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场建设中的生物安全措施 1.场址 场址是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中最重要的要素。场址一旦确定,由于成本等因素一般很难改变,直接决定猪场是否能够长期健康发展。
目前,严重危害猪群的病原大部分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因此,猪场的选址应地势高燥、向阳、通风、有一定坡度,最好具有天然屏障保护;应选择在全年大部分时间为上风向处,同时能保证常年有清洁水源;远离主要交通要道、生活居民区、厂区、集贸市场或畜禽养殖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至少1.5千米,最好是3千米以上。场址所在区域猪群密度和场址周围猪群密度尽可能低,尽可能远离其他猪群。与牛、羊、猫、犬等动物养殖场距离100~1 000米。生产区、生活区和管理区应严格分开,缓冲隔离带至少200米。根据所要控制的目标病原的不同,具体的距离要求会有所变化。应选择土质坚实、渗水性强、未被病原体污染的沙质土壤为好。要避免在可能滑坡、断层、新填或杂填土上建设。周围要建一定的鱼塘、水塘或果林,以利于污水的处理。禁止在旅游区、畜禽疫病区和污染严重地区建场。
2.猪舍 猪舍应远离公路。由于场内各阶段猪群的健康等级存在差别,健康等级较高的猪舍尽可能建在地势较高的上风口,各阶段猪舍由上风向到下风向依次安排为:配种舍→妊娠母猪舍→产房→带仔母猪舍→保育舍→育成舍→育肥舍→出猪台,并实行隔离饲养。隔离舍尽可能远离基础母猪群,距离不低于100米。同时猪舍还要建设防寒保温设施、通风换气设施、光照设施、给排水设施等,各阶段污水排放系统独立运行,设施的安装必须符合生物安全防范规程的需要。
3.空气 在密集养猪区域的种猪场如果无法支付重建费用,可投资配备高效率空气过滤网,以便降低气雾传播疾病的风险。
4.饮水 使用居民饮用自来水或本场自备深井水;定期添加次氯酸钠消毒净化饮水;饮水水质每年检测两次,主要监测大肠杆菌数。
5.出猪台 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中,出猪台设施是仅次于场址的重要生物安全设施,也是直接与外界接触交叉的敏感区域,因此,建造出猪台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1)划分明确的出猪台净区和污区,猪只只能按照净区→污区单向流动,生产区工作人员禁止进入污区。
(2)出猪台的设计应保证冲洗出猪台的污水不能回流到出猪台。
(3)保证出猪台每次使用后能够及时彻底冲洗消毒。
6.防鸟、灭鼠和绿化 建造防鸟网和防鼠措施,搞好场区绿化。下大力气处理苍蝇和老鼠。如在饲料中加入灭蝇添加剂,定期灭蝇,及时处理新鲜粪便和脏水防止蚊蝇滋生。对病死猪、垃圾必须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绿化苗木的栽植能吸收有害气体,有效控制和净化猪场空气,同时经济类作物的种植(如胡萝卜、甜菜)不但能利用养猪场废水及粪便,同时也能提供多汁饲料。干净的环境能够减少蚊蝇的滋生,切断疾病的传染途径。
对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进行植树种草(包括蔬菜、花草、灌木等)绿化环境,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要求猪场内的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每栋猪舍之间都要栽种速生、高大的落叶树(如水杉、白杨树等),场区内的空闲地都要遍种蔬菜、花草和灌木。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在场区外围种植5~10米宽的防风林。
猪舍若能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带来的好处是: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场内的风速降低70%~80%,炎热的夏季能使气温下降10%~20%,还可将场内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减少25%,臭气减少50%,尘埃减少30%~50%,空气中的细菌数减少20%~80%。
这样一个绿化美好的环境,不仅能使长期在猪场工作的人员感到心旷神怡,也能使关在笼舍内的猪感受到回归自然。
7.实行全进全出、批量生产 做到同日龄范围内的猪只全进全出。只要不重新引进猪只,在一定时间内出完,也算全出。全进全出并不强调一场一地的大规模全进全出,强调的是一栏或一舍的全进全出(养殖户很多时候由于饲养规模和资金的周转而做不到全进全出)。
8.采取生活区和生产区完全分开、多点式生产布局 有的两地生产,配种、怀孕、分娩和哺乳在一地,保育、生长和育成在另一地;有的三地生产,配种、怀孕、分娩和哺乳在一地,然后集中在一起保育,生长及育成又在另一地。现最流行的是三地生产模式,各地相隔几千米至几十千米。但须交通发达,运猪车辆配有饮水及哺料设备,则猪的移动对猪只影响不大,不会产生大的应激反应。
上述因素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同时猪场场址的生物安全风险是随着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场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根据拟建猪场健康等级,量化评估场址是否符合健康要求以及定期量化评估已建猪场场址生物安全风险的变化对猪群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种猪引入的生物安全措施
种猪更新是规模化猪场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不同种源提供场健康状态不同,疾病状况亦千差万别,引进的不同后备种猪可能会造成场内疾病的流行和暴发。因此,种源的单一化管理是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
1.采用封闭的种猪群 普通商品场可以考虑回交方式生产本场所需的终端母本,实现自繁自养。为了改良种猪的遗传特质,尽可能引入精液而非种猪。种猪(精液)供应方和接受方的兽医应共同探讨猪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化验规范,采用最先进的化验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引入的风险。
2.迫不得已要引入种猪时,必须限制种猪的数量,最好是无特定病原(SPF)猪 种源提供场的健康等级必须高于引种场(理想状态是首批种猪提供场),引种前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等手段确定本场引种的最佳时机和了解种源提供场的基本健康状况,并依据健康匹配原则确定是否适合引种;禁止从不明健康状态场和健康等级低于本场的种源提供场引种;引进种猪时要进行仔细的挑选、观察和化验,即使是单一种源(包括本场自留后备母猪)混入基础母猪群前仍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隔离、适应和驯化。
选种前必须做好疾病检测,严格检疫,确认无任何疫病,特别是对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重要的传染性疾病检测。引入猪场前再次检测,通过放置隔离区进行隔离观察,合格后方可入场。
隔离设施应安置在猪场区之外。无论如何都要为隔离区安排专门的饲养人员。隔离区的饲养人员必须淋浴、更换干净的外套和靴子才能进入主场区。
新引进的后备种猪由于经过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其健康状况可能发生变化并影响本场猪群的健康状况,因此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隔离适应措施处理后混群,最大限度地减少引种带来疾病的风险。隔离期长短应根据目标病原已知的最长排毒期来确定,想要控制的目标病原不同,隔离期长短的要求也会有变化。根据控制病原的不同,一般在隔离舍饲养2个月,最长可能需隔离5个月。
隔离后经检疫合格,每栏猪再混入一头本场的猪,进行本土驯化,使外来猪适应本场的微生物群体和生活环境,并做好气喘病免疫接种等工作。
3.正确使用遗传物质和生物制品 禁止使用不明健康状况的遗传物质和生物制品如精液、冻精、胚胎和组织活疫苗、生化肽类疫苗等。
(三)人员的生物安全措施
包括本场工作管理人员和外界来访者,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使用栅栏或建筑材料建立明确的围墙和大门,且围墙、大门的高度和栅栏的间隙能够阻止猪场以外的人员、动物和车辆进入猪场内;大门随时关闭上锁;在围墙和大门的明显位置悬挂或张贴“禁止入内”警示标志。
(2)由于每天出入猪场的人员和物品频繁,因此有必要对进出猪场或生产区的人员和物品实行淋浴、消毒和登记制度,以便对出入猪场的人员和物品进行监督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防止可能的病原进入场内,强制人员出入登记。
(3)限制人员进入猪场,未经猪场管理者和兽医的许可,任何人员不准擅自进入场区,只允许必要的人员进入猪场,杜绝外来人员的参观。
(4)特定的来访人员必须洗手、消毒、换鞋、穿干净的外套,以降低人员传播病原的机会,但来访前接触过其他家畜(包括员工自养的家畜)或环境的人,必须淋浴并除去身上的可见污染物之后方可入场。
(5)淋浴间建造在生活区与生产区交界处,划分明确的污区和净区,淋浴前所有衣物、鞋帽和私人物品在污区保管,裸体充分淋浴,香波洗发后进入净区穿上生产区专用内外衣物鞋帽进入生产区;同样,出生产区前必须在淋浴间净区脱去所有生产区专用内外衣鞋帽,充分淋浴后在淋浴间污区穿上个人衣物进入生活区;生产区专用内外鞋帽必须在生产区清洗消毒后在生产区保管;除非得到兽医许可并经过严格消毒,任何私人物品(包括手机、项链、MP3、MP4、相机等)不准进入生产区。
(6)任何人员进生产区前必须在场外隔离24~48小时和生活区隔离48小时,隔离时间未到,禁止进入生产区。如果猪场没有淋浴措施,增加24小时隔离时间。
(7)本场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不准在其他有猪区域居住,进场前至少1周未接触其他猪只。
(8)本场内各猪舍的饲养员禁止互相往来;技术人员进入不同猪舍要更换衣物,严格消毒。加强卫生消毒,是防控交叉感染的关键。
(9)猪场生活区入口处和生产区入口处(淋浴间入口处)以及猪舍门口设置脚浴消毒盆(池),用于脚底消毒。
(10)为了降低人员频繁进出带来的疾病风险,规定所有猪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连续居住在场区内一段时间(30天),实行集中休假制度。
(11)禁止本场工作人员与其他猪场人员共同居住,或在其他猪场兼职。
(四)车辆的生物安全措施
车辆是出入猪场最频繁的工具,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是生物安全体系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1)只允许干净车辆进入。出入生产场所的运输车辆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冬天气温较低时,可以考虑使用辅助电加热冲洗消毒器械增强冲洗消毒效果,否则不允许进入场区。
(2)设置围墙和大门,阻止外来车辆进入猪场。外来车辆除非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
(3)来访车辆及运猪车的停车场距离猪舍至少300米。在场区外临近的位置安排设立场外车辆清洗消毒点、车辆停泊区和专用车库。
(4)料仓应安置在场区内挨着围墙的地方,这样料车不必进入围墙就可以卸料。如果采用非散装颗粒饲料的运输,车辆必须进场时,注意车辆装料之前与进入场区的消毒,司机进入场区后不能下车。或必须经过消毒后,才可下车。
(5)销售过程中猪的转运车辆携带病原是猪场控制外来疾病中风险最大,也是最为头疼的地方。如果车辆的表面或轮胎上粘有粪便,就可能传播疾病。有证据显示,车辆可传播放线杆菌胸膜肺炎、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等疾病。如果雇用的车辆装过其他场的猪或其他动物,不安全因素就更大。
1)用本场车辆或赶猪通道将猪运到场区围墙内的装猪区,猪只在这里可转到围墙外,外来车辆不必进入场区即可装猪。
2)从外面雇来的车辆,在进场前必须彻底充分地清洗消毒,通过猪场规定的卫生检查后方可进入待装点。
3)司机或生猪购买者及押运人员不能进入猪场帮助抓猪。
4)所有参与装猪人员,特别是接触了外面运猪车的人员,必须按外来人员进场规则管理,绝对不允许不消毒换衣、换鞋进场。
5)赶出来的猪不能返回猪场。
6)运猪车辆车厢底部要求密闭性高,防止运输过程中粪、尿洒落地面。
(6)淘汰死亡猪的运输只能用本场车辆运至指定地点(离场300米以上)后方可让其他车辆运走,本场运输设备返回猪场时必须进行有效地清洁与消毒。
(7)生产区内的运输工具要做到及时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能将场内的运输工具拿到场外使用。
(8)生产区用于转运猪或运送饲料的车辆,要做到专车专用,禁止混用和离开生产区。
(9)车辆每次使用完毕和使用前均需要彻底地清洗消毒,并停放在专用车库干燥(冬天寒冷时,可以考虑加温加速干燥);必须经过一定的隔离时间后才能再次使用,隔离时间为1~4天。
(五)非生命媒介的生物安全措施
包括猪场使用的设备、物资、包装、药品和食品。
(1)尽可能采用一次性的器具。
(2)任何进入猪场的设备和物资必须是崭新的,在相关管理人员的监督下,进场前去除所有包装,经过严格的熏蒸消毒后进入生产区。
(3)禁止任何可能受到猪源污染或接触过猪只的设备和物资入场。
(4)禁止场内人员食用牛、羊肉(包括牛、羊肉加工制品)及非本场的猪肉(包括猪肉制品),禁止含有上述肉品的食品制品(包括含有猪、牛、羊制品的方便面和罐头食品)入场;场外隔离期间禁止食用上述食品。
(5)尽可能减少或杜绝不同猪场共用器具的情况。特别注意的是一些贵重精密设备,在不同猪场使用时由于不便消毒造成传播。另外,检验设备、采样设备在不同猪场共用时传播疾病也不少见。
(6)进入养猪区的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在场外与场内的交界处,生活区与生产区交界处设立两处消毒间,分别用于进入生活区和生产区物品的熏蒸消毒;选择消毒剂时应根据消毒剂对目标病原的效果。应按标签说明使用消毒剂。应保证达到标签上注明的接触时间。
(7)未经兽医许可,禁止使用任何垫料;生产区使用的任何垫料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充分地熏蒸消毒。使用后运至无害化处理区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方可运出场区。
(六)有害生物的生物安全措施
包括其他畜禽动物和家养宠物、野生动物、鸟类、苍蝇、蚊虫和啮齿类动物。
(1)禁止其他野生动物、畜禽进入场区,禁止饲养宠物和其他畜禽,限制猪场内生活区及饲养区的动物种类。
(2)采用的围墙或栅栏、捕鼠器有效阻挡其他动物进入场内接触猪只。
(3)饲料库、圈舍和赶猪道门窗应设防鸟网,且网的缝隙能够阻挡鸟类、蛇类和大的蚊虫进入,避免鸟与其他野生动物接触到猪与饲料。
(4)场内常年实施灭鼠和捕杀蚊虫、苍蝇措施。
(5)猪场内散落的饲料要及时清理,避免引诱其他动物进入场内。
(6)动物尸体要合理存放、迅速处置,尽量降低对食腐动物的吸引。
(7)养成良好的卫生(清除垃圾、撒落饲料、陈旧存水等)及场地维护(剪草、用石头做围墙)的习惯,降低猪场对啮齿类、鸟类和昆虫的吸引。
(8)通过化学杀虫剂、诱饵、捕鼠器以及其他专业的工具,控制和杀灭有害动物的进入。
(七)饲料的生物安全措施
饲料是与猪群接触最频繁的物质,统计数据表明,猪群80%以上肠道健康问题与饲料有关。因此,控制饲料及其原料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物安全风险,可以明显降低猪群健康问题的发生概率。为确保饲料的生物安全,须采取以下措施。
(1)确保采用全价饲料以及饲料原料不被病原污染。
(2)饲料中禁止添加除鱼类加工品以外任何动物源性原料(包括骨粉、肉骨粉、血粉、血浆蛋白粉和奶源性制品)。
(3)运输饲料的车辆做到专车专用,禁止运输猪只或其他可能遭受动物污染的物品。
(4)饲料车不能进入生产区,饲料袋禁止进入生产区和圈舍。
(5)为了加强饲料及其原料、加工运输过程的控制,猪场主管兽医或其他技术人员每半年对提供饲料的厂家进行生物安全评估。
(八)生产区内污区和净区交界处的生物安全措施
(1)从生产区污区进入净区,更换净区衣服鞋帽(或更换胶鞋)或脚底经过交界处用3%~5%氢氧化钠溶液脚浴,反之亦然。
(2)净区物品和生产工具的清洗消毒均在净区中进行,禁止进入污区。
(3)污区物品须经充分消毒后才能进入净区。
(4)各阶段生产工具和物品专舍专用,禁止混用。
(九)死猪生物安全措施
(1)死猪处理方法必须遵守法律规定。
(2)禁止出售任何原因死亡的猪只。
(3)禁止食用任何原因死亡的猪只。
(4)可以接受的死猪处理方法有坑埋、深埋和焚烧,建议使用处理最彻底的焚烧方式处理死猪。
(5)死猪的处理只能在生产区特定区域进行,禁止死猪出生产区。
(十)粪便和污水生物安全措施
(1)粪便处理方法,必须遵守法律规定。
(2)粪便处理设施可以建在猪场围墙内且远离圈舍,禁止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接运往场外。
(3)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如堆肥熟化、暴晒)后可以运到其他区域作为肥料,禁止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4)禁止使用猪场粪便污水饮养其他动物。
(5)粪便处理设施和车辆专用,不能与其他猪场共用。
(十一)科学饲养管理中的生物安全措施
做好猪群的饲养与管理,提高猪群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适时适度使用药物保健,学会与一些地方性病原和平共处,保持猪群的适度健康,是控制猪病泛滥的正确策略。
1.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根据猪场猪群的实际抗体效价(规模化的养殖场一般都会有抗体检测设施,而没有设施的猪场可以抽血到动物防疫检疫部门或者相关科研机构进行检测),结合本场流行病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如果场址附近猪群的密度较大,为了降低附近猪群对本场猪群健康的影响,可以对场址周围2千米范围内的猪针对特定疾病实施疫苗免疫,疫苗与免疫程序与本场相同。本场使用的生物制品或自制血液制品禁止外流到其他猪场;废弃或未使用完的生物制品必须经过焚烧等无害化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2.加药早期断奶和早期隔离断奶 加药早期断奶是将母猪和肉猪的免疫和给药结合起来,进行早期断奶,并按日龄进行隔离饲养。根据猪群健康情况制订免疫和加药计划。一般母猪进行本地病毒性疫病的免疫接种,仔猪加药。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来源混养的猪只,以建立最少疾病猪群。早期隔离断奶是在仔猪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病原菌群增殖较弱时,将仔猪饲养在尽可能少病原菌的环境中(隔离),在各类猪群间建立防病屏障,防止猪群内部疾病之间的传播。仔猪一般15天断奶,最早为12天。它是产房管理的一种方法,如果没有抗体检测设施的话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
早期隔离断奶的优点:①仔猪尽早地与母猪所带的病原隔离,有利于控制疾病;②保育期、育肥期生长更快,上市时间缩短;③缩短母猪的非生产期,增加胎数;④猪健康水平高,提高了胴体的价值。
早期隔离断奶的缺点:①健康猪更易感,容易暴发新的疫病;②有的老疫病可能更加严重,如猪链球菌病、心包炎、胸膜肺炎等;③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如窝仔猪数可能下降,延长断奶发情间隔等。
3.疾病暴发时的控制措施 停止所有猪只运输,限制车辆和人员流动;通过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快速作出疾病诊断;猪群疾病的临床处理和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调查与评估包括发病原因、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以及对周围猪场的影响,重新审视现存的生物安全体系存在的隐患与疾病暴发的关系。
畜牧生产者对生物安全体系观念的深刻领会和自觉运用,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发展,确保猪场的生物安全,以使猪场可持续发展,这必将给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总之,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猪场系统各环节的紧密衔接与配合,同时,建立生物安全体系自我监督与第三方兽医监督相结合的反馈机制,是促进生物安全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的重要保证。人是管理猪场的主体,持续的培训强化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是规模化猪场能够长期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