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五、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来源:辈宠网

就养猪企业和农户而言,在具体的生产经营中,应确立下属“八种理念”,为饲养模式的转换创造基本条件。

(一)确立商品生产、追求适度利润理念

对于具体的养猪人,养猪是商品生产,不能不顾生产条件,片面追求最高指标(包括过高的利润指标和过高的生产性能指标,如单头猪的盈利、生长速度、瘦肉率、饲料报酬等)。坚决摒弃那种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追求高指标的做法。譬如通过添加催眠剂限制猪的日常活动以节约能量、添加瘦肉精等化学药品以提高瘦肉率、加大单圈存栏数以提高单位面积利用效率,修改设计,减少排风、降温、废水沉淀池、消毒池等必需的基础建设项目投资以降低折旧支出等错误做法。通过制订适当的经济性能和生产管理指标,减少应激事件的发生,减轻人为管理因素对猪群的不良压力,让猪在正常的生存环境中生长发育,为猪体自身的抗逆性和抗病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

不论是建设规模饲养猪场,还是养猪集中区,都要坚持量力而行、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的原则。经营模式不必强调千篇一律,究竟是建设规模场长期饲养,还是购买仔猪的短期育肥,一定要从自己的环境条件、投资能力、技术水平几个方面综合衡量,别人的意见只可参考,不可盲从。切忌“听风即雨”的“随大流”,谨防贪图恩惠的“忽悠”。要牢牢记住商品经济条件下,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送给农民的实惠之外,任何个人和组织的“恩惠”都是经营行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二)确立协调发展的理念

养猪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产业,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实现养猪业的持续发展,其前提是协调发展。那种不顾周围环境,猪粪乱堆,废水自由流淌,死猪随意抛弃的“一家致富,周围遭殃”的猪场也难以长期经营。猪场经营者在协调同当地村委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的同时,还应主动协调好同周围农户的关系。其次,应注意协调同饲料、兽药、种猪供应商和兽医的关系,以及同当地收购商品猪的经纪人、防疫检疫人员、物流业主的关系,为猪场的正常生产经营创造条件。

(三)持之以恒地追求适度利润理念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养猪业同其他行业一样,行情有起有落,经营有风险。其基本规律是价格随市场需求不断波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让市场调整资源分配,运用价格变化影响生产。只要不出现毁灭性的疫情,经历过几个市场起伏周期的猪场,不论规模大小,多数处于盈利状态,只不过盈利多少不同。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运用市场机制调控生产要素的同时,还要保证市场的基本供应,努力控制供需处于大体平衡的状态,不像西方那些纯粹市场经济的国家,全靠市场调控生产要素。生猪价格畸高、畸低都是短期的、暂时的。因为猪肉是国民生活的必需物资,国家不允许市场供应严重短缺现象的出现,同样也不允许市场供求处于长期的过剩状态。一旦达到某种预警状态,国家会通过政策或资金扶持、启动国家储备、调整贷款利率等手段予以调控。作为养猪人应当理性投资,持之以恒地追求适度利润。换言之,当猪价畸高、出现暴利时,就是价位下跌的信号,就应该压缩规模。贪图暴利在猪价畸高时匆匆上马的猪场,育肥猪大多在价位下跌时上市,甚至在猪价低谷中垮掉。

(四)确立尊重猪的物种生存权利、保障生猪福利的理念

确立尊重猪的物种生存权利、保障生猪福利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纳入设计、审查和日常管理。设计时考虑猪的运动、嬉戏娱乐、降温避暑、安静睡眠等基本需求,尽可能满足和利用其生物学特性;管理中要重视生物学和行为学特性;设计审查时应将是否满足猪的基本需求、生物学特性,是否有利于利用行为学特征等内容纳入审查。

(五)允许有限疫病存在

允许有限疫病存在理论是针对猪群疫病复杂,尤其是病毒性疫病种类多,对猪群的生存威胁加大的特殊情况下,按照投入产出模式提出的。包含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允许某些对人类健康无危害、又不会导致猪群发生大批死亡的病种的存在。二是在猪群中允许某些带病个体的存在。例如常见多发的猪支原体病,只需将其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即可,不追求100%消灭。

(六)准确理解“预防为主”

养猪行业在猪病防治方面形成了“以养为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良好模式。多数规模猪场在这方面理解正确,把握较好。许多专业户和散养农户则存在理解不准确、把握不到位的现象,甚至形成错误理解“预防为主”方针的事件。

猪群疫病的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猪群三个环节,要避免疫病发生,预防时必须围绕三个环节采取措施。

1.消灭传染源的措施。高温熟制、深坑掩埋、焚烧病死猪。

2.中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对病猪实行隔离治疗;加强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清理粪便;强化消毒意识,加强各项消毒措施的落实;限制不同车间人员流动;发生疫情时提高消毒频率;安装窗纱防治蚊蝇传播疫病,消灭老鼠,加装防鸟网避免鸟雀传播疫病;不出售病死猪;不从疫区或者染疫猪场引进种猪,购买种猪自觉检疫,对新进种猪实行隔离观察等。

3.增强猪群抗病力、降低易感性的措施。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使用特一级种公猪同体格发育成熟母猪交配,生产优质仔猪;给猪提供合理的营养、充足的饮水和干净的空气,为形成强壮良好的体质创造条件;保持猪舍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提供足够的运动嬉戏面积;适时、针对性地接种剂量恰当的疫苗,在饲料中针对性地有限制地(包括药品种类、用量和用药时间的限制)添加药物,以控制某些病原微生物对猪的危害,等等。

在采取上述三方面的多项措施时,应当注意各种措施之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例如,过于频繁地喷雾消毒会提高猪舍的湿度,在酷暑天气则不利于猪体热量的散发;酸性和碱性消毒药品相遇会降低消毒效果;频繁地接种疫苗会导致猪处于应激状态,甚至形成免疫功能紊乱;饲料中的预防药物过量导致猪的肝肾损伤,量不足则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等等。

本书强调的“预防为主”是一种理念,是经营管理者围绕这种理念而采取的多种措施,而不单单是接种疫苗,或者在饲料中添加预防用药,或者喷洒消毒药品等单一措施。例如对猪喘气病,定期向饲料中添加药物是预防措施,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措施,定期使用化学药品熏蒸或使用超低量喷雾器喷洒药物杀灭空气中的有害菌,安装臭氧发生器净化空气、安装换气扇定时换气也都是预防措施。有了“预防为主”的理念,我们就会根据场地、环境、投资能力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七)树立产品质量意识

养猪是商品生产的一种行为,我们要有对所出售产品质量负责的意识,用高质量的种猪、商品猪等产品,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树立产品意识绝不是空话和口号,要求养猪人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最起码包括:

●不购买、使用添加有兽药的饲料。

●不违规超量使用添加剂。

●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兽药。

●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

●不出售病猪和死猪。

(八)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现有规模猪场和专业户也经常讲加强饲养管理,但是20多年来,多数猪场在饲养方面处于农户散养思维定式,“购买饲料定时喂猪”或“使用浓缩料配制后喂猪”的饲喂状态,缺少喂养意识,不注意猪的行为变化,更少考虑猪的生长发育需求。在管理方面,仍沿用“家庭经营、家族经营模式”,“用工(人)讲便宜”,“用人(管理人员)靠关系”现象非常普遍,管理不规范,或者抄袭其他企业的制度或规范,或者直接将政府规定的制度规范挂在墙上应付检查。这是猪群管理水平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的原因,也是疫病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猪场不论规模大小,都是一个企业,都必须按照市场要求运行。初期的小规模猪场,依靠家族经营模式勉强能够运行,当猪场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如20头母猪以上时),仅仅依靠家庭的力量难以保证长时间正常运行。这是因为年生产400头商品猪已经达到家庭劳动力和经营管理的满负荷状态,1~2个周期大家可以坚持,甚至3~4个周期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长时间的满负荷运行,对于体质体况、智力、受教育水平、出身不同的各个成员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满负荷状态下任何一个岗位成员的缺位、效率低下或工作失误,都可能造成养猪生产中的事故,这些事故可能是轻微的损失,也可能是重大损失的隐患,或者直接导致重大损失。猪是有生命的动物,每天都要采食、饮水,大群饲养条件下的猪群遇到饲养岗位人员的缺失、效率低下时,会通过体质下降、暴发疫病表达出来。

猪场管理的核心不是对猪群的管理,而是对猪场所有从业人员的管理。

经营的过程不仅是进料、卖猪,将饲料变成猪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猪场场长(经理)同生产一线人员利益关系协调的过程。因为你在生产中雇佣了家族以外的成员,在养猪利益分配中,如果你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家族以外成员就会尽职尽责,也只有所有员工都尽职尽责,才能够保证持续平稳生产。

笔者在此强调,要想扩大养猪规模,经营者要转变观念,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如欲介入养猪行业,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谋求长期利益。要管好猪群,首先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并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的主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当所有员工把猪场当做自己的猪场时,兴旺发达指日可待。

在管好人员的同时,经营中应把握时机,解决下述问题:

1.选择合适位置和场址。平原地区愿意从事养猪的经营者,要有长远打算,利用国家“土地承包经营权延长到30年不变”的政策,放宽视野,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选择合适的猪场位置,将猪场从目前的密集区域转移到猪场密度较低的西部山区或丘陵区。

2.确定合理的经营模式。对于多数资本有限、技术支撑需要社会力量、社会关系简单的猪场经营者,要转变经营思路,“变粗放经营为精细经营”,“变粗放饲养为精细饲养”。如从“产、供、销一体化”变为单独从事其中的某一个环节的经营,从而实现“做大、做强”。再如从“自繁自养”转变为“母猪专业户”或“商品猪专业户”,从而实现“精细饲养”,“养出效益”,“养出水平”。

3.改造场内布局。那些暂时无法建立新场的经营者,应结合规模整顿改进场内布局。即通过“三改一扩大”,适当压缩母猪存栏量,创造猪的良好生存环境,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

改造产房——改变产房,将“常年不断流水作业的大产房”改为“全进全出、空栏2~3周、间断使用的小产房”。

改进保育舍——将“常年不断流水作业的大保育舍”改变为“全进全出、空栏1~2周、间断使用的小保育舍”。

改进母猪饲养方式——将“固定栏”改变为“单圈”,将“固定不动”改变为“运动自由”,将“纯粹精料”改为“精料加青绿饲料”,将“干粉料”或“颗粒料”改为“湿料”,将“自由采食”改变为“定时定量”。

扩大猪舍间距,最好为50米,最低也应达到猪舍高度的3~5倍。

4.改进猪舍结构。第一,建议产房和保育舍建设推行“全封闭的负压通风产房”建筑实际方案,为产房和保育舍空气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育肥舍的改进重点在于房顶结构和材料的更新,不论三角形房顶,还是拱形顶,均应设置隔热层,确保夏季良好的隔热效果。第二,每栋猪舍的两端均应设置“二联沉淀池”,减少进入废水处理池的固体废物量,避免外排水超标。再次,新建和改造各类猪舍,通风口设计中应考虑防鸟、防鼠、防蚊蝇。第三,在猪舍供水系统的进水端增设可控水箱,便于在饮水中投药和及时散氯,便于疫情控制后更换、消毒饮水器。

5.改善饲养环境。满足“生活和行政、饲养、服务三区域隔离”的猪场建设基本要求,建立并切实使用好“废水、猪粪、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将青绿饲料生产、环境绿化和美化、隔离隔断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划定员工休闲娱乐场所,等等。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