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Hog Cholera,HC)又名猪霍乱或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死和坏死,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
【病原】
猪瘟的病原是猪瘟病毒,它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而温和毒株一般是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低毒株感染猪后往往不显临床症状,但胚胎感染或初生猪感染可引起死亡。
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没有污染或加0.5%石炭酸防腐的血毒,在室温可存活1个月,血毒加热60~70℃1小时才可被杀死。含毒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可使病毒失活。2%氢氧化钠和3%来苏儿能很快将其杀死。
【症状】
潜伏期平均约1周,短的2天,长的21天,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温和性5种病型。
1.最急性型 此型见于流行初期,主要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痉挛、皮肤和黏膜发绀,倒卧地上,很快死亡,病程不超过5天。
2.急性型 病初表现精神高度沉郁,常挤卧一处或钻入垫草内闭目瞌睡,喂食时也吃几口,不久退出。行走时行动缓慢,头尾下垂,拱背寒战。病猪体温升高到41℃上下,高的可达42℃,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锐减,约为1000/mm3,甚至低于4000/mm3。病猪的血小板也显著减少,由正常的20万~50万/mm3减至5万/mm3以下。
病猪早期有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粘封,不能开张。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以后排液状粪便。粪便内常有黏液,有的病猪发生呕吐。有些病猪有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局部麻痹、运动障碍,常在短时间内死亡,幼猪多见。耳、四肢内侧、腹下等处皮肤有出血斑点。公猪包皮积有尿液,用手挤压时,流出恶臭的混浊白色液体。
3.亚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中后期,症状与急性基本相似,但较缓和,口腔黏膜发炎,扁桃体有溃疡。
4.慢性型 病程分为三期,早期即急性期,症状为停食,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几周后进入中期,症状好转,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白细胞减少。后期猪病食欲不振,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在慢性期病猪日益消瘦,贫血、便秘交替发生,有的皮肤有紫斑和坏死。病程1个月以上。
5.温和型 又称非典型猪瘟,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都没有典型猪瘟明显、有规律。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低,病理变化也不明显,从临床上较难确诊,往往要借助实验室诊断。猪瘟病毒可经母猪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表现为母猪空怀、早产、产死胎、畸形胎及产后数天内死亡的弱仔猪。母猪一般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病变】
猪瘟的剖检病变以出血为主。由于病毒在小血管内皮细胞繁殖,而引起水肿、变性、出血和梗死为主的病变变化。
1.最急性型 病变不明显,一般仅见黏膜、浆膜和内脏常少有出血点。
2.急性型 在皮肤、黏膜、淋巴结、浆膜和内脏常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但以肾和淋巴结的出血最为多见。肾脏的出血差异很大,从小到很难发现的针尖状到大的出血斑,出血部位以皮质表面最为常见。淋巴结水肿、出血、切面呈周边出血,中心部有灰白色区域,红白相杂如大理石样,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脾脏的变化有一定特征,脾体上特别是脾边缘常见出血性梗死,呈紫黑色,稍突起。
3.亚急性型 比急性型出血病变要轻,但皮肤、淋巴结、肾和膀胱等处可见明显出血。胸膜出血较重,肺有纤维索性肺炎。回盲口附近有小溃疡。
4.慢性型 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但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此外断乳病猪肋骨末端与软骨交界处发生钙化,可见有黄色骨化线。
经母体胎盘感染可引起胎儿木乃伊化。死产的胎儿可见到水肿,腹腔积水,肾有针尖大出血点,头和四肢畸形,肌肉、小脑和肺发育不良。
【诊断】
猪瘟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要迅速确诊,以减少经济损失。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情况等进行综合判定。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1.临床诊断 猪瘟流行特点是各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四季都能发生,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沉郁、高热稽留、拱背、钻草、皮肤有出血斑。先便秘后下痢,有化脓性结膜炎。部分猪有神经症状。解剖主要见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喉头、膀胱、肾及心外膜有点状出血斑点。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慢性或病程较长的病例,在盲肠、结肠特别是回盲口有纽扣状溃疡。
2.实验室诊断 兔体交互免疫试验,将可疑病猪血液或10倍稀释制成的脾脏悬浮液5ml,肌内注射于家兔。接种5天后,再取健康兔2只作为对照,同时给实验兔及对照兔的耳静脉各注射20倍稀释的兔化猪瘟弱毒苗1ml。24小时后每6小时测体温1次。如果接种兔化猪瘟弱毒苗的对照兔出现定型热,而接种病料的家兔无体温反应,即可证明病猪患猪瘟。另外,免疫荧光法、ELISA、RT-PCR也可用于猪瘟的实验室诊断。
3.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急性猪瘟与急性猪丹毒、最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和弓形虫病有许多类似之处,要注意鉴别。
(1)急性猪丹毒:夏季多发,呈地方流行性,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比猪瘟低。体温很高,但仍有一定食欲。皮肤上的红斑,指压褪色,病程较长时皮肤上有紫红色疹块。眼睛清亮有神,步态僵硬,很少发生腹泻。死后剖检,胃和小肠有严重的出血性炎症,脾脏肿大,呈樱桃红色,淋巴结和肾淤血肿大。病原为猪丹毒杆菌,青霉素治疗有效。
(2)最急性猪肺疫:夏季或气候和饲养条件剧变时多发,呈流行性,发病率和病死率比猪瘟低。咽喉部急性肿胀,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有咳嗽,皮肤发红或有少数出血点。剖检肉眼可见咽喉部肿胀出血,肺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出血,切面呈红色,脾不肿大。病原为猪巴氏杆菌,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3)败血性链球菌病:多见仔猪发病。常有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症状,病程短。剖检肉眼可见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液增量,脾肿大。有神经症状的病例,脑和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量、浑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病原为溶血性链球菌,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4)急性猪副伤寒:发病多见2~4月龄猪,在阴雨连绵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先便秘后下痢,有时粪便带血,有结膜炎,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剖检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肝可见黄色或灰色小点状坏死,大肠有溃疡,脾肿大。病原为猪沙门菌,氯霉素和磺胺类药治疗有效。
(5)弓形虫病:弓形虫病也有持续高热,皮肤紫斑和出血点,大便干燥等症状。剖检肺发生水肿,胸腔积液增多,全身淋巴结肿大,病原为弓形虫,磺胺类药治疗有效。
此外,猪瘟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应注意与猪细小病毒感染、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布氏杆菌病等疾病相区别。
【防治】
本病传染性大,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主要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
1.平时的预防措施 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消灭和控制猪瘟的有力武器。它具有性能稳定,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接种4天后即有保护力等优点,平时应重视疫苗的免疫接种。为充分发挥疫苗的作用,介绍3种常用的猪瘟免疫程序,可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1)乳前免疫法(或称超前免疫法):即仔猪出生后尚未吃初乳前,接种猪瘟疫苗1头份,间隔2小时后再吃初乳,其保护期可达6个月。
(2)二次免疫法:首免在20~25日龄,接种2~3头份猪瘟疫苗;二免在60~65日龄,接种3~5头份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大多数猪场采用此法。
2.发病时采取的措施
(1)封锁疫点:疫点要严格封锁,禁止疫点内生猪及其产品流动,待最后一头猪死亡或处理后3周,未出现新的病例,经彻底消毒,可以解除封锁。
(2)处理病猪:对所有猪只进行临床检查,病猪以急宰为宜。急宰场所应选择离猪栏和交通要道较远,用具和工作人员应严格消毒,防止病毒扩散。可疑猪予以隔离,对有带毒综合征的母猪应坚决淘汰。
(3)紧急预防接种:对疫区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区的猪,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剂量可加大3~5倍。
(4)彻底消毒:病猪圈、垫草、粪便和用具应彻底消毒。在猪瘟流行期间,对饲养用具应每2~3天消毒1次,碱性消毒均有良好的消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