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十四节 猪大肠杆菌病
    来源:辈宠网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肠杆菌科埃希菌属致病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因致病性的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不同和猪的生长期易感性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一般根据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将猪大肠杆菌病分为生后7日内发生的仔猪黄痢、2~4周内发生的仔猪白痢和6~15周发生的猪水肿病。

仔猪黄痢

(Yellow scour of newborn piglets)

仔猪黄痢,又称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仔猪黄痢以排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本病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一周以内发病,以1~3日龄最为多见。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0%以上,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2)本病传染源为带菌的母猪和病仔猪排的粪便。一般为消化道感染,少数为产道感染。

(3)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与环境卫生关系密切。

【临床诊断】

(1)仔猪出生后12小时,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很快死亡。其他仔猪相继发病、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状,含凝乳块甚至血液,头颈部、腹部皮下有水肿现象。肠炎症状主要集中于十二指肠,呈卡他性肠炎。

(2)病程稍长,仔猪精神高度沉郁,不吃奶,脱水,眼球下陷,昏迷而死。

【剖检】

(1)主要是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表现为肠黏膜肿胀、充血或出血,肠壁变薄、松弛。肠系膜淋巴肿大。心、肝、肾有变性,严重者有出血点。

(2)胃黏膜有红肿,胃内容物有白色凝乳团。

(3)心、肝、肾有变性,严重者有出血点,尤其是肾脏表面有针尖大、锋芒状出血点。

【实验室诊断】

(1)细菌的分离培养:取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培养。

(2)生化试验:挑取麦康凯培养基上的红色菌落,作溶血试验和生化试验。用抗O血清及抗OK血清鉴定其抗原结构。

二、防治要点

【预防】

(1)猪场要自繁自养,不引进病猪,必要引种时要进行隔离检疫。

(2)猪场要定期搞好消毒,尤其是产房、产床、地面要彻底清扫消毒。临产母猪进产房前也要彻底清洗猪体表面的污垢,尤其是胸腹下的乳房部位及臀部、会阴部,然后再用0.1%高锰酸钾水洗擦消毒。另外,在母猪临产前或接产同时先人工挤掉少许初乳。

(3)加强妊娠母猪饲养管理,产前、产后的饲料营养一定要全面、稳定。

(4)做好主动免疫工作,妊娠母猪产前40天和产前14天,分别于耳后肌肉注射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三价苗,每次5毫升。新生仔猪通过吮吸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可选用大肠杆菌K88、K8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和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MM-3工程菌苗等,按说明书进行免疫。

(5)母猪产前3~5天或产后2天喂土霉素,每头每次15克日服2次。仔猪每千克体重喂0.2克,日服2次,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6)做好仔猪卫生保健工作,3天补铁,7天补硒和各种疫苗免疫接种,提高仔猪抗病能力,以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7)加强产房内环境治理,冬天要保暖防寒,夏天防暑降温,长年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温度常年保持在22℃左右。

【治疗】治疗本病,应全窝给药。有条件的猪场,投药前可以分离病原菌,作药敏试验。氯霉素,肌肉注射1毫升,每日2次,连续2天;土霉素,口服50~500毫克,每日3次。连续3天;磺胺脒,口服250毫克,每日3次,连续3天。生物制剂调痢生(8501活菌制剂),治疗仔猪黄、白痢病也有一定效果,按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剂量口服,每天1次,连服2天。注意在投喂生物制剂时,严禁服用其他抗生素。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仔猪黄痢主要表现为粪便呈黄色浆状,与此症状类似的猪病有仔猪白痢、仔猪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伪狂犬病等。

(1)仔猪白痢:相似之处,有传染性,病原菌是大肠杆菌。剖检胃有充血、出血,有凝乳块,肠壁变薄等。不同之处,本病一般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6~12日龄为最常见,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有特异腥臭味,死亡率低。剖检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前段,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性肿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肝混浊肿胀。

(2)仔猪红痢:相似之处,有传染性,出生后1~7日龄发病,拉稀,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等。不同之处,急性排红褐色含有坏死组织碎片粪便。剖检可见空肠内充满血色液体,病程稍长,坏死性变化为主要特征。浆膜可见土黄色或浅黄色坏死性肠段,黏膜呈黄色或灰色假膜,易剥离。用无菌采心血、肺、胸水、腹水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阳性、两端钝圆的单个或成双杆菌。

(3)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之处,有传染性,10日龄以内仔猪发病,腹泻,粪黄色,内含有凝乳块。剖检胃黏膜充血,小肠变薄等。不同之处,病初有短暂呕吐,剖检可见胃内容物鲜黄色,内混有大量凝乳块。抗生素和磺胺类药治疗无效。

(4)猪伪狂犬病:相似之处,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腹泻等临床症状。不同之处,猪伪狂犬病的病原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发病后有呕吐,同时表现出神经症状,如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等。同群或同场的怀孕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儿。剖检可见鼻出血性或化脓性炎症,胃底部大面积出血。

(5)仔猪副伤寒:相似之处,二者均有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腹泻等临床症状。不同之处,仔猪副伤寒的病原为沙门菌,多发生于2~4月龄的猪。粪便中混有血液、假膜。病变部位在大肠,表现为大肠壁增厚,黏膜有坏死,上面覆有假膜如麸皮样。胸前、腹下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亚急性型眼有脓性分泌物,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剖检可见肝脏有糠麸样、细小、灰黄色坏死点,脾肿大呈暗蓝色,坚硬如橡皮。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某猪场发病仔猪193头7日龄就陆续出现拉黄色稀便,肛门失禁,严重脱水。剖检病死猪见严重脱水,颈部、腹部皮下水肿,可视黏膜苍白,胃壁黏膜水肿,表面附有多量黏液,肠内有大量气体和黄色或灰白色内容物,以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仔猪黄痢的治疗用阿莫西林肌注,每头15毫克,每日2次,连用3天,同时按每头用白头翁2克,龙胆1克,共研末,加水调喂,每日3次,连用2天,控制住了疫情。

【分析】本病例是典型的仔猪黄痢。预防本病主要做好疫苗预防接种。母猪产前30天和15天各注射一次K88、K99基因工程菌苗1.5头份。母猪分娩后立即注射青霉素320万国际单位和链霉素200万单位,以防产后感染。

【案例二】某养猪场的一栋产房中,仔猪中排黄色浆状稀粪,粪中含凝乳小片,呼吸困难,迅速脱水、消瘦。剖检发现脾缘有突出表面的红色颗粒状小结节,肠道臌胀,有大量黄色内容物和气体,空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回肠黏膜出血;膀胱黏膜有小出血点。对发病的仔猪采用氯霉素2毫升加黄连素2毫升,混合后每头仔猪交巢穴注射2毫升,控制住了疫情。

【分析】本病例是猪瘟、仔猪黄痢和猪气喘病的混合感染,建立健全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猪病混合感染的关键。

仔猪白痢(Pig scour)

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特征为2~3周龄仔猪排灰白色、糊样粪便,有腥臭味,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巨大。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一般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10~20日龄最多,1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2)每窝发病头数差异很大,病程一般10天左右。

(3)本病的发生与菌群失调和母源抗体减少有关,并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4)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临床诊断】病猪突然腹泻,排浆状、糊状、灰白或黄白色粪便,具有腥臭味,少数病例的粪中夹杂血丝。病猪食欲不振,行动缓慢,发育停滞。病程2~3天,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

【剖检】尸体脱水,小肠壁薄,肠内有灰白色糊状粪便,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实验室诊断】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然后进行血清型鉴定。

二、防治要点

【预防】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干燥,经常消毒,加强饲养管理。

【治疗】治疗时要掌握药物剂量与疗程。首选药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氟派酸,每次每千克体重4毫克,内服,一日2~3次,连服4~5天;磺胺脒、次硝酸铋、含糖胃蛋白酶等量混合,7日龄仔猪每次0.3克,14日龄仔猪每次0.5克,21日龄仔猪每次0.7克,30日龄仔猪每次1克,每日2~3次,连服2~3天;黄连素片,每头0.5克,每日2次,连服3天。除常见抗生素外,还需配合使用收敛、止泻、助消化药物,如鞣酸蛋白、稀盐酸和维生素B、维生素C等。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仔猪白痢主要表现为突然腹泻,排浆状、糊状、灰白或黄白色粪便。与此症状类似的有仔猪红痢、仔猪黄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

(1)仔猪红痢:相似之处,有传染性,仔猪生后不久即发病,突然腹泻,粪便呈糊状、浆状等。不同之处,发病仔猪多为1~3日龄,7日龄以上很少发病,粪便红色。剖检可见空肠充满含血液体(白痢病变主要在胃及小肠前段灰白色液)。用新鲜带有血液和黏液的粪便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阳性、两端钝圆的单个或成双杆菌。

(2)仔猪黄痢(猪大肠杆菌病):相似之处,有传染性,仔猪生后不久突然腹泻。剖检可见胃肠内有凝乳块,病原体为大肠杆菌等。不同之处,发病以1~3日龄多见,粪便呈黄色,含有凝乳块,易失禁。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肠内充满黄色、黄白色稀薄内容物,有时有气泡。肠内容物或粪便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而且证实大多数菌株具有黏着素K抗原和能产生毒素。

(3)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之处,有传染性,体温稍高,仔猪(10日龄)腹泻,呈白色粪便。剖检可见胃内有凝乳块,肠壁变薄透明等。不同之处,病初有短暂呕吐,粪便水样,呈黄色、绿色、白色,恶臭或腥臭。架子猪、成年母猪也患病。整个小肠气性臌胀,胃内容物鲜黄色,混有大量凝乳块,10%有胃溃疡。用空肠、回肠刮取物或空肠、回肠冰冻切片,经处理后荧光显微检查,上皮细胞及沿着绒毛的胞浆膜上呈现荧光(阳性)。

(4)猪流行性腹泻:相似之处,有传染性,1周龄左右的仔猪腹泻,消瘦。剖检可见胃内有凝乳块,肠壁菲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等。不同之处,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剖检可见胃内有大量黄白色凝乳块,小肠膨满扩张,小肠系膜充血,肠绒毛长度变短。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某猪场饲养的23头20龄仔猪出现下痢,粪便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并具有特殊的腥臭味,有时可见吐奶。剖检无特异性病变,哺乳仔猪胃内含有凝乳块,胃黏膜潮红肿胀;肠内充气,有稀薄的食糜,黏膜稍见潮红,肠壁菲薄而透明,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肝肿大、胆囊胀大。用阿莫西林喂食母猪,发病仔猪口服烟酸诺氟沙星溶液,同时配合复方制菌磺进行肌肉注射。一周后发病仔猪基本痊愈,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分析】本病例是典型的仔猪白痢。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湿度大、气候多变的冬春季节发病最多。因此,对仔猪白痢应以预防为主。

猪水肿病(Edema disease of pigs)

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以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剖检时胃壁和肠系膜水肿为特征。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断奶仔猪常发本病,生长快、健壮的仔猪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

(2)带菌母猪和感染仔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消化道感染,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中并不广泛传播。

(3)气候骤变可诱发本病,以春秋两季多发,地方性流行,常局限于某地区、某猪场,发病率10%~30%。

【临床诊断】病猪皮肤发红,眼结膜高度充血。发病后期,病猪头部、颊部、眼睑等处皮肤肿胀,口流黏液;有的横卧,四肢划动,即处于濒死期。在猪群中的发病率为10%~35%,致死率高达80%~90%,病猪一般3天以内死亡。

【剖检】主要是水肿,可见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胃的黏膜层和肌层之间呈胶冻样水肿;结肠肠系膜及其淋巴结水肿,肠黏膜水肿。

【实验室诊断】从肠内容物和肠系膜淋巴结分离溶血性大肠杆菌,并鉴定其血清型,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动物试验。

二、防治要点

【预防】主要靠加强断奶前后的仔猪饲养管理工作。保证饲料稳定及营养全价,搞好环境治理,温度要保持相对恒定,通风良好、卫生条件好,水槽、料槽勤刷、勤消毒,粪尿及时清除,以减少一切不良应激刺激,防止本病发生。在饲料当中添加抗生素或乳酸制剂,如新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乳酸诺氟沙星等,使用剂量参照药物说明书。

【治疗】对病猪无可靠治疗方法,对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防止继发感染。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猪水肿病主要表现脸部、眼睑部,甚至整个头部水肿。与此症状类似的猪病,有营养不良性水肿、神经性疾病等。

(1)猪营养不良性水肿:相似之处,二者均有精神沉郁、体表水肿等临床症状。不同之处,猪营养不良性水肿多由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乳汁摄入量不够所导致,没有明显的年龄界限,不见神经症状。

(2)猪其他神经性疾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点是均表现出神经症状,不见水肿变化。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养猪户饲养的264头仔猪有67头发病,有的仔猪眼睑、颜面和头颈呈灰白色水肿,全身大部分部位水肿。病猪摇晃、转圈、痉挛,精神沉郁、懒散,四肢无力,运动障碍,卧地不起或瘫痪。有23头猪发烧。对病死仔猪进行剖检,典型变化是水肿,其中胃壁和肠膜水肿较为严重。采用隔离消毒、强心利尿、综合治疗的措施控制病情。

【分析】本病例是典型的猪水肿病,对仔猪发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病的仔猪喂给了较多的浓缩饲料;天气较凉的应激反应;未能清洁、干燥、消毒加以预防。

【案例二】某猪场的病猪表现食欲减退,皮肤发白,粪便干燥带有黏液,皮肤毛孔根下有像铁锈样的斑点。体温高达40.5~42℃,稽留热,随病情表现呼吸极度困难,呈腹式呼吸,四肢划动、叫声嘶哑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皮肤发白,贫血及黄疸,可视黏膜苍白。肛门和鼻孔覆有暗红色血液且凝固不良,在眼脸、头部、颈部等切开水肿部有清亮液体流出。皮下脂肪变性,内充气泡,积液凝固呈胶冻样,心冠脂肪有弥漫性出血点。膀胱黏膜充血、出血。肠道浆膜层有水肿表现,似晶亮液体附着,胃壁水肿,胃黏膜和肌层间有胶冻样水肿。对有水肿症状的病猪用恩诺沙星、磺胺-6-甲氧嘧啶钠,经过3天的治疗,病猪基本恢复正常,同群猪只未再发病。

【分析】本病例是猪附红细胞体病继发猪水肿病。本病例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圈舍和饲料的改变及应激等,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而引起猪群发病。防治本病关键在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