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卫分证
卫分证是温病初起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由于温邪侵入人体,导致卫气功能失常。因其证候比较典型,病机亦不复杂,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难识别。主要在于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要掌握卫分证的临床特点。众所周知,温病卫分证是因温热之邪袭表所致,证属表热性质,所以临床除具有发热、恶寒、脉浮、苔薄白等一般邪在卫表的表证外,还表现出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等热象偏重的征象,这是确定表热性质,从而与风寒外感所致表寒证作出区别的依据所在。此外,注意本证候的出现阶段和病势分析亦是掌握临床特点的一个方面。以阶段而言,卫分证出现于某些温病的初期阶段,一般病程较短,持续时间不长。就病势而论,卫分证病势偏于上焦、体表,病情大多单纯,病势亦较轻浅。
(2)根据上述临床特点,在识得卫分证基础上,还须根据“辨证求因”的思路,进一步审察形成卫分证的具体病因,借以区分卫分证的不同类型。
一般说,温病卫分证较常见的是由于风热病邪侵袭肺卫所致,故多见于风温初起阶段。秋令燥热病邪侵袭肺卫也是形成卫分表热证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特点除具有风热卫分证的临床表现外,还可伴有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见症。它主要见于秋燥中温燥的初起阶段。此外,湿热病邪入侵畜体除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外,亦常伴有邪着肌腠的卫表见症,从而形成内外合邪、卫气同病的独特类型。其表证虽亦具发热恶寒的特点,但具体表现则与一般温热之邪侵袭肺卫的表热见症有所不同,如其发热大多表现为身热不扬,头昏身重,苔白腻而舌质正常。此外,还必伴有胸闷脘痞等湿阻中焦气机的特有见症。又如暑邪侵袭畜体,一般虽多先发于气分,但亦有因兼感寒邪束于肌腠而伴见表证的。但这种卫表见症既非单独存在,亦不同于温邪在表的见症,临床一般不难区别。由此可见,在掌握卫分证主症的基础上,进一步辨察其特异表现及伴随见症,便可正确地探求病因、区分类型。
(3)在辨明卫分证基本证候及其常见类型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审察其病变的病位重心所在,以期达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目的。
从现代医学认识分析,各种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发病初起一般都具有邪在卫表的卫分见症,故卫分证是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早期的共有证候,而这些证候往往又缺乏很明显的特异性。不同的病种毕竟由于病因病理的不同、病位的差异,仍然可以发现各自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只是在卫分阶段由于病程较短,而经常不能与卫分证的一些基本见症同时显露出来。因此,辨察时就必须有意识地注意诊查能体现不同病种病位所在的独特征象。如皮疹、项强呕吐、咽喉溃烂白腐、头面肿胀、嗜睡、咳喘胸痛、腹胀下痢等症,在辨别病种及其病位方面均具有独特意义。辨察时应早期发现,以期达到辨证与早期辨病相结合的目的。
2. 气分证
气分证是温病过程中由于邪热入里后影响气的功能活动所导致的一个常见证候类型。它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阶段,不仅持续时间长,病情复杂多变,而且常是病情好转或恶化的转折关头。因此,临床重视气分证的辨别,是提高整个温病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对温病的治疗,医学界有人提出“把好气分关”,即是根据诊治热病的实际体会而总结出来的,颇具临床指导意义。针对气分证的病变特点,结合临床诊治经验,正确辨别气分证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点:
(1)分清气分里热外蒸、内郁的不同态势:气分证以邪热郁蒸于里,症见发热、口渴、苔黄等为基本特点,但其病变态势则有“外蒸”、“内郁”的不同,临床表现相应有异。一般说,里热蒸腾于外的表现为体表壮热,面赤大汗,脉象洪数有力等,通常称其为表里俱热证。热郁于里的,虽体表热象不及前者壮盛,但心烦、口苦、溲赤等热邪内郁的证候则比较突出,一般多称其为气分郁热证或气分伏热证。辨清气分里热的不同态势,是决定治疗使用辛寒以泄热外达,还是使用苦寒以直清里热两种不同治法的前提,同时也是把握证候传变趋向的依据。
(2)辨明病位所在进而区别具体证型:气分证虽以热邪在里为基本病机变化,但其病变范围则甚为广泛,病位可涉及畜体上、中、下三焦脏器。热邪入里后,由于主要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可产生不同类型的气分证候。常见的如热壅肺气,热郁胸膈,热郁少阳,热盛阳明以及湿热困脾等证,这些病邪在里的证候,虽均属气分证范围,但因其病位不同,病机、证候有异,故具体治法亦有区别。临床在辨清气分证病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其具体证候类型,是卫气营血辨证进一步深化的体现,是使辨证治疗更加具体的需要。辨别气分证的不同类型,除了掌握它们的共同特点亦即气分证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掌握能反映各种不同证候类型的病位所在和病机特点的特有症状和体征,如热壅肺气所见的咳嗽、气喘等肺经症状,热结阳明所见的腹满、便秘的肠腑症状。掌握了这些不同的证候特点的诊断意义,辨证时就能正确分析证候的异同。
(3)进行动态观察,把握传变趋向:气分证是温病过程中邪正处于剧烈交争的一个阶段,是病情恶化或好转的转折关头,此际证候虽有典型表现,但却易于变幻。辨证时不仅要根据其当时表现辨明其证候性质,而且要注意审视证候的动态变化,特别要辨察有无邪热内传的征象出现,如邪热传营的斑疹隐隐,心烦不宁,舌色转深等;热盛动风的惊搐,手足震颤,两目直视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诊察有无正气欲脱的征兆,如骤然发生的身热陡降,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脉象细数等。根据临床证候表现的动态变化进行辨证分析,不仅是判断证候传变、进行随证施治的需要,而且是掌握疾病转归预后,在治疗上探索有效措施以截断证候传变的依据,是临床诊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4)辨察有无痰湿兼挟:气分证虽以热盛伤津为基本特点,但在病程中亦可因气机被郁,津液不布,产生夹痰兼湿的情况,或者因感受湿热病邪而气分之邪的性质表现为湿热并存。痰浊湿热性质都属阴邪,与阳热之邪相兼夹,病情颇为复杂,临床治疗必须充分考虑,给予必要的兼顾。否则邪热每多留恋难解,易致病情迁延难愈。辨察是否兼挟痰湿,除了从发病之初辨别病邪的性质外,还要注意在病变过程中胸脘有无异常感觉及舌苔表现等辨证的依据。如在气分证的基础上伴见身重脘痞、胸闷、咯痰、呕逆、舌苔黏腻等症,则为邪热兼夹痰湿之象。但其中又有偏痰偏湿的不同,临床还须根据具体表现加以区别。
3. 营分证
营分证是热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干扰心神甚或窜及血络所产生的一种证候类型。本证大多由卫分、气分传变而来,为病情转重的标志,或为伏气温病初起发于营分者,病势也较危急。因此,及早辨识营分证候并及时进行治疗,对防止邪热进一步内传导致病情发展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辨析营分证的关键在于:
(1)正确掌握热在营分的基本特征:掌握了营分证的基本特征,可以在辨证时根据这些特征及早发现邪热入营的病机传变,从而为及时治疗“透热转气”提供依据。温邪传入营分,其早期见症多以神志和舌象变化为主。如在气分证阶段,出现心烦不宁,间有谵语,舌渐红绛或斑疹隐隐等症,即为邪热深入营分的征象。而在温病发病之初就见舌绛、斑疹隐隐、神识障碍等症状,就应考虑到病发于营分之证。对本证的治疗,即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冀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2)重视辨察神志的异常变化:“营气通于心”,邪热入营,易侵扰心神,故营分证均有神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只是因邪势的强弱不同、影响心包的程度各异而有着轻重之异。一般说,邪热乍入营分时,由于邪势尚不太盛,神志见症较轻,大多表现为心烦不宁,“夜甚无寐”;此后随着营分之热转盛,心神被扰程度加剧,则神志见症亦相应加重,多表现为躁扰不宁,时有谵语等。若营热炽盛内陷心包,则可进而出现神昏谵语甚或昏聩不语的严重见症。因此,辨别神志见症的具体表现及其程度轻重,是确认营分证候、判断其轻重转归的重要依据。
(3)注意审视证候的兼挟及患者体质差异:邪入营分虽有其独特的病机变化和症候表现,但在证候传变过程中每常出现营热已炽而卫分、气分之邪未净的情况,即通常所说的“卫营同病”和“气营两燔”。这在治疗上就与单纯营分证有所不同,必须根据具体证情采用泄卫透营和气营两清之法。因此,临床辨证在识得营分证的基础上,还须进一步辨察有无卫分或气分邪热未解或解而未净的征象,其中舌苔表现是一个重要依据。如邪热入营后,舌色虽呈红绛但舌面有黄白苔未退者,即为气分或卫分之邪未解之征。同时,营分证也有兼夹痰湿秽浊之邪者,表现为绛舌之上有黏腻浊苔。
此外,注意患者的体质差异,并分析其对证候发展变化的影响,亦是辨析营分证应予重视的一个环节。如幼畜脏腑娇嫩,气血未充,邪热入营劫灼营阴后,极易产生闭窍动风之变。老弱病畜,邪入营分后不仅易于进一步内陷深入,而且极易导致内闭外脱之变;产畜血室空虚,一旦邪热入营,易内陷而成热入血室之证;“平素心虚有痰”者,热入营分后,极易内闭胞络;素有“瘀伤宿血”者,热邪传营后极易形成瘀热互结之证。凡此种种,皆因患者体质差异而变化不一。临床辨证掌握了这些特点,治疗上就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而防其演变。
从上可见,营分证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阶段,此际诊治得当,可阻断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否则,可因深入血分、内陷手足厥阴、正气外脱等原因而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临床正确辨析营分证对提高诊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血分证
血分证是因邪热深入血分,导致血液运行失常而形成的一种证候,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病情最为深重的一个阶段。因此,辨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从而影响整个疾病的预后转归。根据血分证的变化特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是正确辨证的前提。
(1)辨出血部位:出血见症是血分证的主要特点,由热盛动血所引起。除了可表现为全身广泛出血外,还往往因病种不同,病位重心有异,伤络动血的部位有别而出现不同部位的出血见症。如风温、暑温、秋燥等病过程中可因热伤肺络而出现咯血、衄血,湿温病过程中由于湿热化燥灼伤肠络而产生大便下血等。辨证时分清出血部位,不仅有助于明确病位所在,区分病证类型,而且对于治疗上加强制方用药的针对性以提高疗效也有着重要意义。
(2)察神志变化:血属心所主,血热炽盛,心神必受侵扰,故邪入血分后多有神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因此,辨证时注意审察神志异常变化的轻重程度及其表现差异,对于判断邪热的轻重、病机的浅深有着重要意义。一般说,血热较轻者多表现为躁扰不宁,甚或偶有狂叫;热毒炽盛者可为昏狂谵妄;若血热致瘀,瘀热扰乱心神则可见如狂发狂的狂乱之象;营血热邪内陷心包,灼液为痰堵闭清窍,则可见神昏狂叫或昏聩不醒,而躁狂之象则不及前者为甚。
(3)析血脉瘀滞程度:血分证在热盛动血过程中,每常产生血脉瘀滞甚或瘀热搏结的病机变化。临床上常因这一病机的存在而引起各种“动血”的症状,同时可影响心神,严重者可导致血瘀气脱之变。因此,辨证时不仅要着眼于热盛动血症状的辨析,而且还要注意审察血瘀表现并分析其轻重程度,其中舌象变化、斑疹色泽、血液颜色以及神志、脉象等变化是辨证主要着眼点。辨证时及时发现血瘀变化,对判断病情轻重转归,治疗上及时配合应用活血化瘀之法以阻断病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察正气盛衰状况:血分证在病变过程中可因出血太多或血瘀严重,致气失依附而产生气随血脱的严重病机变化。临床及时发现正气欲脱征兆,是血分证辨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整个疾病的预后转归。辨察的着眼点主要是审视发热、出汗、面色、神情、气息、脉象等表现及其动态变化。如在病程中发现患畜神情萎靡,四肢不温,脉象微细欲绝等征象,则为正气欲脱或外脱之兆,临床应予高度重视。此际如能识证准确、治疗措施及时有力,则有可能阻断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可造成严重后果。
从上可见,卫气营血四类病机不同,表现各异,治疗有别。临床辨证正确区分其四大类型是施行有效治疗的前提。四者辨别要点从总的方面来说,一般不外如下几方面:第一是掌握各自的证候特点,第二是区分病程阶段,第三是审察动态变化,第四是注意类证鉴别,第五是辨别证候兼夹。这也就是辨别卫气营血证候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