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又称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其特征是病幼鸡以咳嗽、喷嚏、流涕、呼吸困难和气管发生啰音等呼吸道症状为主;产蛋鸡则表现产蛋减少、品质下降,输卵管受到永久性损伤而丧失产蛋能力。肾病变型传支的病鸡还表现拉淀粉糊样粪便,肾脏苍白、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因病原血清型多,从而使免疫接种复杂化。感染鸡生长受阻,耗料增加,产蛋和蛋质下降,死淘率增加,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930年美国首先发现了该病,1973年在美国最先确定病原,目前在世界各养鸡国均有发现。我国于1972年由邝荣禄在广东首先发现IB的存在,此后在北京、上海相继报道,现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蔓延。
【病原学】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AIBV) 属于冠状病毒科 (Coronaviridae) 冠状病毒属 (Coronavirus)。多数呈圆形,直径为80~120 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为27 kb。病毒粒子带有囊膜和纤突。
AIBV含有3种病毒特异蛋白质,即纤突 (S) 蛋白和膜 (M) 糖蛋白,以及内部核衣壳(N) 蛋白。其中S蛋白与IBV的免疫源性关系最为密切,S蛋白由两种糖多肽S1和S2构成,血凝抑制和大多数中和抗体都是由S1诱发。
AIBV毒株的分型主要根据S蛋白的特性,以前用病毒中和试验将不同毒株分为8~10个血清型。近年来也有用单抗对S蛋白分析和测定S1基因序列或对S1基因进行限制内切酶酶切分析来分型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的IBV血清型有30多种。有证据表明在混合感染的情况下,IBV可以发生重组,因此很容易出现新的血清型或基因型。从核苷酸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表明,根据病毒中和试验归于不同血清型的毒株,其S1氨基酸序列差异通常为20%~25%,但也有例外,如C46株和M41株属不同血清型,而其S1的差异仅为7.6%。有人认为主要的血清型是Massachusetts 41和Connecticut(分别简写为M41及C型),其他为变异型。我国主要是M41型。
引起肾病变的AIBV株有澳大利亚T株,美国主要是Gray和Holte株,意大利为11 731株。对肾的致病性T株是100%、Holte株为90%、Gray株为85%、M41株为20%。国内已证实了后3种毒株的存在。各血清型间没有或仅有部分交叉免疫作用,因此必须用多价苗进行免疫。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呼吸分泌出物中。肝、脾、肾和法氏囊中也能发现病毒。在肾和法氏囊内停留的时间可能比在肺和气管中还要长。
本病毒能在10~11日龄的鸡胚中生长。自然毒初次接种鸡胚,多数鸡胚能存活,少数生长迟缓。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可增强对鸡胚的毒力,到第十代时,可在接种后的第九天引起80%的鸡胚死亡。特征性变化是: 发育受阻、胚体萎缩成小丸形,羊膜增厚,紧贴胚体,卵黄囊缩小,尿囊液增多等。IBV在鸡胚中传代会导致毒力逐渐下降,经若干代鸡胚继代后,病毒还能在鸡胚肾细胞 (CEK)、鸡肾细胞 (CK)、鸡胚肝细胞 (CEL) 上生长,并引起细胞病变。但最常用的是鸡胚肾细胞,多次继代,形成包涵体。多数IBV野毒不需要适应就可在气管组织培养物上生长,并引起纤毛运动停止,据此建立的鸡气管环培养法 (TOC) 已成为分离IBV、测定毒价和血清型的有效方法。
AIBV本身不凝集鸡红细胞,但经1%胰酶或磷脂酶处理后,则具有血凝性,并且这一活性能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目前,已利用这一特性建立了鉴定毒株或监测抗体水平的方法。
AIBV对乙醚敏感,多数病毒株在56℃15 min或45℃90 min即被灭活,但—20℃能保存7年、—30℃能保存24年之久。病毒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如在0.01%高锰酸钾3 min内死亡,1%甲醛溶液很快即被杀死。病毒在室温中能抵抗1%HCl (pH 2)、1%石炭酸和1%NaOH (pH 12) 1 h,鸡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和鸡痘病毒在室温中不能耐受pH 2,这在鉴别上有一定意义。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AIBV主要感染鸡,此外还对雉、鸽、珍珠鸡有致病性。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和产蛋鸡最为易感,肾型IB多发生于20~50日龄的幼鸡。有母源抗体的雏鸡有一定抵抗力 (约4周)。适应鸡胚的毒株,脑内接种乳鼠,可引起乳鼠死亡。
2.传染源 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泄殖腔向外排毒,是主要的传染源;病鸡康复后可带毒49天,在35天内具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病鸡从呼吸道和泄殖腔等途径排出病毒,经飞沫传染给易感鸡。此外,通过饲料、饮水等,也可经消化道传染。飞沫、尘埃、饮水、饲料、垫料等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属于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有流行,但以冬春寒冷季节最严重。在鸡群中传播迅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有接触史的易感鸡都发病。过热、严寒、拥挤、通风不良和维生素、矿物质、其他营养缺乏以及疫苗接种应激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发病率和病死率与毒株的毒力强度及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青年鸡的感染率通常为25%~30%,高者可达75%。
【临诊症状】 该病病型复杂,通常分为呼吸型、肾型、肠型、腺胃型等多种,其中还有一些变异的中间型。该病毒血清型多、变异快、易引起免疫失败,并导致鸡的增重和饲料报酬率降低。
呼吸型: 潜伏期36天或更长一些,人工感染为18~36 h。本病以病鸡看不到前驱症状,突然出现呼吸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为特征。4周龄以下幼鸡常表现伸颈、张口呼吸、喷嚏、咳嗽、啰音,病鸡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减少,羽毛松乱,昏睡,翅下垂; 常挤在一起,借以保暖; 个别鸡鼻窦肿胀,流黏性鼻汁,眼泪多,逐渐消瘦; 康复鸡发育不良。
6周龄以上的育成鸡发病症状与幼鸡相似,同时伴有减食、沉郁或下痢,但通常无鼻涕。产蛋鸡呼吸道症状较温和,在鸡群安静时可听到喷嚏、咳嗽、气管啰音,但产蛋性能的变化更为明显,产蛋量下降,持续4~8周. 产畸形蛋、软壳蛋、粗壳蛋,蛋清变稀呈水样,蛋黄与蛋清分离以及蛋白黏着于壳膜表面等。产蛋鸡幼龄时感染IBV可形成永久性的输卵管损伤,鸡只外观正常但终生不产蛋。
病程一般为1~2周,有的拖延至3周。雏鸡的病死率可达25%,6周龄以上的鸡病死率很低。康复后的鸡具有免疫力,血清中的相应抗体至少有一年可被测出,但其高峰期是在感染后3周前后。
肾型: 主要发生于2~6周的幼鸡,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出现,或呼吸症状消失后,病鸡沉郁、持续排白色石灰样稀粪或水样下痢、迅速消瘦、饮水量增加。发病率高,病死率常随感染日龄、病毒毒力大小和饲养管理条件而不同,雏鸡病死率为10%~45%,6周龄以上鸡病死率在0.5%~1%。
肠型和腺胃型: 外观症状与呼吸型、肾型类似,大部分为混合型。
【病理变化】 主要发生在呼吸道,消化、泌尿与生殖系统。
呼吸型: 剖检病鸡可见气管、支气管、鼻腔和窦内有浆液性、卡他性和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可能混浊或含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在死亡鸡的后段气管或支气管中可能有一种干酪性的栓子。在大的支气管周围可见到小灶性肺炎。产蛋母鸡的腹腔内可以发现液状的卵黄物质,卵泡充血、出血、变形。18日龄以内的幼雏,有的见输卵管发育异常,致使成熟期不能正常产蛋。
肾型: 主要病变为幼鸡肾肿大出血、苍白、小叶突出,多数呈斑驳状的 “花斑肾”,肾小管和输尿管因尿酸盐沉积而扩张 (见彩图68)。在严重病例,白色尿酸盐沉积可见于其他组织器官表面。发生尿石症的蛋鸡,往往一侧肾脏高度肿大,另一侧萎缩。皱缩的肾脏大多与内含坚硬结石而扩张的输尿管相通,少数鸡输尿管两侧均可见结石。
肠型: 主要病变为肠道出血明显。
腺胃型: 主要病变为腺胃肿胀、乳头腺体萎缩等。
【诊断】 根据临诊病史、病理变化、血清转阳或抗体滴度升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包括病毒分离鉴定、病毒干扰试验、气管环培养、对鸡胚致畸性检验、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ELISA、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和IBV RNA检测技术。
在国际贸易中,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血凝抑制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 最好采集气管拭子或采集刚扑杀的病鸡支气管和肺组织,放入含有抗生素(青霉素10000IU/ml、链霉素100mg/ml) 的运输液中,置冰盒内保存送至实验室; 对于肾型和产蛋下降型的病鸡,可取病鸡的肾和输卵管送检; 从大肠尤其是盲肠扁桃体和粪便分离病毒成功率最高。
病毒的分离鉴定: 可无菌采取数只急性期的病鸡气管渗出物和肺组织,制成悬浮液,每毫升加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万IU,置4℃冰箱过夜,以抑制细菌污染。经尿囊腔接种于10~11日龄的鸡胚。初代接种的鸡胚,孵化至19天,可使少数鸡胚发育受阻,而多数鸡胚能存活,这是本病毒的特征。若在鸡胚中连续传几代,则可使鸡胚呈现规律性死亡,并出现特征性的病变。也可收集尿囊液再经气管内接种易感鸡,如有本病毒存在,则被接种的鸡在18~36 h后可出现症状,发生气管啰音。也可将尿囊液经1%胰蛋白酶37℃作用4h,再作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进行初步鉴定。用IBV特异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对感染鸡胚的绒尿膜(CAM)切片,或尿囊液的细胞沉积物涂片作免疫荧光或免疫酶试验可以快速鉴定分离的病毒。剖检时取感染的气管黏膜或其他组织作切片,可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试验直接检测IBV抗原。近年来已建立起直接检查感染鸡组织中IBV核酸的RT—PCR方法。
病毒干扰试验: IBV在鸡胚内可干扰NDV—B1株 (即Ⅱ系苗) 血凝素的产生,因此可利用这种方法对IBV进行诊断: 取9~11日龄鸡胚10枚,分两组,一组先尿囊接种被检IBV鸡胚液; 另一组作对照。10~18 h后两组同时尿囊内接种NDV—B1,孵化36~48 h后,置鸡胚于4℃8h,取鸡胚液作HA。如果为IBV,则试验组鸡胚液有50%以上HA滴度在1:20以下,对照组90%以上鸡胚液HA滴度在1:40以上。
气管环培养: 利用18~20日龄鸡胚,取1 mm厚气管环作旋转培养,37℃24 h,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气管环纤毛运动活泼。感染IBV,1~4天可见纤毛运动停止,继而上皮细胞脱落。此法可作为IBV分离、滴定及血清分型。
血清学诊断: 由于IBV抗体多型性,不同血清学方法对群特异和型特异抗原反应不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及免疫扩散试验,一般用于群特异血清检测; 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一般可用于初期反应抗体的型特异抗体检测。病毒中和试验常用于IBV毒株的血清分型,鸡胚培养、气管环培养或细胞培养都可作为病毒的测试系统。抗体IgG于接种IBV后1~3周达到高峰,然后下降; IgM在第3周上升,保持到第5周,因此,常于感染初期和恢复期分别采血试验,如恢复期血清效价高于初期,可诊断为本病。
【防控措施】 严格执行隔离、检疫等卫生防疫措施。鸡舍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过挤,注意保温,加强饲养管理,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增强鸡体抗病力。同时配合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常用M41型的弱毒苗如H120、H52及其灭活油剂苗。一般认为M41型对其他型病毒株有交叉免疫作用。H120毒力较弱,对雏鸡安全; H52毒力较强,适用于20日龄以上鸡; 油苗各种日龄均可使用。一般免疫程序为5~7日龄用H120首免; 25~30日龄用H52二免; 种鸡于120~140日龄用油苗作三免。使用弱毒苗应与NDV弱毒苗同时或间隔10天再进行NDV弱毒苗免疫,以免发生干扰作用。弱毒苗可采用点眼 (鼻)、饮水和气雾免疫,油苗可作皮下注射。
对肾型IB,弱毒苗有Ma-5,1日龄及15日龄各免疫一次,方法同上。除此之外还有多价(2~3个型毒株) 灭活油剂苗,按0.2~0.3 ml/只 (雏)、0.5 ml/只 (成鸡) 皮下注射。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发病鸡群注意保暖、通风换气和鸡舍带鸡消毒,增加多维素饲用量。为了补充钠、钾损失和消除肾脏炎症,可以给予复方口服补液盐、或含有柠檬酸盐或碳酸氢盐的复方制剂。有继发感染可使用抗生素等。
发生疫病时,应按《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污染场地、用具彻底消毒后,方能引进建立新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