应充足的饮水。1~2日龄可用4 000单位/(只·日)青霉素饮水。经长途运输的雏鸡可在饮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或蔗糖。
④饲喂开食料或干粉料时,将饲料撒布在深色塑料布上或料盘中,细心调教雏鸡开食,每隔2~3小时给料一次,少给勤添,让雏鸡自由采食,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痢特灵、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以预防白痢病的发生。
⑤1日龄刺种马立克氏病疫苗。观察白痢病是否发生,对病雏要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
⑥采用每天23~24小时光照,每平方米提供电灯光4~5瓦。
⑦饲养密度:地面平养30~40只/米2,网上平养40~50只/米2,笼育50~60只/米2,进行第一次分群,使雏鸡按强弱分群饲养。
(2)4~7日龄
①育雏器下温度减为32~33℃,舍温降到24~25℃,并保证舍温平稳下降。
②舍内湿度控制在60%~65%。
③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把饲料放入饲盘或饲槽、料桶中,让雏鸡逐渐熟悉饲槽、料桶,每天给料5~6次。
④饮水器洗刷换水。
⑤按预先制订的光照制度给光,缩短光照时间,适当减小光照强度(每平方米3~4瓦的电灯光)。
⑥继续投喂抗白痢病药物。
⑦在3~5日龄,进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接种,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疫苗滴鼻或双倍剂量饮水。
⑧7日龄时可酌情考虑对雏鸡进行断喙。
⑨饲养密度:地面平养30~40只/米2,网上平养40~50只/米2,笼育50~60只/米2。
(3)8~14日龄
①育雏器下温度降至32~29℃,舍温降到24~21℃。
②加强通风换气,使舍温平稳下降,保持鸡舍有清爽感,清扫粪便,添加垫料。舍内湿度保持在55%~60%。
③酌情投喂抗白痢病药物。
④在7~8日龄,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接种,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滴鼻或双倍剂量饮水。
⑤在10日龄,进行鸡新城疫首免,用Ⅳ系或Ⅲ系疫苗滴鼻。
⑥在14~15日龄,进行禽流感疫苗首免。
⑦周末称重,挑出弱小雏鸡分群饲养,并抽测耗料量。
(4)15~21日龄
①育雏器下温度降为29~27℃,舍温降到21~18℃。
②地面平养撤去围栏,疏散饲养密度。地面平养20~30只/米2,网上平养30~40只/米2,笼育30~40只/米2。
③饲料中添加克球粉、氯苯胍、鸡宝20等抗球虫药物,以防球虫病的发生。
(5)22~27日龄
①育雏器下温度降为27~24℃,舍温降到18~16℃。
②增加通风量,添加垫料,调换水槽周围的潮湿垫料,注意防止舍内湿度过大及有害气体含量超标。
③调整饲槽和饮水器使其高度适宜,保证每只雏鸡都能正常采食和饮水。
④在23~25日龄,再次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接种,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滴鼻或双倍剂量饮水。
(6)28~35日龄
①育雏器下温度降为24~21℃,舍温保持在18~16℃。
②对雏鸡进行疏散,再一次降低饲养密度。地面平养,为充分利用育雏前期育雏舍,节省燃料,可考虑扩舍分群。这一时期的饲养密度:地面平养15~20只/米2,网上平养20~25只/米2,笼育25~30只/米2。
③饲料中酌情添加抗球虫药物。
④抽测雏鸡体重,检查采食量和体重是否达到预期增重和耗料参考标准,以便及时调整饲粮。
⑤在27~28日龄,进行鸡痘疫苗刺种(成鸡的半量)。
⑥在30~32日龄,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点眼、滴鼻(可根据当地鸡群该病流行情况而定)。
⑦在32~35日龄,再次用鸡新城疫Ⅱ系或Ⅲ系疫苗饮水二免。
(7)36~42日龄
①在35~40日龄,再次用禽流感疫苗加强免疫。
②做好育雏期离温工作。
③做好转群前的准备工作。
④育雏期满,对雏鸡进行一次选择,把劣质雏鸡淘汰,并进行强弱分群。抽测雏鸡体重,总结育雏工作。
7.雏鸡日常管理细则
(1)进门换鞋消毒,注意检查消毒池内的消毒药物是否有效,是否应该更换或添加。
(2)观察鸡群活动规律,查看舍内温度计,检查温度是否合适。
(3)观察鸡群健康状况,有没有“糊屁股”(多为白痢所致)的雏鸡,有无精神不振、呆立缩脖、翅膀下垂的雏鸡,有无腿部患病、站立不起的雏鸡,有无大脖子的雏鸡。
(4)仔细观察粪便是否正常,有无拉稀、绿便或便中带血等异常现象。一般来说,刚出壳尚未采食的幼雏排出的胎粪为白色和深绿色稀薄液体,采食以后排出的粪便呈圆柱形、条状,颜色为棕绿色,粪便的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拉稀便可能是肠炎所致;粪便绿色可能是吃了变质的饲料,或硫酸铜、硫酸锌中毒,或患鸡新城疫、霍乱、伤寒等病;粪便棕红色、褐色,甚至血便,可能是发生了球虫病;黄色、稀如水样粪便,可能是发生某些传染病,如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发现异常现象后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5)检查饮水器或水槽内是否有水,饮水是否清洁卫生。
(6)检查垫料是否干燥,是否需要添加或更换,垫草有无潮湿结块现象。
(7)舍内空气是否新鲜,有无刺激性气味,是否需要开窗通气。
(8)食槽高度是否适宜,每只鸡食槽占有位置是否充足,饲料浪费是否严重。
(9)鸡群密度是否合适,要不要疏散调整鸡群。
(10)笼养雏鸡有无跑鸡现象,并查明跑鸡原因,及时抓回,修补笼门或漏洞。
(11)检查笼门是否合适,有无卡脖子现象,及时调换笼门。
(12)及时分出小公鸡,进行淘汰或肥育。
(13)检查光照时间、强度是否合适。
(14)检查有无啄癖现象发生,如有被啄雏鸡,应及时抓出,涂上紫药水。
(15)按时接种疫苗,检查免疫效果。
(16)抽样检查体重,掌握雏鸡生长发育情况。
(17)将病鸡、弱鸡隔离治疗,加强饲养,促使鸡群整齐一致。
(18)检查用药是否合理,药片是否磨细,拌和是否均匀。
(19)掌握鸡龄与气温,确定离温时间,检查离温后果。
(20)加强夜间值班工作,细听鸡群有无呼吸系统疾病、鸡群睡觉是否安静,防止意外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