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场是集中进行家兔生产活动的场所,兔场的设计直接影响家兔的生活环境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科学地设计兔场,一方面可以杜绝场外的病原进入场内,另一方面可防止病原在场内不同兔群之间的传播,同时,还可以为家兔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因素剧烈变化引起的非特异性疾病。
建立一个兔场,必须从场址选择、场区规划布局以及场内卫生防疫设施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包括确定兔场性质和规模、主要生产指标、兔群的组成和周转形式、饲养管理方式、水电和饲料消耗、畜牧兽医技术参数和标准,劳动力的组织安排和对环境的控制、卫生防疫制度,生产设备和装备的选型配套、牧场占地面积、房舍和生产建筑样式、牧场附属建筑和设施,环境保护措施,投资、成本和效益概算等。从总体规划到每一步具体设计,都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指导原则,为兔场建成后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大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1.兔场设计原则
(1)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在进行兔场设计时,应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使所选定的项目及采取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获取的经济收入最大,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数量多、质量好,对环境保护与改善最为有利。
为实现效益优先的目标,必须对兔场建设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可行性论证,使兔场建设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将项目投资的风险尽量减小。
(2)坚持建设项目一次性完成原则。兔场生产过程中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是防疫工作。不少兔场的设计和建设由于资金困难,经常采取边施工、边生产,或者用非生产建筑代替生产用房等做法,防疫工作难以有效实施,使动物疾病连年流行,降低了生产效益。兔场设计和建设工程如土建工程、道路工程、管道工程以及供水、供暖、排水和绿化等工程尽可能一次性完成。
对于需改建的兔场来说,在改建期间,场内不宜饲养家畜,如果是小范围的改建扩建,必须划定施工区域,饲养区和施工区应执行严密的封锁制度。
(3)坚持专业设计原则。坚持专业设计,确保兔场设计的合理性。由于集中饲养大量的家兔,这就决定了兔场建筑物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兔场建筑物一般可分为生产性建筑和辅助性建筑。要求这些建筑物既具有一般房屋的功能,又有适应动物饲养的特点。由于场内动物饲养密度大,所以需要兽医卫生及防疫设施和完善的防疫制度。由于有大量的粪尿产生,所以兔场内必须具备完善的粪尿处理系统。兔场还必须有完善的供料贮料系统和供水系统。这些特性,决定了兔场的设计、施工只有在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下,才能使兔场的生产工艺和建筑设计符合家兔生产的要求,才能保证兔场设计的科学性。
(4)坚持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原则。把创造家兔适宜的生产环境作为设计的重要内容。兔场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家兔生长、发育、生产和健康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首先是做好场址选择工作。其次是做好场内各种建筑物的布局设计,使建筑物单体与兔场总体设计相协调,建筑物单体与设备安装相协调。再次是科学地组织场内的道路、供排水、粪便处理、防疫、环境保护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家兔生产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家兔的健康,均衡地获得优质的兔产品。
(5)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家兔生产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必须突出因地制宜的特点。首先,兔舍既是家兔的生活场所,又是兔产品的生产场所,舍内的空气环境诸如气温、湿度、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对家兔影响很大。这增加了舍内环境调控的复杂性,使建筑形式和结构变得多样化。其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各异,这也要求兔舍内结构及环境控制的措施因地制宜。再次,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品种,或同品种的不同生理阶段,对环境的需求也不同,要求兔舍的结构、形式及环境控制措施也不同。只有针对具体的地域环境和家兔品种、年龄、性别、个体及行为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才可保证家兔的生产能够高效、低耗地进行。
(6)坚持环保和节约原则。就兔场环境保护而言,既要避免兔场废弃物对自身环境的污染,又要避免外部环境对兔场造成污染,更要防止兔场对外部环境的污染。要搞好兔场环境保护,合理选择兔场建设地点及规划兔场是先决条件。重视以家兔粪尿和污水处理为中心的环境保护设计,充分利用家兔排泄的废弃物,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在兔场设计过程中,要讲究实效,突出实用性,所有设备、设施都要实用、美观,节约土地,降低生产成本。
2.兔场场址选择
具有一定规模的兔场,在建场之前,必须对场址进行必要的选择,因为场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投产后场区小气候状况、兔场的经营管理及环境保护状况的好坏。在进行兔场设计前,要调查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饲料及能源供应、粪污处理能力等,来确定兔场的位置。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面积。场地面积应根据养兔规模、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程度和饲料供应情况(自给或购进)等因素,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确定足够的场地面积来满足宿舍、兔舍、饲料贮存、粪便处理场所等的建设。一般标准是一只基础母兔和它的仔兔按1~1.5平方米建筑面积计算,规划占地3~5平方米;一只商品肉兔按0.12~0.2平方米建筑面积计算,规划占地0.3~0.5平方米。
场地要开阔整齐,避免选择过于狭长或边角太多的场地,因为地形狭长,会拉长生产作业线和各种管线,不利于场区规划、布局和生产联系;而边角太多,则会使建筑物布局凌乱,降低场地的利用率,同时也会增加场界防护设施的投资。根据生产规模和经营项目,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考虑节约使用土地,并为今后的发展扩建留有余地。
(2)地形、地势。地形是指场地形状、大小、范围以及地面物体等情况,如山川、河流、道路、草地、树林、居民点等的相对平面位置状况。兔场的场地应选在地势较高且干燥平坦、排水良好和背风向阳的地方。
一般要求,场地至少应高出当地历史洪水线以上,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平原地区一般场地比较平坦、开阔,选在较周围地段稍高的地方,以利排水。地下水位要低,应低于建筑物地基深度0.5米以下。
山区建场时应选在稍平缓的坡上,坡面向阳,总坡度不超过25%,建筑区坡度在2.5%以内。
(3)土质。土质不仅影响场区空气、水质和植被的化学成分及生长状态,而且影响土壤的净化作用。
适合建立兔场的土壤,应该是透气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抗压性强的土壤。沙壤土由于沙粒和黏粒的比例比较适宜,兼具沙土和黏土的优点。既克服了沙土导热性强、热容量小的缺点,又弥补了黏土透气透水性差、吸湿性强的不足。且抗压性较好,膨胀性小,适于做兔舍地基。但在一定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选择最理想的土壤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在兔舍的设计、施工、使用和其他日常管理上,设法弥补当地土壤缺陷。
(4)水源。建立一个兔场,必须要有充足、卫生的水源。如附近有自来水公司供水系统,则尽量使用。如没有,则自建水塔,采用深层水作为主要供水源。兔场水源的水量,必须满足兔场内的人员生活用水、兔群饮用及饲养管理用水(清洗调制饲料、冲洗兔舍和用具等)和其他生产、生活用水,便于取用和卫生防护,并应考虑消防、灌溉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水源要求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
生活用水可按每人每天24~40升计算;成年兔按3升/(天·只),其中包含了家兔饮水、冲洗兔舍兔笼、调制饲料等饲养管理用水。幼兔可按成年兔的50%计算;消防用水按我国防火规范规定,场区设地下消火栓,每处保护半径应不大于50米,消防水量按每秒10升计算,消防延迟时间按2小时考虑;灌溉用水根据场区绿化、饲料种植情况确定。
供水和排水要统一考虑。
(5)风向。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兔场应位于居民区的下风处且地势较低处,但要避开其污水排出口,距离应在300米以上。兔场不能位于化工厂、屠宰场、制革厂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下风处或附近。
(6)社会联系。社会联系是指兔场与周围社会的关系,如与居民区的关系,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条件等。
1)地理位置与交通:兔场位置应建在环境比较安静、交通方便的地方,要避开主要交通干线和人流来往频繁的市场。兔场设围墙与附近居民区、交通道路隔开。这样既利于场内外物资运输,又利于安全生产。
兔场与居民点及其他养殖场应保持适当的卫生间距:与居民点及其他养殖场之间的距离,一般兔场应不小于500米,大型兔场应不小于1 000米。
为满足物资需求和产品供销方便,兔场外应有公路。但交通干线又往往是疫病传播的途径,车辆来往及其他原因产生的噪声也影响家兔的生产和健康,在选择场址时,兔场与交通干线应保持适当的卫生间距,兔场与主干道一般在300米以上。
2)电力:选择场址还应考虑供电条件。特别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兔场,必须具备可靠的电力供应。在一些电力不足的地区,则需自备发电机,以保证兔场供电的稳定可靠。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减少供电投资,应尽量靠近原有输电线路,缩短新线架设距离。
3.场区布局
在兔场场址选好之后,应在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合理的分区规划和建筑物布局,即进行兔场的总(平面)图设计。进行场地规划的总体原则是节约用地,有利于生产和防疫,有利于改善小气候,有利于施工,有利于环保,有利于今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兔场,通常将兔场分为四个功能区,即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和病兔隔离区。
(1)生产区。生产区是从事家兔养殖的主要场所,是兔场的主要建筑区,包括兔笼舍、饲料调制和贮存建筑物。此区应设在人流较少及兔场的上风方位。优良种公、母兔(核心兔群)舍,要放在僻静、环境最佳的上风方位;繁殖兔舍靠近育成兔舍,以便兔群周转;幼兔舍应靠近兔场出口处,便于幼兔运出。商品兔舍可安排在靠近大门口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商品兔的随时出售。整个生产区应由围墙隔离,并视情况设1~2个门,门口设有消毒池。饲料生产区不能和家兔饲养区建在一起,因为饲料生产区既要不断地运送饲料原料,又要不断地运出成品饲料,人员较为繁杂,不利于防疫。而且在加工饲料的过程中,机器轰鸣的噪声以及粉碎饲料产生的大量粉尘,都对家兔生长不利。因此,一般把饲料加工区放在生产区和管理区之间。饲料调制贮存间,原则上应设在生产区上风处和地势较高处,同时要与各兔舍保持方便的联系,以方便饲料的运送。
由于防火的需要,干草和垫草的堆放场所必须设在生产区的下风向,并与其他建筑物保持60米的防火间距。由于卫生防护的需要,干草和垫草的堆放场所不但应与堆粪场、病兔隔离舍保持一定的卫生间距,而且要考虑避免场外运送干草、垫草的车辆进入生产区。
(2)管理区。管理区也称场前区,是兔场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功能区,与社会环境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多安排在兔场一角,并设有管理生产必需的附属建筑设施,包括办公室、消毒室、修理车间、变电房、水塔等。由于外来人员及负责场外运输的车辆严禁进入生产区,其车棚、车库应设在管理区。同理,待出售的兔产品仓库及其他杂品仓库也应设在管理区。
(3)生活区。是兔场职工生活、休息的场所,应当和养兔生产区分开建立,以免各种闲杂人员等与养兔生产者互相影响。主要包括宿舍、食堂及娱乐室等。除考虑工作生活方便外,应与兔舍有一定距离。此区位置的确定,除考虑风向、地势外,还应考虑将其设在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
(4)病兔隔离区。兔场规模较大,尤其是集约化兔场可设专门的兽医隔离区,包括兽医诊疗室、病兔隔离室、尸坑或焚尸炉、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等。隔离区应建在兔场下风方位、地势较低的地方,并与兔舍保持300米以上的卫生间距。该区应尽可能与外界隔绝,四周应有隔离屏障,如防疫沟、围墙、栅栏或浓密的乔灌木混合林带,并设单独的通道和出入口,防止病原影响全场。此外,在规划时还应考虑严格控制该区的污水和废弃物,防止疫病蔓延和污染环境。
图3.1 养殖场地形风向布局图
各区的位置要从人畜卫生防疫和工作方便的角度考虑,根据场地地势和当地全年主风向,按图3.1所示的顺序安排各区。
4.场内道路的规划及供水管线的配置
(1)场内道路的规划。为方便生产、利于防疫,场内道路应尽量以最短线路合理安排,尽可能短而直,以缩短运输线路。主干道因与场外运输线路连接,其宽度应能保证顺利错车,一般为5.5~6.5米。支干道与兔舍、饲料库、产品库、贮粪场等连接,宽度一般为2~3.5米。
生产区的道路应区分为运送产品、饲料的净道,转群及运送粪污、病兔、死兔的污道。从卫生防疫角度考虑,要求净道和污道不能混用或交叉;路面要坚实,并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度,以利于排水;道路两侧应设排水明沟,并应植树。兔场道路出入口设消毒池,便于进出场内的车辆消毒。
(2)供水管线的配置。集中式供水方式是利用供水管将清洁的水由统一的水源送往各个兔舍,在进行场区规划时,必须同时考虑供水管线的合理配置。供水管线应力求路线短而直,尽量沿道路铺设在地下通向各舍。布置管线时应避开露天堆场和拟建地段。其埋置深度与地区气候有关。冰冻地区则应埋在最大冻土层以下,如哈尔滨地区冻土深度1.8米左右,一般的管线埋深应在2.0~2.5米;京津地区一般埋深应为0.8~1.2米;冀、鲁、豫地区一般埋深0.5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