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鸡是指育雏结束后(5~6周龄)到开始产蛋(大约为21周龄)前这个阶段。青年鸡阶段通常是在室外放养。
1.放养的适应过程 从育雏舍内的饲养到室外放养,由于环境条件、饲料、饲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鸡群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1)适应期 饲养方式改变后,鸡群至少要有1周的适应期。育雏舍内的饲养方式会影响适应期的长短,如果是笼养育雏,适应期需要有10天左右,因为在笼养条件下鸡的活动范围和运动量小,没有与地面接触过;如果是平养则适应期可缩减到7天左右。育雏结束时鸡的日龄大小也直接影响适应期,总体看日龄大的适应期短,日龄小的适应期长。
(2)适应方式
1)笼养育雏的适应方式:首先是将育雏结束的鸡群转到平养鸡舍内,在平养鸡舍外面用尼龙网围一定的面积,面积大小主要看放养场地的类型和大小。一般要求围起来的面积要达到每平方米不超过3只鸡的密度。
2)平养育雏的适应方式:如果有其他鸡舍,可以在打扫和消毒后,把鸡群转入,再把育雏舍清理和消毒后备用。如果没有其他鸡舍可以使用,在育雏舍外用尼龙网围住一定面积的场地,大小与上述要求一样,白天把鸡群放到室外场地活动并对育雏舍进行清理和消毒,晚上鸡群继续回原来育雏舍生活。
(3)室外放养活动范围控制 室外活动范围应该是逐步扩大。最初几天让鸡在鸡舍附近活动,熟悉周边环境,随着对外界条件的逐步适应,逐渐扩大其活动范围。这样在活动范围扩大后,鸡群能够熟悉鸡舍,傍晚的时候就会自动回到鸡舍,减少丢失现象。
2.环境条件控制
(1)关注天气情况 天气变化对青年鸡的影响很大,必须给予密切关注。由于大多数青年鸡是在春季从育雏舍中移出,开始到室外放养,在刚开始放养的一段时期内青年鸡需要对放养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春季(尤其是早春)外界温度波动较大,常常在温度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出现寒潮问题,使得本来比较温暖的天气一下子变得非常寒冷。这样的天气变化非常容易造成青年鸡的感冒,而感冒发生后很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也包括禽流感)。因此,关注天气变化,如果有寒潮来袭必须提早采取措施,如推迟白天鸡群到室外活动的时间、提早回舍时间,必要的时候让鸡群在舍内活动,提前关闭(尤其是夜间)门窗,防止冷风吹进鸡舍等。
关注天气情况还包括当有雨雪、大风的时候减少鸡群在室外活动时间或停止室外活动。
(2)光照管理 青年鸡在12周龄以前注意早晚要补充照明,早晨6时开灯、晚上8时关灯,白天采用自然光照,每天光照时间14小时;13周龄后采用自然光照,可以不补充照明。但是,在夏季傍晚时间在鸡舍前面悬挂灯泡可以诱虫,让鸡采食。
(3)保持鸡舍内的干燥 青年鸡采食多、饮水多,粪便排泄量大,饮水过程中容易把饮水器内的水洒到水盘外,采食青绿饲料多的时候粪便含水量高,如果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鸡舍内潮湿,影响鸡群的健康。
保持鸡舍内干燥的措施有:合理放置饮水器并减少其漏水,尽量使用乳头式饮水器,当鸡群到室外运动场活动的时候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垫高鸡舍内地面使其比舍外高出30厘米以上,保持鸡群合适的饲养密度等。
(4)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不仅会影响到鸡舍内的环境质量,也会对鸡群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密度偏高时会造成鸡舍内空气湿度大、空气污浊(粉尘、有害气体和微生物含量高)、鸡群烦躁(容易出现惊群、啄癖)、生长速度缓慢、健康状况不良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蛋用青年鸡在平养条件下的饲养密度控制要求为:6~10周龄12只/米2,13~15周龄9只/米2,16~20周龄7只/米2。
(5)控制噪声 噪声会造成鸡群的惊群,惊群会造成鸡群的采食量、产蛋量或生长速度下降,造成卵黄性腹膜炎。噪声主要由汽车鸣喇叭、工作人员大声吆喝、大风刮动没有固定好的门窗造成的。
3.饲料与饲喂
(1)饲料 青年鸡饲喂所使用的饲料类型包括:配合饲料、原粮、青绿饲料、昆虫及其他动物性饲料等。野生的饲料资源是放养青年鸡的重要食物,但是由于其营养不全面,容易造成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不足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因此必须使用一定量的配合饲料来满足鸡群对这些营养素的需求。
在放养场地面积大、野生饲料资源丰富的条件下鸡群可以大量利用野生饲料资源,如青草、草籽、昆虫等,每天傍晚可以少量补充配合饲料,用量控制在20~35克/(只·天);如果野生饲料资源不足则需要加大配合饲料的用量,用量控制在30~50克/(只·天),并使用部分原粮。
为了保证柴鸡在放养阶段有足够的青绿饲料,建议在每年秋季在放养场地上播种一些人工牧草,如冬牧—70、小青菜、紫花苜蓿、苦荬菜、三叶草、大麦等牧草和麦类作物,待春天(3月中旬之后)外界气温较高,适合鸡群在室外放养的时候,这些青绿饲料已经生长得比较茂盛,能够使鸡群获得比较充足的青绿饲料(彩图28、彩图29)。
(2)饲喂要求 不同类型的饲料饲喂要求有差异。
1)青绿饲料的饲喂:在场地圈养的情况下,放养场地面积相对较小,场地内的青绿饲料很快就会被鸡群吃净而且再生也很困难。青绿饲料主要靠从其他地方收割后撒在放养场地内让鸡群采食。当青绿饲料充足的时候,白天可以让鸡群充分采食青绿饲料并搭配少量的原粮;当青绿饲料数量不足的时候,每天上午、下午在场地内撒一些青绿饲料,适当多用些原粮。在大场地放养的时候,青绿饲料是鸡群自主觅食的,不要人工干预(彩图30)。
2)原粮的饲喂:放养鸡群要饲喂部分原粮,减少人工合成添加剂的使用。原粮的使用最好是多种搭配,因为单一的原粮没有一种是营养全面的。
3)配合饲料的饲喂:配合饲料一般在傍晚鸡群进入鸡舍后饲喂,这样有助于让鸡群形成傍晚自动归宿的习惯,同时配合饲料在夜间也能够在鸡消化道停留较长时间,有利于其消化和吸收,夜间鸡群不出现饥饿现象(彩图31)。
(3)混合饲料搭配建议 将多种原粮搭配做成混合饲料可以发挥其营养互补作用。对于青年鸡,可以把14周龄前作为前期,15周龄后作为后期,分两个阶段调配日粮。
前期各种原粮的搭配:玉米60%、豆粕18%、秕麦10%、花生饼(或菜子粕)5%、麸皮5.5%、骨粉1.5%。玉米需要粉碎成颗粒状,各种原粮混合均匀后放在料盆或料桶中饲喂。
后期各种原粮的搭配:玉米65%、豆粕14%、秕麦12%、花生饼(或菜子粕)3%、麸皮4.5%、骨粉1.5%。玉米需要粉碎成颗粒状。
一些从事生态养殖的养鸡户不注意原粮的搭配使用,而是长期使用单一的原粮,很容易造成鸡的生长发育不良、羽毛不齐、发生啄癖、个别鸡呈现病态等问题。
(4)饲料的过渡性变换 当青年鸡从育雏舍转入到放养方式的时候,需要注意饲料的逐渐过渡,最初1周还需要以配合饲料为主,适量搭配一些青绿饲料,以后逐渐减少配合饲料的用量,以青绿饲料为主。如果变换过快,鸡的胃肠道可能无法很快适应,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现象,甚至出现拉稀、嗉囊堵塞等问题。
4.放养信号训练 放养信号训练的目的在于方便鸡群的管理,减少鸡只的丢失。信号训练要从青年鸡群从育雏舍转入青年鸡舍开始,经过2~3周的训练,鸡群就能够产生条件反射。为了让鸡群形成稳定的条件反射,这种信号必须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补饲的时候进行,不能在其他时间使用。
(1)小场地放养的信号训练 在面积较小的果园、林地、山沟或空场院放养鸡群,鸡的活动范围较小,易于管理。放养信号比较简单。
通常从鸡舍放出鸡群很容易,打开鸡舍的地窗或门,鸡群自己就会主动到舍外场地。鸡群可以在场地内任何地方觅食、活动、休息,而人工补饲(包括青草、青菜、原粮、配合饲料等各种饲料)要集中在鸡舍前方附近的场地。补饲的时候可以通过敲打木板、发出呼唤等方式让鸡群听到饲喂信号,使所有的鸡都从场地各处集中到鸡舍前面。
(2)大场地放养的信号训练 对于面积比较大的树林、滩地、山沟等鸡群放养场地,由于鸡群的活动范围大,使用的信号必须让较远处的鸡群能够听到。
通常早上鸡群到放养场地活动可以自主走动,训练信号主要是用于饲喂和收拢鸡群。这种信号一般在傍晚时必须使用,让鸡群回鸡舍附近进行补饲,补饲之后回鸡舍内休息。这种方式所需要的信号通常是用哨子,其发出的声音尖,传得比较远。
5.场地外围护
(1)目的 设置场地外围护的目的在于防止鸡只逃到场地外,造成丢失。对于在树林、果园、空场院等较小场地放养鸡群,尤其是离道路、村庄、学校等人员和车辆来往频繁的地方比较近的情况下更需要有外围护。
(2)材料 通常在不少地方的果园都建有围墙用于防止水果被偷窃,这种围墙也能够起到防止鸡只外逃和被偷窃的作用。没有围墙的地方可以用尼龙网沿场地的周围将鸡群活动的场所围起来。
(3)高度 外围护设施的高度应该达到1.8~2米,如果低于这个高度,鸡只有可能飞跃到外面(彩图32)。
对于在山沟养鸡,则可以直接利用沟崖作为屏障,在个别平缓处设置围网即可。饲养人员每天在崖上走动几次,借以观察鸡群和驱赶其他野生动物。
6.饮水管理
(1)饮水用具 放养青年鸡如果在放养场地内有天然的溪水(如在一些山沟),可以间隔一段距离用石头砌成小拦水坝,使水流变得缓慢,方便鸡群自主饮用。如果没有这种条件,多数情况下使用真空饮水器。饮水器的容量为5~10升,每50只鸡一个饮水器。饮水器要放置在比较显眼的地方,一般都是在放养场地内来往的小路旁边,便于饲养员检查和换水,也便于鸡群饮水。饮水器之间的距离为30米左右,鸡群活动的地方都要有饮水器。放养场地内比较边远的地方可以少放置几个,在活动集中的地方多放置几个(彩图33)。
(2)注意提供足够的饮水 保证充足的饮水是保证鸡群正常觅食、采食,保持良好体质的重要前提。饲养员每天要在上午、下午各检查1次饮水器,观察饮水器内的水量,水不足的要及时添加。尤其是在山地养鸡的时候,由于青绿饲料数量有限,鸡群跑动的范围大,容易感到渴,缺水的时候对鸡的不良影响更严重(彩图34)。
(3)饮水要干净 放养区域内如果是山泉溪水能够不断流动,可以让鸡群饮用;如果有池塘则需要检测池水的卫生质量,主要是测细菌总数和氮的含量,如果不超标则可以饮用,如果超标则需要投放消毒剂并用围栏围起来,不让鸡群饮用;如果使用真空饮水器,则要定期更换其中的饮水,水球内的水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天;定时检查饮水器的水盘,如果其中有泥土、粪便及其他杂质则需要及时清理。
7.防止野生动物危害 放养鸡群如果是在较大的场地进行则要注意采取措施防止野生动物危害,尤其是在山沟、大片林地和滩区放养的情况下。在育雏刚结束进入育成阶段的时期,由于鸡的个体较小、体质弱、跑动能力差,容易受到野生动物的危害。
提前了解放养区域及附近常见的野生动物类型和数量是采取针对性措施的关键;饲养1~2条温驯的狗,每天围绕放养场地走动几次,能够有效防止野生动物的靠近;在高的树上悬挂一些彩布条能够减少飞禽的靠近。
8.卫生防疫管理 青年鸡放养阶段的卫生防疫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放养场地的消毒 如果是场院圈养,鸡群放养前,对场院内地面进行消毒药物喷洒;如果采用林地或果园、山地放养,则主要是对鸡舍前面的场地(鸡群活动较多的场地)定期进行消毒,以有效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2)保持鸡舍内良好的空气质量 白天当鸡群到舍外放养场地活动时,要把鸡舍的窗户、门或风机打开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使鸡舍内的有害气体、空气中的粉尘和微生物、空气中的水汽尽可能被排出。这样能够保证鸡群夜间在鸡舍休息期间,舍内空气质量良好。许多生产实践证明,空气质量是影响鸡群健康的关键因素,生活在空气质量好的环境中,即便是温度、湿度不太适宜,鸡也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像农户少量散养的鸡就是很好的例证。
(3)及时接种疫苗 按照免疫程序和当地鸡病流行情况,及时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如果是进行个体免疫接种(注射、滴鼻点眼、滴口等)应该安排在晚上鸡群回鸡舍后进行,喷雾接种也是在夜间进行。如果是采用饮水免疫则在早晨放鸡前把疫苗水配好,让鸡群饮用后再放鸡。
(4)驱虫 放养鸡群容易感染肠道寄生虫,生产中要经常在鸡群活动较多的地方观察鸡的粪便,发现有寄生虫就及早使用驱虫药。
(5)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许多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和年龄特点,要注意预防性地使用药物。如果条件许可尽量使用一些中草药,以减少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6)做好粪便和病死鸡的管理 粪便和病死鸡是重要的疾病传播源。粪便必须及时清理后堆积发酵,病死鸡需要消毒后深埋(鸡尸体距地表不少于5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