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疫苗
    来源:辈宠网

预防畜禽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利用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以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给宿主动物接种能刺激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使之抵抗特定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所致的疾病或感染。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类型 疫苗根据制造方法,可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三种。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生物技术疫苗。

活疫苗 由具有保护性抗原的活微生物制成的疫苗。由于此种微生物具有生命力,能在被接种动物体内发育繁殖,产生更多的保护性抗原,激起全面的免疫应答,免疫力比较坚强,维持时间较长。活疫苗有三种:①强毒活疫苗。利用有致病力病原微生物株作为疫苗。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改变使用方法用来接种动物达到保护的目的。如小鹅瘟病毒对雏鹅有致病性,但不危害成年鹅,在成年鹅产卵前接种有致病力的病毒株,可使所产蛋孵出的小鹅有坚强的免疫力。②异源病原株活疫苗。利用同属不同种,而宿主又不相同的微生物,二者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保护性抗原,可利用异源病原株制作疫苗。如利用牛痘病毒作为疫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感染;火鸡疱疹病毒作为疫苗接种预防鸡马立克氏病毒的感染。③弱毒活疫苗。以对原宿主失去致病力或致病力低微但仍保存保护性抗原的活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是目前应用最主要的活疫苗。

培育弱毒株常用的方法有:①在不利的环境中培育。不利环境是指在培育过程中利用非正常的营养、温度和空气培育条件。马淋巴管炎弱毒菌株即是在增温环境中培育成功的。②利用放射线照射。放射线可使生物体生活力受到创伤,但保留其抗原性。放射线照射还可引起微生物突变,可以选择出适合要求的弱毒株。③以化学诱变剂诱导微生物突变,选择弱毒株。④选择自然弱毒株。一些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自然弱毒株,经过选择,常可得到优良的弱毒株。⑤非宿主动物体内传代致弱。如中国培育的猪瘟兔化弱毒株是通过兔体传代培育成功的。⑥通过细胞培养致弱。如中国马传染性贫血弱毒株是将病毒在驴白细胞上培养传代减弱培育成功的。⑦多途径致弱。为了加速微生物毒力的致弱,常以不同的致弱途径相继使用。如口蹄疫温度敏感株,既用化学药品处理,又在不同温度下致弱而培育成功。羊种布鲁氏菌病弱毒菌株(M5-90)是通过雏鸡脑内接种传代致弱, 再通过细胞培养传代培育而成的。

微生物的纯化 所有制造活疫苗用的微生物株,必须不断地选择、培育和纯化。特别是微生物在传代致弱过程中, 个体变化不尽相同。不断将符合或近乎符合疫苗要求的个体筛选出来,加以繁殖、选育, 能加速培育的成功。在细菌方面是挑选菌落, 各种细菌菌株都经过菌落选择的。在病毒方面是蚀斑选择, 即便是已培育成功的弱毒株, 经过蚀斑选择后也常能选出更为纯化的克隆株。

对活疫苗株质量的要求 良好的活疫苗株必须在三个主要方面符合要求, 即安全性、免疫原性和稳定性。安全性是指对被接种动物应当是无致病性的, 接种疫苗之后, 动物不出现外观可见症状或者仅出现一些不影响生产性能的反应; 免疫原性是指在接种疫苗之后, 动物能产生主动免疫力, 抵抗病原的危害, 这种免疫力可以保持相当的时间而不丧失; 稳定性是指不因接种动物或因与接种疫苗动物接触感染而在宿主动物体内恢复致病力。虽然许多疫苗都能符合这三个要求, 但为了避免意外情况, 一般对活弱毒株种子的制苗代次, 都作了规定, 并应用冻干保存和超低温保存的方法来实现这种规定。

疫苗的外源污染 活疫苗尤其是病毒性活疫苗是由动物组织、鸡胚或动物细胞培养制成的, 因此活疫苗中就存在着这些来源中可能带来其他微生物的污染问题。1908年口蹄疫传入美国, 就是经过由牛生产的牛痘苗带入的。鸡群中大都存在着反录病毒禽白细胞增生病病毒, 这种病毒可通过鸡胚污染疫苗。猪源细胞中经常受到细小病毒感染, 细小病毒不但通过细胞而且可通过胰酶污染用于繁殖病毒生产疫苗的各种细胞。支原体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危险,鸡源支原体感染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处的鸡群中, 经过卵而污染鸡胚和鸡胚细胞。传代细胞系支原体污染也是普遍发生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除采取加强病毒株和疫苗成品检测外, 主要是使用无特定病原动物和无特定病原鸡胚,以断绝污染源。使用细胞制作疫苗目前已趋向于以二倍体细胞和传代细胞系代替原代细胞。对于此二种细胞可以事前进行全面的严格的检测筛选, 将已证明无微生物感染的细胞种子供制作生产疫苗使用。但传代细胞系还存在着细胞致癌基因的问题, 因此对细胞系除去严格的致癌性检查外, 还必须对制作疫苗的疫苗原液进行过滤, 滤出细胞及其碎片, 务使疫苗不具有致癌副作用。

灭活疫苗 用失去活力的微生物制成的生物制品。灭活疫苗接种后激起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 获得保护性免疫力, 其优点是安全,不会引起动物感染发病,比较稳定易于保存。但接种途径单一, 只能通过注射方法, 免疫持续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灭活 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生产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但不损害抗原性。常用的灭活方法有:①物理方法。如加热、射线照射、超声波处理、反复冻溶裂解细胞等。②化学方法。在微生物培养液中加入化学药品灭活剂,达到灭活的目的。这种方法是制造灭活疫苗的主要手段。

用化学方法灭活的灭活剂有: ①甲醛。是制造灭活疫苗最广泛应用的灭活剂。它通过还原作用, 与微生物蛋白质的氨基结合,形成具有新性质的化合物,扰乱微生物的代谢。适当的低浓度可打断微生物的生命链, 使其丧失生命力和毒性。②缩水甘油醛。是一种烷基化剂,利用环氧烷基与病毒蛋白或核酸发生反应。对大肠杆菌噬菌体、鸡新城疫病毒、口蹄疫病毒等有灭活作用。③N-乙酰乙烯亚胺(AEI)。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化合物。结构中主要起烷化作用的功能团是乙烯亚胺基。④二乙烯亚胺(BEI)。此外还有苯酚(石炭酸)、结晶紫等。

佐剂 是影响灭活疫苗的重要因子(见免疫佐剂)。

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过化学药品(如甲醛)处理后, 失去其毒力, 但仍保留其促使抗毒素的产生和与抗毒素结合的能力。如破伤风类毒素用甲醛处理破伤风杆菌毒素后, 制成液体和吸附剂型, 用于对破伤风的免疫。

多价疫苗 种相同但致病物质和抗原物质不同的几种病原微生物株制成的疫苗。种相同的菌、毒种,有的含有不同的致病物质和抗原物质, 称为型, 有些菌(毒)种有许多型, 这些型在免疫学上一般无交叉保护作用或交叉保护作用微弱, 如以含有甲型物质的菌毒种制成的疫苗来免疫动物, 其所产生的免疫不能防止含有乙型物质的菌毒种的传染。反之,以含有乙型物质菌(毒)种制苗来免疫动物, 也不能防止含有甲型物质的菌(毒)种的传染。为了便于防疫, 常将这两型的菌(毒)种培养物, 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疫苗, 给动物接种一次,可防制由相应病原引起的传染病,便于防疫。

基因工程疫苗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处理微生物基因组制成的疫苗。有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等。

重组亚单位疫苗 将病原微生物编码保护性抗原的基因,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自微生物染色体上切割下来, 以基因重组技术使之插入载体中,再以DNA转移程序将此载体引入受体中, 将确已引入载体的受体分离纯培养, 随着受体和受体内载体的增殖, 在这种外源性基因控制下的抗原物质被分泌高效表达, 用以制作疫苗。常用的受体有细菌、真菌和哺乳类动物细胞。细菌如大肠埃希氏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等, 所用的载体为质粒。在应用动物细胞做为受体时, 常用的载体有乳多空病毒SV40、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等。大肠埃希氏菌F4和F5重组菌毛抗原疫苗是兽医上可实际应用的一种重组亚单位疫苗。

重组活载体疫苗 是将病原微生物保护性抗原的编码基因插到活载体基因组中,接种动物后,活载体在动物体内增殖,外来基因也随之复制增殖,在其控制下产生的抗原激起动物特异性保护性免疫。常用的载体主要是痘苗的弱病毒。痘病毒基因组中有一段相当长的部位可以切割掉,在此位置上插入其他微生物基因而不影响痘病毒的复制增殖。这种重组活载体疫苗既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原,又保存了痘苗的安全,无致病性,免疫原性也无变化,同时易于大规模生产和接种。目前对重组活疫苗研究的重点,是将几种病原微生物编码基因共同插入同一载体中制造多价活载体疫苗。

基因缺失疫苗 一些微生物的致病有关基因经工程缺失掉或者插入外来遗传物质使其功能丧失,但并不影响其复制力,仍保持免疫原性,以之制造基因缺失疫苗。在1986年问世的伪狂犬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缺失(TK-)株疫苗,是第一个商品化的基因缺失活疫苗。以后又在这个基因缺失株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囊膜蛋白GⅢ的编码基因进行了缺失工程。用这种双缺失的无毒活疫苗接种免疫的猪,体内不产生抗GⅢ抗体,因而能将疫苗接种猪和野毒感染猪区分开来。

合成疫苗 按照病原微生物激起保护性免疫的抗原决定簇氨基酸序列,以人工方法合成的肽。又称肽疫苗,可以激起动物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应答。合成疫苗稳定,不会引起某些动物发病,不会出现致病力返祖现象,不会出现遗传变异导致血清学反应变化,不需要低温保存,易于大量生产,是一种具有潜力的疫苗种类。合成疫苗的研究,是由安德雷尔(F.A.An-derer,1963)对烟草花斑病毒和兰贝姆(H.Lang-beheim)等对噬菌体MS2的工作开创的。他们先后发现病毒包膜蛋白肽的某些小段, 可以刺激动物产生中和病毒的抗体。按照这些肽小段部分合成的肽,也可使动物产生同样的抗体。目前已在实验室内针对某些微生物感染制出了合成肽疫苗。

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根据杰恩(N.K.Jerne)免疫系统网络学说,以抗独特型抗体代替抗原的疫苗。孔凯尔(H.G.Kunkel)等人以及乌丹(J.Oudin)和米歇尔(M.Michel)二氏于1963年先后报道说,免疫球蛋白如本斯·琼斯蛋白在动物体内激起的抗体,具有不同的抗原性,免疫球蛋白上这种各个抗原性部位名为独特位(idiotope),抗体分子上同一型独特位的集体名为独特型(idiotype)。杰恩(197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免疫系统网络学说,免疫系统在与外来抗原接触后,激发出来的免疫球蛋白(抗体Ab1)分子上既具有对位能与抗原分子的表位相结合,又具有独特位,是位于抗体V区上的抗原性结构,带有与外来表位构型互补的构型。抗这种独特型的抗体(Ab2)中,有一种抗体Ab2β含有能为抗体Ab1识别的表位内映象,其构型是抗原表位构型的摹拟本,这种Ab2β就是抗独特型抗体,可以用来代替抗原刺激动物出现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把抗独特型抗体用作病原替代物作为疫苗的优点是:疫苗中不含病原体,无传布疾病的危险性;不会引起因疫苗而产生的副作用;以单克隆抗体激发抗独特型抗体,单克隆抗体可以工业化生产;能生产出目前还不能常规生产的疫苗。

疫苗接种途径 给动物接种疫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起保护性免疫应答,防止微生物侵袭与危害的发生。为实现这个目的,按照疫苗种类、动物对象、疫苗特性应采取不同途径。常用的接种途径有:皮下、肌肉或皮内注射; 口服或经饮水投给;滴鼻、气管注入或气溶胶吸入;滴入眼内;上皮划痕;经胸腔注入和接种孕畜或产卵期禽类,经初乳或卵黄将保护性抗体传递给仔畜或雏群,使之获得保护。

使用注意事项 ①检查疫苗是否就是要使用的疫苗;②疫苗是不是按规定条件保存的,是否在有效期内的;③必须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投药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④使用时必须注意保持清洁卫生,不能让疫苗受到污染;⑤使用完毕,要将疫苗瓶连同剩余疫苗以及投药用具等煮沸消毒;⑥用后一定时间内注意观察接种疫苗动物状况,有无异常现象。有些疫苗允许使用后出现某种程度的反应;⑦有些疫苗对应用地区和动物品种有所规定。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