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肝功能检验
    来源:辈宠网

诊断肝脏和胆道疾病的一类检验方法。按代谢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胆色素代谢检验 主要有两项。

血清黄疸指数测定 只能作为判断黄疸程度的指标。如需区别黄疸的类型, 则应进一步作范登白(vanden bergh) 试验和血清胆红素定量测定等, 以资鉴别。测定方法是:以0.01%重铬酸钾水溶液的颜色为一个单位黄疸指数,配成不同单位的标准比色管,与血清直接比色, 测定黄疸指数的多少。黄疸指数15个单位以下时, 患畜皮肤、巩膜尚不见黄染, 临床上称为隐性黄疸; 15个单位以上, 黄疸比较显著, 称为显性黄疸, 见于溶血性黄疸症, 如新生仔畜溶血病、马传染性贫血和血斑病等; 肝实质性黄疸如急、慢性中毒性肝炎、肝脓肿等; 阻塞性黄疸症,如胆道结石、蛔虫性胆管阻塞等。血清黄疸指数降低,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血清胆红素测定 诊断肝脏疾病、鉴别黄疸类型的检验方法。衰亡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经过肝脏处理的为直接胆红素, 未经肝脏处理的为间接胆红素。测定方法有: ①定性检验。试管内加血清0.25毫升, 沿管壁加重氮试剂0.25毫升, 使两液重叠。10分钟之内叠面出现红色环的, 判为直接反应阳性, 表示肝性或胆管阻塞性黄疸; 10分钟后不出现红色环的, 判为直接反应阴性。将两液混合, 加95%乙醇4.5毫升,混合均匀,2~3分钟内出现红色的, 判为间接反应阳性。②定量检验。试管内加血清及重氮试剂各0.25毫升,混匀,加55%甲醇4.5毫升,再混匀, 以空白管(生理盐水)调“0”点, 与标准管(硫酸钴溶液) 比色, 求得含量。定量检验的诊断意义与定性检验相同, 只是对黄疸类型的分析更具体并可明确疾病的程度。

血清胶体稳定性试验 诊断动物肝脏实质性病变的检验方法。血清蛋白由白蛋白及球蛋白构成, 两者处于胶体稳定状态, 当肝脏发生实质性疾患时, 两者之间的正常比例失调, 稳定性受到破坏, 球蛋白特别是γ球蛋白与某些试剂的化学成分结合为复合体, 产生絮状沉淀物, 检查结果以絮状物的有无或加号多少表示。某些家畜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也可破坏血清胶体稳定性。确定肝脏疾病还需结合有关检验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本试验常用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如下:

麝香草酚浊度试验 血清与麝香草酚巴必妥缓冲液作用,由于麝香草酚能降低血清中类脂质的分散力,血清中的球蛋白与麝香草酚生成球蛋白——类脂质麝香草酚絮状复合物而沉淀, 球蛋白的增多或白蛋白减少均可增加浊度。试管内加血清0.1毫升,麝香草酚巴必妥缓冲液6.0毫升,混合均匀, 室温静置30分钟, 与标准管(硫酸钡悬浮液)目测或用光电比浊。正常参考值(麦氏单位): 公马1.57, 母马1.91,骡1.19~3.61,水牛1.0以下, 猪1.0以下。浊度增高见于肝脏实质性疾病, 如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等;γ-球蛋白增多, 如风湿性关节炎、某些急性慢性传染病等; 血清中类脂质增多, 如驴妊娠毒血症, 浊度可达30麦氏单位。

硫酸锌浊度试验 低浓度的硫酸锌巴必妥缓冲液能使血清中相对或绝对增多的γ-球蛋白沉淀呈现混浊, 混浊程度与γ-球蛋白的数量成正比。试管内加血清0.1毫升, 硫酸锌巴必妥缓冲液6.0毫升,混合均匀,室温静置30分钟, 进行目测或用光电比浊。正常参考值(孔氏单位): 马2.72, 骡4.77, 水牛6.57。有γ-球蛋白增加或白蛋白降低的疾病时, 浊度均可升高。如某些传染病、慢性肝脏疾病、牛肝片形吸虫病等。某些疫苗注射后浊度可见一时性升高。

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 正常血清中的白蛋白可以抑制球蛋白与脑磷脂胆固醇发生絮状产物。白蛋白相对或绝对的降低, 球蛋白相对或绝对的升高,γ-球蛋白可附着在脑磷脂胆固醇微粒的表面并改变它的表面张力, 从而增加微粒之间的附着性, 由此产生絮状物的沉淀。试管内加血清0.1毫升,加生理盐水2毫升,再加新配制的脑磷脂胆固醇悬浮液0.5毫升, 混合均匀, 放置暗处, 室温静置24小时, 观察结果。(-)管内液体仍保持均匀乳白色, 无絮状物出现; (±)管内微有絮状悬浮物; (十)管底无沉淀物, 但有明显的絮状悬浮物;(2+)管底有沉淀物, 上层液混浊;(3+)管底有明显的沉淀物, 上层液透明。

正常参考值, 健康家畜,本试验均为(-)或(±),高产乳牛有时呈现(3+)。

诊断意义: ①肝脏实质性病变,均呈阳性反应,如肝炎、肝硬化等; ②尚未出现黄疸的肝炎可出现阳性反应, 对肝炎的早期诊断有特殊意义。它比麝香草酚浊度试验的阳性反应出现早; ③单纯性阻塞性黄疸为阴性反应。

格罗斯(Gross) 反应 血清中白蛋白的降低或球蛋白的升高, 导致两者之间比例失调, 因而蛋白胶体稳定性受到破坏, 此时血清与海姆(Hayem)氏液中氯化高汞相作用, 产生絮状沉淀。试管内加血清1.0毫升, 垂直向试管内滴加海姆氏液, 边加边摇动, 直至出现絮状物, 液体显混浊为止。依据海姆氏液的消耗量判定结果: (-)2.00~3.99毫升; (+)1.25~1.99毫升; (2+)1.00~1.24毫升; (3+)1.0毫升以下。一般健康家畜均呈(-)反应, 阳性反应见于急、慢性肝脏实质性疾病。

高田—荒两氏试验 疾病导致血清中白蛋白与球蛋白之间的比例失调。试剂中的氯化汞与相对或绝对增加的γ-球蛋白结合, 生成絮状沉淀物。试管内加血清0.1毫升, 0.36%无水碳酸钠溶液0.1毫升, 混合均匀, 再加0.5%氯化高汞溶液0.1毫升, 充分混合, 即刻观察结果: (-)管内呈现透明或半透明; (±)管内轻度混浊;(+)管内中等度混浊;(2+)管内明显混浊;(3+)管内立即出现胶冻样的凝聚物。健康家畜多为(-)或(±)反应。实质性肝脏疾病,多为阳性反应。

血清酶活性测定

血清谷草转氨酶测定 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作为判断肝功能或诊断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的指标。谷草转氨酶(GOT)亦称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家畜体内很多组织中均含有GOT,以心肌中含量最多,其次为肝脏和骨骼肌等,它不是肝脏的特异性酶。对马和乳牛只有在排除心肌和骨骼肌疾病情况下,GOT的测定对肝功能的诊断始有意义。测定方法常用金(King)氏比色测定法及赖(Reitman)氏比色测定法等。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作用于由天门冬氨酸的α-酮戊二酸组成的基质,在一定反应条件下,产生一定量的草酰乙酸,后者在反应过程中又自行脱羧成为丙酮酸。在酶反应达到规定时间时,加入2,4二硝基苯肼,在当量浓度的酸性条件下,终止酶的反应。2,4二硝基苯肼分别与反应产生的丙酮酸及剩余的基质α-酮戊二酸形成各自对应的2,4二硝基苯腙,在碱性条件下,两种苯腙分别显出红腙色,但由于丙酮酸生成的颜色较深,以同等克分子计算,在480~530纳米波长范围内其浓度约为α-酮戊二酸生成的颜色的3倍,利用这一差别可以测出丙酮酸的生成量,反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强弱。

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增高:①显著增高。见于急性肝炎、四氯化碳中毒、心肌梗塞症等;②中等度增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变、心肌炎等;③轻度增高。见于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活性降低无临诊意义。

血清谷丙转氨酶测定 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作为判断肝功能或诊断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的指标。谷丙转氨酶(GPT)亦称丙氨酸转移酶(ALT,ala-mine aminotransferse),家畜体内很多组织中均含有GPT,以肝脏含量最高,特别是犬和猫,但在马和乳牛的肝脏,此酶含量极少,无诊断价值。常用的测定方法有金氏比色法及赖氏比色法等。金氏比色测定法: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于丙氨酸及α-酮戊二酸组成的基质,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产生一定量的丙酮酸,在酶反应到达规定时间时,加入2,4二硝基苯肼,在当量浓度的酸性条件下,终止酶的反应,以下的反应同谷草转氨酶测定,从而测出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强弱。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或降低的诊断意义与血清谷草转氨酶相同。

色素排泄试验

磺溴肽钠(BSP)排泄试验 BSP是一种毒性很低的磺肽类色素,注入静脉后,大部分与血中白蛋白结合,并被肝细胞摄取,然后在肝细胞浆中经酶的作用,与谷胱甘肽结合,由肝细胞分泌入胆汁,小部分由肾脏排泄和被肝脏枯否氏细胞或其他吞噬细胞所破坏。BSP的排泄量由血中浓度、肝血流量、肝细胞摄取与结合色素能力及胆道畅通程度等因素决定。试验方法:静脉注射BSP5毫克/千克体重,45分钟后由对侧静脉采血检查。利用血清BSP加碱呈紫色,比色测定,计算BSP在血清中滞留率或消失率。正常时静注后45分钟血中BSP滞留量应<0.05。若滞留量为0.06~0.15提示轻度肝功能障碍。>0.15提示重度肝功能障碍。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