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生产所用的品种主要是地方黄牛及其杂交牛,在南方省份有部分水牛,在高原牧区主要是牦牛。
1.地方良种黄牛品种
我国黄牛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全国各地都有饲养,约占牛总数的72%。黄牛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性情温顺和适应能力强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在-30 ℃以下的高寒地区、36 ℃以上的炎热地区及自然条件较恶劣的情况下生存。黄牛具有役、肉、乳多种经济用途,是生产我国肉用杂种牛和培育我国肉牛品种的宝贵资源。现将我国主要良种黄牛品种介绍如下。
(1)南阳牛。南阳牛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白河流域的广大平原地区,以南阳市郊区、唐河、邓州、新野、镇平、社旗、方城等县(市)和驻马店、平顶山、周口、洛阳、许昌等周边地区为主要产区。南阳黄牛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体格高大,肌肉发达,结构紧凑,皮薄毛细,行动迅速,鼻镜宽,口大方正,肩部宽厚,胸骨突出,肋间紧密,背腰平直,荐尾略高,尾巴较细。四肢端正,筋腱明显,蹄质坚实。公牛头部雄壮方正,额微凹,颈粗短,肩峰隆起8~9厘米,肩胛斜长,前躯比较发达,睾丸对称。母牛头清秀,较窄长,颈薄呈水平状,长短适中,一般中后躯发育较好,但胸部深度不够,尻部较斜和乳房发育较差。毛色有黄、红、草白三种,以深浅不等的黄色为最多,占80%。红色、草白色较少。鼻镜多为肉红色,其中部分带有黑点,鼻黏膜多数为浅红色。蹄壳以黄蜡色、琥珀色带血筋者为多。公牛角基较粗,以萝卜头角和扁担角为主;母牛角较细、短,多为细角、扒角、疙瘩角。南阳牛产肉性能良好,在中等饲养水平下,肥育至18月龄屠宰,平均屠宰率为55.6%,净肉率为46.6%,胴体产肉率为83.7%,眼肌面积为92.6平方厘米;强度肥育壮阉牛的屠宰率为64.5%,净肉率为56.8%,眼肌面积为95.3平方厘米。南阳牛肌肉丰满,肉质细嫩,颜色鲜红,大理石纹明显,味道鲜美。
(2)秦川牛。体格大,役力强,产肉性能良好,因产于八百里秦川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而得名,其中以咸阳、兴平、乾县、武功、礼泉、扶风和渭南等地的秦川牛最为著名,量多质优。秦川牛体格高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头部方正。肩长而斜,胸宽深,肋长而开张,背腰宽平,长短适中,结合良好,荐骨隆起,后躯发育稍差,四肢粗壮结实,两前肢相距较宽,有外弧现象,蹄叉紧。公牛头较大,颈粗短,肉垂及胸部发达,鬐甲高而宽。母牛头清秀,颈厚薄适中,鬐甲较低而薄,角短而钝,多向外下方或向后稍微弯曲。毛色有紫红、红、黄三种,以紫红和红色居多。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41±6)厘米,体长(160±12)厘米,胸围(200±14)厘米,管围(23±1.8)厘米,体重(595±11.7)千克。成年母牛平均体高(125±6)厘米,体长(140±1.6)厘米,胸围(170±12)厘米,管围(17±1.5)厘米,体重(381±72)千克。秦川牛役用性能好,最大挽力为体重的71.7%~77.0%。在中等饲养水平下,肥育至18月龄屠宰,平均屠宰率为58.3%,净肉率为50.5%,眼肌面积为97.0平方厘米,胴体重为282.0千克;肉质细,大理石纹明显,肉味鲜嫩,肉骨比为1∶6.1。该牛1~1.5岁开始发情,2岁左右开始配种,泌乳期为7个月。
(3)晋南牛。晋南牛产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的晋南盆地,属大型役肉兼用品种,其体格大,体质强健,胸部及背腰宽阔,成年牛前躯较后躯发达。公牛头中等长,额宽,顺风角,颈较粗而短,垂皮比较发达,前胸宽阔,肩峰不明显,臀端较窄,蹄大而圆,质地致密。母牛头部清秀,乳房发育较差,乳头较细小。毛色以枣红为主,鼻镜粉红色,蹄趾亦多呈粉红色。成年公牛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38.6厘米、157.4厘米、206.3厘米、20.2厘米、607.4千克,成年母牛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17.4厘米、135.2厘米、164.6厘米、15.6厘米、339.4千克。晋南牛具有良好的役用性能,挽力大,速度快,持久力强。晋南牛产肉性能尚好,在中等饲养水平下,肥育至18月龄屠宰,平均屠宰率为53.9%,净肉率为40.3%;经高营养水平肥育的屠宰率为59.2%,净肉率为51.2%;肥育的成年阉牛屠宰率为62%,净肉率为52.69%。晋南牛具耐热、耐苦、耐劳、耐粗饲等特点,在生长发育晚期进行肥育时,饲料利用率和屠宰率较好,但目前还存在着乳房发育较差、泌乳量低、尻斜而尖等缺点。
(4)鲁西牛。鲁西牛原产山东西南地区,以菏泽、济宁为中心产区。鲁西牛体躯结构匀称,细致紧凑,具有较好的役肉兼用特性。公牛多平角或龙门角;母牛角形多样,以龙门角较多。垂皮较发达。公牛肩峰高而宽厚,而后躯发育较差,尻部肌肉不够丰满,体躯呈明显前高后低的前胜体型。母牛鬐甲较低平,后躯发育较好,背腰较短而平直,尻部稍倾斜,关节干燥,筋腱明显。被毛从浅黄到棕红色,以黄色为最多,一般前躯毛色较后躯深,公牛毛色较母牛深。多数牛的眼圈、口轮、腹下和四肢内侧毛色浅淡。鼻镜多为淡肉色,部分牛鼻镜有黑斑或黑点。据屠宰测定的结果,18月龄的阉牛平均屠宰率为57.2%,净肉率为49.0%,骨肉比为1∶6.0,脂肉比为1∶4.23,眼肌面积为89.1平方厘米。成年牛平均屠宰率为58.1%,净肉率为50.7%,骨肉比为1∶6.9,脂肉比为1∶37,眼肌面积为94.2平方厘米。该牛皮薄骨细,肉质鲜嫩,大理石纹明显。
(5)延边牛。延边牛产于东北三省东部的狭长地带,分布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的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及邻近各县,黑龙江省的宁安、海林、东宁、林口、汤原、桦南、桦川、依兰、勃利、五常、尚志、延寿、通河,辽宁省的宽甸县及沿鸭绿江一带。延边牛属役肉兼用品种。胸部深宽,骨骼坚实,被毛长而密,皮厚而有弹力。公牛额宽,头方正,角基粗大,多向后方伸展,成一字形或倒八字角,颈厚而隆起,肌肉发达。母牛头大小适中,角细而长,多为龙门角。毛色多呈浓淡不同的黄色。鼻镜一般呈淡褐色,带有黑点。18月龄肥育牛平均屠宰率为57.7%,净肉率为47.23%,眼肌面积为75.8平方厘米,胴体重为265.8千克。肉质柔嫩多汁,鲜美适口,大理石纹明显。
(6)郏县红牛。郏县红牛原产于河南省郏县,中心产区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郏县、宝丰和鲁山三县。在平顶山市的汝州、许昌市的禹州、襄城等地也有分布。郏县红牛属役肉兼用品种。毛色有红、浅红及紫红三种,红色占48.51%,浅红占24.26%,紫红占27.23%,红色及浅红色牛有暗红色背线及色泽较深的尾帚。部分牛的尾帚中夹有白毛。鼻镜、眼睑、乳房颜色呈粉色。蹄角呈蜡色或黑褐色。贴身短毛。头形方正,属短宽类型。耳形平伸,耳郭厚度一般,耳端钝形。角形不一,以龙门角最多。眼睑颜色呈粉色。小肩峰,颈垂、胸垂小,无脐垂。尻形长圆,尾长及后管下端,大尾帚,大部分为红色,个别牛的尾帚中夹杂有白色。郏县红牛结构匀称,后躯发育较好,肉用性能较好,并具有早熟、繁殖力高的特点。郏县红牛性成熟年龄,公牛为14~17月龄,母牛为10~13月龄。初配年龄,公牛18~20月龄,母牛16~20月龄。母牛四季均有发情,秋季9~11月发情较多,占55%。春季次之,夏冬较少。发情周期18天左右,持续2~3天。妊娠期285天左右。犊牛出生重,公犊为32.74千克,母犊为28.17千克。3~6月龄断奶,哺乳期犊牛体重,3月龄公犊为106.32千克,母犊为103.52千克。6月龄公犊为182.32千克,母犊为189.31千克。哺乳期日增重,6月龄公犊日增重0.82千克,母犊日增重0.84千克。犊牛成活率为95.3%。郏县红牛具有较好的早熟性,2岁时主要体尺即达成年时的90%以上,公牛体重已达成年体重的79.18%,母牛达83.47%。中等膘情的成年牛屠宰率为51.47%,净肉率为40.87%,胴体净肉率为79.42%,眼肌面积69.02平方厘米。
2.引入的良种肉牛品种
我国从20世纪就开始从国外引进肉牛品种,但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引进的。现将主要品种介绍如下。
(1)夏洛来牛。夏洛来牛原产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的夏洛来省和涅夫勒地区,是举世闻名的大型肉牛品种。其特点为生长快,肉量多,体形大,耐粗放。该牛最显著的特点是被毛为白色或乳白色,皮肤常有色斑。全身肌肉特别发达,特别是后臀肌肉很发达,骨骼结实,四肢强壮。牛头小而宽,角圆而较长,并向前方伸展,角质蜡黄,颈粗短,胸宽深,肋骨方圆,背宽肉厚,体躯呈圆筒状,肌肉丰满,并向后和侧面突出。成年活重,公牛平均为1 100~1 200千克,母牛为700~800千克。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6月龄公犊可达250千克,母犊210千克。日增重可达1 400克。该牛作为专门化大型肉用牛,产肉性能好,屠宰率一般为60%~70%,胴体瘦肉率为80%~85%。16月龄的肥育母牛胴体重达418千克,屠宰率为66.3%。平均产乳量为2 600千克,乳脂率为4.08%,泌乳期为260~270天。
(2)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为乳肉兼用的大型品种,原产于瑞士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主要产地是西门塔尔平原和萨能平原。该牛毛色为黄白花或淡红白花,头、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为白色,皮肤为粉红色。头较长,面宽,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尖端稍向上。颈长中等。体躯长,呈圆筒状,肌肉丰满,前躯较后躯发育好,胸深,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发达。乳房发育好。成年公牛体重平均为800~1 200千克,母牛为650~800千克。西门塔尔牛乳、肉用性能均较好,平均产乳量为4 070千克,乳脂率为3.9%。西门塔尔牛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公牛体高可达150~160厘米,母牛可达135~142厘米。西门塔尔牛在肥育期平均日增重1.5~2千克,12月龄的牛可达500~550千克。成年母牛难产率低,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
(3)利木赞牛。利木赞牛原产于法国中部的利木赞高原。该牛毛色为红色或黄色,口、鼻、眼圈周围、四肢内侧及尾帚毛色较浅,角为白色,蹄为红褐色。头较短小,额宽,胸部宽深,体躯较长,后躯肌肉丰满,四肢粗短。平均成年体重:公牛1 200千克、母牛600千克;在法国较好饲养条件下,公牛活重可达1 200~1 500千克,母牛达600~800千克。利木赞牛体形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腿部肌肉发达,体躯呈圆筒状。早期生长速度快,并以产肉性能高、胴体瘦肉多而出名。它是杂交或改良地方品种的优秀父本。
(4)海福特牛。海福特牛产于英格兰的海福特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早熟中小型肉牛品种。该牛体躯宽大,前胸发达,全身肌肉丰满,头短,额宽,颈短粗,颈垂及前后区发达,背腰平直而宽,肋骨张开,四肢端正而短,躯干呈圆筒形,具有典型的肉用牛的长方体型。被毛,除头、颈垂、腹下、四肢下部和尾端为白色外,其他部分均为红棕色。皮肤为橙红色。犊牛初生重,公牛约为34千克,母牛约为32千克;12个月龄体重达400千克,平均日增重1千克以上。成年体重,公牛为1 000~1 100千克,母牛为600~750千克。出生后400天屠宰时,屠宰率为60%~65%,净肉率达57%。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纤维间沉积脂肪丰富,肉呈大理石状条纹。海福特牛具有体质强壮、较耐粗饲、适于放牧饲养、产肉率高等特点,在我国饲养的效果也很好。用海福特牛改良本地黄牛,也取得初步成效。
(5)安格斯牛。安格斯牛原产于苏格兰北部的阿伯丁和安格斯地区,是古老的小型肉牛品种。该牛以被毛黑色和无角为其重要特征,故也称其为无角黑牛。毛色经选育后也有红色。该牛体格结实,头小而方,额宽,呈圆筒形,四肢短而直,前后裆较宽,全身肌肉丰满,具有现代肉牛的典型体型。安格斯牛成年公牛平均活重为700~900千克,母牛为500~600千克,犊牛平均初生重25~32千克,公、母牛成年体高分别为130.8厘米和118.9厘米。安格斯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胴体品质高,出肉多,屠宰率一般为60%~65%,哺乳期日增重900~1 000克。肥育期(1.5岁以内)日增重平均为0.7~0.9千克。肌肉呈大理石纹。该牛适应性强,耐寒抗病,是生产高档牛肉首选的父本品种。缺点是母牛稍具神经质。
(6)短角牛。短角牛原产于英格兰的诺桑伯、德拉姆、约克和林肯等郡。因该品种牛是由当地土种长角牛改良而来,角较短小,故称其为短角牛。短角牛分为肉用型短角牛和乳肉兼用型短角牛。被毛多暗红色或赤白花。角短小或无角,颈短,垂皮发达,体躯宽阔丰满,体质强健,早熟易肥。兼用型成年公牛体重约1 000千克,母牛600~750千克。年产乳3 000~4 000千克,乳脂率为3.9%左右。肉用型体重较大,泌乳量较低,肉质肥美,屠宰率可达65%~72%。
3.培育品种
利用我国黄牛与外来品种杂交,经过长期选育培养,育成了肉用型的夏南牛和乳肉兼用型的中国西门塔尔牛、三河牛、新疆褐牛及中国草原红牛等品种。
(1)夏南牛。夏南牛原产地为河南省泌阳县,2007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为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它是以法国夏洛来牛为父本,以我国地方良种南阳牛为母本,经导入杂交、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三个阶段的开放式育种培育而成的肉牛新品种。含南阳牛血统62.5%、夏洛来牛血统37.5%。夏南牛体形外貌一致。毛色为黄色,以浅黄、米黄居多;公牛头方正,额平直,母牛头部清秀,额平稍长;公牛角呈锥状,水平向两侧延伸,母牛角细圆,致密光滑,稍向前倾;耳中等大小;颈粗壮、平直,肩峰不明显。成年牛结构匀称,体躯呈长方形;胸深肋圆,背腰平直,尻部宽长,肉用特征明显;四肢粗壮,蹄质坚实,尾细长;母牛乳房发育良好。成年公牛体高142.5厘米,体重850千克左右;成年母牛体高135.5厘米,体重600千克左右。夏南牛体质健壮,性情温顺,适应性强,耐粗饲,采食速度快,易肥育;抗逆力强,耐寒冷,耐热性稍差,遗传性能稳定。夏南牛生长发育快,在农户饲养条件下,公母犊牛6月龄平均体重分别为197.35千克和196.50千克,平均日增重都为0.88千克;1周岁公母牛平均体重分别为299.01千克和292.40千克,平均日增重分别达0.56千克和0.53千克。夏南牛肉用性能好。据屠宰实验,17~19月龄末的肥育公牛屠宰率为60.13%,净肉率为48.84%,眼肌面积为117.7平方厘米,肌肉剪切力值为2.61,肉骨比为4.8∶1,优质肉切块率为38.37%,高档牛肉率为14.35%。
(2)中国西门塔尔牛。中国西门塔尔牛是西门塔尔牛与本地黄牛杂交后代的总称,交杂后代向乳肉兼用型方向发展。该牛体躯深宽高大,结构匀称,体质结实,肌肉发达。毛色以黄(红)、白、花为主,花斑分布随杂交代数增加而趋整齐,六白特征明显。适应性强,耐粗饲,抗寒、抗病性能及肉用性能好,屠宰率可达51.6%以上,净肉率在42.3%以上,眼肌面积大。
(3)三河牛。三河牛是我国培育的优良乳肉兼用品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麓的额尔古纳市三河镇。该牛是经多品种杂交选育而成的。三河牛体格高大结实,四肢强健,蹄质坚实。有角,角稍向上、向前方弯曲,少数牛角向上。乳房大小中等,质地良好,乳静脉弯曲明显,乳头大小适中,分布均匀。毛色为红(黄)白花,花片分明,头白色,额部有白斑,四肢膝关节下部、腹部下方及尾尖为白色。成年公、母牛的体重分别为1 050千克和547.9千克,体高分别为156.8厘米和131.8厘米。犊牛初生重,公犊为35.8千克,母犊为31.2千克。6月龄体重,公牛为178.9千克,母牛为169.2千克。
(4)新疆褐牛。新疆褐牛属于乳肉兼用品种,主产于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体躯健壮,头清秀,角中等大小,向侧前上方弯曲,呈半椭圆形。被毛为深浅不一的褐色,额顶、角基、口轮周围及背线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眼睑、鼻镜、尾帚、蹄呈深褐色。成年公牛体重为951千克,母牛为431千克。犊牛初生重28~30千克。在自然放牧条件下,中上等膘情18月龄的阉牛,宰前体重235千克,屠宰率为47.4%;成年公牛433千克时屠宰,屠宰率为53.1%,眼肌面积为76.6平方厘米。
(5)草原红牛。草原红牛是由乳肉兼用的短角公牛与蒙古母牛长期杂交育成的,主要产于吉林白城地区、内蒙古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及河北张家口等地。被毛为紫红色或红色,部分牛的腹下或乳房有小片白斑。体格中等,头较轻,大多数有角,角多伸向前外方,呈倒八字形,略向内弯曲。颈肩结合良好,胸宽深,背腰平直,四肢端正,蹄质结实。乳房发育较好。成年公牛体重为700~800千克,母牛为450~500千克。犊牛初生重30~32千克。18月龄的阉牛,经放牧肥育,屠宰率为50.8%,净肉率为41.0%。经短期肥育的牛,屠宰率可达58.2%,净肉率达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