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菌药物
养牛生产中,常有大量的微生物感染性疾病,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常用的抗菌药物有抗生素类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抗生素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人工合成抗菌药主要有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
1.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一类抗菌活性强、毒性低、疗效好的抗生素,其杀菌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杀菌作用的速度比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慢,且成时间依赖性,因此只有多次给药并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最佳杀菌效果。
常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有青霉素钠、注射用青霉素钠(钾)、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氨苄西林、注射用苄星青霉素、阿莫西林、氯唑西林钠等。
(1)注射用青霉素钠:用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性疾病如坏死杆菌病、炭疽、破伤风、气肿疽、牛肾盂肾炎、各种呼吸道感染、乳腺炎、子宫炎等。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1万~2万国际单位,犊牛每次用量2万~3万国际单位。每8~12小时注射1次,连用2~3天。现用现配,因其与氨基糖苷类有协同作用,不亦与四环素类、红霉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碳酸钠等混用。
(2)氨苄西林:又名氨苄青霉素。广谱抗菌作用,对大多数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均有较强杀灭作用,但对绿脓杆菌及肺炎杆菌无效。片剂:每次每千克体重12毫克,内服。粉剂:每次每千克体重4~15毫克,肌内或静脉注射。
(3)阿莫西林:本品为白色结晶粉末,广谱抗菌作用,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口服在反刍动物内的吸收效果不如单胃动物,因此不适宜对牛内服给药。在牛群中使用时常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加适宜的稳定剂和椰子油制成油混悬液的注射液剂型。皮下或肌内注射,1次量,每20千克体重1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
2.头孢菌素类 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与青霉素类合称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含有相同的β-内酰胺环。目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已有四代。第一代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等;第二代有头孢西丁等;第三代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噻呋等;第四代则有头孢喹肟、头孢吡肟、头孢克定等。
(1)头孢氨苄: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强,对革兰阴性菌亦有较好的作用,常用于呼吸道、尿道感染及乳腺炎、败血症等的治疗。粉针剂,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肌内注射,每天1~2次。乳剂,乳房内用药,每个乳室200毫克,每天2次,连用2天。
(2)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主要用于牛呼吸道感染、奶牛乳腺炎、败血症、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具体用量参考不同厂家说明书。
3.氨基糖苷类 是由链霉菌、小单胞菌产生或半合成的一类水溶性碱性抗生素。杀菌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并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胞内物质外渗而死亡。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杀灭作用强,为静止期杀菌药。主要有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新霉素、卡拉霉素,小单胞菌产生的庆大霉素、小诺霉素,半合成的阿米卡星等。
(1)硫酸链霉素:1次量,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用于防治大肠杆菌性肠炎、乳腺炎、子宫炎及牛出血性败血病、犊牛肺炎及结核病的急性发作。长期用药可损伤肾脏和神经,引起肾衰、运动失调、耳聋。
(2)硫酸庆大霉素:1次量,每千克体重2~4毫克,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对大多数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均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可用于肺炎、尿路感染及肠道感染等。易产生耐药性,故治疗时剂量要足。
(3)硫酸卡那霉素:片剂,每千克体重8~16毫克,内服。针剂,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肌内注射。针、片剂均每天2次。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对结核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效,可与青霉素合用。
4.大环内酯类 是由链霉菌产生或半合成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包括红霉素、螺旋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泰拉菌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厌氧菌及支原体、衣原体有良好作用。本类药物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这种作用仅限于快速分裂的细菌和支原体,属于生长期速效抑菌剂。高浓度下,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1)红霉素:广谱抗菌作用,但极易产生耐药性,不宜作为首选药。片剂,内服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每天2次,连用2~3天。乳糖酸红霉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千克体重3~5毫克,每天2次,连用2~3天。
(2)替米考星:本品药效明显,皮下注射吸收快、组织穿透力强,血药峰浓度出现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乳中半衰期长,因此休药期较长,泌乳期奶牛一般不允许使用。临床可用于防治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肺炎及泌乳牛的乳腺炎。注射液,皮下注射(禁止静脉注射),1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克,仅注射1次。
5.四环素类 由放线菌产生或半合成的广谱抗生素,包括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广泛用于多种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引起的感染。本品属快效抑菌剂,能抑制蛋白质合成,使细菌的生长繁殖迅速受到抑制。
(1)盐酸四环素:片剂,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分2~3次内服。针剂,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每天1~2次,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并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及某些原虫(如边虫)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2)强力霉素:片剂,每千克体重3~5毫克,分1~2次内服。针剂,每千克体重1~2毫克,每天1次静脉注射。为半合成的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与土霉素相似,但内服吸收较快,药效维持时间较长。
(3)盐酸土霉素:片剂,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分2~3次内服。针剂,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每天1~2次,肌内注射。
6.其他抗生素 主要有林可霉素、吡利霉素等。
7.磺胺类 作为一类人工合成类化学治疗药,磺胺类药物至今仍是抗感染治疗中的重要药物,尤其是这类药物能与甲氧苄啶、二甲氧苄啶等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可大大增强抗菌活性。
磺胺类药物可抑制叶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具有相似的抗菌谱,属广谱抗菌药。主要包括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唑、磺胺甲
唑、磺胺脒等。本类药物在临床使用时,由于剂量、疗程不足等原因,容易产生耐药性。
(1)磺胺嘧啶(钠):片剂,内服,首次量每千克体重0.14~0.2克,维持量减半,每12小时给药1次,连用3~5天。注射剂,静脉注射,1次量,每千克体重0.05~0.1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适用于巴氏杆菌病、子宫内膜炎、乳腺炎、腐蹄病、败血症等,也是脑部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2)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为磺胺嘧啶钠和甲氧苄啶的灭菌水溶液,含磺胺嘧啶钠10%,甲氧苄啶2%。适应证同磺胺嘧啶,但抗菌效果大大增强。肌内注射,1次量(以磺胺嘧啶计),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
8.氟喹诺酮类 人工合成广谱抗菌药,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支原体引起的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和皮肤软组织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有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
(1)诺氟沙星(氟哌酸):广谱抗菌药,尤对大肠杆菌、沙门菌、绿脓杆菌、巴氏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霉形体等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多种耐药菌也有效,用于消化道、呼吸道、尿路等的感染,不能与利福平等配伍用。粉剂,每千克体重10毫克,内服,每天2次。
(2)环丙沙星:抗菌谱与氟哌酸相似,对厌氧菌、绿脓杆菌有较强作用。用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感染及支原体感染。粉剂或注射剂,每千克体重2毫克,内服或肌内注射,每天2次。
(3)恩诺沙星:粉剂或注射剂,每千克体重2.5毫克,内服或肌内注射,每天2次。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及霉形体有效。用于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大肠杆菌败血症、溶血性巴氏杆菌、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犊牛鼠伤寒及隐性乳腺炎等。
(二)抗寄生虫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指能杀灭或抑制寄生虫生长繁殖的物质,分为抗蠕虫药、抗原虫药和杀虫药。
1.抗蠕虫药 根据动物体内寄生蠕虫类别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抗线虫药、抗吸虫药、抗绦虫药和抗血吸虫药。但是,有多种药物同时对多种寄生虫起作用。
(1)抗线虫药:主要治疗牛的消化道线虫、肺线虫等线虫病,药物有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药物。
(2)抗绦虫药:分为杀绦虫药和驱绦虫药两类,药物主要有氯硝柳胺、吡喹酮、六氯酚、阿苯达唑等。
(3)抗吸虫药:主要治疗牛肝片吸虫、胃同盘吸虫等牛常见吸虫病。主要使用药物有硝氯酚、硫双二氯酚、氯氰碘柳胺钠、碘醚柳胺、溴酚磷、三氯苯达唑等。
(4)抗血吸虫药:吡喹酮。
2.抗原虫药 主要分为抗锥虫药和抗梨形虫药。
(1)抗锥虫药:主要有三氮脒(贝尼尔)、甲硫喹嘧啶、注射用新胂凡钠明等。
(2)抗梨形虫药:牛常见的梨形虫病有巴贝斯虫、泰勒虫、无浆体病等。常用的药物有贝尼尔、阿卡普林、青蒿琥酯等。
3.杀虫药 用于杀灭蜱、螨、虱、蠓、蚊、蝇、蛆等体外寄生虫。常用杀虫药有辛硫磷、蝇毒磷、马拉硫磷等有机磷类,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双甲脒、阿维菌素类等药物。
(三)神经系统药物
1.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有中枢兴奋药、镇静与抗惊厥药、镇痛药、全身麻醉药等。
(1)中枢兴奋药:中枢兴奋药能选择性地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机体机能活动。这类药主要有兴奋大脑的咖啡因,兴奋延髓、增强呼吸的安钠咖、尼可刹米、樟脑,兴奋脊髓的士的宁等。
(2)镇静与抗惊厥药:镇静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微抑制作用,能减轻或消除动物狂躁不安的兴奋症状,使动物恢复安静。抗惊厥药指能对抗或缓解中枢神经因疾病造成的过度兴奋,缓解和消除骨骼肌不自主的强烈收缩。这一大类药物主要有盐酸氯丙嗪、安定、溴化钙、硫酸镁等。
(3)镇痛药:镇痛药主要有缓解疼痛作用,部分镇痛药还可解热消炎。主要药物有盐酸吗啡、哌替啶等。
(4)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能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暂时的意识、感觉、运动和反射消失,骨骼肌松弛。主要有盐酸氯胺酮、水合氯醛等。
2.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包括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抗肾上腺素药、局部麻醉药等四类。
(1)拟胆碱药:能直接与胆碱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效应。主要包括氨甲酰胆碱、硝酸毛果芸香碱、甲硫酸新斯的明等药物。
(2)抗胆碱药:又称胆碱受体阻断药,能与胆碱受体结合,产生抗胆碱作用。主要药物有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等。
(3)拟肾上腺素药:能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的药物,包括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等。
(4)局部麻醉药: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阻断感觉神经的冲动与传导,使局部组织痛觉暂时消失。常用药物有盐酸普鲁卡因、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等。
(四)抗过敏药
抗过敏药能缓解或消除牛的过敏症状,防治过敏性疾病。临床常用的有盐酸苯海拉明、盐酸异丙嗪、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等。
(五)解热镇痛抗炎药
1.解热镇痛药 是一类具有退热和减轻局部慢性钝痛的药物,部分兼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对发热、风湿症、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等有良好疗效。临床上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氨基比林、水杨酸钠等药物。
2.糖皮质激素类药 能降低机体对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反应,具体表现为抗炎、免疫抑制、抗毒素和抗休克作用。临床可用于严重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休克、局部炎症、奶牛酮病、引产和预防术后感染等。主要药物有氢化可的松、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醋酸可的松、醋酸氟轻松等。
(六)体液补充药与电解质平衡调节药
1.血容量补充药 适用于大失血、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等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右旋糖酐40氯化钠注射液、右旋糖酐70葡萄糖注射液、右旋糖酐70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
2.电解质与酸碱平衡调节药 适用于胃肠道疾病、高热、大失血、肺肾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引起的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机体新陈代谢失常等。常用药物有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乳酸钠等。
(七)内脏系统药物
1.血液循环系统药物 有强心药、抗贫血药、止血药和抗凝血药。
(1)强心药:提高心肌兴奋性,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主要有洋地黄毒苷、毒花毛苷K、肾上腺素、咖啡因等。
(2)抗贫血药:能补充造血物质、促进造血机能、改善贫血状态的药物。主要有硫酸亚铁、维生素B12、叶酸等。
(3)止血药和抗凝血药:止血药有亚硫酸氢钠甲萘醌、维生素K1、酚磺乙胺、安络血,抗凝血药有枸橼酸钠注射液。
2.呼吸系统药物 主要有祛痰、镇咳、平喘等功效。
(1)祛痰镇咳药:稀释痰液、祛除痰液、抑制咳嗽中枢或咳嗽反射,起到祛痰镇咳效果。临床常用的有氯化铵、碳酸铵、碘化钾等。
(2)平喘药: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治疗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药物有氨茶碱、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等。
3.消化系统药物 有以下几种类别。
(1)健胃药与助消化药:可提高食欲、促进消化。药物有人工矿泉盐、稀盐酸、胃蛋白酶、干酵母、乳酶生、稀醋酸等。
(2)瘤胃兴奋药:可加强瘤胃收缩,促进蠕动、兴奋反刍。药物有氨甲酰胆碱、新斯的明及浓氯化钠注射液等。
(3)制酵药与消沫药:常用于瘤胃臌气,消除瘤胃发酵进而产生大量泡沫。常用药物有鱼石脂、芳香氨醑、乳酸、二甲硅油、薄荷脑等。
(4)泻药:可促进肠道蠕动、软化粪便、加速排粪,治疗便干、便秘症。主要药物有硫酸钠、硫酸镁、蓖麻油等。
(5)止泻药:可收敛肠黏膜,治疗腹泻。药物有鞣酸蛋白、碱式硝酸铋、药用炭等。
4.泌尿生殖系统药物
(1)利尿药:可增加尿量、消除水肿。有呋塞米(速尿)、甘露醇、山梨醇、氢氯噻嗪等。
(2)子宫收缩药:用于催产,或用于产后止血、子宫复原。药物有缩宫素、垂体后叶注射液、马来酸麦角新碱。
(3)性激素:有用于雄性激素缺乏辅助治疗的丙酸睾酮,用于催情、排出胎衣、死胎的苯甲酸雌二醇,用于预防流产的黄体酮。
(4)促性腺激素:用于奶牛催情、促进卵泡发育的血促性素、垂体促卵泡素,用于性功能障碍、习惯性流产、卵巢囊肿治疗的绒促性素等。
(5)前列腺素:可用于同期发情。有氨基丁三醇、前列腺素F2a注射液、氯前列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