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也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民间俗称鸡瘟,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鸡和火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性经过。主要特征为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常用消毒剂如2%氢氧化钠,5%源白粉,7%洒精在20分钟内即可将新城疫病毒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鸡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左右。鸭、鹅对本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5天。病初体温升高达44℃,精神委顿,嗉囊内充气或积液,口腔积粘液,常甩头发出咯咯声,排绿色粪便。2~3天后鸡只大批死亡。约10天左右死亡率渐少。没死的鸡出现神经症状,头颈部扭曲,抽搐或麻痹等。产蛋鸡群发病时,产蛋量大幅度下降,软皮蛋增加。近年来,在免疫鸡群常见非典型新城疫发生。育雏、育成阶段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经神系统症状,蛋鸡产蛋量下降,软壳蛋和小蛋数量增多。一般死亡率不太高,病变也不典型或不明显。
病理变化 嗉囊内充气或充满酸臭液体,腺胃乳头出血、溃疡、肌胃角质层下也常见有出血点。肠道各段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肠粘膜上有纤维素性坏死性病变,有的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后形成溃疡。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和坏死。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做出诊断。育雏阶段应注意与传染性法氏囊病区别,法氏囊病法氏囊出血变化往往更严重,同时其胸部和腿部肌肉常发生条状或斑状出血,死亡率也不如鸡新城疫高;神经症状应与鸡马立克氏病相区别,马立克氏病肿高症状更明显,常呈现典型的“劈叉”姿式;成鸡的呼吸道症状应与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喉气管炎和传染性鼻炎相区别,这三种疾病都缺乏神经症状;成鸡产蛋量大幅度下降时,要考虑与减蛋综合征相区别,减蛋综合征常在产蛋高峰期突然急剧下降,主要病变在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但死亡率一般很低,不超过3%。
防治 小型养鸡场:雏鸡在5~14日龄左右用弱毒疫苗如Ⅳ系苗进行饮水免疫,间隔4~5周进行第二次免疫。再经60~90天用Ⅰ系苗肌肉注射或蛋鸡在开产前1~2周用灭活油乳剂苗,免疫效果可靠。
健康鸡场内用仔鸡可在10~15日龄进行一次弱毒疫苗如Ⅳ系苗或V4饮水免疫即可。污染鸡场,1日龄用半个剂量油乳剂苗注射免疫,25~30日龄用Ⅰ系苗肌注。如附近有疫情,可在15日龄前后用Ⅳ系苗饮水加强免疫1次。
大型养鸡场:首先可用Ⅱ系,Ⅳ系或V4系苗进行饮水免疫,第二次可用Ⅳ系苗气雾免疫,开产前2~4周肌注油乳剂灭活苗或较安全地区每隔4~5个月,非安全地区每隔3个月注射一次Ⅰ系苗,效果较好。
当发生新城疫后,对未出现症状鸡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雏鸡用10~20倍量弱毒疫苗滴鼻或点眼,中雏以上用Ⅰ系苗3~5倍量肌注接种,顺序为:临体无症状→可疑感染群→出现症状群,接种时应逐个更换针头。接种后3天产生免疫力,鸡群可在7~10日后停止死亡。
在发病初期,应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液注射可收到明显效果。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也称鸡甘布罗病,是由鸡传染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雏鸡和育成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的病变及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病变。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各种疾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效。
流行特点 各种鸡均可感染,20~60日龄高发,特别是30日龄左右多见。发病率很高,当有继发性感染时,死亡率可超过40%,初发区可达70%左右。发病后3~4天为死亡高峰期,多在发病后6~7天疫情趋于平稳,鸡场一旦爆发本病,以后每批雏鸡均可感染发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2~5天。病鸡精神沉郁、瘫卧、震颤、排米汤样稀便,迅速脱水,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病死鸡皮下干燥,胸肌和腿肌呈条状或斑块状出血;法氏囊肿大、发黄、浆膜水肿、出血。囊腔粘膜出血,腔内充满粘液或干酪样渗出物。病愈鸡法氏囊萎缩甚至消失。肾肿大、苍白、小叶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腺胃粘膜出血或腺胃乳头球形出血。日龄过小或日龄较大的鸡群发病时,病变较轻或不典型,肌肉出血不明显。
诊断 根据鸡群突然发病,发病率高,传播迅速,发病和临床康复均快,死亡集中发生于短短几天内,剖检法氏囊充血,出血、水肿、胸肌和腿肌出血腺胃粘膜出血可作初步诊断。
防治 商品蛋鸡:对存在母源抗体的雏鸡可在12~30日龄和30~35日龄进行两次活疫苗免疫,无母源抗体的雏鸡可在5日龄、18日龄、40日龄左右各进行1次活疫苗免疫。开产前以及产蛋期不再接种免疫。
商品肉鸡:无母源抗体的雏肉鸡,在10~14日龄时进行首免,隔21天加强免疫一次直至上市。在安全地区也可不用第二次免疫。对有母源抗体的雏肉鸡,可在21~28日龄进行一次免疫即可。
种鸡免疫:对已经注射灭活苗或接种活疫苗以及感染过本病的种母鸡的子代,宜在20~28日龄进行首免,隔20~28天后进行第二次饮水免疫。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再用灭活疫苗各免疫一次。对没有采用疫苗免疫,也没有感染过本病的种母鸡后代,应在10~14日龄用活疫苗首免,21天后用活疫苗加强免疫,18~20周龄和40~42周龄再用灭活疫苗各免疫一次。
治疗可用高免蛋黄液,能大大减少死亡。
(3)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鸡疱疹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肿瘤性疾病。一般发生于2~5日龄鸡,肉鸡可在45日龄发病。发病率约5%~10%,严重时达30%~40%,甚至60%。死亡率从5%~80%不等。200日龄鸡仍可零星出现。常用化学消毒剂可使病毒失活。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3~4周,一般出现症状和死亡多在2日龄之后。根据肿痛发生部位不同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内脏型:表现精神委顿、蹲伏,运动失调和腹泻等症状。50~70日龄雏鸡较多。剖检肝脾肾明显肿大,其上散布多少不一,大小不等的乳白色肿瘤细节,肿瘤切面呈油脂状;卵巢肿大,肉样,失去皱褶,原始卵泡减少或消失,大者如核桃,似肉团;腺胃肿大,壁厚,粘膜乳头多融合成大的结节。有些病例常可见肌肉肿瘤、心、肺肿病和小肠粘膜肿瘤性白斑。
眠型:少见。主要表现一侧眼失明,瞳孔缩小,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及弥漫的灰白色。即俗称的“白眼病”。
皮肤型:颈、两翅、躯干和腿部毛囊肿大,呈结节状,大小如黄豆至拇指大。
神经型:主要发生在3~4日龄的鸡群病鸡表现运动障碍。先是一侧或两侧不全麻痹,站立不稳,以后完全麻痹,不能行走、或出现翅膀下垂,斜颈、张口呼吸,下痢等症状,有的鸡一条腿伸向前方、一条腿伸向后方。典型的劈叉姿势,剖检常见一侧神经(如腰荐神经、坐骨神经)变粗,部分病例可见坐骨神经变粗。
诊断 根据临床上特征性的麻痹症状,全身进行性消瘦和特殊的病理损害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内脏型马立克氏病应注意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区别。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年龄和发病高峰比马立克氏病日龄大,肝脏肿大更明显(俗称大肝病),鸡马立克氏病法氏囊通常不肿大,而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法氏未常见肿大等。
防治 鸡马立克氏病-8.4弱毒疫苗。应在液氮保存运输,使用时小心取出,稀释后一小时用完,1~3日龄雏鸡皮下或肌肉注射0.2毫升注射后8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8个月。
火鸡疱疹病毒疫苗FL126为冻干苗,应用特配的稀释液稀释,1~2小时内免疫注射,避免日光照射、逐个免疫、现用现配,剂量是1日龄雏鸡皮下或肌肉注射0.2毫升,注射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以维持一年以上,现在也有用多价弱毒疫苗、其免疫效果较好,有些抵抗强毒的攻击,但其不便于贮存和运输。
(4)白血病
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群中的疫苗引起的禽类多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最常见,其它如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和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发生频率较纸。病毒对环境及一般消毒药抵抗力不强。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感染,一般在2周龄内感染,性成熟期发病(至少14周龄以后),如果4~8周龄感染,则发病,死亡很少,或根本不发病。蛋也不带毒,一般情况下,该病多散发。
临床症状 本病的外表症状不是特异性的,病鸡表现精神委靡、鸡冠苍白、干燥或青紫色,进行性消瘦,产蛋量下降或停止产蛋、腹泻腹部肿大、可触摸到肿大肝,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病程通常很短。
病理变化 肝、脾、肾、法氏囊明显肿大,骨髓、心肺、性腺也受到侵害。有时肝弥漫性肿大、充满整个腹腔,(俗弥大肝病)脾、肾也称漫性肿大、肿病灰白色或乳白色、油脂状。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检查。
防治 由于本病垂传播,疫苗免疫意义不大。目前也有可用的疫苗。现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母鸡检测和淘汰减少感染,在多数情况下均能奏效。因为刚出壳的小鸡对接触感染最敏感,故将孵化器、出雏器、育雏器彻底清洗消毒,均有助于减少来自先天感染种蛋的感染。
(5)传染性喉气管炎
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呼吸困难、气喘、咳出血样渗出物为特征,受侵害的气管粘膜肿胀与水肿,导致糜烂和出血。3%来苏尔和1%苛性钠对病毒消毒效果好。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本病,但主要发生于成年鸡,发病率30%~50%,死亡率一般在10%~20%,有继发性感染时,死亡率可明显增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寒冷季节严重。呈地方流行性。
临床症状 潜伏期6~12天。急性病鸡(喉型)甩头,表现明显呼吸困难,抬头伸颈,继而咳嗽和喘气,甩头咳出带血的粘液,墙壁、水槽、食槽或鸡笼上常有血液玷污,个别鸡嘴角有血液。病鸡有时可窒息而死。死亡鸡的鸡冠及肉髯呈暗黑色,病程长达2~6周。较缓和病例(眼型),表现为生长迟缓,产蛋减少、流泪、结膜炎、眼分泌物呈浆液性到脓性,最后导致失明。眶下窦肿胀,产蛋率下降,有轻度的咳嗽、喘气等呼吸道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才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
病理变化 喉头、气管粘膜肿胀,充血、出血、甚至坏死;喉头和气管上段常有黄白色渗出物堵塞,造成全身各组织严重淤血。
诊断 在急性流行中,根据病鸡表现伸颈张口吸气,咳嗽、喘气、咳出带血的粘液、病鸡常因窒息死亡。剖检喉,气管出血,喉头附近常有黄白色干酪样假膜即可初步诊断。但应注意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相区别。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侵害雏鸡,侵害成鸡时可产下沙皮蛋、有皱褶的蛋。病变限于气管中下段、传播比喉气管炎还快,而喉气管炎主要侵害产蛋鸡,病变主要集中在喉头和气管上段,且常在喉头附近形成黄白色干酪样假膜。
防治 预防多用弱病疫苗进行眶下窦,鼻内滴注,羽毛囊接种、点眼等逐个免疫;也可采用气雾或饮水等群体免疫法。在本病流行的地区或鸡场,一般可在4~5周龄接种,种鸡及产蛋在6周龄时接种,12~24周龄再重复接种一次。肉鸡初次接种可在5~8日龄进行,4周龄再接触一次。对于育肥鸡场,从外地收购催肥大鸡则在进舍时全部进行滴鼻接种。
一旦鸡群爆发喉气管炎,要执行综合防治措施,淘汰病鸡、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并对临床健康鸡进行紧急接种疫苗,以控制本病。同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饲料中拌上土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药物辅助治疗,以防细菌继发感染。
应用平喘药物缓解症状。盐酸麻黄碱每羽鸡每天10毫克,氨茶硷每羽每天50毫克,饮水或拌饲投眼,肌注量减半,个体治疗可用尖镊子除去喉头的堵塞物,也可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进行紧争治疗,对尚未发病的鸡群也可用高免蛋黄液进行紧急防制,也可取得一定效果。
(6)鸡减蛋综合征
鸡减蛋综合征是由腺病毒引起鸡的产蛋下降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鸡群产蛋量急剧下降,软壳蛋和畸形蛋增多,褐壳蛋颜色变浅。病毒对乙醚、氯仿不敏感,用0.3%福尔马林溶液48小时可使病毒完全灭活。
流行特点 任何日龄,任何品种的鸡都对鸡减蛋综合征病毒敏感。其中以产褐壳蛋母鸡最易感,此外鸭、鹅也可感染,但不发病。鸡于性成熟前多呈阴性感染,开产后则变为显性于26~32周龄发病,35周龄以上则很少发病。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产蛋鸡在26~32周龄多在产蛋高峰时产蛋量突然急剧下降,产蛋率可下降20%~30%,有的甚至高达60%左右。产异常蛋,蛋长轴变短,横轴变长,蛋壳色素减退变淡,产薄壳蛋甚至产无壳蛋。蛋壳表面粗糙,呈淡黄褐色似石灰样,极易破损。病鸡拉稀,病程持继4~10周,之后可恢复正常,死亡率一般很低。本病剖检变化不明显,发现卵巢变小、萎缩、卵子变色、变形、子宫和输卵管粘膜出血和卡他性炎症,输卵管腺体水肿、卡他性肠炎。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产蛋量突然急剧下降和产异常蛋,可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防治 现有油估剂灭活疫苗,也有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等组成的多价苗。在开产前2~4周注射,可以有效地控制鸡减蛋综合征的发生。
(7)鸡痘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所引起的鸡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皮肤发生痘疹或在口、咽喉部粘膜出现固膜性炎。1%~2%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对病毒消毒效果更好。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鸡都易感,但雏鸡的敏感性最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两季最易流行。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鸡痘分皮肤型和粘膜型。①皮肤型。潜伏期4~8天。冠、肉垂颜面和眼睑或腿,趾皮肤上生长痘疹。病程2~3周,产蛋鸡患病时影响产蛋,发生眠痘时,易继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化脓性结膜炎,造成眼睑肿胀,常有多量脓性分泌物。②粘膜型。也称鸡白喉。口腔,咽喉粘膜出现局灶性坏死性伪膜,或在上部气管粘膜形成隆起的增生灶,甚至喉裂被干酪性渗出物堵塞由于口、咽粘膜的病变而影响食欲,出现呼吸困难,甚至造成窒息而死之。此型死亡率约为5%~50%。③混合型具有上述两型的症状,使病情更严重如有并发症死亡率可超过50%。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病鸡的冠、肉髯和其它无羽部位结痂病性,以及口腔和咽喉部的白喉样假膜就可做出诊断,但应注意与喉气管炎相区别。喉气管炎多发生于产蛋鸡群,并常从口腔咳出带血的分泌物,使头部羽毛常被污染,且没有皮肤痘疹变化。
防治 预防可定期接种疫苗。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有两种。一是鸡痘鹌鹑弱毒疫苗,毒性较大,一般用于20日龄以上的鸡只免疫;二是鸡痘弱毒疫苗,对1周龄内雏鸡均安全有效。一般采用刺种方法。第一次免疫多在10~20日龄左右,第二次在开产前进行。为有效地防止鸡痘的发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鸡痘高潮季节到来之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一旦鸡群爆发本病,一般要采取对症治疗,以缓解鸡症状和防止继发感染。皮肤上的痘痂,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用清毒的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上碘酒,紫药水等。粘膜型鸡痘可用镊子除掉口腔粘膜的假膜,用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涂擦碘甘油等药物即可。
(8)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呼吸道病,其特征为病鸡咳嗽,喷嚏,发出气管啰音;幼鸡流鼻液,蛋鸡产蛋数量和质量下降;肾型病鸡肾肿大,苍白,有大量尿酸盐沉积等。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对此病均易感,但主要侵害1~4周龄的幼鸡。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为多。常用消毒药能很快杀死病毒。
临床症状 潜伏期2~3天。雏鸡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气喘、咳嗽、打喷嚏、有气管啰音,流鼻液,甚至流泪,鼻窦肿胀,5~6周龄后发病症状减轻。蛋鸡产蛋量下降25%~50%,产畸形蛋、软皮蛋、沙皮蛋、蛋壳粗糙,形成皱褶。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初见轻微呼吸道症状,有气管啰音;2~3天后全身症状明显。厌食、饮水增多,拉白色水样粪便,精神委顿或瘫卧不起,脱水衰竭而死。7天后达到死亡高峰至半个月左右停止,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成鸡很少发病。
病理变化 呼吸道型,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鼻腔和窦内有浆液性。卡他性和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可能混浊或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在死亡鸡后段气管或支气管中可能有一种干酪性小栓子。产蛋鸡的腹腔内可以发现液状的卵黄物质,卵泡无血、出血、变形。。肾型传支,主要病变是皮下干燥,肾肿大、小叶清楚、灰白色。使肾呈槟榔状花纹,俗称“花斑肾”,肾小管和输尿管因尿酸盐蓄积而扩张。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查。
防治 我国目前广泛使用两种疫苗,毒株H120与HSL。H120疫苗用于10日龄内雏鸡的免疫,HSL疫苗专供1月龄以上的鸡使用。免疫方法有点眼,滴鼻或气管内注射。群体免疫有气雾。气溶胶或饮水。
首免时间通常为2周龄,但一日龄免疫也能获得满意效果。一般首免日龄主要取决于鸡母源抗体水平及免疫方法。随后在7~12周龄或16~18周龄以及开产前再免疫一次。发病鸡群可用高免蛋黄液对全群进行紧急,疫和疫苗饮水免疫,为巩固防治效果,24小时后可再重复一次,治疗及预防效果比较理想。
发生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一般选用解肾脏负担及控制病毒等的药物。可以给予复方口服补液盐,或在饲料中加入利尿药物和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9)鸡传染性脑脊髓炎
鸡传染性脑脊髓炎又称鸡流行性震颤,是鸡脑脊髓炎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1~21日龄雏鸡,或成年鸡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只出现短时期(1~2周)的产蛋下降。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季春季多发。一般发病率40%~60%,死亡率25%~50%。
临床症状 潜伏期1~7天,雏鸡表现迟钝不愿活动,蹲坐或倒卧,随后出现共济失调。部分鸡头颈出现不同程度的震颤,或持续有不定时的间隔,部分存活鸡出现一侧或两侧晶状体混浊。成年鸡感染无明显症状,只是产蛋下降(5%~10%),1~2周后逐渐恢复。
病理变化 无特殊肉眼病变。有时病雏大脑后半部水肿(或积水),塌陷,切面脑组织液化,形成空腔。腺胃、肌胃肌层内出现白色病变区。
诊断 根据雏鸡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查注意与马立克氏病和鸡新城疫相区别。
马立克氏病可引起病鸡瘫痪。但周围神经及内脏器官有肿病性病毒,而且发病一般为青年鸡和成年鸡。鸡新城疫也能出现神经症状,但病鸡内脏器官有明显出血病变,并伴有呼吸道症状。
防治 对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在青年期给种鸡预防接种而实现,这样可以保证鸡群不受感染。一般免疫程序为10~12周龄接种弱毒疫苗,饮水或喷雾均可,开产前一个月再接种灭活疫苗,灭活疫苗也可用于紧急预防的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
(10)鸡大肠杆菌病
鸡大肠杆菌是由大肠杆菌的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鸡的一种综合性传染疾病的总称。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有差异。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从数小时至3天不等,临床上常见下列病症:①急性败血症。6~10日龄的肉鸡和较大日龄的雏鸡多发。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呆立,严重下痢,粪便灰白色或黄绿色,混有粘液,有时带有血液,腹部增大,生长停滞,如侵入呼吸道时,则有呼吸促迫,咳嗽和有啰音,死亡率达20%以上,剖检见肠浆膜,心外膜,心内膜有明显小出血点,肠粘膜出血并有多量粘液,肝肿胀,并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点。脾肿大,心包腔有多量积液。②气囊炎。气囊增厚,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覆,呈灰白色,由此继发心包炎和肝周炎。心包膜和肝被膜上覆有纤维素性伪膜,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多,混浊,肝肿大,被膜增厚,被膜下散在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③关节滑膜炎。多见于肩,膝关节。关节明显肿大,滑膜囊内有不等量的灰白色或淡红色渗出物,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④全眼球炎。病雏眼睑肿胀流泪,瞳孔混浊,白色,角膜混浊,继而网膜脱落,失明和眼球萎缩。⑤输卵管炎和腹膜炎。产蛋鸡感染时,可见输卵管增厚,有奇形卵阻滞,甚至卵破裂溢于腹腔内,导致蛋性腹膜炎,有多量干酪样物,腹腔液增多,浑浊、腹膜有灰白色渗出物。⑥脐炎。幼鸡脐部受感染时,脐带口发炎,多见于蛋内或刚孵化后感染。⑦大肠杆菌性肉芽肿。主要以肝、十二指肠盲肠系膜上出现典型的针尖至核光大小的肉芽肿的特征,肠粘连不能分离。⑧脑型大肠杆菌病。病鸡昏睡、体温升高,拉黄色或绿色稀便。病初尚有食欲或饮欲,随后饮食欲废绝。后期体温下降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剖检见肝色淡质脆,心冠状沟脂肪及腹部脂肪有出血点,延脑、骨髓腔有多量血液积聚。
诊断 结合典型病变可初步诊断,但必须与慢性呼吸道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等相区别。
防治 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发病后可用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如果能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作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预防可试用大肠杆菌灭活菌苗,最好是从本场分离所得、和多价大肠杆菌油价剂苗。种鸡免疫后,雏鸡可获得一定的被动的保护作用,并能提高入孵受精蛋的出雏率,降低种鸡产蛋周期内的死亡率。一般进行两次免疫,第一次为四周龄,第二次为18周龄,在大肠杆菌流行严重地区,油乳剂灭活苗也可用于雏鸡的防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1)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氏菌引起的鸡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各种品种的鸡对本病都有一定的易感性,主要侵害雏鸡。2~3周龄内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特征症状为白痢(石灰浆样稀便),衰竭和败血症。成年鸡呈慢性或隐性感染。
临床症状 种鸡被污染时,孵化时死胎或孵出弱雏,表现站不起,不吃,腹部膨大。粪便糊堵肛门,出壳后感染的雏鸡,多见于5~7日龄至2~3周龄时,病鸡表现缩头垂翅,羽毛蓬乱,怕冷,喜扎堆,不食,拉白稀便,或肛门及附近羽毛被白色粪便粘堵,排粪疼痛尖叫,有的发生关节肿胀,跛行,死亡率高,严重者可达50%~80%。幼雏白痢一般只表现精神不振,不爱吃或下痢,瘦弱,死亡率较高。成年鸡为慢性或隐性感染,表现下痢,产蛋减少,冠萎缩等,无特异症状。
病理变化 雏鸡:出壳后5日内死亡的病雏只见肝肿大和淤血,卵黄囊不退缩或吸收不好;10日龄以上的病危雏鸡,可见肝、脾肿大肝散在坏死点,肺可能呈褐色,实变,有坏死灶;20日龄至2月龄病死雏鸡,除肝、脾变化外,还可见肺、心肌黄色坏死或灰白色增生结节,坏死灶界限不清,严重时心脏变形。10%~20%的病例尚见肌胃有黄色不整齐的坏死灶。部分病例则见肝破裂,内出血,有的关节肿大,内含黄色浑浊的渗出物。成年鸡、卵子变形,变性,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卵黄液油脂状,混浊,稀薄或呈干酪样,有的卵泡呈充满透明液体的囊腔。慢性病例,常见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有的见心包炎,心包粘连,腹膜炎及肝脾肿大,肝散在坏死斑纹,形如地图,公鸡主要见睾丸萎缩,散在小脓肿。
诊断 雏鸡发生白痢时,根据病雏排石灰浆样稀便,肛门及附近羽毛常被粪便污染,死亡率高和剖检时多见心、肝、肺等处有坏死结节,一般可作出诊断。中雏白痢的败血病变化不易与其它疾病区别,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防治 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因此主要应加强饲养管理,一是杜绝病原的侵入,二是清除鸡群内的带菌鸡和慢性患病鸡,三是严格地执行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治疗以氯霉素、痢特灵、氟哌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为首选药物。痢特灵按0.04%浓度添加在饲料中为治疗量,0.02%为预防量,也可加入饮水中,连用5~7天;抗生素类按0.2%比例拌入饲料和饮水中,连用3~4天。发病鸡群可用上述药物进行轮流给药治疗,污染严重的鸡群可用氯霉素拌入饲料给药两个疗程,可间隔1星期。
(12)禽霍乱
禽霍乱即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家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闷热、潮湿的环境条件下,主要见于青年鸡和产蛋鸡。本病多散发。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常在没有见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有时则见出现症状后数分钟或稍长时间内迅速死亡,这多发生于肥状、高产鸡。急性型最常见,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废绝,饮水不断,呼吸促迫,口鼻流粘液,剧烈腹泻,体温升高,鸡冠与肉髯发绀,最后痉挛、昏迷甚至死亡,1~3天后不死的转为慢性。慢性型可见肉垂水肿,窦、关节、趾爪肿胀,跛行,病程数周至数月不等,死亡率低。
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的死鸡无明显病变。急性型:冠,肉垂黑紫色,胸肌和胸腔浆膜散在出血点。心包积液,心外膜出血明显。肝肿胀,棕黄色,质脆,散在大量黄白色坏死灶。十二指肠呈严重的出血性炎症病等,肠腔扩张,浆膜血管明显,并见出血点;肠内容物血样、粥状;粘膜高度充血、出血。慢性型:多见于疾病流行后期,零星发生。肉髯水肿,腿、翅关节肿大、变形,关节腔中含有纤维素性或化脓性渗出物。此外尚可见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气囊炎,腹膜炎,心包炎等。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尤其是鸭、鹅都发病死亡和病理剖检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取病鸡心血滴片或肝、脾触片,染色镜检以确诊。
防治 目前研制的有灭活菌,弱毒菌和亚单位菌,但无一种是公认的理想菌苗,治疗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均有效。青霉素成年鸡每羽肌肉注射2~5万单位,4~8小时一次,连喂2~3天。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肉注射或口服,连用2~3天。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喹嗯啉等磺胺类药物也可使用。一般饲料中添加0.5%~1%的磺胺噻嗪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饮水中加入0.1%的磺胺喹啉连用2~3天。长效磺胺按0.4%~0.5%拌入饲料中每天一次,2~3天就可控制本病。
(13)鸡慢性呼吸道病
鸡慢性呼吸道病即鸡败血霉形体病,是由鸡败血霉形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慢性呼吸道传染病。鸡、火鸡最易感,以1~2月龄雏鸡发生较多,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成年鸡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较严重。大型鸡场的仔鸡常呈流行性。成年鸡多为散发性。
临床病状 病鸡主要表现为眼睑肿胀,眶下窦发炎,流泪,有泡沫样液,鼻流浆液,眼肿,眼眶内出现干酪样渗出物。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呼吸困难,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死亡率在40%~50%,平均30%左右。成年鸡症状不明显,仅出现气管啰音,流鼻液和咳嗽,食欲减少,体重下降,公鸡比母鸡明显,母鸡产蛋率、种蛋孵化率和孵化雏鸡成活率均降低。
病理变化 眶下窦充满粘液,混浊呈紫色或黄白色,干酪样团块。气囊壁增厚而浑浊,气囊中积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鼻腔、副鼻窦、气管、支气管内有淡黄色分泌物,气管粘膜充血、增厚或出血。有的病鸡有不同程度的肺炎变化,严重病例可呈纤维素性或化脓性心包炎、肝被膜炎和气囊炎。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应注意与温和型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喉气管炎、鸡传染性鼻炎相区别。
防治 目前以弱毒苗免疫效果好,点眼免疫后35天保护率达85%以上,免疫期7.5个月之久。
鸡败血霉形体对抗生素敏感,可选用链霉素、土霉素、红霉素、金霉素、泰乐菌素支原静等治疗,现在实验室证明氟哌酸的治疗效果较好。一般病初用链霉素治疗,用量为:成年鸡每日肌肉注射40毫克,每日一次,连用3~5天。5~6周龄幼鸡80~100毫克。得病的中后期应用疗效不明显,必要时,也可适当加大剂量。氟哌酸对发病鸡群按0.01%的比例加到日粮中,连续饲喂5天效果显著。土霉素、金霉素按照每吨200克的剂量加入饲料中,连用3天左右也有一定效果。支原净对1~3日龄雏鸡按0.075%添加到饮水中,连饮3天或饲料中含有百万分之200的纯药。3周龄鸡按0.075%饮水或饲料中含百万分之400的纯药,饲喂一天即可见效。
(14)鸡球虫病
鸡球虫病是艾美耳球虫所引起的一种呈急性经过的传染性寄生虫病。本病主要侵害3日龄以内的雏鸡,一般3~7周龄的雏鸡感染率、死亡率最高。以形成急性、卡他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2周龄以内因有母源抗体保护极少发病。成年鸡较少发病,但可成为常虫者,其体质和产卵能力均降低。
临床症状 1月龄左右的鸡多患柔嫩艾美耳球虫病,侵害盲肠;2月龄以上鸡易患毒害艾美耳球虫病,侵害小肠中段。病鸡精神沉郁,头体卷缩,羽毛逆立,不愿活动,厌食,冠和粘膜苍白贫血,排水样稀便,并混有少量血液。盲肠球虫排血便,死亡率很高。
病理变化 盲肠球虫急性病例表现盲肠肿大,肠腔内充满凝固或红色血液,肠粘膜呈弥漫性出血性炎,并伴发粘膜坏死、脱落。慢性经过时,则盲肠显著增厚。小肠球虫,主要侵害小肠中段,肠腔扩张,肠浆膜充血,并密布出血点,肠壁变厚,粘膜显著充血、出血及坏死。肠内常有血液凝块和肠壁深部出血,因而外观呈暗红色。在肠浆膜和粘膜上可见有黄白色斑点。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变可诊断,确诊可刮取病变部粘膜,制成压片,用显微镜检查球虫卵囊或裂殖体。
防治 预防主要应搞好环境卫生,保持鸡舍干燥、清洁,粪便应及时清除、发酵。
由于球虫对药物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常用抗球虫药应交换作用,或联合使用几种高效抗球虫药,常用的有:球痢灵、氯苯胍、莫能菌素、盐霉素、氯啉、复方新诺明等。如球痢灵预防量每吨饲料加500克、治疗量加倍,连用3~5天,可治疗爆发性球虫。 盐酸氯啉每吨饲料加0.0125克,如与磺胺喹啉合用,效果更好。 盐酸氯苯胍预防量是每吨饲料加75~100克,治疗量为每千克体重每次给药10~15毫克。
(15)鸡组织滴虫病
鸡组织滴虫病是由组织滴虫引起鸡的原虫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盲肠和肝脏形成坏死性炎病,故又称之为鸡传染性盲肠肝炎。本病以2周龄至4月龄的雏鸡易感。病原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行步如踩高跷,下痢,粪便中可带血。火鸡病后期,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头部皮肤淤血呈蓝紫色,故称黑头病。
病理变化 一侧或两侧肠肿大,肠壁肥厚、粘膜出血、溃疡、坏死,胸腔中积有干酪样凝固的栓子,肝肿大,表面散在大小不等的圆形黄绿色或黄白色坏死块,坏死块中央稍下陷,边缘稍隆起,周围常有红晕(出血带)。
诊断 根据临床病状和典型病变,一般可诊断。
防治 预防应提倡笼养鸡,保持鸡舍干燥。治疗可用痢特灵,灭滴灵等。发病后用痢特灵按0.04%拌料或0.02%饮水,连用5~7天,停药5~7天后,再用药5~7天,效果较好。灭滴灵配成0.05%水溶液混饮,连用7天,停药3天,再饮用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