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五)影响奶牛产奶量的主要因素
    来源:辈宠网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遗传(品种、个体)、生理(年龄与胎次、泌乳期、初产年龄、干乳期等)和环境(饲养管理、乳房按摩与挤奶、产犊季节与外界温度、疾病与药物等)3个方面的因素。奶牛的产奶量是母牛内因和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1.遗传因素对产奶量的影响

(1)品种:奶牛因品种不同,其产奶量和奶的组成也不相同。在奶牛品种中以黑白花奶牛产奶量为最高,但乳脂率却比较低;而娟姆牛和求赛牛虽然产奶量较低,但乳脂率却较高,可达5%~6%。当前世界各国的奶牛业,侧重于产奶量的提高,因此以饲养黑白花奶牛最为普遍,饲养数量也最多,而娟姆牛和求赛牛很少饲养。

(2)个体:在同一品种的奶牛中,虽然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由于奶牛个体间的遗传素质不同,它们的产奶量和奶的组成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如黑白花奶牛所产的奶乳脂率可以在2.6%~6.0%之间变化,产奶量的变化幅度更大,可由3000~12000千克或以上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奶牛体格较大,消化力强。代谢旺盛奶牛的产奶量,要比体格较小、体质不好、消化力弱的奶牛高。

但奶牛在产奶量方面的遗传力是比较低的,仅为0.25~0.30,即遗传力的影响程度仅占25%~30%。奶牛产奶量的高低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因素影响较大,要占70%~75%。要提高奶牛产奶量,主要是重视外界环境的影响。

2.饲养管理对产奶量的影响

饲养管理是影响奶牛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饲养条件,对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奶中成分起着决定性作用。奶牛在长期饲料不足、营养不全的情况下,不仅产奶量急剧下降,而且奶中营养成分也会减少。因为奶中的蛋白蛋、脂肪、乳糖、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等成分都是由饲料中转化而来的。因此,在奶牛的生产实践中,必须要根据奶牛的体重、产奶量和乳脂率及体况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全价饲养。

在管理方面,奶牛在舍饲期每天要进行适当运动,它不仅能锻炼牛体的体质,加强代谢,而且还能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经常刷拭牛体,有效地增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不仅有利于母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提高产奶量。

3.产犊季节对产奶量的影响

奶牛的产犊季节对产奶量有一定的影响,了解其影响程度,对安排好奶牛的配种和产犊月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山东省目前的气候条件下,奶牛最适宜的产犊季节是冬、早春两季,也就是12、1、2、3月份。在这两个产犊季节后的产奶旺盛期,恰好是青绿饲料丰富和气候温和季节,也是母牛体内催乳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又无蚊蝇侵袭,有利于产奶量的提高。其次,产奶量较好季节就是春、秋季了,即4、5、6、9、10、11月份。据对奶牛不同产犊月份305天产奶量统计,在冬季和早春产犊的,305天平均产奶量为5027千克,春、秋季产犊的平均305天产奶量为4707千克。产犊季节在夏季的(7、8月份)产奶量为最低,平均305天产奶量是4329千克,要比3~4月份平均减产22.7%。在夏季虽然饲料条件好,但由于天气闷热,影响牛代谢机能,往往导致母牛食欲不振,影响产奶量。因此,在夏季应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可以用遮荫、吹风、水浴等办法,以维持或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4. 外界温度对产奶量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黑白花奶牛适应温度为0~20℃,但最适宜的温度是10~16℃。外界气温26~27℃时,即出现产奶量下降,在湿度大时外界温度达到24℃就有可能影响产奶量。温度升高到25℃以上时,奶牛则表现呼吸加快;外界温度在39~40℃时奶牛呼吸频率提高约5倍,而且停止采食。产奶的母牛所消耗的热能相当于干奶期母牛的2倍。在这种高温条件下,高产奶牛表现尤为明显,所以热的影响高产奶牛高于低产奶牛,在泌乳高峰期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当夏季外界温度超过25℃,湿度在70%以上,出现闷热天气时,就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以免奶牛出现精神不佳、食欲不振、产奶量显著下降等现象。防暑措施可采用牛舍屋顶搭凉棚,种瓜蔓、种葡萄,铺草或喷石灰浆等;牛舍内的走道、墙壁浇水,开启落地窗,以增强空气对流;牛体淋浴;运动场搭凉棚或种树,饲槽内还要经常贮满冷水。如降温得当,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奶量,还可以提高母牛的繁殖力。据试验证明,用凉棚加喷雾降温,能使棚内温度降低7℃左右,可提高产奶量7%左右。

冬季要做好防冻保温工作,虽然黑白花奶牛抗寒能力较强,但据测定,在气温-13℃时,产奶量就开始下降。所以,在冬季要保证供应充足的青贮多汁、含蛋白质丰富的饲料;早晚关好门窗,防止穿堂风,保持通风良好,牛床多铺褥草;一般对产奶量影响不大,但大风却能对产奶量产生影响。

5.年龄与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奶牛的产奶量是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实践证明,奶牛的产奶量是随着奶牛的生长发育和乳腺发育程度而增长的。母牛成年时,产奶量达到了最高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衰老,产奶量就开始下降。据生产统计,黑白花奶牛的产奶量在6岁时(约第五胎)达到最高峰。产奶量变化规律是,一般2岁产犊为头胎,其产奶量相当成年时70%左右,二胎为80%左右,三胎为90%左右,四胎为95%左右,六胎为成年产奶量。以后又随着年龄增长产奶量开始下降。因品种不同、个体不同、饲养管理不同和体质强弱的差异,奶牛产奶量的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体质强健饲养管理好的奶牛,年龄12~13岁产奶量仍能保持很高的水平。

乳脂率随年龄增长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一般情况下,第1~5个泌乳期之间的乳脂率有微量的变化,减少0.2%~0.4%。自此以后,乳脂率变动较小。所以,乳脂率等成分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有规律性的变化。乳脂率的变化仅因饲料影响而略有差异。

6.初产犊年龄对产奶量的影响

奶牛初次产犊年龄,对产奶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黑白花奶牛一般是在18月龄时开始配种,约在27月龄时产犊。这样年龄的母牛初产犊是比较合适的,尤其在饲养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更显得比较合理。但在合理的科学饲养条件下,育成母牛发育正常,初胎产犊时间可适当提前到24月龄左右,这样不仅在母牛一生中能多产1~2头犊牛,还可以增加一个泌乳期的产奶量,至少终身泌乳量多产3000~5000千克。

7.不同泌乳阶段对产奶量的影响

黑白花奶牛在整个泌乳期中的产奶量是呈规律性变化的。低产奶牛在产后第20~30天产奶量达到最高峰,而高产奶牛在产后的40~60天产奶量才能达到最高峰。产奶高峰期的维持天数,一般是低产奶牛较短,而高产奶牛维持时间较长,多数为20~60天。产奶高峰后产奶量的下降速度是9%~10%,而高产奶牛每月产奶量的下降速度为4%~5%。下降的规律是,最初几个泌乳月下降速度较慢,越到泌乳末期下降速度越快。因为母牛在泌乳末期正好处于怀孕5个月以上,由于胎儿发育较迅速,所需营养较多,此时胎盘激素和黄体激素分泌增加,抑制了脑下垂体催乳激素的分泌,致使产奶量下降。

在一个泌乳期中,乳脂率的变化与产奶量相当。在泌乳期头2~3个月,产奶量较高,而含脂率较低。随着泌乳期的增长,产奶量开始下降,而乳脂率却逐渐提高。乳蛋白含量也是随着泌乳期的延长而逐步提高。乳糖和矿物质的含量一直比较稳定,有的虽略有增加,但也不是很明显。只有氯的含量在泌乳后期有显著增加,证明了泌乳后期的奶中成分含量逐渐趋向于血液成分。

8.乳房按摩与挤奶次数对产奶量的影响

给奶牛挤奶并不是简单的牛奶从乳房中排出的机械作用,因为奶的分泌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因此正确的挤奶和乳房按摩是提高奶牛产奶能力的重要条件。如果挤奶技术熟练,就能很好地配合奶牛的排奶过程,使产奶量得到提高;相反,产奶量就减少。

据资料证明,在挤奶前如能正确地按摩乳房,不仅能提高10%~20%的产奶量,还可使乳脂率提高0.2%~0.4%。试验证明,如果在挤奶前不施行按摩乳房或乳房按摩不充分,乳腺泡内的奶只有10%~25%进入乳池;如采用较长时间按摩乳房,就能使70%~90%的奶从乳脉泡进入乳池。在乳池中的奶乳脂含量为0.8%~1.2%,输乳管的奶为1.0%~1.8%,而乳腺泡内的乳脂肪含量高达10%~12%,所以每次挤奶前如能充分按摩乳房,不仅挤奶干净还能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

母牛配种怀孕后,特别是第一次怀孕的母牛每天进行5~10分钟的乳房按摩,就能有效地促进乳腺的生长发育,对提高母牛产后产奶量创造良好条件。因按摩乳房对中枢神经能起到反射作用,通过中枢神经对整个身体产生重大影响,使母牛呼吸、脉博增加,而且乳房皮肤温度升高1.8~2.0℃,促使流向乳房的动脉管显著扩张,从而改善了淋巴循环和增强静脉血的回流。

9. 挤奶须知

(1)挤奶前的准备工作:奶牛在挤奶前要避免周围强烈的噪音干扰,使产奶牛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若环境已存有干扰,就要让奶牛安静15分钟后再挤奶。

挤奶用的工具在挤奶前一定要彻底清洗。可先用冷水冲洗,再用42~45℃的0.5%温碱水刷洗一遍,最后再用清水冲洗两遍。

挤奶前要刷拭牛体,特别是母牛的后躯、腹部和尾巴一定要刷洗干净。然后用42~45℃的温水浸湿毛巾对乳房进行擦洗,顺序是乳头、乳房底部中沟、左右乳区,最后到乳镜。然后再将涮洗干净的毛巾拧干,自下而上将乳房擦干。用温毛巾清洗乳房不仅清洁了乳房,更重要的是擦洗是对乳房起到一种刺激和按摩作用。因此,清洗用的毛巾要清洁、柔软,最好一牛一块,如果多头牛共用一块毛巾,也要将患有皮肤病和乳房炎的病牛用的毛巾与健康牛使用的毛巾分开。

乳房擦洗干净后,首先要挤掉已久留于乳池口和乳头管的奶汁,因这些奶汁充满细菌,应把它除掉,否则容易传染其他鲜奶。然后认真按摩乳房,直至乳房膨胀,乳静脉怒张,出现排阴症状时即开始挤奶,这次按摩过程约需1分钟。

(2)挤奶方法:挤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对提高产奶量十分重要。必须定时、按照操作顺序进行挤奶,以使奶牛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只要实行严格的挤奶制度,就可提高3%~4%的产奶量。

挤奶方法分手工挤奶和机器挤奶两种,以手工挤奶为主要操作方法。手工挤奶俗称人工挤奶,一般采用的是手握式压挤法,就是先用大拇指和食指挤压住乳头基部,不让乳头管内的奶回流到乳池。然后按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顺序挤压,迫使奶汁排出。松手后由于乳头管奶汁排空,出现负压,乳池内停留的奶汁就会顺利地流进乳头管内。再重复挤压动作,促使奶汁不断被排出。在挤奶时手指动作要有节奏,用力要均匀,挤压频率要适当,一般每分钟以挤压80~120次为宜,最高不要超过150次。奶流量因牛奶头括约肌松紧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每分钟排奶量都在1千克以上。挤奶顺序可由挤奶员习惯而定,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先挤前乳区,也可以先挤后乳区或交叉进行。但一般规律是后乳区产奶量较高,先挤后乳区效果较好。在挤奶时对每个乳区都不要一气挤完再换挤乳区,要挤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换挤其他乳区,这样可挤净余奶。当各乳区奶基本挤净时,要再按摩一次乳房,这次按摩要适当加大按摩力度,使各乳区的余奶能流入乳池与乳头管。按摩后挤出余奶后,为使乳房消除疲劳,可松松柔摩几下乳房(即第三次按摩),以加速乳房下次乳汁分泌,提高产奶量。

挤奶时间安排视季节、产奶量、送奶时间及牛场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3次上槽3次挤奶法。日产奶超过30千克的牛,可适当增加一次挤奶。对产奶量较低的牛,也不应随意减少挤奶次数。因挤奶本身及挤奶前、挤奶期间的乳房按摩都会产生催奶的刺激作用,加速了血液循环和奶的形成,是提高产奶量的一个直接措施。因此,挤奶时间最好安排在早5~7时、中午1~2时和晚8~9时。

奶牛场往往由于母牛妊娠和产犊的关系,使每头牛的牛床位不能固定。又因分工的不同,管理人员和挤奶员也不固定,往往出现一些牛与人之间的不协调。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挤奶员要特别注意安全。

产奶母牛对周围环境是很敏感的,特别是陌生人、噪音等,往往容易引起产奶牛性情暴躁,初产母牛更为明显。因此,对这样的产奶牛在挤奶时可将两后腿用绳索稍加固定,防止产奶牛抬腿踢人或踢翻奶桶。同时最好把牛尾帚固定在一后腿上,以避免尾帚甩动把尘土掉入奶桶里,或打伤挤奶员的头与脸。挤奶员挤奶时动作要匀称,轻重合适。不要随意更换挤奶员,因某一头奶牛已适应某挤奶员的操作习惯,挤奶员更换后,产奶牛就会感受到异样的感觉,轻者产奶量下降,重者抗拒挤奶。

正规的挤奶操作,挤奶员要戴工作帽,防止头发上污物掉入奶桶,影响牛奶卫生,工作服的袖口要有松紧带,便于挤奶操作和防止工作服袖口内外污物落入奶中。

挤奶员要经常修剪指甲,挤奶前最好用0.1%漂白粉溶液清洗一次。如有病产奶牛,要本着先挤健康牛后挤病牛的原则有序进行,对病牛挤奶时,尽量挤净乳房内的余奶,并在挤完后用4%的碘甘油涂抹奶头以防千裂或被细菌侵入。如果在每次挤奶后用有效的消毒剂(如5‰新洁尔灭等)消毒奶头,就可减少50%的感染机会,并能起到保护奶头括约肌,防止细菌进入乳腺系统通道的作用。如果用防腐剂喷雾,不仅能起到消毒奶头作用,而且能避免苍蝇对奶牛的干扰。

10.激素水平对产奶量的影响

激素是牛体内分泌产生的,激素水平是否平衡直接影响奶牛的产奶性能。影响奶牛乳腺细胞发育和泌乳功能的激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孕酮、雌性激素、促乳素、生长素、甲状腺素、胎盘激素和肾上腺皮质素等。雌性激素除促使母牛发情症状和调节性周期外,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乳腺导管系统的生长发育;雌性激素与孕酮协同作用能促进乳腺细胞的生长与发育,而孕酮又能增加乳腺细胞分泌表面积;促乳素主要是使母牛分娩后乳腺泌乳,在乳腺内形成大量乳汁;生长素能促进乳腺细胞生长发育;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属于营养性激素,主要是促使牛体的物质代谢和营养转化,从而提高了产奶量;胎盘激素类似于垂体促性腺激素的作用。牛体内的激素均受脑下垂体产生的激素的控制,因此脑垂体前叶在内分泌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了解激素对分泌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奶牛生产中对一些不产奶的母牛,就可用人工模拟激素的方法,施行人工诱导泌乳的技术(又称人工催奶法)。

人工诱导泌乳用于某原因不产奶的母牛,具体方法是先给不产奶的母牛注射17β-雌二醇,用量为每头0.1毫克/千克·天和孕酮每头0.25毫克/千克·天,一天用量分两次皮下注射,连续注射7~10天。然后隔天或连日注射利血平4次,第20天左右母牛就能开始泌乳产奶。经试验,用人工诱导法,平均泌乳177~193天,产奶量能达到1000~2400千克,日产奶量6~12.5千克,最高日产奶量达22.5千克。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