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禽流感
    来源:辈宠网

(一)概述

鸭流感,即鸭流行性感冒,是由具有致病力的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高。各品种肉鸭感染后出现呼吸道、神经症状,并伴有心包炎,胰脏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灶,多为透明样或液化样。种母鸭、蛋用鸭感染后表现呼吸道症状,死亡率低,产蛋量急剧下降。据报道,近几年来,鸭流感在我国的发生与流行较为严重,而且高致病性禽流感也感染鹅并致死。该病严重影响我国水禽业发展。

(二)病原

流感病毒分为A、B、C三型。目前我国发生的鸭流感主要由A型流感病毒的H5N1亚型和H9N2亚型引起。A型病毒粒子的囊膜上有呈辐射状密集排列的两种穗状突起物(纤突),分别是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其中HA有16个亚类(H1~H16),NA有9个亚类(N1~N9),它们之间的不同组成,使A型流感病毒有许多亚型(如H1N1、H3N3、H7N7等),各亚型病毒的致病力不同,也无交互免疫力。

有报道显示,从早期发病的鸭分离出的H5亚型流感病毒株对鹅的致病力不高,只引起鸭发病,但不导致死亡或死亡率很低。分离毒株却对鸡具有高致病性,死亡率100%。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感病毒不断变异,其毒力在不断增强,不但可从发病鸡中分离出强毒流感毒株,而且分离毒株可导致大批的鸭鹅发病,发病率为60%~100%,死亡率为30%~90%不等。目前鸭自然感染高致病性流感毒株的总发病率为40%~50%,死亡率为30%~40%(依据免疫状况和饲养管理情况而定)。有趣的是,20世纪90年代,H9N2亚型流感对鸭不致病,但从2001年后开始导致鸭发病。

应该注意的是,流感病毒的病原生态学复杂,在不同宿主间相互传播的过程中,病毒易变异,毒力变化大,对不同宿主的致病力增强。因此,应禁止鸡鸭鹅和猪混养,也应关注野鸭等鸟类在流感传播环节中的作用。

培养流感病毒最好用发育鸡胚法。马、猴、犊牛、雏鸡和人胚胎的肾细胞的感受性也很高,但不产生细胞病变而能形成蚀斑。流感病毒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强,在-70 ℃环境下稳定,冻干可保存数年。60 ℃环境下20分钟可使病毒灭活。一般消毒剂对病毒均有作用,病毒对碘蒸气和碘溶液特别敏感。

(三)流行特点

鸭流感病毒对鸭的致病力随着流行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由原来以减蛋而不引起死亡的流行特点,经短短数年的流行而能引起大批鸭致死。分离毒株对鸡、鹌鹑、鹅、番鸭、鹧鸪、蛋鸭和肉鸭均有高度致死力。但不同禽类对不同H5亚型毒株有不同易感性,其易感顺序为鸡、鹌鹑,番鸭、鹅,鹧鸪,蛋鸭、肉鸭,鸽。高致病力H5亚型对禽类致死范围在扩大。鸭源毒株是鸡高致病力毒株流行的主要传染源之一。

最初,水禽(鸭鹅等)仅仅为流感病毒的携带者,流感病毒不引起这些宿主发病。但到1999年水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化,可引起番鸭减蛋,并对一些高致病流感毒株具有易感性,可形成自然感染并导致死亡。2000年后,鸭流感已经较大规模地流行,可引起不同年龄阶段的鸭发病和死亡,水禽已成为流感的易感动物。流感病毒可在鸭体内形成持续性感染,而成为隐性“炸弹”,鸭体既可以排毒成为传染来源,又可以在免疫鸭体内的免疫压力下加快变异,增加流感控制的难度。定期监测水禽体内及其生活环境(水)中禽流感病毒的分布情况,对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发生及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患病鸭鹅、病死鸭鹅、无临床症状的带毒鸭鹅等均为该病的传染源。本病可经污染的水源、空气、鸟类、鸭贩等途径传播。各品种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发病为甚。各日龄鸭均可感染,但临床上以20日龄以上的鸭群多见发病。患病鸭群的发病率、死亡率与鸭的品种、日龄和病毒的亚型(毒力)及有无并发或继发症有关。雏鸭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为30%~95%,感染鸭在出现症状后1~3天内出现死亡。种鸭、蛋用鸭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产蛋异常。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患病鸭群常并发或继发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鸭沙门杆菌病、鸭霍乱或球虫病等。凡出现并发或继发症,该病鸭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该病的单一感染。外界环境的改变、营养不良和内外寄生虫侵袭可加快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除A型病毒中的H5和H7亚型强毒感染引起高度致死性疾病外,其他亚型多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死亡率低,或呈隐性经过。

(四)临床症状

禽流感病毒亚型多,变异快,不同毒株存在毒力差异,其症状和病变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本病的潜伏期从数小时至2~3天,由于鸭鹅的品种、年龄、并发症情况、病毒株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表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有很大的差异。

1.减蛋型:各品种鸭都有发生,发病时最初部分鸭有轻度咳嗽或轻度喘气症状,但鸭群饮食、饮水、大便及精神未见有明显变化,也无死亡现象。数天内鸭群产蛋量迅速下降,有的鸭群产蛋率由原来高峰期95%可降至10%以下或停蛋;开产期鸭群患病后很难有产蛋高峰期。在减蛋期内常见有仅为正常蛋的1/2~1/4重量的小型蛋、畸形蛋。患病鸭群经10~15天后产蛋量开始逐渐恢复,但常出现小型蛋和畸形蛋。

2.败血型:

(1)番鸭:无论是雏番鸭还是青、成年番鸭,均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雏番鸭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可达90%以上,其他日龄番鸭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达80%以上。患病鸭群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食欲速减或废绝,仅饮水,拉白色、淡黄色或淡绿色水样稀粪,精神沉郁,两腿无力,不能站立,伏卧地上,缩颈。有的病例出现头颈向后仰,或向下勾,或不断左右摇摆,尾部向上翘等神经症状。患鸭迅速脱水、消瘦,病程急而短,鸭群感染发病2~3天内引起大批死亡。种鸭群产蛋期内在感染后3~5天内迅速大幅度减蛋或绝蛋。

(2)肉用鸭及雏蛋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流行期推移而变化,表现为越来越高,发病率可达80%以上,死亡率为40%~70%。患病鸭群有部分发生咳嗽,食欲减少,拉白色或淡黄色稀粪,精神委顿,两腿无力,有些病例流眼泪。

(3)蛋鸭:商品蛋鸭和肉种鸭感染后,有40%~50%发病率和30%~40%死亡率。发病后3~5天内整个鸭群出现大幅度减蛋和各种畸形蛋,甚至绝蛋。鸭群食欲减少,鸭群康复后一般要30天左右才能恢复较高的产蛋量。

3.脑炎型:各种日龄鸭,尤其是10~70日龄的番鸭、半番鸭、蛋鸭和肉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与感染日龄和品种有一定差异性,发病率为60%~95%,死亡率为40%~80%。患病鸭群有不同程度的咳嗽等呼吸症状,食欲减少,精神委顿,拉白色稀粪。特征性症状是,绝大多数患鸭有间歇性转圈运动,尤其是在应激下转圈的次数大幅度增加,转圈后倒地不断滚动,腹部朝天两腿划动。有的患鸭还出现头颈部不断做点头动作,嘴不断抖动,歪头等症状。

(五)病理变化

不同亚型流感引起的病理变化有很大的差异。

1.减蛋型:患病鸭主要病变在卵巢,较大的卵泡出现卵泡膜充血、出血,有的卵泡萎缩。输卵管蛋白分泌部有凝固的蛋清或水肿,并附有豆腐渣样凝块,部分病例大卵泡破裂于腹腔,但没有异味。

2.败血型:

(1)番鸭:患鸭全身皮肤充血、出血,尤其是喙、头部皮肤和蹼更明显,呈紫红色。皮下特别是腹部皮下充血、出血(图1),脂肪有散在性出血点。肝脏肿大,质地较脆,有条状或斑状出血。脾脏肿大、出血,有灰白色针头大坏死灶。心脏冠状脂肪有出血点,心肌有灰白色条状或块状坏死,心内膜有条状出血(图2)。胰腺充血、有出血斑(图3)。肾脏肿大,呈花斑状出血(图4)。腺胃与食管、腺胃与肌胃交界处黏膜有出血带或出血斑(图5)。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出血,空肠、回肠黏膜有间段性2~5厘米环状带,呈出血性或紫红色溃疡,这种特殊的病变,从浆膜即可清楚看到。直肠和泄殖腔黏膜常见有弥漫性针头大出血点。喉头和气管环黏膜出血。胸腺多数萎缩、出血。胸膜严重充血,胸膜及胸壁、腹腔有大小不一、形态不整的淡黄色纤维素样附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脑膜充血、出血,脑组织充血。有的患病雏鸭法氏囊黏膜出血。患病产蛋鸭也可见上述病变,但主要病变在卵巢,较大卵泡的卵泡膜严重充血并有较大出血斑,有的卵泡萎缩。病程较长者整个卵巢中卵泡膜严重出血,呈紫葡萄串样。输卵管蛋白分泌部有凝固性的蛋清。有的病例大卵泡破裂于腹腔中,使腹腔充满卵黄液,但无异臭。

(2)肉用鸭及雏蛋鸭:病变比患病番鸭略轻。肝脏肿大,呈淡土黄色,有条纹状或斑状出血。脾脏肿大,充血、出血。肾脏肿大、充血、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条状坏死灶,心内膜有条状出血。局部肠道和直肠黏膜有弥漫性出血。脑膜及组织充血。

(3)蛋鸭:其病理变化类似于番鸭,但病变较轻,尤其肠道仅有轻微病变,而生殖器官病变明显,与产蛋母番鸭相同。公鸭睾丸常见有一半出血。

3.脑炎型:肉眼可辨别的特征病变在脑和心脏。脑膜充血,脑组织充血,尤其是在不同部位大脑组织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坏死灶,小如芝麻绿豆大,大如小蚕豆。心肌颜色变淡,像开水烫过,有块状或条状灰白色坏死灶,心内膜有出血条斑。肺充血、出血。肝、肾、脾、胰以及喉、气管、消化道和皮肤等组织器官,病变不典型或不明显。

(六)诊断

根据该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以鸡胚进行病毒的分离及血清学鉴定(如琼脂扩散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聚合酶链式反应等)。

类症鉴别:与雏鸭病毒性肝炎比较,雏鸭病毒性肝炎以肝脏肿大、表面有点状或淤斑样出血及肾脏肿大出血为特征;对于雏番鸭,流感极易与三周病相混淆,患三周病的雏番鸭一般无神经症状和流感病(死)鸭的心肌及胰腺的特征性病变;对于出现三炎(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且又有流感病变的肉鸭流感病例,应与单一的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等相区别;在种鸭、蛋鸭,由于发生流感后极易并发或继发大肠杆菌病,因此在临诊中也应注意与单一的大肠杆菌病加以区别(其他类症鉴别见前)。

(七)防治措施

1.平时预防措施:除加强饲养管理,不从疫区引种和购买鸭苗等一般性措施外,还要采取加强兽医卫生管理,提高鸭舍生物安全等措施预防鸭流感。

(1)免疫预防:应选用与本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株相同或占优势的亚型灭活苗免疫。灭活疫苗免疫应根据鸭的品种及其用途和本病的流行情况决定其免疫程序。

(2)肉鸭:饲养期为40天左右的肉鸭,在有本病流行的区域,应在5~7日龄免疫,每只皮下或肌内注射0.5毫升灭活苗;在无本病流行的区域,应在10~15日龄免疫,每只皮下或肌内注射0.5毫升油乳剂灭活苗。饲养期为40天以上的肉鸭,首免在5~7日龄,每只皮下或肌内注射0.5毫升灭活苗;二免在30天左右进行,每只肌内注射0.5~1.0毫升油乳剂灭活苗。

(3)种鸭、蛋鸭:首免、二免按肉鸭所用方法进行免疫,三免在产蛋前15天左右进行。肉种鸭、种番鸭,每只肌内注射1.0~1.5毫升,蛋鸭每只1.0毫升油乳剂灭活苗。在产蛋中期(三免后2~3个月)进行四免,剂量同三免。

2.发病时控制措施:一旦发生鸭流感,特别是高致病性流感时,应迅速上报,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并按国家防疫条例划定疫区范围,并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焚尸、消毒等工作。疫区的肉鸭屠宰加工厂,禁止收购有疫情鸭场的鸭,要严格执行检疫检验制度。此外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要禁止病鸭外调和出售,停止放牧,防止扩散病毒。在受威胁区内,所有鸭和鹅应注射流感疫苗。

高致病性鸭流感,不主张治疗,处理措施同上。但对低致病性流感,如及时治疗,可减少死亡,降低损失。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特异疗法:利用抗流感血清或者高免蛋黄抗体,大鸭2毫升、中鸭1.5毫升、雏鸭1毫升,肌内注射,隔天再注射1次。

(2)抗病毒:金刚烷胺,内服每千克体重用15毫克,混饮每升水用80毫克,也可使用干扰素饮水或注射。

(3)抗感染和抗应激:用广谱抗生素控制细菌继发感染,用维生素C(混饲,每1 000千克饲料用500克或通过饮水投喂)抗应激。

(4)中草药治疗:苏叶100克、薄荷100克、霍香100克、荆芥100克、苍术100克、防风100克、金银花120克、黄芪100克、甘草30克。1 000只鸭1天用量,连服2天。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