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肉用种鸡的体重控制
    来源:辈宠网

(一)理想的肉用种鸡体重

对肉用仔鸡只求生长快、体重大、耗料省的选择,加快了肉用仔鸡的生长速度,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其亲本肉用种鸡的快速生长和沉积脂肪的能力。但若在自由采食条件下,8~9周龄的肉用种鸡即达成年体重的80%,因此会带来性成熟早、种蛋合格率降低、产蛋率上升缓慢而下降快,达不到应有的产蛋高峰,利用时间缩短,种用期间死亡、淘汰率增高等繁殖性能低下的后果。

为培育一个在体重、体型上不过重过大,并且产蛋较多的种鸡群,实现种鸡的优良繁殖性能,应注意:

第一,群体的平均体重应与种鸡的标准体重(各种鸡公司都有资料介绍)相符,个体差异最多不超过标准体重上下10%的范围。

第二,体重整齐度应在75%以上,即应有全群总数75%以上的个体重量处在标准体重上下10%的范围内。

第三,各周龄增重速度均衡适宜。

第四,无特定传染性疾病,发育良好。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人们在满足鸡对营养需要的情况下,人为地采用诸如限制饲养和光照技术等,以有效地控制性成熟和体重,适当推迟开产日龄,提高产蛋量和受精率。

(二)体重控制与喂料量的调整

1.体重标准:好的肉用种鸡是经过减缓它们的生长速度而得到的。目的是使母鸡在开产时具有坚实的骨骼、发达的肌肉和沉积很少的脂肪。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办法是控制它们的体重,其实质是在限制采食量的基础上调整料量。控制生长速度的唯一办法是在生长期有规律地取样和个体称重,并且将实际的平均体重与推荐的目标体重逐周地相比较,这种对比是决定限饲量的唯一的、重要的依据。为此,各育种公司都制定了各自鸡种在正常条件下,各周龄的推荐料量和标准体重。

2.称重与记录:饲料量的调整和体重控制的依据是称重。称重的时间从4周龄起直到产蛋高峰前,每周1次在同一天的相同时间空腹称重。每日限喂的一般在下午称重,隔日限喂的在停喂日称重。称重的数量,随机取样称重鸡群的5%,但不得少于50只。可用围栏在每圈鸡的中央随机圈鸡,被圈中的鸡不论多少均须逐只称重并记录。逐只称重的目的是在求得全群鸡的平均体重后计算在此平均体重±10%的范围内的鸡数有多少。同一鸡群在称重时的体重分级应采用同一标准,否则,由此计算而得到的整齐度出入较大。如以每5克为一个等级的整齐度为68%时,当按10克为一个等级计算时,其整齐度为70%,20克时为73%,45克时已上升到78%。所以,称重用的衡器最小感量要在10~20克以下。在肉用种鸡育成后期,有75%以上的鸡处在此范围之内的话,可以认为该鸡群的整齐度是好的。

3.调整:在实际饲养中,由于鸡舍、营养、管理、气候和鸡群状况的影响,各周的实际喂料量是根据当周的称重结果与该周龄的体重标准对比,然后根据符合体重标准、超重或不足的程度,在下周推荐料量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增减或维持原定的饲料量,并依此逐周确定下周的实际喂料量,以使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

当体重超过当周标准时,其所确定的下周喂料量,只能继续维持上周的喂料量而不能增加饲料量,或减少下周所要增加的部分饲料量。例如,原来鸡隔日饲喂100克饲料,现在体重超过标准10%,则下周仍保持100克的喂料量;如果鸡超过标准体重4%~5%,那么下周仅增加2克饲料量,直至鸡群体重控制到标准体重范围之内为止。千万不可用减少喂料量来减轻体重。

如果体重低于当周标准,在确定下周喂料量时,要在原有喂料量的标准上适当增加饲料量,以加快生长,使鸡群的平均体重渐渐上升到标准要求。通常情况下,平均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时,限料量在原有标准量的基础上增加1%,一次不可增加太多,可按每100只鸡增加0.5千克的比率在1周内分2~3次进行调整。

4.提高鸡群的整齐度:个体重明显低于平均体重者,由于产蛋高峰前营养贮备不足,所以到达高峰的时间延迟,将影响群体产蛋高峰的到来,并在高峰后产蛋率迅速下降,蛋重偏小且合格率低,开产日龄比接近标准体重的鸡要推迟1~4周,饲料转化率低,易感染疾病,死亡率高。所以,为提高群体整齐度,必须减少群体中较轻体重的个体数,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饲养环境要符合限喂要求,如光照强度和时间、温度、通风,尤其是饲养密度、饮水器和食槽长度都应满足鸡能同时采食或饮水的需要。

第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所有的鸡提供等量、分配均匀的饲料。最多应在15分钟内喂完饲料,这对鸡群整齐度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也是可行的。

第三,在限饲前对所有鸡逐只称重,按体重大、中、小分群饲养,并在饲养过程中随时对大小个体作调整,对体弱和体重轻的鸡抓出单独饲喂,减轻限喂程度,或适当加强营养。

第四,对转群前体重整齐度仍差的鸡群,应在转进产蛋鸡舍时按体重大、中、小分组饲养,对体重大的则适当控制喂量,体重小的增加喂量,这对提高性成熟的整齐度有一定的效果。

(三)体重控制的阶段目标与开产日龄的控制

当雏鸡进入育成阶段后,鸡体消化功能健全。骨骼和肌肉都处于旺盛生长时期,10周龄前后,性器官开始发育,在性腺开始活动后,此时如饲喂高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将加快鸡只的性腺发育,使之早熟,致使鸡的骨骼不能充分发育而纤细,体型变小,开产提前,蛋小、蛋少。因此,要以低蛋白质水平饲料抑制性腺发育并保证鸡只的骨骼发育。为此,在各时期将分别采用不同的蛋白质和能量饲料以及限饲等综合措施,增加运动,扩张骨架和内脏容积,以促进鸡体的平衡发展。为使后备肉用种鸡达到体重的最终控制目标,在其育成阶段必须按照其生长发育的状况分阶段进行调节,控制其增重速率与整齐度,以保证其身体生长与性成熟达到同步发展。

1.体重的阶段控制目标:从育雏开始,首先要根据雏鸡初生重和强弱情况将鸡群分群饲养,促使雏鸡在早期尽量消除因种蛋大小、初生重的差异而对雏鸡体重整齐度造成的影响。

1~4周:此阶段要求鸡体充分发育,以获得健壮的体质和完善的消化功能,为限制饲喂、控制体重做准备。所以,此阶段采用雏鸡料,并在1~2周内自由采食,3~4周龄开始轻度的每日限喂。

5~7周:此阶段对所有的鸡逐只称重,并按体重大、中、小分群。为抑制其快速生长的趋势,一是改雏鸡料为生长期料,二是开始隔日限制饲喂。

8~14周:此时的鸡体消化功能健全,饲料利用率高,只要增加少量饲料也能获得较大的增重。为使其骨骼发育健全,并减少脂肪的沉积,采用隔日限喂生长期料,以严格控制其生长速度,使其体重沿着标准生长曲线的下限上升直到15周龄。

15~20周:自15周起至20周龄期间,骨骼生长基本完成,并加强了肌肉、内脏器官的生长和脂肪的积累。为此,在体重上要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使20周龄体重处在标准生长曲线的上限。在此期间,每周饲料的增量较大,以期每周增重在90克以上。如果增重未能达到推荐标准,将导致开产日龄的推迟。

19~22周:在开产前4周,第一次增加光照,此阶段要使开产母鸡在产蛋前具备良好的体质和生理状况,为适时开产和迅速达到产蛋高峰创造条件。所以,从此周龄起改生长期料为产蛋鸡前期料。如此时体重没有达标,则将于22周龄时才实施的每日限喂计划提前进行,在维持原有目标体重的饲料配给量的基础上再适度增加,并将光照刺激延迟到22~23周龄。

23~40周:依据20周龄体重的整齐度决定产蛋高峰前增加饲料的时期和数量。也有些公司认为,由于在产蛋初期的3~4周内,产蛋量及蛋重均快速增长,所以饲喂量的增加幅度较大,一般约10克/只,当接近产蛋高峰(30~31周)时,每只鸡增加饲料量约5克。

为发挥种母鸡的产蛋潜力和减少脂肪沉积,如发现产蛋率的爬升不到所预期的百分率,或产蛋率已达高峰,为试探产蛋率有无潜力再爬升,一般采用试探性的增加饲喂量,即按每只鸡增加5克左右的饲料进行试探,到第四至第六天观察产蛋率变化情况。若无增加,则将饲料量逐渐恢复到试探前的水平;若有上升趋势,则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饲料进行试探。

40~62周:一般情况下,40周龄以后日产蛋率大约每周下降1%,这时母鸡所必需的体重增长已得到最大的满足,进一步的增重将造成不必要的脂肪沉积,最终导致产蛋量及受精率的迅速下降。为此,日饲料量可逐渐削减,大致是在40周龄后,产蛋率每下降1%,每只鸡减少饲料量0.6克,千万不能过快地大幅度减料,每只鸡每次减料量不能多于2.3克。

2.喂料控制开产日龄的方法:控制体重能明显地推迟性成熟,提高生产性能,而光照刺激却能提早开产,所以两者都可以控制鸡群的开产日龄。一般认为,冬春雏因育成后期光照渐增,所以体重要控制得严些,可以适当推迟开产日龄;而夏秋雏在育成后期光照渐减,体重控制得要宽些,这样可以提早开产。

对20周龄时体重尚未达到标准的鸡群,应适当多加一些饲料促进生长,并推迟增加光照的日期,使产蛋率达5%时,该周龄的体重达到2 400克以上。如果到23周龄时体重已达2 400克,但仍未见蛋,这时应增加喂料量3%~5%,并结合光照刺激促其开产。如果在24周龄仍然未见蛋或达不到5%的产蛋率,则再增加喂料量3%~5%。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