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猪细小病毒抵抗力顽强,对环境温度、pH值及一般的消毒剂均较稳定。在养猪较兴盛的地区,几乎都有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的猪只,没有明显发病。病猪亦很快获得永久性免疫,野外感染成为自然接种疫苗。
最主要的症状见于怀孕母猪。新母猪在怀孕前半期被感染,病毒进入子宫,感染胎儿,导致胎儿死亡,脱水干枯变成棕黑色,称为木乃伊胎。由于病毒逐一侵袭胎儿,被感染胎儿发病死亡于不同阶段的怀孕期。所以感染猪细小病毒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产下大小不均的木乃伊胎。新母猪在配种之前感染猪细小病毒将产生抗体,但许多母猪于第1次配种前无自然感染的机会而没有免疫力。这些易感母猪在怀孕前半期感染猪细小病毒,会造成繁殖障碍。其实猪细小病毒广泛存在时,大部分母猪皆感染后免疫,第1次怀孕的母猪则例外,它们一旦被感染将发生系列障碍。无抗体新母猪在配种前受感染最安全。所以趁早让新母猪获得感染,使其产生免疫力。大部分的新母猪在配种之前已经产生猪细小病毒抗体。
1.症状 猪细小病毒感染最主要的症状是新母猪群头胎产下木乃伊胎。木乃伊胎通常大小不均。有的新母猪分娩下整窝木乃伊胎,有的产下几头健康小猪以及少数木乃伊胎。猪细小病毒病的其他繁殖障碍是分娩间隔延长,母猪发情迟及产下少数的木乃伊胎等。如果没有木乃伊胎出现,有可能不是猪细小病毒病。
2.诊断 如果以下情形出现就怀疑是猪细小病毒感染:新母猪群木乃伊胎明显增加,母猪无任何症状,流产率没有提高。母猪流产不是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征,怀疑被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母猪,繁殖障碍只发生1次。
3.治疗及控制 猪细小病毒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是否严重,要看多少头新母猪配种前为易感而定。有些猪场的所有母猪在配种前已有抗体,那么该场就不会有猪细小病毒感染。对猪细小病毒血检抗体阴性的新母猪可用主动免疫方法接种。放入血清阳性老母猪混养,使其感染而获得免疫,该方法可用于流行区。猪细小病毒灭活苗在新母猪配种前两月接种1次,可预防本病发生。此外,将新母猪初配年龄延至9月龄以后,可明显减少猪细小病毒的感染。
(二)猪的肠病毒感染
肠病毒感染(死产、木乃伊胎、胚胎死亡及不育症)是用来形容肠病毒感染而造成的繁殖障碍。肠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皆有出现。此病毒有好几种血清型。断奶前的仔猪得到母源抗体保护。仔猪断奶后被混在一起受到感染。部分的新母猪在配种前因自然感染获得免疫能力。因此,肠病毒感染造成的系列障碍只是偶发于母猪群。当新母猪被引进猪场时,由于存在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则引进猪或本场母猪仍可发病。
1.症状 肠病毒所引起的繁殖障碍包括发情迟缓、流产及木乃伊胎、死产或产下少数猪仔。肠病毒的血清型繁多。在引入携带不同血清型病毒猪只后,肠病毒感染综合征就会暴发,但是最常见的繁殖障碍还是多见于外购新母猪。
2.诊断 除了木乃伊胎,猪的肠病毒感染通常没有别的特殊症状,猪细小病毒也能造成木乃伊胎与本病较难鉴别诊断,如果新母猪头胎产下大小不均的木乃伊胎,很可能是猪细小病毒引起。如果此症状只出现在外购母猪的头胎,那么有可能是肠病毒所引起的。病毒分离或抗体检验死胎有利于确定诊断。
3.预防与控制 由于肠病毒的血清型太多,尚无有效疫苗,最常用的控制法是使新母猪在配种前1个月,搜集断奶仔猪的新鲜粪便混入饲料。新引进的种猪亦可采用上述方法。免疫之后再配种,此有助于易感猪产生肠病毒的抗体。应避免引进怀孕的新母猪。
(三)钩端螺旋体病
猪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病菌进入猪体内,集聚于肾脏,几天后病菌可以从尿液排出,为期数月。钩端螺旋体通过被损伤的皮肤伤口或黏膜进入易感动物体内,猪只传染的根源来自带菌的老鼠和猪。
1.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仅有轻微临床症状出现,病发初期为病猪体温上升和食欲不振,此种症状维持1~2天。之后几天,症状变轻微。就在这阶段,病猪开始经尿液排菌,持续数周。此病将慢慢地传布于整个猪群,才怀疑有钩端螺旋体病存在。最重要的症状是怀孕母猪预产前1个月发生流产。虽然怀孕末期流产最为常见,但是早期流产亦会发生,严重型钩端螺旋体病为病猪出现黄疸,血尿及死亡率高,但并不常见。
2.诊断 如果母猪在预产前1个月流产(偶尔会在怀孕早期发生),并且无明显病征,则应怀疑有该病的存在。实验室诊断最普遍的方法是对近期内发生流产的母猪群抽血检验。
3.预防与控制 鼠患是主要的钩端螺旋体感染源。鼠患的控制再配合猪场卫生措施及消毒有助于控制本病。最主要的控制办法是接种菌苗及抗生素疗法。
(四)布氏杆菌病
猪布氏杆菌病是由猪布氏杆菌所引起。本病遍布世界各地,猪只可通过吃下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或交配时感染。当母猪同栏饲养时,流产胎儿、胎膜或分泌物被其他母猪吞食而感染。患病公猪大量排菌于精液里,经配种感染母猪,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均能感染。大部分的病猪最后均会自行恢复,仅有少数变成持久性感染,成为持续的传染源。
1.症状 大部分感染猪没有发现任何症状。主要的症状包括流产、不育和睾丸炎。流产可发生于任何怀孕期,视与病菌接触的时间而定。当母猪在交配时受感染,怀孕早期发生流产,由于早产的胚胎太小,易被忽略,唯一的病征是大群的母猪在配种30~40天再发情。母猪生殖道偶尔有少许或无分泌物。母猪怀孕后35~40天发生感染则发生中期或末期流产。此类的流产只发生于同栏一起饲养的母猪,因为感染途径是吃下病猪流产的胎儿或胎膜。许多母猪于流产后休息两个月不配种,通常会自己恢复。
公猪病期较长,患病的公猪不育或无性欲,但是一些患病公猪的生殖力或性欲却不受影响,其精液内含大量猪布氏杆菌,在配种时传染给母猪。
2.诊断 一旦有大群母猪在配种40天后再发情,应怀疑为本病。实验室诊断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为平板凝集试验,4分钟内出现凝集的判为阳性。
3.预防与控制 布氏杆菌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定期抽血检疫、淘汰病猪,结合有计划的菌苗接种可以控制本病,培养健康猪群。
(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此病1987年首次报道于美国。其症状主要为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和中猪呼吸道疾病。1991年后,欧洲大部分地区养猪业被波及,并有全球蔓延趋势。此病亦称为猪蓝耳病、流行性流产及呼吸综合征。
1.症状 发病猪场死胎数增加,初生幼猪的死亡率高。症状常见于2~5周龄仔猪,初期症状与流行性感冒颇相似,开始有一小群猪只同时出现眼肿,精神不振,全身倦怠及呼吸道临床症状,病情持续几天,在这段时间内,母猪怀孕率及生产率有显著降低。一些场的母猪流产,后期流产较常发生。没有流产的母猪则产下许多死胎,或产下大小不均的木乃伊胎,亦可能产下非常衰弱的幼猪并且生下不久就夭折。产下的乳猪精神不振,哺乳时快速腹式呼吸。离乳前仔猪死亡率可高达30%~50%,在离乳仔猪常见呼吸困难,生长迟缓及死亡,在育肥期临床症状则较轻微,发病猪场本病流行期为1~3个月,病情发作3月之后,猪只的健康与生产逐渐恢复正常。自此之后,育肥猪及母猪群将继续出现问题但不会严重。目前本病病毒的血清型尚不了解。有的场抗体阳性,可是猪群无症状,这意味着某血清型病毒的致病性并不强,只引起病猪轻微发病。
2.预防与控制 迄今本病尚无有效疗法。使用抗菌剂有利于控制二次细菌感染。扑杀病猪,重建保育猪群,再配合“全进全出”的方法才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使离乳仔猪保持无病毒感染,同时只有血清抗体阴性的种猪方可引进猪场。引进种猪必须隔离,隔离时间为1~2个月,以便重新抽血检验抗体。一旦发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减低或两次证明血清抗体呈阴性的猪只方可进入猪场,本病目前已生产并使用疫苗。
(六)伪狂犬病
孕母猪死产,流产及产下木乃伊胎,流产率为50%,流产胎儿大小较为一致。发病多见于繁殖旺季。
(七)乙型脑炎
孕猪主要表现为流产,产出大小不等的死胎、木乃伊胎及畸形胎,亦可产弱仔。流产数不影响下次配种。公猪常单侧睾丸炎。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鉴别诊断见表3。
表3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鉴别诊断
病名 | 病原 | 流行情况 | 临床症状 | 尸检病变 | 特殊诊断 | 预防治疗 |
猪乙型脑炎 | 乙型脑炎病毒 | 能感染人及多种动物。蚊为传播媒介,故夏、秋季发病。本病散发流行,多隐性感染。4~6月龄猪较易感染 | 妊娠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大小不等死胎、畸形及木乃伊胎,亦可产出弱仔。流产后不影响下次配种。公猪单侧睾丸肿胀、发热及萎缩,性欲减退,有的幼猪可呈现全身症状 | 母猪子宫内膜炎,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及糜烂。胎儿脑皮下及腹腔水肿。肝、脾、肾坏死灶及脑非化脓性炎症 | 流产或早产胎儿血液及脑组织分离病毒 | 无特效药物治疗,每年4月给5月龄以上种猪接种乙型脑炎弱毒苗,可产生坚强免疫 |
猪细小病毒病 | 猪细小 病毒 |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猪均能感染。常见于4~10月流行,初产母猪多发病。病毒抵抗力强,容易长期连续传播 | 猪只感染后均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的流产、死产、木乃伊胎、弱仔及不孕等。个别母猪体温升高、关节肿大及后躯运动不灵 | 母猪轻度子宫内膜炎、胎盘部分钙化。胎儿水肿、软化吸收或脱水呈木乃伊化。脑非化脓性炎症 | 70日龄以下胎儿组织悬液作血球凝集反应 | 无特效治疗方法。母猪配种前2个月接种细小病毒灭活苗可以预防 |
猪伪狂犬病 | 狂犬病病毒 | 10~30日龄仔猪多发。各窝仔猪发病率,同窝仔猪发病先后均不一致。发病与环境及饲养管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 排灰白、腥臭、浆状粪便。体温与食欲无明显改变。病程1周左右,多数能康复 | 贫血、消瘦。小肠护张充气及黄白酸臭稀粪。实质器官无明显病变 | 根据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 多数抗菌、收敛及助消化的中西药物均有效果,但必须同时改善环境及饲养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