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气的概念
    来源:辈宠网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气。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生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东汉·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而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则认为气是由世界的精神本原派生出来的。南宋·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以理为宇宙本体,以气为构成万物材料的理本气末、理先气后说,认为:“天地之间,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文公全集·卷五十八》)“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二》)

《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中医学的气学理论在中医学术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气学理论之上的,也并不为过。

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探讨宇宙本原和万物生成问题的时候,也论述了人的起源问题。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地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气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周、秦以前称“天”或“天地”为自然,从《淮南子》始方有宇宙的观念,“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宇宙便是物质世界,便是自然界,宇宙观即世界观。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性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1. 气的哲学含义

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语)《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元气(即具有本原意义之气)敷布宇宙,统摄大地,天道以资始,地道以资生。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氤氲、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气有胜复作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阳的相互作用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的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这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气充塞于太虚之中,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成和变化乃至消亡,无不由于气的气化作用。所谓“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素问·五常政大论》)《内经》不仅在气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而且用阴阳学说阐明形气转化的根源。“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动而散则化气,阴静而凝则成形。阴阳动静的相互作用,是气化成形和形散为气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气至大无外,至细无内。大者,有形之物与太虚之气之间,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内部,都存在着形化为气和气化为形的气化作用。中医学的形气转化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中医学中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2.气的医学含义

中医学包括中兽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畜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畜之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畜之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畜之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畜之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畜之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在这些物质中,“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类经》)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气是构成人畜之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人畜的起源和本质,一般认为人畜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场所和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交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在这里,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有四季之分、寒暑之别。既有天之六气的影响,又有地之五行生克的作用。人畜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人畜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须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但是,人能应四时而知万物,有高度发展的意识和思维,又是万物中最宝贵的,所以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人和自然万物一样,也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因此,气也是构成人畜之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精是生命的基础。中兽医学在强调气是构成畜体的最基本物质,承认生命物质性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生命是由精气直接形成的。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相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气,成为畜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新的生命活动——“神”就开始了。“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这种“母基”、“父楯”的说法,简明而形象地说明了人的生命是由精气形成的,由胚胎而逐渐发育成形体。其具体过程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男女天癸既充,精气溢泻,月事以时下,男女相合,两精和畅,胎孕乃成。父母之精合而成形,由胚胎而形成躯体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五脏六腑。随着人身形体的形成,新的生命活动也就开始了,人的生命机能亦随之产生了,畜禽也然。

(2)气是维持畜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家畜的生命机能来源于家畜的形体,家畜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畜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气与味(味由气化生,味亦是气),即空气、水、食物经口鼻进入畜体后,经过一系列的气化过程转化为机体各部分的生命物质(五脏六腑之精气)和生命机能。畜体一方面依靠生命机能不断地摄取自然物质并使之转变为机体的组成部分,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发挥生命机能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鼻受天之气,口受地之味。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总之,畜体通过五脏六腑呼吸清气,受纳水谷,将其变为畜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气血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由经脉而运送至全身。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和水液则通过汗、尿、便而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就是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过程,既有有形物质向气的转化,如饮食经脾胃的腐熟运化而为水谷精微,化为营卫之气;又有气向有形物质的转化,如营气在心肺的作用下化而为血液。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包括了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

精神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中兽医学认为家畜的感觉、思维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所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灵枢·卫气》)“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感觉也是一种精神现象,形体感官和充盛的精气是产生视、听、嗅、味等感觉的物质基础。故曰:“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由精气而构成畜的形体,由形体而产生畜的生命机能——神。神是畜身形体的机能和功用。由此可见,五脏精气是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兽医学按气一形一神的逻辑结构,论述了物质与运动、机体与功能和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即形体物质与生命机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形神关系。

中兽医学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气具有永恒运动的属性,故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气到形,由形到气,即形气转化的循环往复的无穷过程。家畜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公母之精相合构成家畜的形体,精为生命物质——气的一种,“精乃气之子。”(《脾胃论·省言箴》)气化为精。“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实即气为身之本。身即形体,气化为形,形以气充,气为形体之本,形为生命之根。天地是大生化之宇,畜体为小生化之器。畜的生命赖形体而存在,若形体散解,则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故曰:“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素问·六微旨大论》)气始终处于形气转化的气化作用之中。畜体则是一个不断发生气化作用的机体,这种气化作用表现为畜的生命机能。生命机能来源于畜的形体,形体又赖天地自然的物质而生存,所以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种自然现象。中兽医学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畜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统称为神。就畜的机体与生命功能而言,神则是对畜体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的称谓。形与神俱,生命物质存在于机体之内,畜的机体则显露出生命功能。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也是生命物质的产物,也是气的气化作用的表现。如是神根于形,形根于气,即机能源于形体,形体源于生命物质——气。中兽医学从形神关系方面进一步论证了气是畜体生命的本原的基本观点。

畜是自然界的产物,禀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之法而成。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内化于畜体,构成了畜体生理之气。生理之气是维持畜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是畜体生命的活动规律。畜与天地相应,畜体与自然界不仅共同受阴阳五行之气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也是相通应的。天地之气有阴阳之分,畜体之气亦有阴阳之分,故曰畜生有形,不离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综上所述,气是真实存在而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负载着生命现象。畜生所赖,唯气而已。“唯气以形成,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所以说,气是构成畜体和维持畜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诚然,中兽医学在论述畜体的生命活动时,气这个概念常常同时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两种含义,但并不是认为除物质性的气之外,还存在一种非物质的纯功能之气。因为气是极为微细的物质,其形态之小,目力难以视及,至多能觉察其混沌的云雾状态(如水汽等)。只有通过它的运动,才能表现出气的存在,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畜体任何生理功能都必须以一定方式存在的物质作基础,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结构。畜体生命物质的气是通过畜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畜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生命物质的气的功能表现。由于中兽医学把畜体当作一个运动着的行为过程来把握,主要是从功能方面来揭示脏腑经络的本质,主要是通过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来感知生命物质的存在,因此,中兽医学中的气不仅有生命物质含义,而且常常有功能的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兽医学的气可以既表物质又表功能。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气为动静之主”(《医学六要》)。结构是基础,功能是表现。因此,在中兽医学中,气是物质与运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其基本含义,在宇宙,则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在畜体,则为构成畜体和维持畜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兽医学从哲学高度回答天地万物的本原时,则精、精气与气同义。从中兽医学科学角度探讨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时,则精、精气与气虽有联系,同为构成畜体和维持畜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其含义不尽相同。气与精、精气相比较而言,气是无形可征的(指气以散的运动形式存在时),肉眼所不能见的极微小的物质颗粒,言气必影于物,只有通过生命运动现象、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才能把握气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而精、精气则是有形的多呈液态,肉眼可及的极微细的精微物质,也可以认为,精、精气是气以聚而成形,以运动形式存在的一种形态。气属阳,主动,贵运行有序而不乱;精、精气属阴,主静,贵宁谧秘藏而不妄泄。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