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兔的繁殖能力,直接关系到生产水平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特别是母兔的繁殖力,更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1.繁殖力的指标
表示獭兔繁殖力的指标有受胎率、产仔数、产仔窝数、窝重、泌乳力和成活率等。
(1)受胎率:母兔受胎率是母兔受胎数与参加配种所有母兔数之比,用以比较不同繁殖措施或不同兔群的配种受胎能力。
受胎率(%)=×100
(2)产仔数:包括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总产仔数是指母兔的实际产仔数,除活仔数外,还包括死胎、畸形胎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母兔产仔的潜在能力;产活仔数则仅计算产下的活仔数。从生产角度出发,产活仔数是比较实际的数字,因而用其表示母兔的产仔能力。
(3)产仔窝数:指一年内母兔的产仔窝数。獭兔属多胎多产动物,不仅要求某一窝的产仔性要好,而且要求一年中的产仔窝数多。国外在獭兔的选种中,很重视整年的繁殖力表现。
(4)窝重:一般可分为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初生窝重是指整窝仔兔出生后,哺乳前的体重(以克为单位),主要表现整窝仔兔在胚胎期间的生长发育情况。断奶窝重是指断奶时全窝兔的体重,包括寄养仔兔,不仅反映了断奶时仔兔的存活情况,而且反映了仔兔哺乳期中的生长情况。
(5)泌乳力:常用21日龄时的仔兔窝重来表示,泌乳性能好的母兔,其21日龄的仔兔窝重也大。泌乳力不仅是检查母兔哺乳性能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预测仔兔生长速度的重要指标。
(6)成活率:一般指断奶成活率,即断奶时成活仔兔数与产活仔数之比,用以评价母兔的哺育性能。
成活率(%)=×100
獭兔的正常繁殖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母兔的繁殖参数详见表14。
表14 獭兔母兔繁殖参数
2.影响繁殖力的因素
影响獭兔繁殖力的因素很多,有的影响公兔精液品质或授精能力,有的影响母兔发情、配种或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但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母兔的繁殖力受遗传的影响。据报道,其遗传力为0.21~0.3,属中遗传力性状。一般来讲,白色獭兔的繁殖力高于有色獭兔。因此,在组织生产时,一定要挑选繁殖力强的个体留作种用,严格淘汰机能性不育的个体,特别是因有遗传缺陷而引起不育的个体。
(2)季节:季节对母兔的发情、排卵影响不明显,但对公兔的性欲、射精量和精液的品质影响较大。如公兔的射精量和精液品质,以3~4月份最高,7~8月份最低。据观察,繁殖力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光照长短、气温高低及饲料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以春、秋两季母兔的受胎率最高,产仔数最多。
(3)营养:营养是影响獭兔繁殖力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长期饲喂单一饲料或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磷、铜、锰、硒等,均会降低公、母兔的繁殖力。营养过度,导致公、母兔过肥,也会降低其繁殖力。因营养引起的繁殖损害,往往会是可逆的,只要经合理的饲养,大多可恢复正常的繁殖机能。
(4)管理:管理不当,不仅会明显降低獭兔的繁殖力,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育现象。例如,公、母兔的混群饲养,任其自由交配或使用过度,均可引起公兔的性欲和精液品质下降;授精操作不当,常会引起性行为障碍,日常管理中的突然声响,易引起兔群惊慌,也可导致怀孕母兔流产或公、母兔的性欲下降。
(5)疾病与缺陷:公兔睾丸发育不全,单睾或隐睾,患有睾丸炎或附睾炎等,均会影响正常精子的形成和精液品质;母兔的卵巢或子宫发育不全,卵巢囊肿、子宫炎、梅毒等,均可影响其繁殖力,甚至引起不育;公、母兔的四肢损伤、脚皮炎、脚癣等疾病,也可导致交配困难,影响交配或性欲。
3.提高繁殖力的措施
提高繁殖力的中心任务是保证獭兔具有正常的繁殖力,争取发挥最大的繁殖潜力。
(1)加强选种工作:选用繁殖力强的公、母兔进行繁殖是提高獭兔繁殖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必须选择健康无病、性欲旺盛、生殖器官发育良好的公、母兔留作种用。留种仔兔最好从优良母兔的3~5胎中选留,乳头应在4对以上。产仔少、受胎率低、母性差、泌乳性能不好的母兔,绝对不能用于配种繁殖。
(2)加强饲养管理:遗传是内因,环境是外因。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加强妊娠母兔和仔兔的护理工作,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兔舍干燥和通风良好,这是提高獭兔繁殖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生产实践,虽然选好了良种公、母兔,但如果没有环境因素配合,仍然不能提高繁殖力。所以,选种之后还必须注意配种前后的饲养管理,要供给全价日粮,满足种兔的营养需要,以减少胚胎死亡和流产,提高种兔繁殖力。
(3)注意适时配种:根据保温降温设施和当地气候条件,安排好配种季节与交配时间。据研究和实践证明,最佳的配种时间是发情的中后期,此期母兔阴户湿润、肿大,多呈潮红色,交配容易怀孕。过早过晚配种,效果都不理想。
4.改进配种方式
采用重复配种或双重配种,可明显提高母兔受胎率和产仔数。
(1)重复配种:即在第一次配种后4~6小时,再用同一只公兔配一次。据试验,采用此法受胎率可达90%以上,产仔数可比一次配种增加2~3只。
母兔空怀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配种后精子在到达输卵管受精部位前就已死亡或活力降低而失去受精能力。尤其是久不配种利用的种公兔,精液中的衰老和死精数量较多,只配一次可能会引起不孕和假孕。所以,最好采用重复配种,第一次交配的目的是刺激母兔排卵,第二次交配的目的是正式受孕,提高母兔受胎率和产仔数。
(2)双重配种:是指一只母兔连续与两只不同的公兔交配,中间相隔时间20~30分钟,采用这种方法能避免由于公兔原因引起的不孕,可明显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据试验,卵子在受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采用双重配种之后,由于不同精子的相互竞争,可增加卵子的选择性,提高母兔的受胎率;同时因受精卵获得了他种精子作为养料,因此仔兔生活力强,成活率高。但是,双重配种只适用于商品生产,不宜用作种兔生产,以防混淆血统。
在獭兔养殖中,采用双重配种时应在第一只公兔交配后及时将母兔送回原笼,待公兔气味消失后再与第二只同毛色的种公兔配种。否则,可能因母兔身上有其他公兔的气味而引起殴斗,不但不能顺利配种,还可能咬伤母兔。
5.提高繁殖密度
如果饲养管理条件较好,可实行频密繁殖或半频密繁殖,以提高其繁殖密度。
(1)频密繁殖:又称“血配”。一般养兔场仔兔多数在40~45日龄断奶,然后母兔进行再次配种,所以每年只能繁殖3~4胎,繁殖速度很慢。频密繁殖就是母兔产后1~3日内即行配种,使其哺乳、妊娠同时进行,哺乳期缩短至25天左右,所以每年可繁殖8~10胎,每只母兔每年可获得活仔兔40~60只。
应当指出的是,母兔血配之后,由于哺乳和妊娠同时进行,所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母兔体质要健壮:实践证明,如果母兔体质健壮,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血配对母兔的受胎率、产仔数、仔兔生长发育及母兔健康状况均无明显影响。但初产或病、弱母兔均不宜采用频密繁殖,否则流产、死仔、母兔瘫痪发生率将会增加。由于采用频密繁殖之后,种兔的利用年限就会缩短,一般为1.5~2年,自然淘汰率较高,所以一定要及时更新繁殖母兔群。另外,对母兔必须进行定期称重,发现体重明显减轻时,就要停止下一次血配。一般连续血配2~3胎后应根据体质状况适当安排休息10~15天。
②饲料营养要全面:采用频密繁殖,由于母兔哺乳和妊娠同时进行,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很大,在饲料的数量和质量上一定要满足母兔本身及泌乳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配种前两周,公、母兔均应按配种期的日粮,喂给营养丰富的饲料。日粮中须含蛋白质17%~19%,粗脂肪2.5%~3.5%,粗纤维11%~13%,添加必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有条件饲喂颗粒饲料的应实行自由采食,用传统粉料的应少喂勤添,还要特别注意青绿饲料的供应。如果营养水平跟不上,母兔体质瘦弱,采用频密繁殖对受胎率、产仔数和仔兔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③实行仔兔早期断奶:采用频密繁殖,仔兔一般在25~28日龄断奶,为保证仔兔的正常生长,开眼后就应抓好“补料关”,一般可从16日龄开始补料,喂给少量容易消化而又营养丰富的饲料,开始补料时应少喂多餐,最好每天5~6次。
(2)半频密繁殖:指母兔在产后12~15天内配种,可使繁殖间隔缩短8~10天,每年可增加繁殖胎次3~4胎。但在青粗饲料为主的饲养条件下,一般不宜采用这种密集繁殖法。
6.增加光照
獭兔对光照虽不苛求,但光照不足会明显影响繁殖性能。据试验,在20~24℃和全暗的环境条件下,每平方米补充1瓦光照2小时,母兔虽有一定的生育能力,但受胎率很低,一次配种的受胎率只有30%左右。如果光照增加至每平方米15瓦,光照时间延长至12小时,则一次配种的受胎率为50%左右。在相同光照强度下,如果连续照射16小时,母兔受胎率可达65%~70%,仔兔成活率也可明显提高。因此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能明显提高母兔的受胎率和仔兔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