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意义
    来源:辈宠网

“卫气营血”的临床意义,从总体上说主要是作为理论原则,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区分证候类型

卫气营血理论作为指导温病辨证的大纲依据,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温病过程的不同证候表现进行划分,以区别其证候性质。这种类型划分是以病机的区别为基础、以证候表现的差异为依据的。温病过程不同阶段由于其病机变化不同,证候表现也就相应有所区别,掌握这些区别,临床就能正确区分卫气营血证候的不同类型。在临床上,按卫气营血理论,把温病的发展阶段和病理变化大体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等等四种类型,兹简述如下:

(1)卫分证:以发热微恶寒为主症,伴见头痛,少汗,咳嗽,苔薄白舌边尖稍红,脉浮数等。其中由于病邪的种类不同,又有风热侵犯卫分,燥热侵犯卫分,湿热侵犯卫分等多种卫分证表现。

(2)气分证:以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为主症,伴见口渴引饮,大汗,苔黄,脉洪数等。上述是以阳明热盛证作为气分证的代表,其他还有热郁胆腑、湿热蕴阻中焦、热结肠腑等许多气分证表现。特别是湿热之邪引起的气分证,由于湿与热的侧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具体内容可参“温热与湿热类温病”。

(3)营分证:以身热夜甚、心烦、舌绛为主症,伴见口干不甚渴饮,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脉细数等。如邪入营分而湿邪未尽,尚可见舌绛而上蒙浊腻之苔,或可伴有脘痞、胸闷等症状。另外,在现代临床上,由于输液疗法的普遍开展,电解质紊乱得到纠正,所以邪入营分后,舌质不一定表现为绛色。

(4)血分证:以皮肤透发斑疹,或出现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出血症状为主症,伴见灼热躁扰、狂乱谵妄、舌质深绛等症。

上述不同证候表现是由内在病机变化的差异所决定的,因此临床上以“卫气营血”为准则,就可对温病不同阶段的证候表现从病机性质上作出类型区分。由此可见,卫气营血在辨证上的运用并不只是从现象上对温病不同阶段临床证候的简单归类和分型,而是在分析病机与证候表现内在联系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规律揭示,因此对临床辨别证候类型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2. 分析病变机理

“卫气营血”在生理上主要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人体的机能活动,亦称“荣卫气血”。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中所说的卫气营血则主要指人体在温邪作用下所导致的卫气营血某一部分的功能失调或实质损害,此时的卫气营血概念已着重指病理变化。根据温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分析其内在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则是运用卫气营血学说“辨证求因”的重点所在。因此,掌握卫气营血四者的不同病机变化是正确辨证的前提。

(1)卫分证病机:卫气的生理功能是敷布于肌表,外在皮毛,内通于肺,具有卫外抗邪、温养肌肉和司皮毛开合的作用。故温病初起邪从外袭,卫气首先受病而产生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卫气抗邪所致的卫气郁阻,皮毛开合失司。如邪犯肺卫,则可引起肺气失宣,如湿热之邪初犯脾胃,可引起湿郁卫分,同时湿邪可遏郁脾胃气机。故邪在卫分的病机主要为温邪袭表,卫气郁阻。如邪犯肺卫,则可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嗽、脉浮数等症状。

(2)气分证病机:气布及全身,在生理上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表现。由于气在人体的分布范围极广,所以邪入气分其病变类型相当复杂,凡邪热在里导致气的功能异常的病变皆属气分证的范围,根据其病位不同又可分为多种证候类型。其中典型的气分证即《伤寒论》六经证候中的阳明经证,其病机为表邪入里,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从而形成阳热偏胜,浮盛内外而耗伤津液的局面。除此以外,因邪热在里导致气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证候都属气分证的范围,此类气分证多以某一脏器或某一部位的气机失调为主要病机变化,如肺热证的肺气壅阻,阳明腑实证的腑气壅滞等。综上所述,邪在气分的病机可概括为两类:一为邪热入里,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烈交争以致热炽津伤;一为里热侵犯某一脏器或部位而导致其气的功能失调,或气滞,或气阻,或气闭,或气逆程度不等的病变。

在气分证阶段,由于病邪种类不同,邪犯部位各异,所以在以上共同的病机变化基础上,还可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病机。如在邪热亢盛时,必然耗伤阴液,但其阴伤的程度不同,而且可以分别影响到肺、胃、肠等不同的脏腑。另外,如感受的是湿热性病邪,则多数在早期以湿重于热为主,继则随着病邪逐渐深入而形成湿热并重之证,如进一步化热就会引起热重于湿之证。同时,由于湿热之邪有偏于上焦、中焦、下焦之分,所以其影响的脏腑各有不同:在上主要影响肺的气化功能;在中主要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在下则主要影响膀胱的气化和肠道的运化功能。这就是所谓的水湿之邪在气分阶段的三焦辨证,应注意与下面要讨论的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三焦辨证名同而所指各异。

(3)营分证病机:营为血中之“气”,属心所主,行于脉中,且流行全身,以发挥其荣养脏腑器官的作用。温病邪入营分,往往是邪热动血或邪闭心包的前期阶段。因营血同行脉中,又均属心所主,所以营分证与血分证和心包证关系极为密切。温邪入营往往是热盛动血证和邪闭清窍心包证的前期阶段,其病机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邪劫灼营阴,扰乱心神,或外窜血络。其中热扰心神严重者极易内闭清窍而形成心包证;营热伤及血络者则可进一步广泛动血而形成血分证。

(4)血分证病机:血液运行于脉中,周流全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统于心,藏于肝,又与肾精同源,相互滋生。营为血之浅层,热邪入营不能及时清解,则往往可以进一步深入引起广泛动血而形成血分证,故热在血分实为营血俱病。其病机主要表现为:热毒炽盛迫血妄行和扰乱心神。前者则导致腔道广泛出血和斑疹密布,后者则引起神志严重错乱;同时由于血热炽盛动血耗血,还可进一步导致血脉瘀滞和阴血耗损的病机变化,其病情则更为复杂。由于精血同源,血分热邪稽留过久,极易耗伤下焦肝肾阴精,所以血分证后期阶段邪热虽然渐解,但常导致真阴欲竭和阴虚风动等病变的发生。

综上所述,“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不同病机变化实际上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在温病病变状态下的异常反映,它体现了温病过程不同证候的内在本质,是温病过程卫气营血不同证候类型产生的基础。因此,临床辨证只要掌握了“卫气营血”内在变化与外在表现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再结合病程阶段进行辨析,就不难在复杂的证候表现中揭示其内在的不同病机变化,从而为确定证候性质、确定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3. 识别轻重传变

卫气营血理论作为温病辨证基础和指导原则在分析病机、区分证候基础上,还具有识别传变的作用。

温病过程所出现的卫气营血证候,体现了温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病机层次上相应的有着浅深之分,反映在病情上有着轻重之别,而病情的轻重与预后又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运用卫气营血理论分析病机、区分证候,不仅能推断病情的轻重,而且有助于掌握其预后转归。一般说,卫分证见于病之初期阶段,病位在表,邪热不甚,对机体损害尚不显著,故病情轻浅;气分证多见于卫分证之后,此际表邪内传入里,不仅病位渐深且邪势转盛,邪正剧烈交争,以机能障碍为主的病理变化亦渐显著,故病情较之卫分证明显加重;邪入营分,病位又深一层,此际邪势深入,对机体的病理损害更为严重,不仅营阴受损,抗邪能力下降,而且邪热可以扰及心神,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机能障碍,故病情较之气分证更为深重;血分证大多在营分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不仅邪热较营分证更盛,而且病理损害亦更为广泛而严重,若不及时而有效地进行救治,每可造成严重后果,故其病情最为深重。

从上可见,卫气营血证候的轻重主要与病程阶段、病位浅深以及邪正盛衰等因素有关。凡证候见于初期阶段,病位较浅,邪势尚不太甚或邪虽甚而正气未衰的,其病情偏轻。反之,证候见于中期、极期阶段,邪热深入,火毒灼伤脏腑,损害血脉,耗劫阴血的,其病情大多深重。所以临床判断病情轻重,除了根据临床表现以外,结合病程阶段,联系病位所在进行分析,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掌握卫气营血证候传变亦是温病临床诊断极为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温病具有发病急、发展快、变化多的特点,而证候的发展变化在本质上就是卫气营血病机的演变和转化,这种发展变化过程通常总称为传变。温病传变每因病种不同、病邪盛衰、正气强弱而有多种不同传变形式。概括起来说大体有以下几种:

(1)病邪由表入里,渐次内传:即初起邪在卫分,而后传入气分,进而深入营分、血分。这类传变见于新感温病,一般来说,病情发展较平稳。

(2)表邪内传,深陷于里:即卫分之邪入里后不经气分阶段而直接陷入营血分或内陷手足厥阴,这是一种病情骤然由轻转重的突变,病情较危笃,与由表入里渐次内传的形式有所不同。

(3)表邪入里,流连气分:即卫分之邪内传入里后,始终在气分流连而不再深入营血,一般在气分即可解。这类传变多见于风热病邪或湿热病邪致病者。

(4)病发于里,里热外达:有些温病初起即病发于里而见里热证候,其里热或在气分或在营血分,其传变除里热进一步内陷外,也有由里向外透达的,其中气分里热可外透从皮毛而解,营分里热可转出气分而渐解。这种由里达外的传变大多是因正气较强能胜邪外出或由于治疗及时得当邪得外达的结果,它是病情由重转轻的标志。

(5)病发于里,里热不得外透而进一步深入内传:如发于气分的里热可进一步深入营分,发于营分的里热可进一步深入血分,甚或内闭心包,陷入肝经。这是温病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传变,多因正不胜邪,邪热内陷所致。

上述不同传变形式的成因,一是由于感受病邪性质不同而决定了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不同,一是由于邪势轻重和体质强弱的差异导致了邪正的消长态势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转归。尽管温病的传变形式有各种不同,但其总的传变趋势则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和由轻转重,这亦是温病发展的基本规律。临床只要掌握了卫气营血的病机和证候特点及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辨证时以其为准则进行动态观察,就不难在复杂多变的证候中掌握其传变趋向,识别其浅深层次。当然,在临床上,卫气营血各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一方面在卫气营血之间存在着过渡的病证,另一方面又往往有卫气同病、卫营同病、气营同病、气血同病等复合性的证型。另外,在温邪传变过程中,也可不按卫气营血表里层次进行有序的传变。所以《分类王孟英医案》中提出:“气血流通,经络贯串,邪之所凑,随时可传,其分其合,莫从界限,故临证者,宜审病机而施活变,弗执死法以困生人。”

4. 指导立法制方

辨证的目的首在正确认识病机本质,区分证候类型,其意义除可为识别传变、判断轻重提供依据外,更重要的是指导临床治疗,正确立法制方。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反复验证,总结出了一套针对卫气营血不同证候的治法方药,由于其疗效确切,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一般说,临床只要辨清卫气营血的证候类型,治疗采用相应方药就可取得预期效果。

温病学家叶天士针对“卫气营血”证候的不同病机特点,在治疗上提出了如下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兹根据这一原则精神对卫气营血证候的治法简述如下:

(1)卫分证治法:卫分证即通常所说的表证,见于温病初期,由于温邪袭表,卫气失宣,皮毛开合失司所致,故治疗应以解表透邪为基本大法。温病卫分表证病虽在肌表,但因病因系温热之邪为患,故解表只宜辛凉之剂,解表泄热,透邪外达,而忌予辛温发散之剂。本证病机虽属卫气失宣,皮毛开合失司,但其肌表皮毛闭塞程度远较风寒束表的表证为轻,所以解表透邪又只宜轻散宣透而切忌峻猛发汗之剂,以免助热伤津,导致病情恶化。至于叶氏所说“在卫汗之可也”,其含义乃是指疏通皮毛,透邪外达,并不以发汗为主要目的,即使发汗也只是微汗。根据叶氏治则精神,吴鞠通所创制的卫分证治疗主方银翘散,即充分体现了上述要求,它具有辛散而不过汗、凉解而不寒滞的特点,是一张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直到现在仍为临床所沿用。至于在临床上如何掌握发汗的程度,可以根据患者肌腠闭塞的情况而定:如肌腠闭塞较甚而无汗者,属表气郁闭,可增加发汗之力,甚至可以在方中加入辛温解表之品,如银翘散中用淡豆豉、荆芥,也可适当配合苏叶、防风等;如肌腠较疏松而有汗者,则不可过用发汗之品,其解表剂之用就不以汗出为目的。

(2)气分证治法:气分证为邪热入里,里热亢炽之证,故治疗当主用寒凉之剂清泻邪热。里热得清,津液得存,则可中止病情发展,不致产生营血之变。由于清气泄热之品性味大寒,故表热未解、里热未盛者不宜早用。叶氏所提出的“到气才可清气”,即针对这一要求而言。

热炽气分,虽属邪热入里,但此际邪正剧烈交争,里热亢炽,外蒸上炎而形成表里俱热的局面,所以清热须以大寒之剂大清气热。为了“达热出表”,使里热外透而解,故又宜予辛寒之剂。《伤寒论》之白虎汤为本证治疗的代表方剂,因其在方药组合上具有“清中兼透,透而不散”的作用特点,用于本证正切合里热蒸腾于外的病机态势,故为清代温病学家列为治疗气分证的主方。但须指出,气分证由于范围广泛,类型较多,具体病机不尽一致,所以清气法方药的具体用法及配伍亦同中有异。例如热伏气分,郁而不达之证,治疗上就非辛寒清热之剂所宜,而须投以苦寒清热之剂,方可收到清里热郁火之效。

(3)营分证治法:营分证可由气分证传变而来,热在气分不能及时清解,每易内传入营,也可为里热内伏发于营分所致,则属于伏气温病之类。营为血中之气,内通于心,运行脉中,且流行全身,以发挥其营养脏腑器官的作用。一旦热邪入营,不仅营阴受损而且扰乱心神,窜及血络,所以在治疗上以清热为大法,但在方药组合上则着重凉营养阴,适当佐以既能清热又具轻透作用的药物,以使入营之邪能透出气分而解。因为在病机层次上营分证浅于血分证,故邪热入营而未出现广泛动血者,就有可能透出气分而解,叶天士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其意义即在于此。吴鞠通所创制的清营汤功能凉营养阴,清心泄热,并具有“凉中有透,清中有滋”的作用,完全切合营分证的病机特点和“透热转气”之旨,故一直作为营分证的治疗主方。

(4)血分证治法:“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叶氏提出的这一治则,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温病邪入血分病势深重,血热炽盛,不仅营血耗损,扰乱心神,而且伤络动血,造成广泛出血,进而导致热瘀相搏,甚或内闭外脱的严重病变。“凉血散血”即针对这一病机而设,其作用主要在于凉血解毒、活血化瘀。血热得清,瘀血得散则可收止血防脱之效,犀角地黄汤为本证治疗的代表方剂。特别应强调的是,对于血分有热而出血之病证,其治法并不着眼于止血,而应重视“散血”法的运用。这一方面是因为治疗血热所用的药物,性质多寒凝,用之不当,有留瘀之弊,而配合散血之品就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另一方面是在血热亢盛之时,由于血热动血、邪热煎熬等原因,每伴有瘀血产生,形成“热瘀”,此时配合散血之品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治则,对于各种血热及瘀热之证的治疗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卫气营血作为温病辨证的理论原则,其意义主要是通过证候表现探求内在病机变化,进而在分析病机的基础上区别证候类型,并从证候表现和病机变化的联系上推断其轻重传变,最终为确定治疗、预测转归提供依据。这个过程就是辨证施治的过程。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