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 (Three day fever) 或暂时热 (Ephemeral fever),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突发高热,流泪,流涎,鼻漏,呼吸促迫,后躯强拘或跛行。该病多为良性经过,发病率可高达100%,病死率低,一般只有1%~2%,2~3天即可恢复。流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和跳跃性。由于大批牛发病,严重影响牛的产奶量、出肉率以及役用牛的使役能力,尤其对乳牛产乳量的影响最大,且流行后期部分病牛因瘫痪常被淘汰,故对养牛业的危害相当大。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在1867年,Sweinfurth首次报道该病在南非的大流行情况,1910年被证实。本病广泛流行于非洲、亚洲及大洋洲。在日本,本病被称为流行热,曾于20世纪50年代多次流行; 据记载我国于1938年就有该病的流行,但到1976年才分离出病毒得到证实。
【病原学】 牛流行热病毒 (Bovine epizootic fever virus),又名牛暂时热病毒 (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属于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dae) 暂时热病毒属 (Ephemero-virus) 的成员。病毒粒子呈子弹头形或圆锥形,长130~220 nm、宽60~70 nm,基因组为单分子负股单股RNA,有囊膜,对乙醚、氯仿等敏感。除典型的子弹形病毒粒子外,还常见到T形粒子,即截短的窝窝头样病毒粒子,特别是在以高浓度病毒传代的细胞培养物内。牛流行热病毒具有血凝性抗原,能凝集鹅、鸽、马、仓鼠、小鼠和豚鼠的红细胞,而且能被相应的抗血清抑制。虽然该病毒具有不同的名称,但各地分离的毒株在血清学上没有差异,只有一个血清型。
本病毒可在牛肾、牛睾丸、牛胎肾细胞上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也可在仓鼠肾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BHK-21)、猴肾传代细胞(MS)、绿猴肾传代细胞 (Vero)以及按蚊细胞培养物上生长并产生细胞病变。
病毒存在于病牛血液中,用高热期病牛血液1~5 ml经静脉接种易感牛后经3~7天即可发病。用高热期血液中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层脑内接种新生小鼠,可使小鼠发病。初代潜伏期为10~17天,发病率低,连续继代时潜伏期很快缩短为3天左右,发病率可达100%。乳鼠表现为神经症状,易兴奋,步态不稳,常倒向一侧,皮肤痉挛性收缩,发病后多数经1~2天死亡。
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37℃18 h、56℃ 10 min均可将其灭活; 但血液中的病毒2~4℃贮存8天后仍有感染性; 感染鼠脑悬液4℃放置1个月后,毒力仍无明显下降; 反复冻融对病毒也无明显的影响; -20℃以下可长期保持毒力。pH2.5以下或pH9以上于数十分钟内使之灭活,对一般消毒药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侵害牛,其中以奶牛和黄牛最易感,水牛的感受性较低,羚羊和绵羊也感染并产生中和抗体。3~5岁牛多发,1~2岁牛及6~8岁牛次之,犊牛及9岁以上牛很少发生。膘情较好的牛发病时病情较严重,母牛尤以怀孕牛的发病率略高于公牛,产奶量高的奶牛发病率明显高于低产奶牛。
2.传染源 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以库蠓、疟蚊等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通过吸血昆虫(蚊、蠓、蝇) 叮咬而传播。该病毒能在蚊子和库蠓体内繁殖,因此该类吸血昆虫对此病具有很强的传播和扩散能力。
4.流行形式及因素 牛流行热的发生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蚊蝇滋生的夏季,北方地区于7~10月; 南方可在7月以前发生。
该病的传播能力强、传播迅速,在短期内可使很多牛发病,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但通常在发病初期传播较为缓慢,发病1周以后才出现流行高峰; 在奶牛场中,成年母牛最先发病,后为育成牛; 在牛群中,该病呈跳跃式传播,同一牛场或牛棚内的牛不一定同时发病。此外,该病的发生还具有明显周期性,3~6年大流行1次; 在大流行的间歇期常发生较小的流行。
【临诊症状】 潜伏期为2~11天,一般为3~7天。
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39.5~42.5℃,以持续24~48 h的单相热、双相热和三相热为特征。同时,可见精神沉郁,目光呆滞,反应迟钝,食欲减退,反刍停止,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 多数病牛鼻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涕; 口腔发炎、流涎,口角有泡沫。心跳和呼吸加快,呈明显的腹式呼吸,并在呼吸时发出哼哼声; 病牛运动时可见四肢强拘、肌肉震颤,有的患牛四肢关节浮肿、硬、疼痛,步态僵硬 (故名僵直病),有的出现跛行,常因站立困难而卧地不起。触诊病牛皮温不整,特别是角根、耳、肢端有冷感。有的病牛出现便秘或腹泻,发热期尿量减少,尿液呈暗褐色,混浊; 妊娠母牛可发生流产、死胎,泌乳量下降或停止。多数病例为良性经过,病程3~4天,很快可恢复。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但部分病牛常因跛行或瘫痪而被淘汰。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牛可见胸部、颈部和臀部肌肉间有出血斑点; 胃肠道黏膜淤血呈暗红色,各实质器官浑浊肿胀,心内膜及冠状沟脂肪有出血点; 胸腔积有多量暗紫红色液体,肺充血、水肿,并有明显的肺间质气肿现象,表现为气肿肺脏的高度膨隆,压迫有捻发音,切面流出大量的暗紫红色液体,间质增宽,内有气泡和胶冻样物浸润; 气管内积有多量的泡沫状黏液,黏膜呈弥漫性红色,支气管管腔内积有絮状血凝块。淋巴结肿胀、充血和出血。
【诊断】 根据临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
病料采集: 采集发病初期或高热期病牛的血液或病死牛的脾、肝、肺等。
病原学检查: 可采取病牛的血液加入抗凝剂,人工感染乳鼠或乳仓鼠并通过中和试验鉴定病毒; 或将病死牛的脾、肝、肺等组织及人工感染乳鼠的脑组织制成超薄切片,电镜检查子弹状或圆锥形的病毒颗粒; 也可取高热期病牛的血液或病料人工接种乳鼠后采取的含毒组织,接种适宜的细胞培养物进行病毒分离,通过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试验进行病毒抗原的检查或鉴定。另外,由于荧光抗体技术简便、快速,除用于检查细胞培养物中的分离物外,还可将病牛肝、脾、肾、肺等脏器或细胞培养物制成涂片或压印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和镜检。
血清学检查: 中和试验是将乳鼠脑组织或细胞培养物制成PBS悬浮液作为病毒抗原,其含毒量为200个/mlLD50。待检血清经56℃30 min灭活后,从1:5起作2倍递进稀释,每一稀释度吸取1 ml于试管内,另取一支试管加入1:5稀释的正常血清 (60℃ 30 min灭活) 作为对照。然后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上述病毒悬浮液,充分混匀后置于37℃温箱内中和1h。每一稀释度脑内接种3~5只乳鼠,根据乳鼠死亡和存活数,计算出被检血清的50%中和效价。也可采用“双份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如果血清抗体效价增加4倍或4倍以上即可做出诊断。
补体结合试验是将样品接种于BHK—21细胞单层,置于37℃培养48~72 h,待细胞病变达90%以上收毒。细胞毒液经反复冻融3次,加入2%灭活豚鼠血清,再冻融5次,以2 000 r/min离心10min,取其上清液测定效价合格,即制成细胞毒冻融抗原 (V抗原)。对人工感染牛康复期血清阳性检出率达100%,自然感染急性病牛康复期血清阳性检出率为97.8%,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此外,也可用琼脂凝胶扩散试验检测。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牛的其他一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加以区别。
①茨城病 病牛在体温恢复正常后出现明显的咽喉食道麻痹,头下垂时第一胃内容物可自口鼻溢出,并可诱发咳嗽。但流行季节、临诊表现均与牛流行热相似。
②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 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但与牛流行热的不同点是多发生于晚秋、严冬和早春。该病以支气管肺炎为主,病程较长,约1周或更长,病死率低。
③牛鼻病毒感染 也可诱发牛的急性热性呼吸道疫病,但在一定时间内流行范围没有流行热广泛。其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较流行热长,康复缓慢,有的病例达1个月以上。
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是以发热、鼻漏、流泪、呼吸困难及咳嗽为主的上呼吸道及气管感染,无明显季节性,但多发于寒冷季节。病原为牛疱疹病毒1型。
【防控措施】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一旦发生该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即发现病牛,立即隔离,并采取严格封锁、彻底消毒的措施,杀灭场内及其周围环境中的蚊蝇等吸血昆虫,防止该病的蔓延传播。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的计划免疫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经研制出有效的疫苗。
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发现病牛时,病初可根据具体情况酌用退热药及强心药; 停食时间较长时可适当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溶液。治疗过程中可适当用抗生素类药物防止并发症和继发感染; 呼吸困难时应及时输氧。也可用中药辨证施治。
经验证明,在该病流行期间,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消灭蚊蝇是减少该病传染蔓延的有效措施。自然病例恢复后,病牛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