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包括羊快疫、羊猝击、羊肠毒血症、黑疫、羔羊痢疾等病。这一类疾病在临床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容易混淆。这些疾病都能造成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一)羊快疫及羊猝击
1. 病原 羊快疫及羊猝击是梭状芽孢杆菌属中2种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最急性传染病。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以真胃(第4胃)呈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羊猝击是由C型魏氏梭菌的毒素所引起,以溃疡性肠炎和腹膜炎为特征。两者可发生混合感染,其特征是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几乎看不到症状即死亡。
2. 流行病学
(1)羊快疫:绵羊对羊快疫最易感。发病羊的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年龄多在6~18个月之间。一般经消化道感染。山羊也可感染本病。腐败梭菌常以芽孢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及沼泽之中。羊只采食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芽孢便随之进入羊的消化道。许多羊的消化道平时就有这种细菌存在,但并不发病。当存在不良的外界诱因,特别是在秋、冬和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之际,羊只受寒感冒或采食了冰冻带霜的草料,机体遭受刺激,抵抗力下降时,腐败梭菌即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使消化道黏膜,特别是真胃黏膜发生坏死和炎症。同时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休克,使羊只迅速死亡。
(2)羊猝击: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绵羊发病较多。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常呈地方流行性。C型魏氏梭菌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进入羊只消化道后,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里繁殖,产生毒素。这种毒素通过肠道黏膜进入血液,引起毒血症的症状。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羊快疫:突然发病,病羊往往来不及出现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有的病羊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表现虚弱和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疝痛症状。体温表现不一,有的正常,有的升高至41.5℃左右。病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通常于数小时至1天内死亡,极少数病例可达2~3天,罕有痊愈者。
病变主要为真胃出血性炎症变化。黏膜,尤其是胃底部及幽门附近的黏膜,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其表面发生坏死,出血坏死区低于周围的正常黏膜;黏膜下组织常水肿。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心内膜下(特别是左心室)和心外膜下有多数点状出血。肠道和肺脏的浆膜下也可见到出血。胆囊多肿胀。
(2)羊猝击:病程短促,常未及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痉挛、眼球突出,在数小时内死亡。死亡是由于毒素侵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发生休克所致。
病变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有的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后者暴露于空气后,可形成纤维素性絮块。
(3)羊快疫及羊猝击混合感染:通常有最急性型和急性型2种临床表现。
①最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初期。病羊突然停止采食,精神不振。四肢分开,拱腰,头向上。行走时后躯摇摆。喜伏卧,头颈向后弯曲。磨牙,不安,有腹痛表现。眼羞明流泪,结膜潮红。呼吸促迫,从口鼻流出泡沫,有时带有血色。随后呼吸困难,痉挛倒地,四肢作游泳状,迅速死亡。从出现症状到死亡通常为2~6小时。
②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后期。病羊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有里急后重表现。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粪团变大,色黑而软,其中杂有黏稠的炎症产物或脱落的黏膜;或排油黑色或深绿色的稀粪,有时带有血丝;有的排蛋清样稀粪,带有难闻的臭味。心跳加速。一般体温不升高,临死前呼吸极度困难时,体温可上升至40℃以上,维持时间不久即死亡。从出现症状到死亡通常为1天左右,也有少数病例延长到数天的。发病率6%~25%,个别羊群高达90%以上。山羊发病率一般比绵羊低。发病羊几乎100%死亡。
混合感染死亡的羊,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尸体迅速腐败,腹围迅速胀大,可视黏膜充血,血液凝固不良,口鼻等处常见有白色或血色泡沫。最急性的病例,胃黏膜皱襞水肿,增厚数倍,黏膜上有紫红斑,十二指肠充血、出血。急性病例前3胃的黏膜有自溶现象,第4胃黏膜坏死脱落,黏膜水肿,有大小不一的紫红斑,甚至形成溃疡;小肠黏膜水肿、充血,尤以前段黏膜为甚,黏膜表面常附有糠皮样坏死物,肠壁增厚,结肠和直肠有条状溃疡,并有条、点状出血斑点;肝脏多呈水煮色,肿大、质脆,被膜下常见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肝小叶结构模糊,多呈土黄色,有出血点,少数病例肝表面有绿豆至核桃大的淡黄色坏死灶,在黄色坏死灶之间,有出血斑块。肾脏在病程短促或死后不久的病例,多无肉眼可见变化,病程稍长或死后时间较久的,可见有软化现象,肾盂常贮积白色尿液。心脏肿大,心外膜有出血斑点;肺呈深红色或紫红色,弹性较差,气管内常有血色泡沫。全身淋巴结水肿,颌下、肩前淋巴结充血、出血及浆液浸润。肌肉出血,肌肉结缔组织积聚血样液体和气泡。
4. 诊断 羊快疫和羊猝击病程急速,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如果羊突然发病死亡,死后发现第4胃及十二指肠等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有许多小气泡,肝肿胀而色淡,胸腔、腹腔、心包有积水等变化时,应怀疑可能是这一类疾病。确诊需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荧光抗体技术等进行诊断。
5. 防控 由于本病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寒感冒,避免羊只采食冰冻饲料,早晨出牧不要太早。
发生本病时,将病羊隔离,对病程较长的病例试行对症治疗。
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可定期注射1~2次羊快疫、羊猝击二联苗或快疫、猝击、肠毒血症三联苗。由于吃奶羔羊产生主动免疫力较差,故在羔羊经常发病的羊场,应对怀孕母羊在产前进行2次免疫。第1次在产前1~1.5个月,第2次在产前15~30天,母羊获得的免疫抗体,可经由初乳授给羔羊。但在发病季节,羔羊也应接种菌苗。
(二)羊肠毒血症
1. 病原 该病系由于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是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D型魏氏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羊只采食被病原菌芽孢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芽孢便随之进入羊的消化道,其中大部分被真胃里的酸杀死,一小部分存活者进入肠道。在正常情况下,细菌缓慢地增殖,产生少量的毒素,由于肠蠕动不断将肠内容物推出体外,因而防止了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在肠道内大量积聚。当饲料突然改变,特别是从吃干草改吃了大量谷类或鲜嫩多汁和富有蛋白质的草料之后,瘤胃里正常分解纤维素的菌群一时不能适应。由于饲料发酵产酸,使瘤胃的pH值降到4.0,在此情况下,大量未消化的淀粉颗粒经真胃进入小肠,导致D型魏氏梭菌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高浓度的毒素改变了肠道的通透性,使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并损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使羊只发生休克而死。
2. 流行病学 本病常发生在收菜季节,羊吃了多量菜根菜叶,或收了庄稼后羊群吃了大量谷类的时候发生此病。
本病多呈散发,绵羊发生较多,山羊较少。2~12月龄的羊最易发病。发病羊多为膘情较好的羊只。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特点为突然发作,很少能见到症状,往往发生可以看出来的症状后绵羊便很快死亡。病状可分为2种类型:一类以搐搦为其特征,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地死去为其特征。前者在倒毙前,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颤搐,眼球转动,磨牙,口水多,随后头颈显著抽搐,往往死于2~4小时内。后者病程不太急,其早期症状为步态不稳,以后卧倒,并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以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通常在3~4小时内静静地死去。
4. 病理变化 病变常限于消化道、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真胃含有未消化的饲料。回肠的某些区段呈急性出血性炎性变化,重症病例整个肠段变红色。心包扩大,含有50~60 ml的灰黄色液体和纤维素絮块。肺脏出血和水肿。肾脏软化,像脑髓一样,这是一种死后变化,但不能在死后立刻见到。脑和脑膜血管周围水肿,脑膜出血,脑组织液化性坏死。
5. 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经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等进行检验。
6. 防控 在常发地区,定期注射羊肠毒血症菌苗。加强羊只的饲养管理,少喂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
(三)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其特征。本病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本病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羔羊在生后数日内,魏氏梭菌可以通过羔羊吮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而进入羔羊消化道。在外界不良诱因的影响下,羔羊抵抗力减弱,细菌在小肠(特别是回肠)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主要是β毒素),引起发病。
促进羔羊痢疾发生的不良诱因,主要是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特别是大风雪天,羔羊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因此,羔羊痢疾的发生和流行,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草差而又没有搞好补饲的年份,容易发生;气候最冷和变化较大的月份,发病严重;纯种细毛羊的适应性差,发病和死亡率高,杂种羊则介于纯种与土种羊之间,杂交代数愈高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就愈高。本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也可能通过脐带或创伤感染。
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天。病初精神委顿,低头拱背,不想吃奶。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到了后期,有的还含有血液,直到成为血便。病羔逐渐虚弱,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2天内死亡,只有少数病轻的,可能自愈。
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带血或血便),其主要表现是神经症状,四肢瘫痪,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病情严重,病程很短,若不及时救治,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羊脱水现象严重。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在消化道。第4胃内往往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常可见到多数直径为1~2 mm的溃疡,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肺常有充血区域或淤斑。
4. 诊断 在常发地区,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
5. 防控
(1)预防:对本病应采取抓膘保暖、合理哺乳、消毒隔离、预防接种和药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每年秋季给孕羊注射羔羊痢疾苗,产前2~3周再接种1次。
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灌服土霉素0.15~0.2 g,每日1次,连续灌服3天,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2)治疗:当发生羔羊痢疾时,可选用以下治疗方法:①土霉素0.2~0.3 g,或再加胃蛋白酶0.2~0.3 g,加水灌服,每日2次。②磺胺胍0.5 g,鞣酸蛋白0.2 g,次硝酸铋0.2 g,重碳酸钠0.2 g,加水灌服,每日3次。③先灌服含福尔马林0.5%的6%硫酸镁溶液30~60 ml,6~8小时后再灌服1%高锰酸钾溶液10~20 ml,每日服2次。在选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针对其他症状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