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三、断奶仔猪腹泻
    来源:辈宠网

(一)保育阶段猪病的控制  保育猪仔断奶后面对饲料形态的变化、饲养环境的改变、母源抗体的下降等种种因素。这些都不利于保育猪的生长发育,只有将保育猪群的抵抗力整体提高了,将保育舍内有害细菌、病毒减少了,将环境搞好了,保育猪病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并可健康地成长。所以,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哺乳仔猪的管理 哺乳仔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保育阶段的饲养管理,所以提供健康、均匀的断奶仔猪对保育舍的生产至关重要。

(1)保证每头仔猪吃到足够的初乳:仔猪在哺乳期间和保育初期只能靠被动免疫获得抗体,增强抵抗力,减少保育期部分疾病的发生。

(2)确实做好仔猪保健:

1)补铁:采用优质铁剂,在仔猪出生第2天,肌内注射1毫升/头。

2)预防腹泻:采用3针保健计划,用优质的长效土霉素在每头仔猪出生第2、第7、第21天,分别肌内注射0.5毫升、0.5毫升、1毫升。也可以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在仔猪腹泻开始前2~3天注射长效土霉素0.5毫升,间隔5~7天再注射1次,断奶前1天注射1毫升。

(3)训练仔猪早期开食:母乳满足仔猪营养需要的程度是,3周龄为97%,4周龄为37%,所以只有成功训练仔猪早开食才能缓解3周后的营养供求矛盾,刺激仔猪胃肠发育和分泌机能的完善,保证仔猪断奶后能减少断奶的影响。仔猪应在第3~5天开始诱食,使用优质的教槽料在保温箱内撒上少许,几天后可改用料槽,料槽必须每天2次清洁消毒后再用。实验表明,仔猪断奶前采食饲料500克以上,才能减轻断奶后由于饲粮蛋白引起的小肠绒毛萎缩、损伤,所以在哺乳舍的工作中应花大量的时间帮助仔猪开食补料。

2.断奶后前2周的饲养

(1)必须使用全价优质饲料(高能量、优质蛋白质、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全价)。断奶仔猪在营养上遭受很大的应激,小肠绒毛萎缩、损伤,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如果使用低档饲料必然造成消化不良、采食少、腹泻、掉膘失重、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都会在此时表现出来。目前许多猪场只算小账,只计较目前购买高档饲料需要花多少钱,而不看饲养效果,结果得不到回报。

(2)减少应激。在断奶后由于由采食母乳突然改变到采食固体饲料,造成很大的应激,所以在此时饲养应注意给料的形态,可以使用湿拌料(用2份水拌1份饲料),料中可加入优质的乳猪用奶粉、葡萄糖、多维等,并且少量多餐,每天饲喂5~6次,可以缓解断奶应激,增加仔猪的采食,从而在这一阶段获得更大的增重。

3.加强通风与保温,保持保育舍干燥舒适的环境

(1)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舍,仍然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在刚断奶仔猪要求局部有30 ℃的温度,以后每周降3~4 ℃,直到降到22~24 ℃。断奶仔猪保温可以减少寒冷应激,从而减少断奶后腹泻以及因寒冷引起的其他疾病的发生。在保温时应当尽量使用对保育舍环境没有影响的热源,如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水暖等保温设备,尽量不使用碳、煤等对空气质量影响大的热源。

(2)降低饲养密度,使每头保育仔猪有0.3~0.4平方米的空间。许多猪场在猪价高的时候不按饲养能力补栏,造成密度大,空气质量差,呼吸道疾病就自然发生了。

(3)加强通风,降低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减少对仔猪呼吸道的刺激物质,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4)多清理猪粪,清扫猪舍,减少冲洗的次数,使舍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大会造成腹泻、皮肤病的发生,而湿度过小造成舍内粉尘增多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4.及时淘汰残次猪 残次猪生长受阻,即使存活,养成大猪出售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饲料,结果必定得不偿失。

残次猪大多是带毒猪,存在保育舍中对健康猪是传染源,对健康猪构成很大的威胁。这种猪越多,保育舍内病原微生物越多,其他健康猪就越容易感染。

残次猪在饲养治疗的过程中要占用饲养员很多的时间,势必造成恶性循环。照顾残次猪时间越多,花在健康猪群的时间就越少,以后残猪会不断出现,而且越来越多。

5.药物预防保健与驱虫

(1)饮水投药保健。断奶仔猪一般采食量较小,甚至一些仔猪前几天根本不采食饲料,所以在饲料中加药保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水投药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而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保育第1周可以加入支原净60克+优质多维500克+葡萄糖1千克/吨水或加入氟苯尼考300克+多维500克+葡萄糖1千克/吨水,能够有效地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密切注视猪群发病的时间,总结发病的规律,提前进行药物预防。在疾病发生之前1周使用药物预防,可以使用如氟苯尼考400克+强力霉素200克或支原净125克+阿莫西林200克+金霉素300克或氟苯尼考400克+利福平200克等药物预防,均有良好的效果。

(3)在注射疫苗期间,饲料中加入优质的多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激。

(4)驱虫。断奶后3周左右应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可以选择高效驱虫药,会有更好的效果。

6.规范免疫程序,减少免疫应激 疫苗接种的应激不仅表现在注射上,还可以明显地降低仔猪的采食量,影响其免疫系统的发育,过多的疫苗注射甚至会抑制免疫应答,所以在保育舍应尽量减少疫苗的注射。应以猪瘟、口蹄疫为基础,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疫苗的使用。

7.严格消毒

(1)空栏的消毒:① 栏内猪只转出后,对所有用具、栏舍、设备表面进行喷洒并保证充分浸润,并且浸泡一段时间;②使用高压清洗机彻底冲洗地面、高床、饮水器、食槽等,直到所有地方都清洁为止;③在所有用具都干燥后,选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如复合醛类等对空栏进行全面喷洒;3天后再用火焰将各个地方消毒1次,空置1周,再转入断奶猪。

(2)带猪消毒:①消毒当天将猪舍内所有杂物都清理干净,包括猪粪、灰尘、蜘蛛网等;②待干燥后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保育舍内外进行彻底的消毒。

8.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全进全出”等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仔猪保育阶段的复杂猪病,这在大量的生产实践中得到证实。但现阶段我国仍有大量的猪场(主要是建场较早和部分中小规模的私营养猪企业)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模式,而且改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至今仍无法普及,导致如今许多猪场仍然无法有效地控制保育舍的复杂猪病。按照“全进全出”的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一个保育舍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为一个“独立空间”,可以假设为一个个小单元,一区域内转入同一周断奶的仔猪,将这一区域的仔猪完全转出后,经过彻底的消毒再进猪。

(二)肠炎型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也可引起断奶猪腹泻。本病发生于断奶4~5天内。断奶后带菌仔猪混养是传染的主要来源。断奶后母源抗体保护断绝及饲料的变化为其诱发因素。

1.临床症状 本病与乳猪大肠杆菌病类似,一般死亡率不高,多在3~5天恢复。少数腹泻顽固猪可脱水死亡或成为僵猪。

2.治疗 加强卫生与消毒,同时进行治疗。病猪可停食1~2天,给予适当抗生素,并提供充足饮水。拜有利有良好疗效。

(三)沙门杆菌病

1.肠炎型沙门杆菌病 本病又名仔猪副伤寒,常发生于2~4月龄仔猪。猪场常发生的沙门杆菌病分为两种:一种为败血性沙门杆菌病,病猪严重发病;另一种则是肠炎型沙门杆菌病,以腹泻为主。沙门杆菌病来源于带菌猪,带菌猪排菌感染其他猪只,猪场内的老鼠可传播本病。污染的鱼粉也是传染媒介。沙门杆菌病的发病率与饲养密度有关,密度越大,越容易传染。

(1)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的沙门杆菌病暴发均为鼠伤寒沙门杆菌所引起的,偶尔会是猪霍乱沙门杆菌所致。初期症状为水样黄痢,腹泻持续3~7天后,自动停止,数天后复发,继续的腹泻可持续数周。腹泻便偶尔含血迹及黏液。病猪同时发热,食欲减退。经数天后病猪可因严重脱水而死亡,但死亡率低。病程为2~3周,多数病猪痊愈后成为带菌者,能排菌1个月之久。一些猪只从此发育不良,日渐消瘦。

(2)诊断:沙门杆菌病可以从剖检特点着手。尸体消瘦、粪污染,下腹及腿内侧皮肤上可见痘状湿疹,特征性病变在大肠。大肠在肠壁淋巴组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多个圆形及椭圆形溃疡,溃疡中心下陷污灰或黄绿色。

(3)治疗:用抗生素治疗已发病猪只,效果不佳。治疗前最好先分离细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选用抗生素。通常拜有利可产生良好效果。治疗应与改善饲养管理同时进行。

在仔猪腹泻之前,使用药物添加剂可有效预防此病。常发本病的猪场可考虑给幼龄猪接种猪副伤寒菌苗。

2.败血型沙门杆菌病 本病多由猪霍乱沙门杆菌引起。病猪发热、精神抑郁、不食、耳及胸腹皮肤发绀。后期有腹泻。病程为2~4天,死亡率很高。剖检尸体可见全身黏、浆膜出血。脾肿大、肝有细小坏死点。结肠黏膜红肿发炎。败血型沙门杆菌病防治与肠炎型的防治类似。

(四)猪痢疾

猪痢疾又叫猪血痢,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本病常见于7~12周龄的猪群,但是它也能够发生于仔猪及成猪。康复猪带菌时间长达数月,随粪便排菌,致使本病较难消除,缓慢持续流行。疾病暴发初期,可能有突发死亡的病猪。一般表现为精神、食欲差,腹泻拉稀便或水样带血粪便,体温稍高。以后粪便中黏液及坏死组织增加,有恶臭。病程为1~3周。慢性者进行性消瘦,发育不良,病程更长。死亡率为5%~25%。

本病的诊断可根据临床发病情况及剖检病变。病变主要限于大肠,肠壁充血、出血及水肿,滤泡增大为白色颗粒。肠内容物稀薄,并带血液及组织碎片。黏膜可见纤维素沉着及坏死。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

可持续用痢菌净、氯霉素或痢特灵等药。通常在发病场将药物添加于饲料中预防效果更好。严格隔离检疫引进猪,猪场用过氧乙酸消毒及加强清洁卫生是防止本病的重要措施。

(五)猪鞭虫病

猪鞭虫亦称为毛首线虫,常寄生于2~6月龄幼猪的大肠黏膜。大量寄生时,常引起病猪带血腹泻。本病有时与猪痢疾并发,使病情加重。剖检时大肠黏膜出血及有大量虫体。丙硫苯咪唑对本病有良好的疗效。

保育猪及育肥猪腹泻鉴别诊断见表5。

表5 保育猪及育肥猪腹泻鉴别诊断

病名 病原 流行情况 临床症状 尸检病变 特殊诊断 预防治疗
仔猪副伤寒 沙门杆菌  多见于2~4月龄仔猪,常发于阴湿多雨季节,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健康猪带菌普遍,外界不良因素可促使发病  急性体温达41~42 ℃,精神、食欲不振。耳及体下侧皮肤紫红。后期腹泻。亚急性及慢性体温达41 ℃,初便秘后腹泻,拉淡黄至灰绿恶臭粪便  急性全身性出血;肝、脾肿大有坏死灶;大肠黏膜红肿,滤泡肿胀。慢性大肠黏膜圆形溃疡或弥漫性坏死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发病猪可用拜有利、氯霉素治疗。常发地区用副伤寒菌苗接种1月龄仔猪预防
猪痢疾 密螺旋体  不同年龄猪均易感,但多发于7~12周龄,发病率为75%,致死率为5%~25%。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康复猪带菌率高,难以清除  病猪精神食欲差,体温为40~40.5 ℃,拉黄色软粪至水泻,随后粪内有黏液与血液或纤维素碎片,粪棕色或红色,病程为1~2周  病变主要在结肠、盲肠。初黏膜水肿、出血,随后坏死,附着黏液、血液及纤维素。其他脏器无病变  急性病猪粪便涂片染色或暗视野镜检。可见密螺旋体有3~5条/视野  治疗首选痢菌净,痢特灵、新霉素、洁霉素亦有效。预防尚无有效疫苗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