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特征为急性呈败血性变化,高热稽留,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该病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是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当前我国猪瘟发病状况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猪瘟流行呈现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共存、持续感染与隐性感染共存、免疫耐受与带毒综合征共存的情况。该病被OIE列为A类法定报告疾病名录,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猪瘟病毒(HC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直径为40~50 nm,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这个属的成员还有在抗原性和结构上与猪瘟病毒密切相关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和绵羊边界病病毒。通常将猪瘟病毒分为2个血清型(群),其中第1群包括许多猪瘟病毒强毒株和绝大多数用作疫苗的弱毒株;第2群包括引起慢性猪瘟的低毒力毒株。
HCV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可很快使病毒失活。2%氢氧化钠仍是最合适的消毒药。猪瘟病毒在细胞培养液中经56 ℃ 60 min或60 ℃ 10 min便失去感染性。猪圈及粪便中的病毒能存活几天,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则可保持数月的感染性。在pH5~10的条件下比较稳定。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在我国,目前猪瘟疫苗长期免疫注射的猪群中,仔猪最易感。
(二)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感染猪在潜伏期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抗体后停止排毒。因此,强毒株感染在10~20 d内大量排出病毒,而低毒株感染后排毒期短。强毒株在猪群中传播快,造成的发病率高。慢性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方式传播,一般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眼结膜或通过损伤的皮肤、阉割时的伤口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胎、死胎、木乃伊胎等。节肢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传播该病。
(四)流行特点
本病四季可发,一般以春、秋较为严重。急性暴发时,先是几头猪发病,往往突然死亡。继而病猪数量不断增多,多数猪呈急性经过和死亡,3周后逐渐趋向低潮,病猪多呈亚急性或慢性,如无继发感染,少数慢性病猪在1个月左右康复或死亡,流行终止。
近年来我国猪瘟流行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呈现非典型性经过,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非典型猪瘟表现病性温和、地区散发、流行缓慢、潜伏期长、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典型、病程延长、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必须依赖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出现了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胎盘感染、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持续性感染及先天免疫耐受增多等。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7 d。
(一)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多见于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潜伏期2~3 d,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 ℃,高烧不退,精神沉郁,厌食,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结膜发绀、出血,很快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5 d,死亡率为90%~100%。
(二)急性型
急性型潜伏期一般为3~5 d。病猪精神差,体温在40~42 ℃,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眼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黏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黏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黏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褪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最终死亡。病程2周左右,死亡率一般在50%~60%。
(三)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呈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有的能够自然康复。
(四)非典型猪瘟
非典型猪瘟主要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胎盘感染、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仔猪持续性感染及先天免疫耐受等。
(1)持续性感染。一定时期或终生带毒,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毒。
(2)温和型。体温在41 ℃左右,多数病猪四肢下及腹下呈淤血斑,为“紫斑蹄”“紫斑症”;有的耳尖、尾尖呈紫黑色,耳朵、尾巴干枯,甚至坏死脱落。有的病猪皮肤有出血点。鼻干,口渴,减食,尿黄。便秘呈长期性,粪便混有血液、黏液或伪膜。口腔咽喉、软腭、扁桃体出现坏死点或溃疡,称为“烂喉病”。发育停滞,后肢瘫痪,部分猪跗关节肿大。病程较长,有的可拖延2~3个月,甚至更长。
(3)繁殖障碍型。是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的结果。母猪妊娠时感染低毒猪瘟病毒,可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弱仔,弱仔有些可存活半年。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常见出血,且仔猪死亡率高。
(4)新生仔猪免疫耐受。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如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猪瘟病毒的中和抗体,对猪瘟疫苗接种不产生免疫应答,这是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病猪体温正常,大多数可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死亡。
四、病理变化
(一)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多无特征性病变。一般仅见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少数出血斑点。
(二)急性型
急性型病见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以淋巴结、肾脏、膀胱、脾脏、喉、会厌软骨、胆囊、胃和大肠黏膜有出血斑点最为常见。全身淋巴结特别是颌下、支气管、肠系膜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胀,充血或出血,外表呈紫褐色,切面为大理石样,这种病变有初步诊断意义。肾脏表面有针尖状数量不等的出血点,严重时有出血斑,肾盂、肾乳头出血。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脾脏一般无肿大,边缘常出现出血性梗死灶是猪瘟的特征性病变。但以上这些典型的病理变化在近些年来并不多见,目前大多数猪瘟病例主要表现为黏膜表面的针尖状出血点;多数病猪的扁桃体出现坏死;部分病猪小肠、大肠黏膜有充血和出血点;盲肠(特别是回盲瓣处)、结肠的淋巴组织坏死,并形成突出于黏膜表面的灰色纽扣状溃疡。
(三)慢性型
慢性型出血和梗死变化不明显,体内部分实质器官有少量针尖状的陈旧性出血点或出血斑,特征病变是回肠和盲肠有坏死性肠炎。
(四)非典型猪瘟
非典型猪瘟剖检无典型的肾、膀胱出血及脾出血性梗死,常见的病变是肾脏表面有陈旧性针尖状出血点。淋巴结水肿,有少量的出血点。有时扁桃体也可见到少量出血点。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的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1)动物接种。兔体交互免疫试验。见“技能训练”猪瘟的诊断。
(2)血清学试验。直接荧光抗体(FA)试验是最常用的检查HCV抗原的方法,扁桃体是首选病料。此外也可用中和试验、ELISA等。
(3)PCR也是目前实验室较常用的方法,都可对猪瘟进行确诊。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败血型猪丹毒、急性副伤寒、猪肺疫、败血性链球菌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等疾病相区别。见表3-2。
表3-2 猪7种败血病状类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病名 | 病原 | 流行特点 | 主要症状 | 主要病变 | 实验室 诊断 | 防 治 |
猪瘟 | 猪瘟病毒 | 仅猪发病,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无季节性;感染、发病、死亡率都高,流行广,流行期长,易继发、混合感染;传播途径多,垂直传播;因免疫压力,多为温和型表现 | 高热(41 ℃以上)不退,先便秘、后腹泻;站立不稳;颈部、皮下、四肢内侧皮肤发绀、出血;公猪包皮积尿;结膜炎;个别有神经症状;孕猪可有流产 | 皮肤、黏膜、浆膜、喉、肾、膀胱和大肠黏膜有出血斑点;淋巴结切面大理石样;脾边缘梗死;大肠有纽扣状溃疡;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 | 分离病毒,测定抗体,接种家兔 | 无法治疗,主要依靠疫苗预防和紧急接种 |
猪丹毒 | 猪丹毒杆菌 | 3—12月龄猪多发,多见于炎热季节,吸血昆虫可传播该病。散发或地方流行性;病程短,病死率高。该病可感染人 | 高热,42 ℃以上,结膜充血、眼睛清亮,先便秘后腹泻,病程3 d左右出现凸出皮肤的疹块;慢性表现关节炎和心内膜炎临诊症状等 | 急性皮下弥漫性出血,肺充血水肿,脾显著充血肿大呈樱桃红色,“大红肾”;慢性为增生性非化脓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 | 涂片镜检,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 | 青霉素治疗,疫苗预防 |
猪肺疫 | 巴氏杆菌 | 架子猪多见,散发,与季节、气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有关;发病急、病程短,病死率高 | 体温41~42 ℃,呼吸困难、犬坐姿势,咳、喘,口吐白沫,咽、喉、颈、腹部红肿,常窒息死亡 | 咽喉、颈部皮下水肿;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水肿,气肿,肝变,切面呈大理石样变 | 涂片镜检,分离鉴定,接种小鼠 | 链霉素等药物治疗有效;疫苗预防 |
猪副伤寒 | 沙门氏菌 | 2—4月龄多发,地方流行,多经消化道传播;与饲养条件、环卫、气候等有关(内源性感染),流行期长,发病率高 | 急性体温41 ℃以上,腹泻,耳、胸、腹下发绀;慢性者下痢,排灰白或黄绿色恶臭稀粪,皮肤有痘样湿疹,易继发其他疾病,最终死亡或呈僵猪 | 急性多为败血症、脾肿大、淋巴结链锁状肿;慢性为坏死性肠炎,大肠黏膜呈糠麸样坏死 | 涂片镜检,分离鉴定 | 广谱抗生素有效,疫苗预防 |
链球菌病 | 链球菌 |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每年5—11月多发,初次流行来势凶猛,地方流行性。发病急,感染和发病率高,病型多,流行期长 | 急性体温41~42 ℃,高热不退,皮肤有出血点,结膜潮红、共济失调、多发性关节炎,后期出现呼吸困难。仔猪可见神经症状;慢性淋巴结脓肿 | 皮下广泛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化脓,纤维素性肺炎,胸腹腔、关节腔积液、纤维素沉着,脾、肾肿大,脑膜充血、出血,淋巴结化脓 | 涂片镜检,分离鉴定 | 青、链霉素等有效,疫苗预防 |
弓形体病 | 弓形虫 | 无年龄和季节区分,但以3—6月龄多发。该病为人畜共患病 | 高热不退,便秘,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有神经症状,后期体表充血、出血,孕猪发生流产、死胎或弱仔 | 皮肤出血斑点,肺肿大,出血性肺炎,肝及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显著充血出血、肿胀、坏死,脾肿胀 | 涂片镜检,测定抗体 | 磺胺类药物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