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的局部反应。炎症过程是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是机体最重要的防御反应之一。
(一)炎症的病理过程
炎症的病理过程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有变质、渗出和增生3种变化。这些变化在炎症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同时存在的,且密切相关。
1. 变质 指在炎区局部细胞、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等损害性病变。主要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局部组织或机体,引起物质代谢障碍,特别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加强,而氧气不能满足分解过程的需要,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导致局部组织的酸中毒。
2. 渗出 随着血液循环障碍的发展,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可通过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壁渗出到炎区组织中,这个过程称为渗出。渗出全过程包括血管反应、血液的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3部分。
3. 增生 指在致炎因素和组织崩解产物的刺激下,炎区内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细胞成分活化增生的过程。在炎症后期及慢性炎症时以增生占优势。
(二)炎症的局部症状和全身反应
1. 炎症的局部症状 临床上,体表急性炎症的典型症候是: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1)红:早期呈鲜红色,后渐显暗红色,是由于微血管扩张、淤血所致。
(2)肿:主要是炎性渗出导致的组织水肿。
(3)热:主要是炎区充血、代谢旺盛的结果。
(4)痛:主要是炎区肿胀、神经末梢受到压迫牵拉,以及炎症介质和某些炎性分解代谢产物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5)机能障碍:是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肿胀、疼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炎症的主要全身反应
(1)发热:炎区产生大量的致热源。不同的炎症其发热的程度、热型有明显差异,所以常用体温变化来推测体内的炎症反应和反应程度。
(2)血液成分的改变:由于病原的毒素及炎区内代谢产物对骨髓的刺激,往往引起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及分类的改变。通常在急性炎症,往往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增加。随着病程的发展,白细胞总数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可看成是炎症转向痊愈的标志。慢性炎症则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某些过敏性炎症和寄生虫病引起的炎症,主要是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许多病毒性疾病,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反而减少。因此,在炎症过程中,检查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对疾病诊断和判定疾病的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
(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增强:表现为数量增多,吞噬机能增强。
(4)免疫系统活跃:表现为T、B淋巴细胞活化、增生,产生大量淋巴因子和抗体。
(5)实质器官病变:严重时实质器官出现变性、坏死。
(三)炎症的分类
任何炎症都同时具有变性、渗出和增生3种基本病理变化,但就某一种炎症而言,总是以其中一种病变为主,据此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3大类型。
1. 变质性炎 发炎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呈明显的变性和坏死,而渗出和增生表现轻微的一种炎症。常见于心、肝、肾、脑等实质性器官,常常是某些重症感染、中毒和过敏性炎症的结果。如猪、牛口蹄疫和鸡沙门氏菌引起的心肌炎;猪副伤寒引起肝脏局灶性坏死。
2. 渗出性炎 以渗出过程占优势,变质和增生较轻微的一类炎症。根据渗出物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6种。
(1)浆液性炎:炎区出现大量浆液性渗出物。多发生于皮肤、黏膜和浆膜等部位,临床上以浆膜腔和肺脏较为多见。
浆膜腔(胸腔、腹腔、心包腔)等浆膜发生浆液性炎时,浆膜充血、粗糙,失去光泽,浆膜腔积液,如鸡大肠杆菌病的腹水。肺脏发生浆液性炎时,称为浆液性肺炎,表现为体积增大、呈半透明状、肺小叶间质增宽。皮肤发生浆液性炎时,主要在表皮层形成水疱或水疱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如口蹄疫。
浆液性炎是最轻微的一种炎症,呈急性经过。炎症消退后,浆液性渗出物可完全吸收。但是病程持续过久可引起机能障碍。
(2)纤维素性炎:以渗出物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常发于黏膜、浆膜和肺脏。根据炎症组织的坏死程度,可将纤维素性炎分为浮膜性炎和固膜性炎2种。
①浮膜性炎。通常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脏。在炎症过程中,组织的破坏比较轻微,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一层假膜呈黄白色或灰白色,附在黏膜或浆膜上,通常容易剥离。浆膜腔发生浮膜性炎时,腔内含有多量的渗出液,混悬着黄白色、棉絮状或蛋花状纤维素凝块,如牛创伤性心包炎。肺脏发生浮膜性炎时,特征病变是在肺泡内含有大量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如猪肺疫。
②固膜性炎。只发生于黏膜,与浮膜性炎主要区别是黏膜本身坏死严重,炎症组织表面的纤维素性假膜与坏死组织凝固混杂一起,形成很厚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不易剥离。如果强行剥离,假膜下组织可形成溃疡。固膜性炎常发生于肠道,如慢性猪瘟结肠黏膜形成的纽扣状溃疡;慢性仔猪副伤寒肠道的糠麸样溃疡等。此外,还可见于泄殖腔黏膜(鸭瘟)、食管和咽喉部黏膜(鸡痘)。
(3)化脓性炎:以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而形成脓液为特征的一种炎症。通常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绿脓杆菌等引起。化脓性炎因发生部位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①脓肿。局部组织器官化脓时,由于坏死组织被溶解、液化,局部充满大量脓液,称为脓肿。深部脓肿可穿破体表或通过自然管道向体外或自然腔排脓。
②积脓。浆膜腔或黏膜腔发生的化脓性炎症,在腔内蓄积多量脓汁,如化脓性胸膜炎、化脓性腹膜炎、化脓性心包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③脓性卡他。多见于鼻腔、肠黏膜和子宫内膜。多数由于急性黏液性炎症发展而来。特征表现为黏膜充血、出血和肿胀,并被覆多量黄白色脓样分泌物。
化脓性炎多为急性经过。早期脓性浸润阶段病因消除后,可逐渐康复。浅表性脓灶当坏死组织腐脱后,即形成糜烂和溃疡。深部组织化脓,脓汁可被吸收修复或被排除,遗留的局部缺损通过肉芽组织增生而修复。当化脓菌毒力较强或机体抵抗力较弱时,病原菌大量进入血液迅速全身化,引起致命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4)出血性炎:以渗出物含有大量红细胞为特征。很少单独发生,常与其他类型的炎症混合发生。多见于炭疽、猪瘟、出血性败血症、急性猪丹毒等传染性疾病以及中毒等。出血性炎可发生在各种组织器官,临床上常见的是出血性淋巴结炎和出血性胃肠炎。
① 出血性淋巴结炎。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表面呈暗红色或黑红色,切面隆起、湿润。有的整个淋巴结发生出血,切面呈弥漫性暗红色;有的因被膜下淋巴窦及周围组织出血,淋巴结边缘呈暗红色,与中央部分灰白色的淋巴组织相互交替,切面红白相间,如猪瘟。
② 出血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黏膜的病变,黏膜肿胀,出现弥漫性暗红色或斑点状出血,黏膜表面富有多量红褐色黏液或血凝血块。如急性猪丹毒出血性胃肠炎。
(5)卡他性炎:指发生于黏膜并在表面有大量渗出物溢出的炎症,又称黏液性炎,常发于胃肠道、呼吸道和子宫黏膜。一般呈急性经过,黏膜潮红、肿胀,有时有散在的斑点状或条纹状出血。若渗出物呈稀薄透明的称为浆液性卡他;渗出物黏稠而不透明的称为黏液性卡他;渗出物为白色、黏稠混浊、呈脓样的称为脓性卡他。患部黏膜发生萎缩的称为萎缩性卡他;患部明显增厚的称为肥厚性卡他。卡他性炎在病因消除后,炎性渗出物和黏液分泌随即减轻,很快可以恢复。若病因持续存在,则可转为慢性卡他性炎症。
(6)腐败性炎:由腐败菌原发性感染或发炎组织感染了腐败菌,引起炎灶组织和炎性渗出物腐败分解,往往是在化脓性炎、纤维素性炎和坏死性炎的基础上继发感染腐败菌而形成,多发于肺、子宫和肠管等。发炎组织坏死、软化、溶解和腐败,呈污秽灰绿色,且有恶臭气味。
渗出性炎的6种表现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浆液性炎往往是卡他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的最初阶段;出血性炎常继发于各类渗出性炎症的病程之中。有时同一个炎症病灶内可见到几种类型的炎症病变。因此,作病理剖检时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3. 增生性炎 以组织增生反应占优势为特征的炎症。根据增生病变特征分为普通和特异2种。
(1)普通增生性炎:炎性增生组织无特殊的形态结构,又分为急性增生性炎和慢性增生性炎。急性增生性炎以细胞增生为主的急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性肾炎、猪支原体肺炎等。慢性增生性炎主要表现为间质结缔组织的增生,混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又称间质性炎。
(2)特异性增生性炎:是指某些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引起的以特异性肉芽组织增生为特征的炎症,又称为传染性肉芽肿。如牛结核的肺、肠和淋巴结部位可见灰白色的坚实结节;牛血吸虫病的肝脏可见虫卵结节。这些病变都有特殊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