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绿色肉牛肥育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了解和掌握这些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提高肉牛肥育的效益有显著作用。
1.选好肥育肉牛的品种
实践证明,即使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牛的品种不同,其肥育效果和经济效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我国肉牛改良已多年,具有分布较广的杂种牛,其父本多是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等。正确、充分地掌握和运用杂种优势,对提高肉牛肥育的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2.把握好牛的年龄
牛的年龄与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生产效益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1)年龄对肉牛增重速度的影响。持续肥育法饲养的肉牛,在第一年即性成熟前生长最快,以后生长速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减慢,第二年的增重只有第一年的70%左右。后期集中肥育法,前期以青粗饲料为主进行“吊架子”,故增重速度较慢,进入肥育阶段,由于牛特殊的“补偿生长”现象,在高营养水平的影响下,生长速度较快。体况较瘦的不同年龄的架子牛,在舍饲条件下进行充分肥育时,年龄较大的牛,因其瘤胃容量较大而比青年牛采食量大,增重亦快于青年牛。
青年牛的增重主要是肌肉、器官和骨骼的生长,而老年牛的增重主要是脂肪的增加。在国外一般肉牛多在1.5岁左右屠宰,最迟不超过2岁。我国地方品种牛成熟较晚,1.5~2岁时增重较快,故在2岁左右屠宰为宜。
(2)年龄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犊牛的饲料利用率最高,1岁牛居中,2岁牛最低。
(3)年龄对放牧效果的影响。放牧时年龄较小的牛增重速度低于年龄较大的牛。因此,大牛放牧肥育效果较好,而犊牛则不理想,原因是犊牛的胃容积量及消化能力小于大牛。
(4)年龄对饲料消耗量的影响。不同年龄肉牛完成肥育消耗的总饲料量基本相同。犊牛每天吃的饲料少,但饲养时间长;成年牛每天吃的饲料多,但饲养时间短。
(5)年龄对出栏时间的影响。犊牛一直到出栏都能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因此,当市场价格低时,可以再喂一段时间,等待有利的价格。1岁或2岁牛则不行,因为它们只在特定肥育阶段生长速度较快,超过这个阶段再继续饲养,生长速度就明显减慢,维持需要增加,经济效益则大幅下降。
3.选购合适的架子牛
专业的肉牛生产场无需选择,只需按程序根据牛的年龄、性别、活重分群肥育即可。目前,我国的肉牛生产所需的架子牛常要从农场、农户选购。架子牛的品质将直接影响商品肉牛的肥育性能,架子牛的选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品种。目前我国架子牛的最佳选择是夏洛来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皮埃蒙特牛等肉用或肉乳兼用牛与本地母黄牛的杂交后代,其次是奶用公犊育成牛、淘汰的成年奶牛、肉用母牛、役用牛等。
(2)年龄。最佳肥育年龄为15~21月龄,体重350千克左右,生产高档牛肉最佳选择为12~18月龄,体重250~300千克。
(3)性别。最佳性别选择是公牛,公牛的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而且胴体瘦肉多、脂肪少;其次是去势公牛,去势公牛早去势为好(3~6月龄为最佳),早去势的公牛不仅可减少应激,而且能加速头颈、四肢骨骼的雌化,提高出肉率和肉的品质;再次是母牛。
(4)体质外貌。活重300千克以上,符合年龄要求的架子牛最佳,体高和胸围大于本品种所处月龄发育的平均值更佳。背腰平宽,胸腰、臀要宽广,嘴方颈短,另外还可根据肉牛的体质外貌标准加以衡量,毛色和角的状态、蹄和背腰的强度、四肢的形态、肋骨的开张程度等也都是很重要的条件。一般认为十字部略高于体高、后肢飞节较高的牛发育能力强,皮肤松弛柔软、被毛细柔致密的牛肉质量好。
4.降低饲养成本
在购买肥育牛的价格和出售价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肥育肉牛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于饲养成本的高低。饲养成本低,经济效益就好。
(1)日粮中饲草饲料的多样化,有利于营养互补,提高适口性。有玉米加工的地方,可利用玉米副产品如玉米酒精蛋白、玉米胚芽饼等作为饲料;有甜菜加工的地方,可利用甜菜渣作为饲料;有酿酒厂的地方,可以利用酿酒下脚料酒糟作为饲料。利用以上副产品,可提高肉牛对干物质的采食量,降低肥育成本。冬春季肥育时,应加喂少量胡萝卜等多汁饲料,以增加牛对干草、枯草的采食量,并有利于肉牛的增重和健康。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整个肥育期间应给予牛只充分采食;如果给予限制饲喂,则可能降低增重,影响饲料转化率,并提高增重成本。
(2)延长饲喂时间,全天拴系,自由采食,减少运动,少喂勤添,减少维持营养消耗,可节省饲料。
(3)保持安静环境,避免牛群受惊扰,尽量减少牛的运动量,降低能量消耗,提高肥育的经济效益。
5.科学利用添加剂,提高肥育效果
(1)尿素利用技术。尿素的用量不应超过日粮干物质的1%,或每百千克体重喂20~30克。开始饲喂尿素时,必须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最少经过10天适应期,才能喂到最大量。每天用量不可集中在一次喂给,应分数次均匀投饲。投饲前,用适量水把尿素化开,拌入精饲料中使之成为半干料,或碾碎与干粉混匀干喂,要求现拌现喂。所用精饲料最好是含淀粉较多的饲料(如玉米、大麦等谷类精饲料)。一般用0.75千克尿素与5.25千克玉米搭配饲喂,其效果相当于喂6千克豆饼。严禁把尿素溶于水中喂饮,以免中毒。喂尿素后,应待一小时后再给牛饮水。
为了提高尿素饲喂的效果,近年来采用一些新方法:①糊化淀粉尿素:把粉碎的谷物与尿素充分混合,并加入一定量的尿素缓释剂,在一定湿度下高温高压使淀粉糊化,把尿素分散包裹其中。这样处理之后,瘤胃释放氨的速度变慢,从而提高微生物利用氨合成菌体蛋白质的效率。②尿素麦秸饼:其配方是70%麦秸,12%谷物,13%糖用甜菜干和5%尿素。将上述饲料粉碎后混合均匀,压成颗粒饲料,可以直接喂给肉牛。这种饲料每千克含有相当于150克可消化的粗蛋白质。
尿素的饲喂量很重要,补饲量适宜则收效显著,否则易造成中毒。补饲量视日粮蛋白质水平而定:如日粮蛋白质水平超过12%,就不需要补尿素颗粒料,低于12%时可适当补饲颗粒料。试验证明,每100千克体重的健康牛,喂尿素超过20克出现瘤胃细菌发育显著抑制,若超过30克则出现中毒现象。
(2)莫能菌素。莫能菌素其商品名为“瘤胃素”,是一种在反刍动物中运用较广的饲料添加剂。它能改善瘤胃的发酵方式,在瘤胃和网胃中产生较少的甲烷和较多的丙酸,降低乙酸、丁酸的比例,从而提高了牛体对能量的利用率。另外,它能减少瘤胃中蛋白质的降解,增加瘤胃蛋白质的数量,降低瘤胃中游离氨基酸的降解速率。由于它能够抑制转氨作用和蛋白质降解作用,使瘤胃氨的产量减少,因而降低了饲料中干物质的消耗。补饲莫能菌素,可提高牛体增重6%~9%,提高饲料转化率10%左右。
瘤胃素不被牛的消化道吸收,故不能进入体内代谢,没有体内残留问题,对肉牛的酮体质量没有影响。瘤胃素的喂饲方法是:180千克以上的肉牛每天100~300毫克纯品瘤胃素。在饲喂初期,肉牛的采食量可能下降约20%,但3~4天即可恢复正常,这个过程中肉牛的日增重不受影响或略有提高。
(3)饲草料调味剂。按100千克秸秆喷入2~3千克含糖精1~2克、食盐100~200克的水溶液,饲喂前喷洒,产生鲜草香味,可提高肉牛的采食量,从而提高日增重。
(4)固体氨化促生长剂——舔砖。它是根据反刍动物的采食行为特性,把一些补充饲料如尿素等制成固体块状,供牛自由舔食的饲料形式。主要原料有尿素、食盐、糖蜜、水泥、麸皮、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经合理调制后,压制成固体块状,供牛自由舔食,故名舔砖。
(5)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指将已知的有益微生物经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培养、发酵、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微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包括活菌制剂(直接饲喂微生物)和微生物培养物(如反刍动物专用菌体平衡蛋白)等。动物微生态制剂能有效补充畜禽消化道内的有益微生物,抑制肠道内有害病原菌的繁殖,维持肠道内正常微生物区系;分泌微生物消化酶,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和维生素合成,参与乳酸形成,有促进消化作用;防止肠道有毒胺和氨的生成等。具有改善消化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抗病性、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消化道疾病和促进生长等多重效果。微生态制剂具有无毒、无副作用,无残留、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成本较低等特点,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牛的饲料添加剂,其添加比例根据制作工艺流程的不同,占饲料的0.02%~10%不等。
(6)矿物质添加剂。矿物质添加剂可以使牛体更有效地利用营养物质,提高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和吸收率,加入高精饲料肥育日粮中,可以控制由于高精饲料日粮而引起的瘤胃内pH值的降低,改善瘤胃内环境。
(7)瘤胃缓冲剂。高精饲料强度肥育肉牛时,由于瘤胃内异常发酵,瘤胃酸度过高,pH值下降,瘤胃微生物系统受到抑制,消化能力减弱,易发生酸中毒。添加缓冲剂主要作用是中和酸性物质,调节pH值,增进食欲,提高饲料消化能力,从而提高生产性能。常用的缓冲剂有碳酸氢钠、氧化镁、磷酸盐、碳酸钙等。碳酸氢钠一般在混合精饲料中的比例为0.5%~2%,氧化镁为0.5%~1%,二者合用比单独使用效果好,其比例为(2~3)∶1。
6.提高肉牛的出栏率
出栏率直接反映生产水平、经济效益和产品率。先进国家的平均出栏率在30%以上,而我国仅在15%左右。出栏率只有在牛群繁殖率提高和饲养周期短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提高。为了提高肉牛繁殖率和缩短饲养周期,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妊娠母牛的补饲。妊娠母牛在冬季,如主要依靠自然放牧而不补饲精饲料、青贮饲料或优质干草,或补饲量不足,则营养往往只在维持水平以下。特别是在母牛怀孕后期,只靠自然放牧而不补饲,那么为了保持胎儿的生长发育,母牛就会动用大量体内贮存的营养,加上分娩时正值早春,青草还稀少,继续靠自然放牧,就很容易导致产后奶量不足而直接影响犊牛生长发育,同样也会影响母牛的产后发情,从而导致“两年一犊”的现象。因此,怀孕母牛的饲养水平能直接影响出栏,并且母牛空怀1年也就等于浪费1头生长牛1年的饲料,很不经济。一般对妊娠母牛的补饲在怀孕后就应逐渐开始,若饲料不足,可选择在怀孕后期即怀孕的最后2~3个月进行集中补饲。但有一点需注意,倘若用体型大的牛(如夏洛来牛、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牛时,对妊娠母牛后期的营养供应不可过量,以免胎儿过大而导致难产。补饲的日供应量一般以正常供应量的70%左右为宜。
(2)对哺乳犊牛实施按时断奶、及早补饲。因延迟断奶时间对犊牛来说不能提供更多的奶量,而在泌乳后期又正值秋季枯草季节,牧草营养价值在逐渐下降,相应奶的质量也在逐渐下降,所以延长断奶时间不仅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粗饲料的采食量,并且还会更多地消耗母牛体内的营养,这样也会导致第二胎的泌乳量下降,甚至降低受胎率。目前,我国大多数犊牛实行6月龄左右断奶。断奶后应在保证犊牛断奶饲料质量的同时,再补饲少量的精饲料,特别要注意补充蛋白质或非蛋白氮饲料。
(3)改冬季放牧为舍饲。冬季放牧由于低温会严重影响牛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为提高环境温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如农区或半农区可改为全舍饲饲养。在盛产秸秆的地区,冬季舍饲完全可利用秸秆再加少量精饲料和矿物质饲料来满足肉牛生长所需。在盛产棉子饼、菜子饼地区,冬季舍饲时可利用饼粕作为蛋白质补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