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一)肉用瘤头鸭的生态养殖
    来源:辈宠网

1.瘤头鸭的生产概况

瘤头鸭是一种优秀的肉用水禽品种,在被驯化的200多年来,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被逐渐推广到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瘤头鸭起源于南美洲地区,并在当地被驯化,目前这一地区的国家瘤头鸭的饲养量尽管不太多,但是小群量的饲养却比较普遍。后来,在西欧一些国家大量驯养,直到目前,法国仍然是世界上瘤头鸭饲养和消费量较多、育种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据有关资料介绍全世界每年瘤头鸭肉的产量约为20万吨,其中法国的产量达15万吨。

大约在270年前,瘤头鸭被引进我国,福建是我国最早引进和饲养瘤头鸭的地区,之后扩散到广东、海南和台湾,再逐步引入黄河以南大多数省区。据报道福建省仍然是我国瘤头鸭饲养量最大的省份,每年出栏的瘤头鸭数量约0.2亿只,年提供鸭苗上亿只。河南省瘤头鸭的饲养有3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很少量的分散饲养,自1997年以来其饲养量才出现大幅度地增长,在省内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有85%左右的县、市都饲养有数量不等的瘤头鸭,全省总饲养量约有1 500万只。

在不少地区,瘤头鸭的发展起伏不定,饲养量忽高忽低,这主要与这种禽类的饲养刚刚起步有很大关系。河南省在1998年前后刚开始规模化饲养瘤头鸭,当时一些饲养场、户出于炒种的目的开始了大量言过其实的宣传,并美其名曰“肉鸳鸯”、“鸳鸯鸭”。当时确实对瘤头鸭的推广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也使一些饲养者遭受了挫折。经过几年的市场风波,近年来,国内瘤头鸭的生产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

从瘤头鸭今后的发展趋势看,瘤头鸭饲养的主要目的是作为肉用。因此,国内在引进一些高产配套品系的同时,还应该在条件较好的瘤头鸭饲养场开展高产种群(或品系)的选育工作,以不断提高商品鸭的生长速度。同时,在一个种群内使羽毛颜色趋于一致。瘤头鸭饲养的另一个目的是作为骡鸭生产的终端父本,与母家鸭杂交生产骡鸭。而且,骡鸭生产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并将会在水禽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经过选育的瘤头鸭高产品系10周龄公鸭体重达4.4千克、母鸭达2.7千克,分别为初生时体重的100倍和61倍。产肉率在65%以上。不过,瘤头鸭的早期增重速度较慢,4周龄公鸭体重为1.15千克,母鸭为900克,5~9周龄是增重最快的时期。

瘤头鸭可以与家鸭进行经济杂交,其后代(骡鸭)生活力强、生长速度较快、肉的品质好,在国内外被广泛利用。据国内的试验报道用公瘤头鸭与北京鸭或樱桃谷鸭杂交生产的骡鸭(半番鸭)10周龄公鸭和母鸭体重分别可以达3.5千克和3.3千克。

瘤头鸭和骡鸭肉的品质好,这是瘤头鸭与肉鸭之间最大的差别,也是瘤头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一个方面。瘤头鸭属于瘦肉型鸭,其胴体的脂肪含量为15%~18%,与北京鸭和樱桃谷肉鸭(胴体脂肪含量为25%~28%)相比要少得多。胸肉、腿肉和翅肉在胴体中所占比例接近1/2,而且其肉及肉汤具有野禽的风味,因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在福建、台湾等地被视为滋补的佳品,被认为具有祛寒去湿、舒筋活血、强身健体之功效,在立冬时节常作为药膳原料。在国内近年来兴起的“台湾姜母鸭”,就是以瘤头鸭作为主要的原料制作的。另外,用瘤头鸭杂交生产的骡鸭的肉质也与瘤头鸭相似。瘤头鸭和骡鸭是用于生产肥肝效果比较好的水禽品种。肥肝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在肝脏内沉积形成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用8周龄前后的瘤头鸭或骡鸭经过2~3周的强制填饲,肝脏重达300~400克,其他部位重也可增加几百克。

2.肉用瘤头鸭的饲养管理

(1)肉用商品瘤头鸭的环境条件要求

1)温度:瘤头鸭对温度要求较高,对于4周龄后的肉用瘤头鸭一般以25 ℃左右为宜,25 ℃以下,温度每下降1 ℃,饲料转化率就随之降低3%、增重降低约2%。 温度是瘤头鸭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瘤头鸭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适宜的温度能充分发挥瘤头鸭的生产性能,提高饲料转化率。

4周龄前的小龄瘤头鸭对温度的敏感性比较强,对不适温度的反应也很明显。温度过高易出现热休克,表现为腹泻、喘气、不活动甚至昏睡;温度太低则引起瘤头鸭挤堆、容易伤残,由于挤堆会导致雏鸭羽毛上黏附水蒸气而变湿,当水蒸气蒸发时易引起雏鸭受凉。低温时雏鸭还容易感染细菌。育雏舍里的温度是否适宜视鸭只的活动情况而定,一般以鸭只均匀分散不扎堆为宜。雏鸭重叠扎堆,说明育雏温度偏低;如果雏鸭远离热源并张口呼吸且饮水增加,说明育雏温度偏高。肉用瘤头鸭各周龄适宜的温度,见表7-1。

表7-1 瘤头鸭育雏温度参考标准

温度/ ℃
日龄 加热器下 活动区域 周围区域
1~3 33~35 29~30 30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