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的饲养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1.疾病的本质: 除了营养缺乏 (包括饥饿) 以外,病的本质是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幅度,超过了自身机能的调节承受范围,造成机能损伤。也就是内在的“正气” (自身调节抵抗力) 与外界的 “邪气” (不良环境) 斗争中,“正气” 敌不过 “邪气” 而受伤害了。机体应对外界不良条件和修复损伤的过程就是 “发病” 过程。不良的外界条件就是致病因素。
2. 鸡病的外因: 引起鸡病的外因就是鸡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物理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流、光线、电磁辐射和声音等。化学因素除了空气化学成分变化以外,主要还有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类疾病,包括化学合成药剂中毒、有毒植物或矿物中毒和霉菌毒素中毒等。生物因素主要是微生物对鸡的影响。
外界物理条件可划分为恶劣、不适和舒适三种情况。恶劣的物理条件对鸡造成直接的伤害,并引发强烈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为了应对外界恶劣条件而进行的机能调节和动员。强烈的应激反应会造成机体自身的损害。
不超过鸡自身的承受能力,不造成明显损害的一定强度之内的环境波动,对鸡的机能是良性刺激和锻炼,对提升鸡的体质、提高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必须的。
强烈的化学因素引发中毒和死亡,轻度的化学因素可引起亚临床型的脏器损害。
(二)微生物对鸡健康的影响
1. 鸡生活在微生态环境的包围之中: 影响鸡的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酵母菌、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除了较大的寄生虫外,这些生物一般都是微生物。
通俗地说,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是相对于动物和植物的一个大的界别 (这种叙述可能在生物学上不够严谨)。微生物在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地球上微生物重量比动物重量和植物重量都要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提到病毒和细菌,就等于是病原微生物,是致病的、有害的。实际上,微生物是地球环境中最古老、最原始和最基本的生命群体,没有微生物就不会有后来进化出来的植物和动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界别的互相依存,形成了地球自然界生命能量和生命物质的循环。没有无处不在、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微生物环境的支持和循环,动物和植物就不能生存。
与鸡密切接触和关联的微生物群组成了鸡的微生态环境,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体内体表的微生物群,这部分微生物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鸡的健康; 二是与鸡密切接触环境中的微生物群; 三是参与鸡的生物链循环的微生物群,意义较大的是参与粪尿降解的微生物。
鸡的体表如皮肤、黏膜,体内与外界相通的呼吸道、消化道、泄殖腔等,都存在很多微生物。在这些微生物中,有的是长期生活在鸡体内体表的共生或寄生的微生物,称原籍菌或常住菌; 有的是从鸡所接触的环境 (土壤、水、空气) 中污染的,称外来菌或过路菌。原籍菌是与鸡在共同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各自在鸡体内的特定部位定居繁殖,定殖区域内的菌类及其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对鸡的健康有益,甚至是鸡所必需的,对鸡具有营养、免疫及生物拮抗作用。如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参与了营养的消化、合成和吸收。鸡腔道 (如消化道、呼吸道等) 中的微生物群还与接触的鸡体细胞发生能量流动、物质交换和遗传信息传递等作用,形成鸡体内的微生态系统。外来菌一般不能定殖在皮肤和黏膜表面,如果定殖了就可能打破原有的微生态平衡,往往会对鸡产生不利影响。
2.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的区别: 环境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对鸡等畜禽是友好的,一般没有毒害。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鸡是必需的。只有很少部分的微生物才对动物有致病的可能,才叫病原微生物。这其中有极少数种类的微生物有强致病力,叫强病原微生物。
强病原微生物,即所谓的强毒,能造成鸡的感染发病甚至死亡。如鸡新城疫病毒、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等。鸡只要接触一定剂量的这类微生物就会感染和发病。在这类微生物引发疾病的过程中,微生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备了发病的充分必要条件。
有些微生物,如寄生在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呼吸道上的巴氏杆菌等,在鸡受外界不良因素 (如应激) 影响而防卫机能减弱,或由于某种因素破坏了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时,可能引发疾病,这些微生物就成为条件致病菌。
具有较弱致病能力的微生物,鸡接触较大剂量后,可能感染发病,也可能不感染,也可能只感染不发病,或者平时带菌但不发病。是否感染发病取决于鸡的抵抗力与微生物侵染力之间的斗争结果。这类微生物也是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或者叫弱致病微生物。弱致病微生物是引发疫病的重要条件和必要条件,但不是致病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鸡抵抗力越来越脆弱
抗病力实质上就是体质,其本质是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应对能力。抗病力可以分为坚强、比较坚强和脆弱三种情况。所谓坚强,就是能够应对强烈有害因素而不发病,而脆弱就是即使不太强的有害因素侵害也可能应对不了而发病。比较坚强介于二者之间。
或者说坚强就是能够抵御有害因素强度的阈值很高,脆弱就是只能抵御很小阈值范围内的侵害。
鸡在野生条件下,经常承受恶劣环境的压力。通过锻炼、适应和淘汰等机制,野生状态下的鸡群保持了坚强的抗病力,能使其感染发病的微生物极少。
到了人工散养的情况下 (指原有地方品种鸡),鸡虽然抗病力有所下降,但仍然比较坚强。体质正常情况下,只有强致病微生物使其感染发病。而对弱致病微生物表现不感染或者感染后不明显发病。在遭受其他恶劣条件伤害时,鸡的抗病力下降,会感染弱致病微生物而发病。
在强致病微生物引发的散养鸡的疫病中,致病微生物是发病的充分必要条件,致病因素比较单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某一强致病微生物是造成对应传染病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散养背景下,鸡 (包括其他畜禽) 的疫病基本是单一因子疾病。只要通过免疫接种和消毒等手段有效抵御这些有限的病原感染,就能基本保证鸡群不发生大面积疫病。比如鸡新城疫,只要消灭新城疫病毒,或者鸡有足够高的相应抗体水平,就一定不会发生新城疫病。
在目前进行的规模饲养条件下,鸡的抵抗力严重下降,到了脆弱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鸡不但遇到强致病微生物会不堪一击,而且连弱致病微生物也抵御不了。强病原和弱病原都会严重威胁鸡的正常机能。只要有一种病原突破了鸡的抵抗力防线,其他的病原不论致病力强弱,都会乘虚而入,形成整体免疫力崩溃的局面。抵抗力脆弱时,不但对病原微生物难以抵御,而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阈值也很低。轻度环境变化就会造成严重的应激反应和发病,可谓弱不禁风。
坚强的免疫力建立在正常的生命轨道基础上。在散养的背景下,鸡有比较宽敞自由的生活空间,环境质量比较好,器官发育完善,各系统机能协调,生理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在遭遇病原侵染时,免疫系统能够快速高效地动员,有效应对。
相反,在目前的规模饲养背景下,品种培育、饲料配方和日常管理等各环节,一切服务于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的无止境提高,这就造成鸡原有生活中的天性被剥夺,现实生活严重背离原有的生命轨道。鸡的整体机能都严重脆弱。免疫力脆弱只是整体机能脆弱的外在表现。
造成免疫脆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品种培育打破了系统间生理功能平衡协调: 在品种培育和饲养过程中,过分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等商业指标,免疫和其他基础保障系统 (如心肺功能) 落后于体躯的生长,整体生理功能均衡被打破。
2.运动严重不足: 适度运动是提高动物体质的基本保证。养殖界普遍认为减少运动能降低饲料消耗、提升生长速度。但这一认识走向了极端。生长不仅仅是营养物质的沉积,而重要的是机能的发挥。生命在于运动,生命的本质就是能量运动的最高级形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道理。
3. 生活空间狭小: 高密度饲养,使鸡的生活空间过于狭小,运动和天性被压抑甚至剥夺,神经基本处于紧张或压抑状态,不能形成和谐的社群关系。紧张使机体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消耗体能,机能得不到充分的休整,免疫力自然下降。而压抑使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免疫力也受到影响。
4.精神压抑: 高级神经中枢良性运行是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的基石。动物只有处在自由、轻松和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神经系统才能完美地协调全身机能和谐高效运行,也就是保持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坚强的免疫力,才能发挥快速生长的潜能。这不但是满足动物福利的必需,也是现代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免疫力低
目前兽医界通常认为,鸡之所以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根源在于免疫力受到外来因素的抑制,即免疫抑制。笔者认为,免疫力低的根源在免疫脆弱,不在免疫抑制。
同样是分析免疫力低下的原因,免疫脆弱与免疫抑制有本质的不同。免疫抑制的含义是,造成免疫低下的原因来自鸡自身机能以外,如病毒、药物、霉变饲料等。免疫脆弱的含义是造成免疫低下的根本原因来源于自身机能。不能否认,病毒等外来因素确实会抑制免疫力,但这些不是根本原因,而是诱发和强化因素。不能找准问题的根源,就不会真正解决问题。
(五) 免疫接种的效果越来越差
鸡的整体免疫功能脆弱,对疫苗的免疫反应达不到充分强度,是免疫接种效果差的根本原因。
免疫接种过多过滥是引起免疫接种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免疫接种的目的是防控疫病,但是免疫接种并不能提高整体的抗病能力总和。它所起的作用只是建立对重点病原的免疫识别和集中杀灭,即建立专门的特异的免疫反应,把现有的、有限的免疫力量集中防御重要病原。如果免疫接种操作少而精,就能够建立对付极少数强致病微生物的免疫能力。反之,如果免疫接种过多过滥,就会耗费过多的免疫资源,反而影响了接种效果。
现在接种的所有疫苗制品,其中所含的人类真正想要的抗原只是极少部分,而绝大部分是无用的其他附带成分,但也同样具有强大的抗原作用。这些无用成分接种进入机体后都会耗费大量的免疫资源。
另外,每次免疫接种过程都会引发鸡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免疫功能。
(六) 消除免疫脆弱是解决鸡病的关键
当前防治鸡病的方法主要都是围绕病原微生物进行的,具体就是在体外用消毒的方法杀灭病原,在体内通过接种方法产生特异抗体消灭病原等。这在散养背景下是十分有效的、正确的做法。但是,这种战略在现在的规模饲养条件下越来越显得无力。其原因像前面分析的,在散养时期,大部分的疫病形成过程中,强致病微生物是致病因素的全部,是发病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把这一个问题搞定了,一切都基本解决了。
当前规模养殖情况下,在鸡和病原斗争的矛盾中,鸡的免疫脆弱成了首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方。如果不先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而是依旧一味地消杀病原,就陷入了病原越杀越多、药物效果越来越差、用药越来越多、过多的药物损害鸡的机能、鸡病越来越严重这样一个怪圈。
大多数人习惯认为,依靠现代科学手段,努力把病原控制住,鸡病问题完全有把握解决。实际上,只要鸡的体质脆弱这个背景条件存在,人类所采用的一切所谓现代科学手段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会是徒劳的。
首先,免疫接种是目前应对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免疫接种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是免疫系统的强有力反应。而免疫力低下时不能有足够的反应。过去长期实践证明十分可靠的疫苗,现在使用的效果也很不尽如人意,比如鸡新城疫疫苗。
其次,过多的病原势必要进行很多的疫苗接种。在鸡有限的生长期、有限的耐受力和免疫反应力内,不可能容许使用太多的疫苗。目前使用的疫苗种类和接种次数实际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鸡的耐受和反应极限。
第三,随着人为抵御病原微生物的进程,病原微生物也在通过变异应对人的围剿。
所以,只有鸡的体质提升,自身免疫力坚强,才是解决鸡病的根本出路。只有鸡的免疫力坚强,人为的免疫措施才会有可靠的效力。
(七) 如何应对免疫力脆弱
1. 品种培育要兼顾鸡的整体机能协调: 要提高生产效率,鸡的品种培育是主要手段。品种培育实质上就是人为地强制改变鸡的遗传性状,这样就必然打破原来自然进化状态下形成的生命系统平衡。这在现代畜牧业生产背景下不可避免。只是人类在这条路上不能走得太远太快,不能过分追逐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等指标。如果不能较好地兼顾整体机能协调,就必然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境地。生产性状的明显改变必须容许鸡 (包括其他畜禽)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2.要保障鸡有一定的运动量: 在目前情况下,增加快大型白羽肉仔鸡和速生黄羽肉鸡的运动量不但不会增加饲料消耗,而且还会通过运动增强体质而充分发挥鸡的生长潜能,反而提升饲料报酬和整体饲养效益。
3.满足鸡的其他需求: 尽可能满足鸡的一些特有习性,如刨食习惯。满足其习性能使鸡生活愉快。
在鸡舍设计和日常管理上尽量给鸡较多的阳光照射。
经常给鸡听音乐。音乐可以让鸡精神愉悦,调节不同时段的兴奋和安静,减少恶癖,提升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