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五、繁殖期种鹅的饲养管理
    来源:辈宠网

在中原和华北地区,种鹅的繁殖期一般从10月中旬开始,到次年4月底前后停止。种鹅的繁殖期基本处于一年中外界温度较低的季节。

繁殖期种鹅的饲养管理是以保持良好的体质、提高产蛋率和种蛋受精率、降低饲养成本为目标。

(一)繁殖期种鹅的环境管理

1.光照 繁殖期种鹅的光照时间控制为每天14小时,一般可以在早上6时开灯,晚上8时关灯。白天利用自然光照,早晚用灯泡补充光照。繁殖期的种鹅不需要太长时间的光照刺激,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4小时反而有可能会使产蛋率下降。

2.温度 在种鹅繁殖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低温(甚至是寒冷)季节,采取必要的防寒措施是维持产蛋率、降低饲养成本的重要措施。如果外界温度低于-5 ℃就要推迟上午放鹅出圈的时间。尤其是在寒风凛冽的日子,让鹅群呆在鹅舍内是很有必要的。

在种鹅生产中,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尤其是要注意预防气温突然下降对鹅群造成的不良影响。许多时候,一旦有风雪天气出现,气温突然降低,就会引发种鹅产蛋率的明显下降。

繁殖期的后期外界气温较高,这时要注意采取措施缓解高温的影响。因为高温对鹅繁殖力的影响很大,一般的鹅在夏季都停产。在初夏时期的高温对公鹅的精液质量影响也很大,而且也减少公鹅的配种次数,因此在初夏季节鹅舍要保持良好的通风,保证充足的饮水,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鹅舍和运动场应有树阴或搭盖遮阴棚。在我省一些地方,夏季采用降温措施后能够使种鹅的产蛋期拖延至7~8月份。

3.保持鹅舍内良好的空气质量 良好的空气质量是保证鹅群健康和高产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鹅的繁殖季节大都处于冬春季,外界气温低,鹅舍的通风受限制,容易造成鹅舍内空气污浊。在生产实践中,由于鹅舍内空气质量差而影响鹅健康的情况发生得比较多。

一般来说,鹅具有耐寒怕热的习性,较低的温度不会对种鹅的繁殖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冬春季在温暖无风的日子,可以让鹅群到室外运动场活动,室外的空气质量要比室内好很多。而且,当鹅群在运动场活动的时候可以打开鹅舍的风扇、门窗进行通风,以排出污浊空气,换进新鲜空气。

保持鹅舍内垫草的干燥也是保持室内良好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当垫草潮湿的时候,微生物会大量繁殖,在微生物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氨气、硫化氢气体,导致室内空气的污浊。另外,潮湿的垫草也容易发霉。

4.环境湿度 尽管鹅是水禽,但是环境潮湿并不利于鹅的健康。保持鹅舍和运动场的干燥是保证鹅群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鹅采食较多的青饲料,排较多的稀粪,加上鹅喝水的时候喜欢把水甩到水槽外,还有鹅群从水池中洗浴后常常是羽毛上沾有大量的水珠,到运动场或鹅舍后把水珠抖落到地上,所有这些都很容易把垫草和地面弄湿。这是需要认真对待,采取恰当处理措施的。

(二)繁殖期种鹅的饲料与喂饲

1.种鹅的精饲料与喂饲 繁殖期的种鹅为了产蛋需要消耗较多的各种营养成分。如饲养较多的四川白鹅,平均蛋重约130克,一个鹅蛋中蛋白质的含量约34克。要保证鹅群50%的产蛋率,每天给鹅喂饲的饲料中应该含有25克左右的蛋白质。一般情况下,按照参考的饲养标准配制的鹅饲料含蛋白质为17%左右,每天每只鹅需要喂饲精饲料约150克。其他的青饲料、粗饲料所提供的蛋白质很有限。

如果鹅群的产蛋率高或平均蛋重大,则每只鹅每天需要喂饲的精饲料数量也需要增加。

精饲料喂饲时最好与青、粗饲料混合并拌湿后喂饲。一般可以在早晚两顿饲料中混合精饲料,中午前后主要以青粗饲料为主。

如果单独喂饲精饲料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鹅采食精饲料后对粗饲料的采食不积极,总的采食量减少;二是容易在大群内出现采食不均匀现象。

一般而言,鹅是草食性家禽,不喜欢采食动物性饲料。但是,如果在精饲料中适当搭配一些优质鱼粉、肉骨粉,对于提高种鹅繁殖性能是有帮助的。

2.种鹅的青绿饲料与喂饲 青绿饲料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优质的蛋白质,但是其粗纤维的含量也较高。对于成年鹅来说,对粗纤维的消化率比较高,因此,鹅能够很好地利用青绿饲料,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冬春季适当使用一些青绿饲料对于提高种鹅繁殖力是有益的。

在冬季和早春,青绿饲料比较缺乏,需要在秋季种植越冬牧草或青菜用于日常的补饲。冬季收获的蔬菜(如大白菜、胡萝卜、小青菜)在价格低廉的时候可以用于种鹅的补饲,一些不做食用的老叶也可以利用。

冬季和早春由于青绿饲料数量不足,只能作为补饲之用。尽量每天都能提供一些,并在切碎后与粗饲料拌匀喂饲。

3.种鹅的粗饲料与喂饲 在种鹅繁殖期经常使用的粗饲料:一是经过发酵处理的农作物秸秆粉,二是青贮饲料,三是干燥的树叶与粉碎的作物秧蔓。主要是在冬季和早春缺乏青饲料的时期使用,这类粗饲料所含的营养水平比较低,只能为鹅提供少量的营养物质,更多的是填充鹅的消化道。

经过发酵的农作物秸秆粉营养水平高于未经发酵处理秸秆,主要是秸秆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将其中的一些粗纤维分解为容易利用的淀粉或糖,微生物本身也合成一些菌体蛋白,这些都能够被鹅消化和吸收。在冬季和早春种鹅日粮中经过发酵处理的农作物秸秆粉的用量可以占到30%~45%,使用的时候最好是与其他饲料混合以利于鹅的采食。

青贮饲料是将茎叶尚处于青绿多汁时期的青草、秸秆等经过水分调整、切碎后填于青贮设施内并密封保存5周以上,在密封期间乳酸菌发酵原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形成乳酸,并将其他细菌杀死,使得饲料能够长期保存。这些饲料原料在保存期间营养的损失很少,而且青贮饲料有酸香味。青贮饲料能够为鹅提供较多的营养,也能够起到填充消化道的效果。青贮饲料的用量可占到饲料总量的20%~60%。青贮饲料喂饲前最好用揉切机进行揉碎处理,以利于鹅的采食和消化。变质的青贮饲料不能使用。

4.饮水管理 繁殖期间种鹅的饮水要按照“清洁、充足”的要求供应。饮水器要设在舍内和室外运动场中,让鹅在这些活动场所都能够随时喝到水。保证饮水器内水的深度,以不影响鹅的饮用。

饮水器中的水要及时更换,每次更换饮水时最好把饮水器冲洗干净,不能让饮水受污染。

(三)繁殖期种鹅的管理

1.洗浴管理

(1)放水时间。种鹅的配种时间相对比较集中,早晨和傍晚是交配的高潮期,而且多在水中进行,与在陆地相比鹅水中交配容易成功。在种鹅的繁殖季节,要充分利用早晨开棚放水和傍晚收牧放水的有利时机,使母鹅获得配种机会,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在配种期间每天上午应多次让鹅下水,尽量使母鹅获得复配机会。鹅群嬉水时,不让其过度集中与分散,任其自由分配,然后梳理羽毛休息。

(2)水体管理。鹅的交配多在水面上进行,水体的大小影响鹅群的活动,一般每只种鹅应有1~1.5平方米的水面运动场,水深1米左右。若水面太宽,则鹅群较分散,配种机会减少;水面太窄,过于集中,则会出现争配现象,都会影响受精率。圈养种鹅,如果水面不足则应该分批让种鹅进入水池,保证洗浴和配种。放水的水源要清洁,最好是活水面,缓慢流动,水面没有工业废水、废油的污染,水中不可有杂物、杂草秆等,以免损伤公鹅的阴茎,影响其种用价值。

2.分群管理 一般在一个种鹅繁育场内饲养有多个年龄段的种鹅。通常第一年的种鹅可以占33%,第二年的占28%,第三年的占24%,第四年的占15%。不同年龄段的鹅要分群饲养。

按照年龄分群,有助于卫生防疫和饲养管理措施的实施,因为不同年龄的鹅抗病力和繁殖力有较大差别。据报道,鹅群在水中进行自然交配,1岁母鹅种蛋受精率69%,受精蛋孵化率87%,2岁母鹅则分别为79.2%和90%。同样,公鹅年龄也影响种蛋受精率,用第一个繁殖年度的公鹅配种,种蛋受精率为71.3%,用第二个繁殖年度公鹅则达到80.7%,用第三个繁殖年度的公鹅则为68.3%。

不同年龄段的种鹅所产蛋的大小和蛋壳厚度也有差别,第一年种鹅所产蛋重最小,以后逐渐增大,第三年后基本稳定。分群饲养可以把不同年龄段种鹅所产种蛋分开孵化,有利于孵化管理,也有利于育雏管理。

3.解决抱窝问题 除部分地方良种和选育品种的抱窝性很弱外,大部分品种的鹅有明显的抱窝习性,这是影响种鹅产蛋率的重要因素。生产中发现抱窝的个体要及时隔离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填服醒抱灵或雷米封、溴隐亭,注射三合素或雌二醇等能够有效解除抱窝现象;把抱窝的鹅从群内挑出,放在一个隔离圈内,组成的新圈内有来自不同群的鹅,相互之间存在戒备心理,不能安心卧下抱窝,几天后也能够醒抱。各种处理方法都要求尽早进行才能够获得良好成效。

4.种蛋管理 种鹅生产不仅要设法提高其产蛋量,还应该注意保证良好的种蛋质量。

(1)种蛋的收集。与鸭和鸡相比,鹅的产蛋时间相对比较分散,而且有的鹅在窝内产蛋的习惯性不强,会把蛋产在运动场或舍内地面,甚至在放牧的途中。种蛋要及时收集,否则会影响到种蛋质量。因此,上下午各需要拣蛋2次。不同鹅群所产的蛋要分开放置。

(2)保证蛋壳的清洁。蛋壳表面的清洁度对种蛋的质量甚至孵化效果影响很大,应该设法保持蛋壳的清洁。其主要措施:合理设置产蛋窝、减少窝外蛋,鹅舍内沿墙壁处用砖头砌宽度100厘米、高度30厘米的产蛋槽,运动场靠两侧搭设产蛋棚,棚下用砖头砌设宽70厘米、长100厘米、深30厘米的产蛋窝若干个,内铺设厚度约10厘米干燥柔软的垫草吸引鹅在窝内产蛋。

(3)防止种蛋受冻。冬季是种鹅的重要繁殖季节,但是,外界的低温对于种蛋质量的保持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在温度低于3 ℃的条件下会明显影响孵化效果。防止种蛋受冻:一是要及时拣蛋,二是将收集后的种蛋存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一般要求温度在10~20 ℃。

(4)保存时间。种蛋保存时间不超过10天通常不会对孵化效果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生产中要注意尽量缩短种蛋保存时间,因为随着种蛋保存时间的延长其孵化率会逐渐下降。

5.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 种鹅繁殖期间喜欢安静,管理上要避免鹅群受外界干扰。饲养密度大,鹅相互干扰多。鹅舍内的密度控制为3.5只/米2左右。

6.合理控制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种鹅的体质,有利于提高种鹅的生产性能。只要不是大风和雨雪天气,当外界温度超过3 ℃的情况下就可以让鹅群到室外活动。正常情况下鹅群在室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4小时。

7.减少混群现象 鹅的合群性虽然很强,但是一直生活在一起的鹅才彼此熟悉,很容易和平相处,一旦混群就会出现欺生现象,甚至会引起争斗,从而影响采食和产蛋。另外公母鹅配偶有相对固定习惯,特别是用于生产种蛋的鹅,更不宜混淆,不然影响受精率。生产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混群或调群。

减少混群的措施:鹅舍之间的围墙或栅栏要达到一定高度,一般至少要高于80厘米,防止个别鹅串群。运动场和水池要设置围栏,防止戏水或活动时混群。放牧鹅群注意分群放牧或依次放牧,有离群个体及时驱赶归群或赶回原圈舍。

(四)繁殖期种鹅的卫生防疫

1.疫苗的强化免疫接种 作为种鹅在育雏前期需要接种小鹅瘟疫苗、鹅副黏病毒病疫苗和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疫苗,在育成期还需要接种鸭瘟疫苗,必要时接种禽流感疫苗。开产前1个月需要再次接种小鹅瘟疫苗、鹅副黏病毒病疫苗、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疫苗和鸭瘟疫苗,使后代雏鹅能够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产蛋3个月时再次接种前3种疫苗。

2.大肠杆菌病的控制 大肠杆菌病是影响种鹅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但是由于其血清型较多,使用菌苗预防的效果不确切,而且本病属于条件性疾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防治。母鹅感染大肠杆菌后会出现卵黄性腹膜炎,后腹部膨大,常称为“蛋子瘟”,公鹅感染后其交配器官容易出现溃疡和变形而失去配种能力。其控制措施除免疫接种外,可以定期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并注意保持环境和水面卫生。

3.保持环境的卫生 定期清扫运动场,定期清理鹅舍,保持其清洁卫生,舍内外要定期消毒。在实际生产中,保持种鹅运动场和鹅舍内的干燥、清洁是非常重要的。清理的旧垫草和垃圾要在离鹅舍较远的地方堆积发酵。水面最好是流动的水,如果为池塘则需要较大的水体并注意防止水质恶化。

(五)繁殖期种鹅的放牧管理

种鹅繁殖期间处于低温甚至寒冷的季节,此时,可以放牧利用的野生饲料资源很有限,在很多地方不采用放牧的生产方式。但是,近年来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种草养鹅,在养鹅场附近的农田内种植牧草,尤其是一些越冬牧草(如黑麦草、大麦、燕麦等)在冬季可以被放牧利用。另外,在3月份以后天气变暖,野草生长,对于繁殖期的种鹅还有一段时间可以进行放牧。

放牧种鹅在放牧方法、注意事项等与后备种鹅的放牧管理相似。需要注意的是,出牧的时间不宜太早,应在上午9时以后外出放牧,减少放牧过程中鹅把蛋产在外面的现象出现。放牧过程中注意观察母鹅的表现,有产蛋表现的应给予关注,及时拣蛋。放牧鹅群精饲料的补饲可以安排在早晚两次进行。繁殖期种鹅放牧的路途不宜太远,尽量安排在放养500米的范围内。

(六)如何提高种蛋受精率

种蛋受精率是种鹅生产的关键技术指标之一。提高种蛋受精率是提高种鹅生产效益的关键措施。

1.对种公鹅的选择 作为种用的公鹅要求体质健壮、体型适中、腿脚粗壮,无伤残和外貌缺陷。由于公鹅中配种能力低下的个体所占比例较高,在其性成熟后要通过按摩采精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凡是交配器官发育不良、有炎症或溃疡、精液稀少的个体都要淘汰。

2.把握合适的放水时机 鹅尽管能够在陆地交配,但是其在水中交配的成功率更高。因此,饲养种鹅必须要有一定的水面让鹅群活动。流动的水体能够维持良好的水质,如果利用池塘则要求水面较大,水质良好。

鹅的交配时间贯穿整个白天,但是在上午9时前后和下午5时前后比较集中。因此,种鹅的放水时间也应该安排在其交配高峰时期,每次放水时间为1~2小时。

3.合适的公母配比 不同品种的鹅其公母配比要求有较大差别,如皖西白鹅为1∶3,四川白鹅为1∶(4~5),豁鹅为1∶(5~6),如果进行品种间杂交还应减少公鹅的配种负担。

4.人工辅助配种技术的应用 在采用品种间杂交生产模式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种蛋受精率,可以采用人工辅助配种技术。通常采用地面辅助配种方法:在小圈内进行,把需要配种的母鹅放进圈内,再把公鹅放入。操作人员用手握母鹅两脚和翅膀,让母鹅伏卧在地面,引诱公鹅靠近,当公鹅踏上母鹅背上时,可一手抓住母鹅,另一手把母鹅尾羽提起,以便交配。训练几次,公鹅看到人捉住母鹅就会主动接近交配。

5.减少公鹅的择偶现象 由于择偶行为的存在会导致部分母鹅没有配种机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公母鹅的组配要早,如发现某只公鹅只与某只母鹅固定配种时,应及时将这只公鹅隔离,经1个月左右,才能使公鹅忘记与之固定配种的母鹅,而与其他母鹅交配,有利于提高受精率。

6.用小群管理代替大群配种 目前,在中原地区许多饲养种鹅的场户往往是采用大群配种方式。近年来,在一些种鹅场陆续采用小群配种的方式,在提高种鹅产蛋量、种蛋受精率等方面都取得了更好的成效。当生产中发现某个小圈内种蛋受精率偏低的时候及时检查和调换公鹅,在几个场内的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使种蛋的受精率保持在88%以上。

(七)减少窝外蛋的产生

窝外蛋是指鹅把蛋产在窝的外面。窝外蛋容易被污染,也容易被踩破。

1.提前在鹅舍内安放充足的产蛋箱 当母鹅临产前半个月左右,应在舍内墙周围安放产蛋箱。产蛋箱的规格是:宽40厘米、长60厘米、高50厘米,门槛高8厘米,箱底铺垫柔软的垫草。每2~3只母鹅设一产蛋箱,产蛋箱数量不要太少,免得待产母鹅争窝。

2.产蛋箱的位置不要随意调整 母鹅有择窝产蛋的习惯,第一次在哪个窝里产蛋,以后就一直在哪个窝产蛋,如原来的产蛋窝被移动后,鹅会拒绝产蛋或随地产蛋,因此不要轻易改变产蛋箱的位置。

3.训练母鹅在窝内产蛋 新鹅开产往往不识产蛋窝,因此,要注意鹅的动态,发现尾羽平伸、行动迟缓、鸣叫不安,并有寻找窝产蛋的表现时,应及时将其捉回产蛋窝,防止产窝外蛋。地面饲养的母鹅,大约有60%习惯于在窝外地面产蛋,有少数母鹅产蛋后有用草埋蛋的习惯,往往踩坏种蛋,造成损失。发现有鹅在舍外产蛋时,应及时将鹅和蛋一起带回鹅舍,放在产蛋窝内作“引蛋”,以调教它养成在舍内、窝内产蛋的习惯。

4.要摸清母鹅的产蛋规律 母鹅产蛋大多数在下半夜至上午10时以前,部分鹅下午产蛋。早上放牧前要检查鹅群,如发现有产蛋先兆的母鹅,应放置于产蛋箱内待产,而不要随大群放牧。产蛋鹅的放牧地点应选择在鹅舍附近,便于母鹅产蛋时及时回舍。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