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乳阶段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有的将泌乳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也有的划分为泌乳前期和泌乳后期两个阶段。以下按照四个阶段划分泌乳期。
产后1~4个月为泌乳早期,母牛产犊后产奶量迅速升高,并达到泌乳高峰。对于高产奶牛,此期包括升乳期和高峰期;对于低产牛,大约产后10周产奶量已经开始下降。产后4~8个月为泌乳中期,母牛的产奶量开始下降。产后10周并包括泌乳中期是牛食欲最好的时期,干物质食入量达到高峰。产后8个月至干奶为泌乳后期,此时泌乳母牛已妊娠5~6个月,胎儿的绝对生长加快,需要补充营养满足胎儿生长的需要。干奶前3周,需要注意观察奶牛的产奶量,为干奶做准备。
(一)泌乳早期的饲养
1.产后饲养原则 母牛产后一般食欲稍差,应充分供给母牛温水,并给予优质干草,任牛自由采食,一般可按产前日粮喂给。第二天开始,根据母牛健康和食欲情况,适当增加精料0.5~1千克。若食欲不佳,无需勉强,母牛一般产后2~3天食欲逐渐恢复,以后每天继续增喂0.5~1.5千克精料。凡生产潜力大,产奶量较高,食欲旺盛的多加,反之则少加,目的是希望母牛能安全地大量采食,尽早满足产奶需要,尽可能少消耗体内积贮,为高产稳产创造条件。如母牛产后2~3天,食欲仍差,应考虑是否受身体炎症影响,须及时检查。产奶早期发生疾病,对产奶颇为不利,如母牛产乳量能随饲料增加而上升,即应继续加料,促使其产乳潜力尽快得到发挥,为夺取较高产量创造条件。
早加料与产奶激素的分泌有关。在产奶早期甲状腺激素、催乳素和生长激素分泌量均较均衡,产奶倾向较强,以致原来会影响产乳量的环境因素像饲料不足或挤乳不当,也起不到应起的干扰作用。因此,在此期加强饲养,因势利导,发挥产奶潜力,最合时宜。随着产奶期的进展,产奶倾向即相应减弱。
在不同的产奶阶段,增加饲料对增产的效果不同。在一般饲养的基础上,在产奶早期补料时,产量幅度大;而在产奶中期和后期补料,产量的增加则随产奶阶段的进展而下降。
产奶高峰期的产量非常重要,在高峰期产乳量低1千克,整个产奶期将少产200千克,可见尽早和尽量提高产奶高峰期产量对提高产乳量的重要性。及早加喂,有利于维持母牛体重,为持续高产创造条件。母牛产奶早期体重过分下降,与其繁殖力是成正相关的。体重过度下降的母牛,其产犊间隔和再配间隔时间最长,及早充分饲喂平衡日粮的母牛,不仅能充分发挥产奶潜力,而且发情提早,容易配准。由此可见,对产奶早期饲养正确与否,对产乳量、繁殖力和牛体健康关系重大,必须引起特别重视,进行科学饲养。
2.产奶早期的饲养技术 产奶早期根据营养需要,必须采用高能量、高蛋白质日粮,还应让母牛尽可能多吃进些干物质。
(1)高能量饲养:要想使母牛获得高能量日粮,必须采取下列技术措施:首先是让母牛多吃品质优良的干草和含干物质较高的玉米青贮料,例如优质苜蓿干草,三叶草干草,优良的雀麦、黑麦草、猫尾草、早熟禾、小冠花等禾本科干草,和其他优良牧草等。由于其适口性好,幼嫩、能量浓度高,各种营养成分丰富,母牛愿意采食,食入量大,这是采取高能量饲养的首选饲料,这样喂也不会发生消化道疾病和乳脂率下降等问题;其次是多喂精料。玉米、高粱、大麦含能量很高,每千克干物质含产奶净能2兆焦左右。又如机榨的大豆饼等油饼类,有的接近这个水平,有的还超过这个水平。精料搭配好后,按上述精料比例配合,就可满足乳牛的高能量需要。
精料比例超过60%后,精料中易溶的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造成酸性环境,再加上粗料吃得少了,唾液分泌自然少了,二者都使瘤胃pH值变低,其结果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同时引起真胃移位、酮病,严重者还可引起酸中毒和肝脓肿。精料喂多了,瘤胃中的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比例减少,丙酸比例增加,导致乳脂率下降,瘤胃的pH值状况也降低了小肠中的pH值,这样就抑制了胰淀粉酶的活性,导致粪便中淀粉量的增加。解决的办法是在日粮中加入100~150克碳酸氢钠或30克氧化镁,其功用是提高瘤胃的pH值,增加和冲淡瘤胃液,这样处理也减少瘤胃中丙酸比例,因而乳脂率提高了。高精料日粮加入碳酸钙也可增加淀粉的消化率。第三,多给脂肪。饲料中粗脂肪含能量很高,可增加高产乳牛日粮的能量浓度。日粮中加入脂肪,一方面可以增加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精料的喂量,因而可以减少由于精料喂量多而引起的种种弊端。同时还可维持日粮粗纤维有较高的含量,使乳脂率不致下降。
(2)高蛋白饲养:产奶初期乳牛体内存的体脂较多,可供产1 000千克牛奶之用,但牛储存的蛋白质则有限,据研究,牛体蛋白质可供产120千克奶的乳蛋白需要。因此在泌乳初期日粮的蛋白质水平对产奶量的影响比能量更大。此期日粮的粗蛋白质水平为日粮干物质的13%~18%。
除考虑日粮的粗蛋白水平外,还需要考虑蛋白质的质量和过瘤胃蛋白的数量。蛋氨酸是多数情况下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如果喂量不足,就会减少产乳量。
(二)泌乳盛期
此期体质已恢复,乳房软化,消化功能正常,乳腺功能日益旺盛,产奶量增加甚快,进入泌乳盛期。我国制订的《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中规定16~100天为泌乳盛期。若头产牛在15~21天内不催奶,逐步给予良好的营养水平,可使高峰期延长到120天。泌乳盛期是整个泌乳期的黄金阶段,此阶段产奶量约占全泌乳期产奶量的40%。如何使奶牛在泌乳盛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泌乳性能是夺取高产稳产的关键,此阶段也最能反映出饲养管理的效果。饲养效果与妊娠期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妊娠期的进展,效果就逐渐变得不明显了。虽然产后5~6个月不配种,其产奶量仍较高﹙即对饲养效果的反映仍较好﹚,但并不提倡。奶牛泌乳规律告诉我们,高产奶牛采食高峰要比泌乳高峰迟6~8周,这不可避免地在泌乳高峰期出现一个“营养空档”。饲养实践表明,通过增加营养浓度也不能完全弥补这空档。在这个空档内,奶牛不得不动用其体内贮备,即分解体组织来满足产奶所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在泌乳的头8周内奶牛体重损失25千克是常常发生的。当母牛靠消耗体内贮存来达到最高产奶量时,蛋白质可能成为第一限制因素。因此,日粮中应该用额外的蛋白质来平衡动用体组织消耗的能量。此期把体重下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保证高产、正常繁殖及预防代谢疾病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增加营养浓度,减小空档,可使体重的下降程度减轻,从而有可能将失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现在提倡的“引导饲养法”就是在泌乳盛期增加营养浓度。具体做法是:从母牛产前2周开始,直到产犊后泌乳达到高峰逐渐增加精料,到临产时其喂量以不得超过体重的1%为限。分娩后第3~4天起,可逐渐增喂精料,每天按0.5千克左右增加,直至泌乳高峰或精料不超过日粮总干物质的65%为止。注意在整个“引导”饲养期必须保证提供优质干草,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在15%以上,才能保证瘤胃的正常发酵,避免瘤胃酸中毒、消化障碍及乳脂率下降。采用以上做法,可使多数奶牛出现新的产奶高峰,通常将这个新的产奶高峰称为“引导高峰”,其增产的趋势可持续于整个泌乳期。因此,这种饲养法被称为“引导饲养法”。此法的优点在于可使瘤胃微生物区系及早地调整,以适应分娩后高精料日粮;有利于增进分娩后母牛对精料的食欲和适应性,防止酮病发生。
泌乳高峰期日粮应由如下饲料组成:
第一,品质优良的高能粗料,如良好的玉米青贮饲料、优质干草等。
第二,增喂适量脂肪饲料,增加日粮能量浓度,如牛油等;采用能量含量高的谷类饲料,如玉米、大麦、高粱等。
第三,将天然蛋白质置于饲料表面饲喂。
第四,高产奶牛产后对钙、磷需要量很大,但日粮中往往不能满足,所以钙、磷和其他矿物质呈负平衡状态。可补喂贝壳粉、牡蛎粉和石粉,但必须测其利用率,而不要单纯按其含量计算钙、磷。
(三)泌乳中期的饲养
产奶中期是整个产奶期中食入量最高的时期。但就产奶量来说,中期较早期略有下降。为了保证牛的健康并让其食入大量饲料干物质,可调整日粮中精粗比例。此期的日粮营养水平应开始考虑恢复前期体重损失的需要。通常日粮的调整在产奶量下降之后,一些奶牛场采用每2周调整一次的做法。
(四)泌乳后期的饲养
产奶后期是恢复母牛体况和增加体重的最好时期,因利用ME增重的效率,产奶后期为61.6%,干乳时期为48.3%。高产奶牛饲养实践和对牛消化生理的研究认为,高产奶牛产奶阶段吃了很多精料,使瘤胃代谢处于特殊状态,到了干乳期虽然还需要营养物质供胎儿生长,但总比产奶阶段要少,因而只喂粗料、不喂精料或少喂精料就能满足需要;这样就可使瘤胃恢复正常发酵,使其在一年的生产周期中有一个休息的时期。这进一步说明产奶后期多使母牛增重的必要性。为了使头胎母牛和二胎母牛继续生长,在它们的维持需要中应分别多加20%和10%营养物。这里同样存在产奶后期加强营养,与产奶早期、产奶中期加强营养对产奶量的影响的问题。产奶后期给予高的营养水平,母牛产奶量增加的幅度是有限的。但如果在早期营养高时,增产的幅度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