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来源:辈宠网

1.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是正黏病毒(Orthomyxo Virus),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的一个成员。流感病毒由特异的不具交叉反应的核糖核蛋白抗原区分为三个不同的抗原型,即A、B、C三型。其中B、C两型仅能对人致病,A型则可对人、猪、马和禽致病。禽流感病毒具有A型抗原,属于A型流感病毒,列为禽流感病毒类。本病毒颗粒呈球形、杆状或长丝状,为多形性。其直径为80~120nm,表面有一层棒状和蘑菇状的纤突(Spike),前者对红细胞有凝集性,称血凝素(HA),后者有能将吸附在细胞表面上的病毒粒子解脱下来的作用,称神经氨酸酶(NA)。纤突的一端镶嵌在病毒的脂囊膜,脂囊膜下面有一层膜蛋白,紧紧地包裹着呈螺旋状对称的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9~15nm,由RNA、核蛋白及三个多聚酶(P1、P2、P3)所组成。依据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可将A型流感病毒分成若干亚型。目前已有15种HA和9种NA,不同的H抗原或N抗原之间无交叉反应。A型禽流感各亚型毒株对禽类的致病力是不同的。历史上高致病性的禽流感都是由H5和H7引起的,但并非H5和H7都是强病毒。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不断发生变异(抗原性转移antigenic shift和抗原性漂流antigenic drift),这种变异是由HA和NA引起的,尤其是HA的变异最为常见。A型流感病毒的染色体基因组是由分子量不同的8个单链RNA片段组成,每个片段分别转录和复制不同的蛋白质,如果两个不同的毒株的流感病毒同时感染同一个动物细胞时,每个病毒的8个RNA片段即可互相重组而装配成256个组合以上不同子代病毒(株),其中有些病毒可能是无致病力的,有些病毒可能比其两个亲代病毒对细胞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另外,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发生基因置换。病毒的这一特征,加之感染动物复杂,使本病的防治难度加大,这也是流行了一个世纪的禽流感至今仍无良好的治疗和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因。

HA和NA诱发的抗体,对病毒的感染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病毒对红细胞的吸附,以及抑制病毒自细胞的解脱。

据近年来对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HA与抗原性有密切关系。强毒株HA能被细胞中蛋白酶裂解为HA1和HA2,弱毒株则不被裂解,同时也证明了在裂解区附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置换的变位,即点(Point)变异现象。这些都与病原性有十分重要关系。目前已证明禽流感病毒的强毒与弱毒的离体培养性质有所不同,强毒株在不添加胰酶的各种培养液中具有形成蚀斑的能力,而弱毒株则必须添加胰酶。Boseh等查明,蚀斑的形成能力是与HA的裂解有关。即在不加胰酶的组织培养物中强毒株的HA能裂解为HA1和HA2,而弱毒株则不发生裂解。此结果亦说明HA与病原性的重要关系。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了一个新的A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即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序号/年代(亚型区分),如:A/火鸡/安大略省/3/1986(HAV-8,NaV-4)。

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并与红细胞有密切关系,无红细胞的物质(如血浆),其感染能力就较低。禽流感病毒能凝集鸡和某些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并能被特异的抗血清所抑制。被凝集的红细胞种类与鸡新城疫病毒有所不同,可用于鉴别。

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低,60℃10min, 70℃2min即可致弱,普通消毒剂能很快将它杀死。低温冻干或甘油保存可使病毒存活多年流行病学禽流感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及某些野禽的易感性最高,并呈急性致死性传染病。鸭、鹅及其它水禽类的易感性较差,多为隐性感染或带毒,有时也能大批死亡。鸽子可带毒,但很少自然发病。用自然发病鸡分离到的病毒人工接种,鸭、鹅、鸽子等不易造成人工发病。迄今对本病的流行病学知识了解得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带毒的候鸟将其作世界性传播。已证明在野鸭的肠道中可存在病毒。出生地幼鸭的肠道中,病毒的分离率较成年鸭高(幼鸭30%为阳性,成年鸭5%为阳性),HalvorSOIl等(1983)在明尼苏达州对该病长达2年的研究中发现鸭可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他们从鸭分离了213个分离物,分属于26个亚群,每周的分离率为24.4%。在97群火鸡中检出的流感病毒分属8个亚群,其中有7个亚群存在于鸭中。我国学者韩冲与徐为燕等(1980)在南京鸡鸭加工厂的外观健康的鸭群随机取86只鸭泄殖腔棉拭子进行检查,以接种鸡胚和血清学方法,证实其中15例分离出了A型流感病毒。它们分属H4、H5和H6三个HA亚型,这些结果均说明在自然界中存在有大量的禽流感病毒,带毒的野禽能将病毒大量排出于体外,在水中的病毒,其存活天数是根据水温而变化的,少则几天多则数周,通过不同途径将其传播给鸡和火鸡。强毒可使易感家禽直接发病,弱毒可在家禽体内反复传代增殖,发生变异为强毒。

1992年以来世界发生禽流感的状况:从1991年10月至1997年3月间公开报导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的国家有澳大利亚( H7N3),巴基斯坦(H7N3)和墨西哥(H5N2),此外其他在东半球分离到的毒株,均为低致病性的。意大利在1994年和1996年,德国在1995~1996年分别从鸡体内分离出H9N2型,其他来自鸡的毒株分别是南非1992年H7N1型,1994年H5N9型,法国1995年H6N5型,意大利1995年H3N2型,西半球的加拿大分别于1991年、1992年、1995年、1996年报导火鸡和平胸鸟发生禽流感,而以H6亚型最为普遍。美国25个州分别从家禽中检测到禽流感和抗体,包括12种血凝素和9种神经氨酸酶亚型。美国从国内的家禽中尚未分离到高致病性流感病毒,H1N1亚型最为普遍,至少有9个州分离到这个毒株。1993年,禽流感病毒又袭击了笼养鸟。法国、英国、南非、赛浦路斯、意大利相继报导从笼养鸟中分离到H4N6亚型禽流感病毒。1994年,英国、荷兰分别从笼养鸟中分离到H7N1型毒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禽流感的症状极为复杂。

根据禽类的种类(鸡、火鸡、鸭、鹅及野鸟等)以及病毒的亚型类别的不同,表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有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及隐性感染等。潜伏期一般较短,通常为4~5天,体温急剧上升至43.3~44.4℃,精神沉郁、拒食、病鸡很快陷于昏睡状态,眼睑头部浮肿,肉冠、肉垂出血发紫、坏死,脚鳞出现紫色出血斑,有些颈部出现向后扭转的神经症状。病鸡多呈急性死亡,有的也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咳嗽、打喷嚏,气管出现咯音,流泪,侧鼻突肿大以及下瘸等症状,羽毛蓬松,产蛋率下降,死亡率高低不等。特征性的病变是口腔、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层和十二指肠出血,胸骨内面、胸部肌肉、腹部脂肪和心脏均有散在性出血,头部颜面、肉冠、肉垂浮肿,皮下胶样浸润、出血、心包积水、心肌软化,腺胃乳头出血,脾、肝脏肿大出血,肾肿大,法氏囊水肿呈黄色,生殖系统卵泡畸型、萎缩。如有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时,气囊有干酪物附着。

2.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鸡、鸭和他们的分泌物,特别是感染了H5N1病毒的鸡。世界上带病毒的鸟类达88种,我国已在17种野鸟中发现禽流感病毒。感染该病毒的禽类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的易感性较低,但可带病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有大量死亡。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发病死亡,而对于水禽如雏鸭、雏鹅,其死亡率较高。在禽类,该病流行病学特征为:突然爆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季节性不强,来源不明。

一般认为本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途径传播。禽流感的扩散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即通过直接接触H5N1病毒感染的家禽及粪便或直接接触H5N1病毒中污染空气而感染。常见经飞沫和水源即粪—水—口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也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吸血昆虫可传播病毒,带病毒的种蛋可垂直传播。野鸟特别是迁栖的水鸟,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人工接种可经气溶胶通过鼻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内等途径使易感禽感染。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而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但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所以,不能用污染鸡群的种蛋做孵化用。

由于该病毒不耐热、对紫外线敏感、含氯成分的常用消毒剂能迅速杀灭禽流感病毒,因此不与染病禽直接接触,一般不会感染上此病。只有接触患病家禽的粪便或呼吸道分泌物时才有可能感染上禽流感病毒。一旦禽流感和人类流感病毒重组,就可能通过人与人的传播,这种病毒就成为人类病毒,好像人的流感一样,侵害人类健康。

禽流感在人群中大规模爆发或流行的可能性较小。不排除大流行发生的潜在危险。目前没有人传人的证据。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