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肉鸡生产的现状
(1)鸡肉在肉类生产中的比重依然偏低:我国是世界禽肉的生产大国。2008年我国禽肉产量1 534万吨,占世界产量的17%,居世界第二位;人均禽肉占有量从1985年的1.51千克增加到2008年的11.6千克,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禽肉虽然已经成为我国肉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居民平均生活水平还不高,消费者的肉类消费习惯还偏重猪肉,这些使我国的人均鸡肉消费水平还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2006年,鸡肉、猪肉产量分别占总肉类产量的26%和38.5%。同年,中国的鸡肉消费量仅占肉类消费总量的13.04%,而猪肉消费量则占64.55%。以目前世界主要地区来说,美国人均年鸡肉消费量44.3千克,澳大利亚人均年鸡肉消费量35.4千克,沙特人均年消费量38.7千克,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人均年消费量也达到34.3千克,这些都远远高于我国人均年消费量8千克的水平。
(2)肉鸡业集团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肉鸡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中集约化程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肉鸡生产是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快速崛起。2004年中国肉类企业50强中,鸡肉企业占33%。2005~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中,肉类产品24个,其中禽肉产品12个,占肉类产品的50%。2006年公布的17家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免检企业中,肉鸡类企业10家,占到58.82%。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鸡业的集团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仍有待提高。美国最大的肉鸡生产企业年屠宰肉鸡超过20亿只,而我国最大的肉鸡生产企业年屠宰肉鸡仅1亿只,美国前10位的肉鸡生产企业生产了全国72.3%的鸡肉,而我国此项数据仅为12%,差距还非常明显。
目前,我国现代肉鸡产业中,已经建立了很多大规模的大型一条龙企业,但大部分是鸡舍简陋且设备简易的中、小型饲养户,肉鸡产业主要的经营模式为“公司+农户”。无论是大规模的一条龙企业还是中、小型的饲养散户,鸡舍条件普遍很差,主要表现在: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忽视了对鸡舍建筑的投资,造成鸡舍密闭性差、漏风、漏雨;鸡舍墙体隔热和保温效果不好,耗电费能,运行成本高。多年来,大家一方面抱怨我国养鸡条件差,鸡越来越难养,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搞所谓的“低成本”扩张,忽视养鸡硬件条件的建设,使我国肉鸡产业长期处于“低成本扩张→鸡舍条件差→鸡容易得病→生产性能低→产量不够→再低成本扩张”的恶性循环。
(3)黄羽肉鸡产业占半壁江山:黄羽肉鸡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肉鸡产业,由于我国具有丰富的黄羽肉鸡品种资源,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消费习惯,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点突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的产业模式。相对于快大型白羽肉鸡,黄羽肉鸡一向深受我国市场欢迎。黄羽肉鸡的发展最初是面向广东、广西,特别是面向港澳台地区展开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膳食结构的改善,黄羽肉鸡的需求不断增加,主要消费方式从高档餐饮业逐步向家庭消费转变。近年来白羽肉鸡业发展速度出现放缓迹象,黄羽肉鸡和淘汰蛋鸡已经占据了肉鸡市场的半壁江山,并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全国肉鸡饲养量约为60亿只,黄羽肉鸡饲养量已经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大部分(约20亿只)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其他地区约有5亿只,再加上淘汰蛋鸡和一部分企业繁殖的肉杂鸡,已经超过了白羽肉鸡的饲养总量。中国年产各类黄羽肉鸡约40亿只,产肉量约为360万吨,约占2006年全国禽肉产量的24%,占肉类总产量的4.5%。
我国生产的优质肉鸡因其肉味鲜美、香气浓郁、肉质细嫩、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竞争力。在法国市场上,快大白羽鸡2美元/千克,优质的标签鸡3.5~4美元/千克,高出快大鸡近两倍。我国出口日本市场的快大鸡,近年的出口价一般在1 700~1 800美元/吨,而优质肉鸡则高达5 000美元/吨,是快大鸡的2~3倍,并且国外对优质肉鸡的研究较少,只有法国的标签鸡和日本的地方鸡作为优质肉鸡已有多年的生产历史。因此中国优质肉鸡生产,只要按照国际惯例,发挥自身的优势,就一定大有作为。
(4)肉鸡的良种成为制约肉鸡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因素:近年来,我国的快大型肉鸡优良品种主要依赖进口,良种洋种化严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培育滞后。许多的地方优良品种和基因资源,因未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而消失或濒临灭绝。我国的优质肉鸡虽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品种,但上市的优质肉鸡1/3以上并非由通过正式审定的配套系生产而来,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和生产性能良莠不齐,鸡肉品质低下;同时,由此形成的市场恶性竞争,直接导致养殖户经济效益下降。
目前,家禽的良种已成为制约家禽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因素。受我国巨大家禽消费市场的吸引,国际上各主要家禽育种公司在未来仍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家禽育种产业形成巨大冲击和压力。
(5)肉鸡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发达国家早已注意到人们所食用的动物性食品会因药物残留和遭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等原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最终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尤其肉鸡因发病率较高和用药次数频繁,鸡肉极易发生药物残留和污染。因此,无公害生态畜牧业应运而生。在发达国家,在“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健康食品”、“无污染食品”等这些显示食品具有高卫生质量的同义词被充分理解和运用的同时,人们早已开始通过人为的控制进行无公害生态食品的生产。我国众多消费者对有关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所涉及的药物残留问题认识还很模糊,仅仅知道所谓“放心肉”只是非注水肉或未变质肉以及非病畜禽肉而已,而对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及其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动物医学知识了解甚少或全然不知。国内消费者的宽容,不利于我国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养。还有些消费者盲目地认为鸡肉中有过多的药物残留和激素,拒绝消费鸡肉,这也影响了肉鸡产业的发展。
2.发展趋势
(1)推广标准化养殖,改善鸡舍条件,推动肉鸡业产业升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养殖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肉鸡业的发展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向现代化、规模化的目标迈进。加大设备投入,提高鸡场、鸡舍建设水平,实现环境控制自动化,改善环境质量,完善生物安全体系。欧美养鸡特别重视对鸡舍建筑的一次性投资,保证鸡舍的环境条件,减少饲养过程中的能量浪费,降低运行成本。无论是大型现代化鸡场还是家庭农场,鸡舍的密封、隔热、保温都做得相当好。与北京处在相同纬度的欧美地区,鸡舍无供暖设备(或仅仅配备补充热源),无湿帘降温,舍内环境条件仍然很好。因此当前应该把改善鸡舍条件提到议事日程,通过对现有鸡舍的改造,不断改善鸡舍隔热、保温效果,为肉鸡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避免条件性(温度、湿度)致病菌感染,保证鸡群健康。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改善我国养鸡的大环境,推动我国肉鸡业的结构优化和总体素质提高。
(2)加快肉鸡业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我国肉鸡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欧美的10%。我国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劳动力价格优势越来越小,依靠设备自动化养鸡必定成为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在整个肉鸡产业中,应大力推广“人管理设备,设备养鸡,鸡养人”的先进理念,即“人→设备→鸡”。
肉鸡产业自动化,首先要实现鸡舍环境控制的自动化,使养鸡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创造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良好的饲养环境有利于增加饲养密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能减少鸡只应激,大大降低发病的概率,充分发挥遗传潜能,提高生产性能。无论是饲养种鸡还是商品肉鸡,鸡舍内都应安装环境控制系统,使其与鸡舍的供暖系统、水帘降温系统、光照系统、风门等相连接,根据鸡舍的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参数的变化,实现鸡舍横向通风、混合通风和纵向通风的自动转换,实现鸡舍供暖和降温系统的自动开启和关闭。鸡舍环境控制系统通过互联网平台,使管理者随时都可掌握和调整鸡舍环境参数,如鸡舍温度、湿度、风速和通风量等,此外其报警系统应具备高温、低温、停电报警功能,并与管理者的手机直接连接,可大大增加生产的安全性。
我国肉鸡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饲养自动化有了一定的基础,规模化鸡场基本上都能实现喂料、供水和光照控制的自动或半自动化。未来肉鸡产业自动化进一步发展,会在种鸡方面优先考虑使用自动产蛋箱,实现种蛋的自动收集。商品肉鸡的发展方向,将会是规模化、专业化和高度自动化的大型肉鸡企业或家庭农场逐渐取代设备简陋的散户,实现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3)重视商品肉鸡生产,提高肉鸡生产性能:整个肉鸡产业链上,商品肉鸡饲养是现代肉鸡生产体系的主体和基石,所创造的产值最大。肉鸡育种所取得的进展,通过曾祖代、祖代、父母代传递到上百万倍数目的子代肉鸡上得以体现。商品肉鸡的性能反映着整个肉鸡生产体系的效率。我国肉鸡产业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商品肉鸡生产性能上。
长期以来,我国肉鸡产业只重视种鸡的饲养管理而忽视商品肉鸡的生产性能,具体表现在:在品种选择上,一套父母代能生产多少商品雏成为品种选择的唯一指标,商品肉鸡的性能则不在考虑之列;在硬件条件上,鸡舍建筑条件最差、设备最简陋的鸡舍一般用来饲养商品鸡;在技术上,龙头企业主要以农户“放养”为主,对肉鸡的饲养技术研究不够,以至于自养或放养后,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商品肉鸡生产性能较低;有关肉鸡的营养需要,基本上直接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大型企业都缺乏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
(4)节能减排、控制环境污染,发展环境友好型肉鸡养殖业:肉鸡行业发展迅速,在未来的发展中,肉鸡生产企业如何将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生态设计等融为一体,使产业经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达到无污染低排放,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成为未来肉鸡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山东民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粪污处理大型沼气发电工程”,该工程是以日常的鸡粪和废水为原料,应用热电联产的沼气发电技术,对鸡粪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开发和多层次利用,实现了热、电、肥、二氧化碳减排联产的生态循环。
(5)注重产品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收入的提高,鸡肉的消费形态呈多样化增长,我国鸡肉产品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整鸡、分割鸡、深(精)加工品和熟食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肉类科研机构和养禽企业开始注重对禽肉制品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研究,加工程度由初加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分割产品越来越多,相继推出了鸡肉火腿肠、鸡肉松、鸡肉串以及各种分割禽肉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促进加工业发展,是肉鸡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拉长产业链条的重要途径,并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大鸡肉产品转化增值的力度。欧美国家80%的鸡肉产品为加工产品,30%以上是深加工产品。据估计,肉鸡深加工每进一步,产品价值就增加20%~40%,而我国肉鸡进行深加工的比例只有5.8%,大有发展潜力。肉鸡上屠宰加工线之前,美国由于饲料价格及规模效应的因素,生产成本低于中国,但上屠宰线后,因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使得肉鸡成本反而低于美国。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深(精)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是我国鸡肉精细加工品和熟制品占领肉鸡国际市场的重要法宝。产品深加工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值,而且也是提高产品卫生质量、抵御疫病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要以肉鸡企业集团化为基础,综合运用资源,大力发展肉鸡深加工,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促进鸡肉消费的增长。
品牌经营是我国肉鸡行业取得突破的必经之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鸡肉产品时更加看重品牌。在食品质量安全凸显的今天,品牌战略表明了生产企业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结合的体现。好的品牌不仅在规范市场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应,而且会大力拉动产品消费。
3.中国肉鸡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1)鸡肉营养特点合乎现代健康消费理念:鸡肉生长速度快、供应充足、物美价廉,它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一高三低”的营养特点,使其作为健康肉类食品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高脂肪、高胆固醇的红肉加以控制,逐步以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白肉(主要是鸡肉、鱼类等)取而代之。在美国、巴西等国家,鸡肉已经发展成为超过猪肉、牛肉的第一大肉类消费食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安全、健康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肉类消费理念势必发生巨大变化,并越来越表现出与世界肉类消费发展同步的趋势,鸡肉消费必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鸡肉是世界公认的最具经济优势的动物蛋白来源:鸡肉是公认的最经济的肉类蛋白质来源。与猪、牛相比,肉鸡的饲料转化率最高,比较优势明显。每产肉1千克,猪需要消耗饲料3.5千克左右,牛则需6~7千克饲料,而肉鸡仅消耗饲料1.67千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美国的AA种鸡到现在,2千克肉鸡的生长周期已从1984年的49天缩短到2007年的35天;料肉比从2.05下降到1.62;同为49日龄,1984年肉鸡平均体重为2千克,而2007年为3.23千克,日增重增长了25.1克。随着玉米、豆粕价格上涨,国内饲料价格较2007年上半年上涨了30%,加上燃料、人工成本的增加,国内肉类生产成本增加了35%,使鸡肉价格的比较优势显现了出来,这也是鸡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重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3)方便、美味和易于加工等特点以及快餐业的兴起促进肉鸡业的发展:中国人有爱吃鸡的传统习惯。“无鸡不成宴,无酒不成席”。鸡肉在中国人的日常餐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鸡肉有加工简单、口感鲜嫩、无异味的特点,使它与其他肉类相比,具有了更强的消费竞争力。鸡肉加工时间短,屠宰方法简单,这使得其更便于工业化操作。随着快餐行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快餐,而快餐的主要原料就是物美价廉的鸡肉。
(4)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肉鸡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城镇居民禽肉人均消费量是农村的2.1倍。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鸡肉消费量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城市化进程也以每年1.5%~2%的速度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人口将持续增加,鸡肉消费需求也必将不断扩大。
(5)鸡肉是适合世界所有民族食用的肉类:源于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不同民族的饮食存在很多禁忌。但与其他肉类消费品相比,鸡肉适合世界绝大部分民族食用,这使其拥有更宽广的消费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