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四节 兔球虫病
    来源:辈宠网

兔球虫病是艾美耳属的多种球虫寄生于兔的小肠或胆管上皮细胞内引起的。是家兔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一种原虫病,对养兔业的危害极大。4~5月龄的幼兔对球虫的抵抗力很弱,其感染率可高达100%,患病后幼兔的病死率也很高,一般可达70%。耐过病兔长期不能康复,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一般可减轻体重12%~27%。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学】 兔球虫均属艾美耳属,共有16个种,除斯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胆管上皮细胞内之外,其余各种都寄生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常混合感染。目前在我国已发现7种。

1.斯氏艾美耳球虫 (Eimeria stiedai) 寄生于肝胆管上皮细胞,是兔球虫中致病力最强的一种,能引起严重的肝球虫病。卵囊较大,为长圆形,呈橙红色,在卵膜孔的一端较平。大小为26~40μm×16~25μm。孢子化时间为41~51 h。潜隐期为16天。

2.穿孔艾美耳球虫 (E.perforans) 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致病力较弱。卵囊小,呈椭圆形,无色,卵膜孔不明显。大小为13.3~30.6μm×10.6~17.3μm。孢子化时间为35~51h。潜隐期为5~6天。

3. 中型艾美耳球虫 (E.media) 寄生于空肠和十二指肠,可引起较严重的球虫病。卵囊为中等大小,短椭圆形,呈淡黄色,有卵膜孔。大小为18.6~33.3μm×13.3~21.3μm。孢子化时间为42~72 h。潜隐期为6~7天。

4.大型艾美耳球虫 (E.magna) 寄生于小肠和大肠,致病力很强。卵囊较大,卵圆形,呈淡黄色,卵膜孔明显,呈堤状突出于卵囊壁之外。大小为26.6~41.3μm×17.3~29.3μm。孢子化时间为32~48 h。潜隐期为7~8天。

5.梨形艾美耳球虫 (E.piri formis) 寄生于小肠和大肠,致病作用轻微。卵囊为梨形,呈淡黄色和淡褐色,有明显的卵膜孔,位于卵囊的窄端。大小为26~32.5μm×14.6~19.5μm。孢子化时间为57 h。潜隐期为9~10天。

6.无残艾美耳球虫 (E.irresidua) 寄生于小肠中部,致病力较强。卵囊为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呈淡黄色。卵膜孔明显,卵囊内无外残体。大小为25.3~47.8μm×15.9~27.9μm。孢子化时间为72~96 h。潜隐期为7天。

7.盲肠艾美耳球虫 (E.coecicola) 寄生于小肠后段和盲肠,致病力不强。卵囊为卵圆形,呈淡黄色或淡褐色。大小为25.3~39.3μm×14.6~21.3μm。孢子化时间为3天。潜隐期为9天。

8.肠艾美耳球虫 (E.intestinalis) 寄生于小肠 (十二指肠除外),致病力较强。卵囊为梨形,其窄端有显著的卵膜孔。孢子化卵囊内有1个明显的外残体 (梨形艾美耳球虫无外残体)。即囊的大小为24.7~31μm×17.8~23.3μm。孢子化时间为24~48 h。潜隐期为10天。

9.小型艾美耳球虫 (E.exigua) 寄生于肠道。卵囊呈圆形或近似球形,囊壁光滑无色,卵膜孔极不明显。卵囊孢子化后无残体。大小为9~13μm×10.5~11μm。致病力尚不清楚。

10.黄艾美耳球虫 (E.flavescens) 寄生于小肠后部、盲肠及大肠,致病力较强。卵囊为卵圆形,囊壁光滑,呈黄色,在宽的一端有明显的卵膜孔。卵囊的大小为25~37μm×14~24μm。潜隐期为8~11天。

11.松林艾美耳球虫 (E.matsubayashii) 寄生于回肠。卵囊呈宽卵圆形,有卵膜孔和外残体。卵囊的大小为22~29μm×16~22μm。严重感染时引起回肠伪膜性肠炎。孢子化时间为32~48 h。潜隐期为7天。Kheysin氏 (1972) 对本种的确切性有疑义。

12.新兔艾美耳球虫 (E.neoleporis) 寄生于回肠和盲肠,具有轻度至明显的致病性。卵囊呈长圆形,有卵膜孔。孢子囊有外残体。卵囊的大小为35.6~43.8μm×21.9~27.4μm。潜隐期为12天。

13.长形艾美耳球虫 (E.elongata) 寄生于小肠。卵囊呈长椭圆形,有卵膜孔和外残体,卵囊的大小为35~40μm×17~20μm。孢子化时间为4天。生活史和致病性不详。Levine氏(1973) 认为此种与新兔艾美耳球虫为同物异名。

14.那格浦尔艾美耳球虫 (E.nagpurensis) 卵囊呈桶形,两边对称,无卵膜孔和外残体。卵囊的大小为20~27μm×10~15μm,平均为23μm×13μm。生活史和致病性不详。

15.野兔艾美耳球虫 (E.leporis) 卵囊卵圆形,有内外残体,大小为35.8 μm×22.6μm。孢子化时间为44 h。潜隐期为12天。

16.雕斑艾美耳球虫 (E.sculpa) 卵囊卵圆形,有卵膜孔和内外残体,大小为39.2μm×21.8μm。孢子化时间为52 h。潜隐期为11天。

兔艾美耳球虫的发育与鸡球虫大同小异,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即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阶段。

前面两个阶段是在胆管上皮细胞 (斯氏艾美耳球虫) 或肠上皮细胞(小肠和大肠寄生的各种球虫) 内进行的,后一发育阶段是在外界环境中进行的。

家兔在吃食或饮水时,吞下成熟的孢子化卵囊。卵囊进入肠道后,在胆汁和胰酶的作用下,子孢子从卵囊逸出,并主动钻入肠 (或胆管) 上皮细胞,开始变为圆形的滋养体。长大以后细胞核多次分裂为多核体,最后发育成为球形的裂殖体,内含许多香蕉形的裂殖子。上述过程为第1代裂殖生殖。这些裂殖子又侵入肠 (或肝胆管) 上皮细胞,进行第2代、第3代,甚至第4代或第5代裂殖生殖。如此反复多次,大量地破坏上皮细胞,致使家兔发生严重的肠炎或肝炎。在裂殖生殖之后,部分裂殖子变为大配子体,部分裂殖子变为小配子体。由大配子体发育成为大配子; 在小配子体内发育形成许多小配子。大配子与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周围形成卵囊壁,即变为卵囊。卵囊侵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温度 (20~28℃)和湿度 (55%~60%) 条件下进行孢子生殖,即在卵囊内形成4个孢子囊,在每个孢子囊内形成2个子孢子,这种发育成熟的卵囊称为孢子化卵囊。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各种品种的家兔对兔球虫都有易感性,断奶后至3月龄的幼兔感染最为严重,病死率也高; 成年兔发病轻微。

2.传染源 病兔和带虫兔是主要的传染源。成年兔多为带虫者,在幼兔球虫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传播途径 本病的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仔兔的感染主要是通过在哺乳时吃入母兔乳房上沾污的卵囊; 幼兔的感染主要是通过吃污染的草、料或饮水。此外,饲养员、工具、野鼠、苍蝇也可机械地搬运球虫卵囊而传播球虫病。

4.流行形式及因素 营养不良、兔舍卫生条件恶劣所造成的饲料与饮水遭受兔粪等污染,最易促成本病的发生和传播。流行时间视温度和湿度条件而定,一般多在温暖多雨季节流行,如兔舍内温度经常保持在10℃以上时,则随时可发生球虫病。

【临诊症状】 球虫对上皮细胞的破坏,有毒物质的产生以及肠道细菌的综合作用是致病的主要因素。病兔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受到刺激,使之对各个器官系统的调节机能发生障碍,从而呈现出各种临诊症状。胆管和肠上皮受到严重破坏时,正常的消化过程陷于紊乱,从而造成机体的营养缺乏,水肿,并出现稀血症和白细胞减少。由于肠上皮细胞的大量崩解,造成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环境,导致肠内容物中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临诊上表现为痉挛,虚脱,肠膨胀和脑贫血等。

按球虫的种类和寄生部位的不同,将兔球虫病分为三型: 即肠型、肝型和混合型,临诊上所见的多为混合型。

典型病状表现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动作迟缓,伏卧不动,眼、鼻分泌物和唾液分泌增多,口腔周围被毛潮湿,腹泻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病兔尿频或常作排尿姿势,后肢和肛门周围为粪便所污染。病兔由于肠膨胀,膀胱积尿和肝肿大而呈现腹围增大,肝区触诊有痛感。病兔虚弱消瘦,结膜苍白,可视黏膜轻度黄染。在发病的后期,幼兔往往出现神经症状,四肢痉挛,麻痹,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病死率一般为40%~70%,有时可达80%。病程为10余天至数周。病愈后长期消瘦,生长发育不良。

【病理变化】 尸体外观消瘦,黏膜苍白,肛门周围污秽。肝球虫病时,肝表面和实质内有许多白色或黄白色结节 (见彩图109),呈圆形,如粟粒至豌豆大,沿小胆管分布。取结节作压片镜检,可以看到裂殖子、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等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陈旧病灶中的内容物变稠,形成粉粒样的钙化物质。在慢性肝球虫病时,胆管周围和小叶间部分结缔组织增生,使肝细胞萎缩,肝脏体积缩小 (间质性肝炎)。胆囊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胆汁浓稠,内含许多崩解的上皮细胞。

肠球虫病的病变主要在肠道,肠道血管充血,十二指肠扩张、肥厚,黏膜发生卡他性炎症,小肠内充满气体和大量黏液,黏膜充血,上有溢血点。在慢性病例,肠黏膜呈淡灰色,上有许多小的白色结节,压片镜检可见大量卵囊,肠黏膜上有时有小的化脓性、坏死性病灶。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诊症状及病理剖检结果,可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检验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卵囊; 或将肠黏膜刮取物及肝脏病灶刮屑物制成涂片,镜检球虫卵囊、裂殖体或裂殖子等。如在粪便中发现大量卵囊或在病灶中发现大量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球虫,即可确诊为兔球虫病。

【防控措施】

1.预防 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1) 养兔场应建在干燥向阳处,兔场要保持干燥,兔舍应保持清洁和通风。

(2) 幼兔和成年兔分笼饲养,发现病兔立即隔离治疗。

(3)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及时清扫粪便,防止兔粪污染草料和饮水。

(4) 最好使用铁丝兔笼,笼底应有网眼,使粪便流入下面的底盘之中,对兔笼等可用开水、蒸汽或火焰进行消毒,或将兔笼放在阳光下暴晒以杀死卵囊。

(5) 合理安排母兔的繁殖,不在梅雨季节使幼兔断奶。

(6) 在球虫病的流行季节里,对断奶的仔兔,可在饲料中拌入药物,用以预防兔球虫病。

(7) 应喂给富含蛋白和维生素的全价饲料,以提高兔体的抗病力。更换饲料品种时,应逐渐过渡,不可突然改变。

(8) 工作人员在清扫粪便或接触病兔后,应洗手消毒后再接触饲料和饲喂幼兔。消灭兔场内的鼠类、蝇类和其他昆虫。

2.治疗 发生家兔球虫病时,可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1) 磺胺氯吡嗪钠 (Esb3),按30mg/kg (日量) 连用10天,必要时停药1周后再用10天,或按300mg/kg混入饲料或按200mg/L加入饮水,连续喂1个月。

(2)磺胺-6-甲氧嘧啶 (SMM),按0.1%的浓度混入饲料中,连用3~5天,隔1周,再用一个疗程。

(3)磺胺二甲基嘧啶 (SM2) 与三甲氧苄氨嘧啶 (TMP),按5:1混合后,以0.02%的浓度混入饲料中,连用3~5天,停1周后,再用一个疗程。

(4) 100mg/kg克球粉(Clopidol) 和8.35mg/kg的苄喹硫酯 (Methylbenzoquate)合剂,商品名为Lerbek。以此剂量混饲,可使卵囊排出量减少80%,增重率提高41%。

(5) 氯苯胍(Robenidine),以精料为主的离乳仔兔,按150 mg/kg混入饲料内,连续饲喂45天,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本病暴发时,可按300 mg/kg混入饲料作紧急治疗,1周后改用150 mg/kg混饲。

(6)莫能菌素 (Monensin),按40 mg/L浓度混入饲料中,连用1~2个月,可预防兔球虫病。

(7)盐霉素 (Salinomycin),按50mg/L浓度混入饲料中,连用1~2个月,可预防兔球虫病。

一旦发现病兔,应立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进行隔离、扑杀、销毁、无害化处理,环境彻底消毒。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