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秦川牛
    来源:辈宠网

一、一般情况

(一)品种名称

秦川牛。因产于陕西省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而得名。1944年2月,陕西宝鸡耕牛繁殖场第一次提出“秦川牛”的名称,并沿用至今[1]。该牛曾有“关中黄牛”、“渭牛”、“平原牛”之称。该品种已被列入《中国牛品种志》(([2]))(1986)、《陕西省家畜家禽品种志》[3](1988)。经济类型为役肉兼用型。

秦川牛(公)

秦川牛(母)

(二)中心产区及分布

秦川牛主要分布于渭南、宝鸡、咸阳等地区市所属县。以临渭区、大荔、富平、合阳、蒲城、凤翔、岐山、扶风、麟游、乾县、彬县、淳化、旬邑、周至等县为中心产区,数量较多,质量较好。渭南市存栏占36.8%,宝鸡市占35.9%,咸阳市占13.0%,西安市占8.1%,延安市占7.2%。其中志丹县、延川县、宝塔区近年增加较快,主要是由于实施退耕还草,地方政府鼓励购买饲养秦川牛。同时秦川牛还有少量分布于榆林、商洛市部分县区。

(三)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主产区位于渭河流域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南部,地势平坦,海拔320~1300m。该区属关中断陷盆地,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为一西狭东阔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其中。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约400km,平均海拔400m左右,土地肥沃,盛产粮棉,号称“八百里秦川”。

该区属大陆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8℃~16℃,极端最低气温-22.7℃,极端最高气温42.8℃,无霜期160~250d。年降水量340~1280mm,平均600 mm,5~9月占70%以上,南多北少。全年干燥指数83.88~90.42,夏季干燥指数19.22~26.90。该区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等。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横贯关中平原,年径流量102亿m3。土壤类型多样,以黄绵土、娄土为主。耕作一年一熟或两熟,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类、谷子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苹果、大蒜及各类蔬菜,尤以秦椒、苹果、大蒜为知名。

(四)生物学特性

秦川牛对于当地以至我国广大中原地区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关中以小麦秸为主的粗饲料及少补精料的饲养条件下,能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很少难产;青年牛的补偿生长性能较强。

秦川牛(群体)

二、品种来源与发展

(一)品种来源

秦川牛繁育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关中地区气候温润,水草丰茂,适宜农牧。从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发掘考证,远在距今6000年前,半坡人即定居于此,从事农耕,饲养家畜,并始有圈养。殷商时,牛被称作“一元大武”的“大牢”,为“宗庙之牲”,成为身价高于猪、马、羊的祭品。公元前8世纪就有“择良牛献主”的记述,当时主要供食用。春秋时,推广牛耕,“择壮者作耕,余供食用”。咸阳市狼家沟出土的西汉陶牛(公元前1~2世纪),体态结构前后匀称,躯体浑圆,肩峰不明显,四肢壮实。头型角短小,但其体型近于现代肉用型牛。直至唐长安人韩幌(公元737~787年)“五牛图”时,可由图看出,当地牛已显示出前强型的短粗役用类型,与现代关中地区的牛只也不相同。说明现代秦川牛体躯较长的役用体型的形成是自汉到唐以后、为农耕之需长期选种所致。汉唐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畜旅络续于市:肉食以牛为主,并以牛肉干作礼,谓之‘束手’”。“牛羹尤为佳,膏脂润香,为上品”。汉唐以来,扩种苜蓿,“饲苜蓿,重改良,牛质佳”。关中农民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如“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有料无料,四角拌到”;“少给勤添,先喂后饮”等口诀,世代传习。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了多处种牛繁育场,推广青贮饲料、人工授精,实行科学养牛,使秦川牛质量巩固提高。相继推广至青海、甘肃、四川、湖北,浙江、贵州、辽宁等2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纯种繁育和改良当地黄牛,均获良好效果。牛肉和活体出口港澳、日本及东南亚等[2][3]。

(二)群体规模

2006年底全省存栏秦川牛105.54万头,其中母牛68万头,母牛占存栏总量的64.5%、公牛占28.32%、阉牛占7.18%。适繁母牛44.5万头,占存栏总量的42.2%。

(三)现有品种标准及选育情况

现有秦川牛品种标准为国家标准(标准代码GB5797—2003)。秦川牛的选育长期以来一直采取以本品种纯种选育为主,少量引进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利木赞、安格斯等向肉用方向改良。

(四)数量及品质变化

1.数量规模变化。2006年秦川牛存栏比1981年增长121.4%,主要是全省各地多用秦川牛进行改良,非原秦川牛主产县区数量增加,以及近年退耕还草及肉牛基地建设、养殖企业、加工企业带动等有关。

2.品质变化。二十多年来,随着牛的役用功能逐步由机具代替,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农民选留体大肉多牛只饲养。陕西省家畜改良站选择趋向肉用的秦川种公牛,推广冻精,使群体中有一定比例(不同地区群中从1.6%~2.0%到5%~10%)的母牛个体肉用体型较好[4]。2006年与1981年相比,成年公牛体尺变化很小,体重增加4.0%;母牛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增加2.2%、0.8%、4.4%、11.3%、9.1%。

三、体形外貌

秦川牛毛色有紫红、红、黄色三种,以紫红和红色居多。紫红和红色约占79.2%,黄色占20.8%,与1981年时比,前者减少约10个百分点,而后者增大了10个百分点。全身被毛短,无额部长毛,前额、颈侧、胸侧无卷毛。

秦川牛在国内黄牛中属体格较大的役肉兼用型品种,而按国际普通牛系列,则属于中等体型。其胸部较宽深,肋长,背腰平直,结合良好。荐部稍隆起,而后躯较窄,尻部多数短斜。四肢结实,两前肢相距较宽,蹄叉紧。

公牛头较大,颈短粗,垂皮发达,髻甲较高而宽,胸部宽深、四肢较粗壮。母牛头、颈、四肢较长,尻部较高。鼻镜和眼圈为粉红色的约占63.8%,亦有黑色、灰色和黑斑点的,约占36.2%。公牛多数角短而钝,多向下后弯曲,少数有角者长约14cm;母牛无角居多,少数角短小而钝,质地细致,呈肉色。尾形普遍过飞节,尾帚小,尾梢颜色整体多同毛色,部分尾帚混有白色或灰白色毛。

四、体尺和体重

2007年1月在扶风、陈仓、岐山三县区三场两村测定了120头成年母牛和25头公牛,其体尺和体重结果见表1。

表1 秦川牛成年体尺体重

性别数量

(头)

体高

(cm)

体长

(cm)

胸围

(cm)

管围

(cm)

体重

(kg)

25141.7±13.9160.5±17.1203.4±20.921.0±2.5620.9±109.9
120127.2±5.6141.4±7.7178.4±9.918.7±2.0416.0±59.3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