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鸭从开产到淘汰为止为产蛋期或称繁殖期,一般指17~72周龄阶段。产蛋期鸭群饲养管理的目标,是要提高产蛋数和蛋重,减少蛋的破损和污染,降低饲料消耗及鸭群的死淘率,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一)产蛋鸭的环境要求
1.温度 温度对蛋鸭的采食量、饮水量、活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产蛋数、蛋壳质量和饲料效率,并影响鸭的健康。
对于产蛋鸭来说,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13~25 ℃。对于生产实践来说,环境温度在8~30 ℃都是可以接受的。冬季尽量不使舍温低于8 ℃,因为温度进一步降低会影响鸭的活动和代谢,导致较多的体热散发,影响蛋形成过程的营养供给;温度低还影响鸭的饮水量。夏季尽量降低鸭舍内的温度,使之保持在30 ℃以下,如果超过则应该采取防暑措施。
由于鸭群经常在舍外活动,应该注意防止气温突变对鸭群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秋冬季节蛋鸭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气温突然下降而造成鸭群产蛋率明显降低的情况。因此,在秋冬季节要留意天气预报,一旦有气温突然下降的情况要提前采取防寒保温措施。
2.通风 鸭舍的通风情况关系到舍内空气的质量,由于鸭在饮水时常将水带到垫草上而使垫草湿度增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垫草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增高则直接影响鸭的健康。通风不良还会造成舍内空气中微生物、粉尘含量的增高。
通风效果是否理想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判断,如果进入鸭舍后没有刺鼻刺眼的感觉,说明室内空气质量较好,如果有明显的刺鼻刺眼感觉说明室内有害气体含量超标。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考虑在鸭群到舍外活动的时候打开风机或门窗进行换气。
鸭舍通风中最大的问题在冬季,因为冬季气温低,为了保持鸭舍内适宜的温度常常关闭门窗,严重影响通风换气,常导致舍内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严重超标。这也是造成低温季节鸭群产蛋率低、死淘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生产中应该考虑在冬季天气良好的时候,鸭群到舍外活动时进行通风换气;也可以在中午前后气温较高的时候打开门窗换气。
3.光照管理 光照具有刺激母鸭产蛋的作用,它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的共同作用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和维持输卵管机能,从而促使鸭蛋的形成和产出。
鸭进入产蛋期后的光照原则是:光照时间宜逐渐延长或保持稳定的长光照,不能缩短,不可忽照忽停,忽早忽晚;光照强度只许渐强或稳定。对可能经常断电的地区,要预备煤油灯或其他照明用具,以免因停电造成光照时间紊乱,引起蛋鸭惊群和产生畸形蛋。
光照的增加从17周龄开始,每周增加20分钟左右日光照射时间,大约经过7周时间,每天的光照时间达16小时,并保持不变。每天必须按时开灯和关灯。舍内补充照明时的光照强度为5~8勒克斯,即要求每20平方米的鸭舍安装一盏40瓦灯泡,且灯与灯之间的距离要相等,悬挂高度为2米,灯泡上面要加灯罩,且经常擦干净。晚间鸭舍内靠近料槽、饮水器的地方保留1~2个灯泡,采用通宵弱光照明(同雏鸭要求)。此外,光照制度还要和饲养管理措施密切结合起来,以真正发挥光照作用。
4.相对湿度 鸭舍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高于这个标准。因此,鸭舍的湿度控制实际上就是如何设法降低舍内湿度。
(二)圈养蛋鸭的饲养方式
蛋鸭圈养一般都是采用半舍饲的饲养方式,即一部分时间在鸭舍内活动,另一部分时间在舍外运动场活动。根据舍内地面的情况一般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垫料地面 这是最常用的饲养方式。在鸭舍内的地面上铺一层稻草或麦秸,根据季节差异其厚度在3~6厘米。这种饲养方式要求使用的垫料不能发霉、无异味,定期翻晒或更新以保持其干燥。在炎热的夏季可以使用细沙作为垫料。在地势较低的地方采用这种饲养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垫料的潮湿,如果再不注意饮水设备的漏水和通风,垫草常常呈泥状。因此,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采用这种饲养方式比较合适。
垫料地面饲养方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垫草,尤其是在需要经常更换舍内垫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与此同时,更换出的垫草如何进行及时的堆积发酵处理和利用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网(栅)状地面 与鸡的网上平养方式基本相同,即在距离舍内地面约60厘米高的地方架设网(栅)床,床面用金属丝或塑料制造。一定规格的网床摆放在立柱上,鸭群进入鸭舍后就在网床上活动与休息,排泄的粪便、洒落的饮水通过网床的网格落到网下地面。在网床上放置一些用薄木板钉成的长条形矮框,内放干燥的草秸作为产蛋箱。鸭群出入鸭舍的小门底部与网床同高,与运动场连接的部分做成斜坡以利于鸭群行走。定期清理网床下的粪便。
这种饲养方式的优点就是鸭不与垫草直接接触,羽毛干净,蛋壳干净,利于鸭群的健康。
(三)产蛋期的分阶段饲养
一般将蛋鸭的产蛋阶段分为4个时期:120~200日龄为产蛋初期、201~300日龄为产蛋前期、301~400日龄为产蛋中期、400日龄以后为产蛋后期。各个时期鸭的生理状况有差异、产蛋情况也有不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正常情况下绍鸭、金定鸭、咔叽—康贝尔鸭等著名蛋鸭品种从120日龄进入产蛋期,140日龄前后产蛋率能够达到50%,180日龄可以进入产蛋高峰,鸭群产蛋率达90%。如果饲养管理正常,产蛋高峰可维持到400日龄,400日龄以后产蛋率才开始下降。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必须重视产蛋鸭的饲养管理。
1.产蛋初期和前期鸭群的饲养管理
(1)饲料与喂饲。产蛋初期的鸭群,由于刚刚进入性成熟阶段,供给的饲料既要满足体重进一步增长的需要,也要照顾鸭群开始产蛋的需要。此时要逐渐地将育成期饲料改为产蛋期的配合饲料,每周用1/3的蛋鸭饲料替换育成料,到18周龄时全部饲喂产蛋料。随着产蛋率的不断上升和蛋重的增加,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数量,尽快地把产蛋率推向高峰。不断地提高饲料的质量也就是提高动物性饲料所占的比例,同时适当增加饲喂次数,由每天3次增至4次,白天喂3次,晚上9 ~10时喂1次。每天每只鸭喂配合料150克左右。有条件的外加50~100克青绿饲料(或添加多种维生素)。当产蛋率达90%以上时,喂含18.5%粗蛋白质的配合饲料,并适当增喂青绿饲料和颗粒型钙质饲料。颗粒型钙质饲料可单独放在盆内,放置在鸭舍内,任其自由采食。整个产蛋期要注意补充沙砾,放在沙砾槽内,让其自由采食。
(2)光照的要求。蛋鸭进入17周龄时,每天的光照时间应该逐周增加,大约在26周龄时每天光照时间达到16小时,并维持稳定。使得光照时间的增加与产蛋率的上升同步。
(3)合理设置产蛋窝。为了减少蛋的破损和蛋壳污染,合理设置产蛋窝是必需的。垫草地面鸭舍可以在靠墙的四周(不要在靠近水槽附近)把垫草加厚,经常添加或更换蛋窝的垫草以保持其干净和柔软。
(4)加强性刺激。一般的商品蛋鸭群内放入2%~3%的公鸭,用公鸭的交配活动刺激母鸭的性机能。据有关资料介绍,这样能够使产蛋率提高3%以上。
(5)适当增加活动量。为了减少胖鸭(呆笨鸭)的出现,在前期的饲养管理中要保证每天鸭群的活动时间。对于那些呆在窝内的鸭要驱赶到运动场,对于在运动场内呆卧一隅的个体要驱赶其站起来活动。如果这些鸭不被动性地运动则体重会明显偏重、体内脂肪沉积增多,不利于长期保持高的产蛋率。
2.产蛋中期鸭群的饲养管理 这个阶段的鸭群在经历了约5个月的高产期后体力消耗较大,体质不如从前。生产中如果营养不足或其他条件不合适,产蛋率就会下降,甚至掉毛。因此,在管理上尤需操心。
(1)饲料。根据鸭的体重和羽毛情况适当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如蛋白质含量可由前期的18.5%提高到19%或19.5%,并适当增加维生素添加剂的用量。青绿饲料可以继续使用。
(2)保持生产条件的稳定。日常的生产操作规程尽量不要变动,不要干扰鸭群的生活规律;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等)的变动幅度尽可能小,防止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对鸭群造成应激。
3.产蛋后期的饲养管理 经过长期高产后鸭群的生理机能不可避免地要衰退,产蛋率逐渐下降。饲养管理措施执行的是否得当对产蛋率下降的速度影响很大。
(1)根据体重和产蛋率变化调整营养摄入。如果产蛋率维持在80%左右而体重有减轻趋势则应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的喂饲量,如果体重有增加的趋势则适当控制配合饲料喂量。
(2)适当活动。管理上注意多放鸭、少关鸭、多运动。
(3)保持生产条件的稳定。注意天气变化,提早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4)光照。在淘汰前5周可以将每天的光照时间延长为17小时。
(四)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蛋鸭饲养是否得当,可以通过观察鸭群的精神状态、体重、蛋重、产蛋时间、蛋壳质量、羽毛、粪便等变化进行调整。盛产期间蛋鸭产蛋率保持不变,平均每8枚蛋的重量略高于500克,体重基本不变,鸭的羽毛光亮、紧密伏贴,产蛋时间集中在夜里2点,说明用料合理,饲养得当。此时体重如有减轻,说明营养不足,应适当增喂动物性饲料;体重增加,说明鸭子肥,则应适当降低饲料的代谢能,增喂青绿饲料和粗饲料,控制采食量,但动物性饲料保持不变。若每天推迟产蛋时间,甚至白天产蛋,产蛋时间不集中,这是危险信号,如不采取措施,就要减产或停产。
鸭的粪便如果呈全白色,说明动物性饲料喂得过多,消化不良,应适当减少动物性饲料喂量;如果粪便疏松、白色少,证明动物性饲料搭配合理;粪便若呈黄白色、灰绿色或血便,表明鸭已患病,应及时诊治。
如果蛋壳厚实光滑,有光泽,说明饲养较好;蛋形变长,蛋壳薄、透亮、有沙点,甚至产软壳蛋,说明饲料质量不好,尤其钙不足或是维生素D缺乏,要及时补充,否则会减产。最后还要看鸭群的精神状态,如果鸭子精神不振,行动无力,羽毛松乱,翅膀下垂,放出后不愿下水,下水后湿毛,以至于沉下水,说明鸭子营养不足,预示要减产停产,就要立即采取措施,增加营养,加喂动物性饲料,特别是鲜活的动物性饲料,并补充鱼肝油,最好用液体鱼肝油,每只鸭每天喂1毫升。先把鱼肝油倒在水里,再用鱼肝油水拌料,搅拌均匀,连喂3天。如果产蛋正常,羽毛光亮了就停止饲喂。高峰期饲喂得好,产蛋率达90%以上的时间可以维持20周以上。
鸭群持续产蛋后,产蛋率会逐渐下降,达60%左右,就进入休产期。此时,应根据产蛋率和体重确定饲料的质量和喂料量。一般按自由采食量减少5%,或将日粮中的代谢能降低一些,增喂些青粗饲料,不降低蛋白质,尤其是动物性饲料不能降低或略有增加,才能保持较高的产蛋率。产蛋率低于60%就难以上升,这时对鸭群进行选优去劣,把健康而高产的鸭留下,经过强制换羽,利用其第二个产蛋年。
(五)圈养蛋鸭的管理要求
1.防止垫草潮湿 鸭虽然是水禽,有喜水的天性,但是在鸭舍内若相对湿度过高、垫草潮湿则对其健康和生产都十分不利。高温高湿会影响其体热散发、且易诱病,低温高湿也不利于体温保持,湿度高会造成垫料潮湿、泥泞,会增加脏蛋的比例,影响羽毛的沥水性,也容易造成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升高。因此,在养鸭生产中都应该注意采取措施以防止舍内相对湿度过高。具体措施如下:
(1)鸭舍位置要相对高燥。鸭场一般都建在河流、湖泊或库塘附近,以便于鸭群下水活动。但是在这些地方要选择较高的位置建房,以使雨后场区内的积水迅速排出,也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对舍内地面的影响。
(2)舍内地面应垫高。鸭舍建造时应将舍内地面垫高,一般应比舍外高出15~25厘米。这样既有利于舍内水的排出(如冲洗后的水槽或水盆中水外排),也可防止舍外积水的渗入。
(3)运动场地面应有一定坡度。运动场靠鸭舍处应略高、靠水面一侧应略低,这样可减少运动场内(尤其是鸭舍附近)的积水。但运动场的坡度不宜过大,可根据原来环境状况保持在5°~15°。
(4)设置好舍内的供水系统。采用长流水式水槽供水时应注意防止水龙头处漏水,水槽末端向舍外排水处不能向舍内漏水,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其漏水、溢水。在水槽的内侧最好设置一条小沟,使洒到水槽外的水通过这条小沟排出,防止附近垫草吸水受潮。使用水盆供水在加水时也应避免将水洒出盆外。无论是水槽或是水盆供水都必须在其外面加设竹制或金属栅网以防鸭只跳入其内。
供水系统应尽量靠鸭舍的某一侧,且该侧位置应略低于舍内其他各处。料盆不应与供水系统相距过远,一般应在1~1.5米范围内。
(5)及时更换潮湿垫料。鸭舍内的垫料更容易潮湿,需要定期清理、更换,换入的新垫料应清洁、干燥。饮水系统附近的垫料更应经常更换。
(6)加强通风。无论哪个季节,当鸭群到运动场或水池中活动的时候都应打开风机或门窗以加强舍内的通风量及气流速度。
(7)减少鸭只带水入舍。当鸭群在水中洗浴后应让其在运动场上梳理羽毛和休息,待羽毛上的水蒸发干燥后再让其回到舍内。
(8)脏水不要倒入舍内。每次更换水盆中的饮水时将盆子端到舍外倒去脏水,然后再洗刷干净放回舍内加水。清洗用具及洗手后的水也应倒在舍外固定的地方。
(9)减少拉稀现象。病理性、营养性等问题都会引起拉稀,稀便不仅含水量高而且排便量较大。拉稀易使垫草潮湿,应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0)夏季气温高,鸭饮水量大,粪便稀且多,可以考虑延长鸭群在舍外活动时间以减少在舍内的排便量。
总之,保持鸭舍干燥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饮水管理 充足的饮水是保证鸭群正常采食的基本条件,供水不足,鸭子口渴就会饮用水池中的脏水,严重影响健康与产蛋。圈养鸭的水槽(水盆)要有一定深度,能经常保持盛装10~12厘米深的水。较深的水不但让鸭喝着方便,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鸭子的鼻腔要经常冲洗,把粘在鼻孔处的饲料清洗掉,保持鼻孔通畅才能正常呼吸。
由于鸭经常用喙部在地面的垫草或水洼处啄,喙部沾有许多脏物,然后又到水盆中饮水,很容易把水盆中的水弄脏。同样,鸭采食的时候,每吃几口饲料就去饮水,饮水后在采食的时候会把饲料粘在喙上,饮水的时候粘在喙上的饲料落入饮水中,造成饮水的脏污。为保持饮水的干净,每天至少应洗刷3次水盆,然后添加充足的新鲜清洁的饮水。
3.产蛋期体重的控制 体重变化是蛋鸭产蛋情况的晴雨表。因此,观察蛋鸭体重变化,根据其生长规律控制体重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如绍鸭,一般开产体重要求在1 400~1 500克范围内,达标鸭要占85%以上。为达到产蛋前鸭体质健壮、发育一致、骨骼结实、羽毛着生完全,适时开产的蛋鸭,从青年鸭开始必须实行限制饲养。一般在产前鸭的饲料营养浓度不宜过高,也不能喂得过饱,但须多供青饲料以充肚。料槽、水槽不能空,不可断水。开产以后的饲料供给要根据产蛋率、蛋重增减情况作相应的调整,最好每月抽样称测蛋鸭体重1次,使之进入产蛋盛期的蛋鸭体重恒定在1 450克,以后稍有增加,至淘汰结束时不超过1 500克。在此期间体重如增加或减少,则表明饲养管理中出现了问题,必须及时查明纠正。
4.随时观察掌握鸭群动态 重点观察鸭子的吃食、粪便、产蛋情况。
(1)记录和分析每天采食量。一般产蛋鸭每天喂配合料150克左右(不同品种和产蛋水平在个体间有较大差异),外加50~150克青绿饲料。如果采食量减少,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如连续3天采食量减少,就会影响产蛋量。
(2)观察粪便。粪便的多少、形状、内容物、颜色、气味等反映饲养管理和疾病的情况,也应该熟悉。
(3)记录和分析产蛋情况。每天早上拾蛋时,留心观察鸭舍内产蛋窝的分布情况,鸭子每天产蛋的多少一般有规律可循,每天产蛋的个数和重量要做好记录,绘成图表与标准对照,以便掌握鸭群的产蛋动向。另外,对鸭蛋的形状、大小、蛋壳厚薄等情况都要细致观察,发现问题,就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5.稳定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蛋鸭生活有规律,但富神经质,性急胆小,易受惊扰,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几点:操作规程和饲养环境尽量保持稳定,养鸭人员也要固定,不常更换。舍内环境要保持安静,尽力避免异常响声,不许外人随便进出鸭舍,不使鸭群突然受惊,特别是刚产头几个蛋时,使之如期达到产蛋高峰。鸭群对环境变化很敏感,受惊后易发生拥挤、飞扑、狂叫等不安现象,导致产蛋减少或产软壳蛋。如遇惊群时,饲养人员应立即轻声地吆唤鸭群,使其尽快镇静下来。
饲喂次数和时间相对不变,如突然减少餐数或改变饲喂时间均会使产蛋量下降。
创造条件,提供理想的产蛋环境,尤其是温度。在圈养条件且又缺少深水运动场的情况下,当环境温度超过30 ℃时,采食量减少,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干扰,产蛋率下降,严重时引起中暑。如温度过低,势必会消耗很多能量,使饲料利用率明显降低。产蛋期最适宜温度是13~20 ℃,此时产蛋率和饲料利用率都处在最佳。要特别注意由天气剧变带来的影响,留心天气预报,及时做好准备工作。
产蛋期间不随便使用对产蛋率有影响的药物,如喹乙醇等,也不注射疫苗和驱虫。
6.做好鸭病防治 注意鸭舍清洁卫生,进鸭前用2%烧碱、10%~20%石灰乳等消毒,同时保持鸭舍垫草舒适干燥,切忌潮湿,每月清理垫草1次。鸭舍内如气闷、臭味重,要及时打开门窗。料槽、水槽经常刷洗。按时接种好疫苗,对患病的鸭子及时挑出分开饲养和诊治。平时留心鸭群的变化,并在饲料和水中有针对性地添加一些药物,最好在用药前能通过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对特定病菌抑杀效果最佳的药物,减少由此而带来的损失。
7.蛋鸭饲养管理日程 目前蛋鸭生产上,一般春夏季和冬季执行不同的管理日程,具体是:
(1)春夏季节蛋鸭的饲养管理日程。
5:00 开灯,将鸭群放到运动场,让鸭采食少量青绿饲料、活动。进舍收蛋。如果天气不好或温度偏低则不让鸭群出舍。
6:30 清洗水盆(或水槽)、料盆(或料槽),加水、加料。收鸭进舍采食饮水。
9:30 将鸭群赶出鸭舍,到池塘洗浴。第二次收蛋。整理舍内垫料,打开门窗及风机进行通风换气、排湿。
10:30 将鸭群从池塘赶上岸,在运动场活动,可以喂饲一些青绿饲料。
11:30 舍内加料、换水,将鸭群赶入舍内喂饲。如果天气炎热,可以在运动场的凉棚下喂饲。喂饲后让鸭群自由活动。
17:30 舍内加料、换水,将鸭群赶入舍内喂饲。
18:30 根据天气情况,安排开灯。填写当天生产记录。
21:00 关灯,用微光通宵照明。
(2)冬季蛋鸭饲养管理日程。
6:00 开灯,收蛋。
7:00 在舍内驱赶鸭群进行“噪鸭”。
7:30 清理水盆(水槽)、料盆(料槽),加水、加料。
10:00 将鸭群放到运动场活动(气温过低时不放鸭出舍),并喂饲少量的青绿饲料。第二次收蛋。如果气温过低则推迟鸭群出舍时间至中午喂饲后。
10:30 让鸭群到池塘洗浴。打开门窗、风机通风换气。整理垫料。视气温情况将鸭群赶上岸,在运动场活动。
11:30 舍内加水、加料。将鸭群赶入舍内喂饲。喂后视天气情况自由活动。
16:00 视天气情况决定是否提前将鸭群收回鸭舍。
17:00 喂料。
22:00 关灯。
(六)拣蛋
1.鸭的产蛋规律 蛋鸭的产蛋时间集中在后半夜,天亮以前产蛋基本结束,上午产蛋数量很少,不足当天产蛋总数的5%,下午几乎不产蛋。
2.拣蛋时间 通常在每天早晨开灯后进行第一次拣蛋,上午当鸭群到室外运动场活动时第二次拣蛋。
3.拣蛋要求 收拣的鸭蛋装在蛋筐内。收拣时把破蛋放在专门的蛋筐中。把蛋壳表面脏的蛋用干净的垫草或软纸擦拭后放进蛋筐。
(七)不同季节饲养管理要点
一般的鸭舍建造比较简陋,不能完全控制环境条件,鸭群的生活和生产易受到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会造成应激而影响产蛋率。因此,要维持蛋鸭的稳产高产,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为蛋鸭创造适宜的产蛋条件。
1.春季的管理要点 春季气候渐暖,日照时数逐渐增加,对蛋鸭产蛋很有利。春季蛋鸭的生理机能活跃,精力旺盛,是鸭的产蛋和繁殖季节。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使蛋鸭高产稳产。供给足量的、营养平衡的饲料使母鸭发挥最大的产蛋潜力。一般日粮中粗蛋白质在19%~20%,各种必需氨基酸要保持平衡,钙的含量达到2.8%~3.2%,以乳酸钙添加效果最好,适当补充鱼肝油、多种维生素。这个季节只要管理好,某些优秀鸭群的产蛋率可达100%,所以这时不要怕鸭饲料吃过头,只怕饲料跟不上,使鸭身体垮下来。
早春时有寒流袭击,要注意天气预报,重视保温工作,室内温度最好维持在13~20 ℃。春夏之交,天气多变,会出现早热天气,或连续阴雨,要因时制宜区别对待,打开门窗,充分通风换气,保持舍内干燥。在天气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应该让鸭群多在舍外活动,多接触阳光。
春季也是微生物繁殖的活跃季节,为了保证鸭群的健康,需要搞好清洁卫生工作。食槽、饮水器、舍内和运动场定期消毒,舍内垫草不要过厚并定期清除,每次清除都要结合消毒1次。运动场的排水沟要疏通,不积污水和粪便。如遇阴雨天,要缩短放牧时间,以免鸭受雨淋。鸭群驱虫也是春季管理的一个环节,以丙硫咪唑驱虫为佳。
2.夏季的管理要点 鸭有耐寒怕热的生理习性,虽然鸭群可以在水中活动以散发体热,但是夏季的高温天气仍然会给产蛋鸭造成严重的热应激反应。在生产上表现为鸭的采食减少、粪便过稀、产蛋量减少、蛋壳脏,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中暑现象。因此,夏季是蛋鸭生产上容易发生问题的季节,需要采取防热应激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增强屋顶的隔热效果。屋顶表面在夏季的阳光照射下其温度会明显升高,热量透过屋顶材料进入舍内,使舍温升高。若是用石棉瓦搭作屋顶则应在春末将稻草或其他禾谷类秸秆捆成小捆,摆放在屋面上,这样可有效减轻太阳辐射所造成的屋顶升温现象。据报道,石棉瓦屋顶是否铺草秸,其屋顶内、外面温度可相差2~4 ℃。
(2)运动场的遮阴。鸭群在舍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在规划鸭场时就应考虑植树遮阴问题,不仅房舍四周要植树,而且在运动场周围、水池边也应植树。种植荫浓的阔叶速生乔木可在夏天给鸭群提供良好的乘凉休息场所。据测定夏季树阴下地面的温度比受太阳直接照射地面的温度低5 ℃以上。若新建鸭场其树木较小而无法利用树阴时,则应在运动场中间及边侧搭设凉棚以方便鸭的纳凉。
(3)降低鸭舍内的相对湿度。夏季高温时,若舍内相对湿度过高会严重妨碍鸭的蒸发散热。闷热的环境会使热应激加剧。由于鸭的生活习性很容易造成舍内相对湿度过高,因此,降低舍内湿度是缓解蛋鸭热应激的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减少饮水器、水槽中水的漏洒,鸭洗浴后应等羽毛晾干后回舍,及时排出运动场的积水,更换潮湿垫料和加强通风、防止屋顶漏水等。
(4)加强垫料管理。使用麦秸或稻草做垫料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情况下容易被微生物发酵,产生热量,增高舍温,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因此,在春末或夏初应将舍内积存的垫料进行彻底的清理,等舍内地面稍干燥后再用刨花、锯末或细沙铺垫,或在上面再撒少量垫草。
(5)做好舍内通风。加大通风量或提高舍内气流速度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舍内温度、改善舍内空气质量,还可以明显缓解鸭群的热应激反应。据报道,当气流速度达到1米/秒时,鸭对30 ℃ 的感觉与气流速度为0.2米/秒、气温为26 ℃时的感觉相似。
(6)搞好饮水供应。在气温高的夏季,鸭的饮水量会明显增加,使用低温饮水可更有效地吸收鸭体内的热量,有助于增加采食量。饮水供应必须充足以使鸭随时能喝到清洁的饮水。夏季高温时缺水的威胁要大于其他时期,中暑更易发生。缺少饮水还可能使鸭饮用水池中脏水,进而诱发肠道感染。
(7)搞好鸭的洗浴管理。高温时节可以让鸭在水池中的洗浴次数和时间适当增加,以增加体热的散发。若是面积较小的池塘还应注意更新池水,以免水质腐败。水质恶化后不仅鸭不愿下水池洗浴,甚至有可能成为严重的疫病传播源。定期对池水进行消毒处理也是保持池水水质的重要措施。
(8)露宿乘凉。在夏季气温最高的几天若舍温超过33 ℃,前半夜可让鸭在运动场休息纳凉,房舍供鸭出入的小门不要关闭让鸭群在夜间12点以后回舍产蛋。为了鸭群露宿时不受老鼠、飞鸟等夜间活动动物的惊扰,运动场应有灯光照明。在夏季,运动场安装灯泡还能够引诱飞虫,供鸭子采食。
(9)保持饲料的新鲜。蛋鸭喂养一般都采用湿拌料的形式,夏季采用这种喂料方法应注意每次的拌料量不宜多,拌料量以鸭群在30~40分钟内能将盆内饲料吃完为宜,若长时间吃不完则可能会出现饲料发酵变味现象。减少每次喂饲的量、增加每天的喂饲次数,是夏季蛋鸭喂饲的重要措施。
每次加料之前应将料盆内的料清出,并用蘸有消毒液的抹布擦拭料盆内壁以避免原有变味的饲料对新料的污染。
(10)调整饲料营养水平。夏季鸭的采食量减少、营养摄入不足是造成鸭群产蛋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应适当提高饲料的营养浓度,尤其是磷及维生素的含量,减少粗饲料的使用量。夏季有的鸭会出现部分羽毛脱落或折断的现象,需要保毛,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1%~2%炒熟的菜子或芝麻,连用1周。中午前后在运动场的阴凉处放一些青绿饲料让鸭自由采食。有条件可以捞取一些鱼虾、螺蛳切碎后作为补充饲料以增加鸭的食欲和营养摄入。
(11)使用抗热应激添加剂。常用的抗热应激添加剂有维生素C、碳酸氢钠、氯化铵(在饲料中添加量分别为0.02%、0.1%和0.05%)以及某些中草药制剂等,这些添加剂一般在上午10时之后使用。
3.秋季管理要点 秋季秋高气爽,气温渐降,昼夜温差大,日照明时间变短,蛋鸭接近换羽期。9~10月正是冷暖交替的时候,气温多变。如果养的是上一年孵出的秋鸭,经过大半年的产蛋 ,身体疲劳,稍有不慎,就要停产换毛,故群众有“春怕四,秋怕八,拖过八,生到腊”的说法。所谓“秋怕八”就是指农历八月是个难关,只要渡过这个难关,鸭子产蛋直到腊月,有保持80%以上产蛋率的可能,否则也有急剧下降的危险。此时的管理重点是保持环境稳定,尽可能推迟换羽。
(1)保证光照时间。由于自然光照时间逐渐缩短,这不利于蛋鸭保持旺盛的繁殖机能,需要补充人工光照,使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6小时,稳定光照强度。
(2)保证营养供应。为了保持鸭群高的产蛋率需要适当增加营养,补充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3)防止温度突然降低。入秋后刮一场风就会降一次温,温度的突然下降将导致产蛋率的大幅度下降。生产中尽可能减少鸭舍内小气候的变化幅度,保持环境相对稳定。深秋要防寒保暖,使鸭舍保持13~20 ℃的温度。操作规程和饲养环境保持稳定。
(4)适当补充矿物质。最好鸭舍内另置矿物质饲料盆(骨粉1份+贝壳粉5份),任其自由采食。
(5)消灭蚊蝇。蚊蝇不仅干扰鸭群的休息,还传播某些疾病。要定期对鸭舍内外进行处理,消灭蚊蝇。
(6)驱虫防病。秋季需要进行一次驱虫,以消灭在夏秋季节进入鸭消化道内的寄生虫,同时做好鸭舍防寒等准备工作。秋季是禽霍乱的高发季节,要注意使用药物预防;同时要注意接种禽流感疫苗。
(7)保持鸭舍干燥。秋季是多雨的季节,运动场容易积水,舍内垫草容易潮湿发霉。要采取措施降低舍内湿度,防止垫草泥泞。
4.冬季管理要点 12月至翌年2月上旬是最冷的季节,日照缩短,寒流、寒潮频繁袭击,地面积雪、水池结冰。低温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蛋鸭生产也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和采取防冷应激措施。
(1)防寒保暖。冬季可以将鸭舍西、北面的窗户用草苫进行遮挡,防止冷风直接吹进鸭舍。必要时应该在鸭舍内采取加热措施以提高舍温。尽量使鸭舍内的温度保持在6 ℃以上。在北方一些地区,有的鸭场忽视了防寒保暖措施,导致舍内温度过低,出现水盆(或水槽)结冰、鸭蛋壳冻裂等现象,结果鸭群产蛋率急剧下降而且难以恢复。
(2)调整饲料。冬季蛋鸭要适当增加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比例,使代谢能的浓度达到每千克饲料12.09~12.49兆焦,还要供给青饲料或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3)饮水管理。饮用温水,用热水拌料都有助于减少鸭体热损失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降雪后要及时清扫运动场的积雪,防止鸭吃雪和饮雪水。
(4)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可以将饲养密度保持在8~9只/米2,适当提高饲养密度有利于鸭舍内的保温。
(5)垫草管理。舍内铺厚垫料,厚10厘米为宜,防止鸭卧在裸露的地面受凉。保持垫料干燥,冬季鸭群外出活动少很容易导致垫草潮湿、泥泞,这对于鸭舍的保温、空气质量等都有害。
(6)舍外活动。一般天气冷时早上迟放鸭,傍晚早关鸭,减少舍外活动和下水次数,缩短下水时间,晴暖天时间长些(1小时左右),阴天短些。若室内外温差太大时,放鸭前应先打开窗户,赶鸭子在室内慢慢做转圈运动数分钟, 再赶鸭子出舍下水。
(7)通风换气。在注重保温的同时,不能忽视鸭舍的通风换气。在鸭群到运动场活动或放水时,可以打开窗户,使之彻底换气。不能放水时,则在中午先卷起部分草帘,让鸭群逐步适应,然后打开每个窗户的一半进行通风。冬季要防止冷风直接吹到鸭的身上。
(8)噪鸭。饲养人员每天早上拣蛋结束后在鸭舍内驱赶鸭群缓慢的走动,以促进运动。由于鸭群被驱赶走动时不停地鸣叫而被称为“噪鸭”。噪鸭还可以防止鸭过于肥胖。
(八)产蛋鸭群放牧注意事项
平时放牧鸭群时,要搞好牧区的群众关系,多向群众了解情况,坚持“四不放”:刚施过化肥农药的地段田块不放,以防鸭群中毒;未割完禾的田块不放,以防糟蹋庄稼;发生传染病的疫区不放,以防鸭群染病;受“三废”污染或污浊的河流渠道不放,以防鸭群受害。做好“三防”工作:防兽害,鸭棚最好用塑料网加罩;防惊扰,夜晚要保持鸭舍安静,不要让陌生人进鸭棚;防病害,要按免疫程序认真做好鸭瘟、鸭霍乱等疫苗的注射工作。鸭群易患寄生虫病,因此要定期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