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病程缓慢、渐进性消瘦、咳嗽、衰竭,在多种组织器官中形成特征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疾病,曾经是引起人畜死亡最多的疾病之一。在20世纪中叶以前,我国奶牛的结核病曾非常严重,后来经国家采取大力措施,通过不断检疫、扑杀和三级净化,基本消灭了该病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奶牛中的流行。但近年来,该病又有抬头上升趋势,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OIE将牛结核病列为B类法定报告疾病名录,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将结核分枝杆菌列为危害程度第二类的病原微生物。
一、病 原
本病的病原是分枝杆菌属的3个种,即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是直或微弯的细长杆菌,呈单独或平行相聚排列,多为棍棒状,间有分枝状。牛分枝杆菌稍短粗,且着色不均匀。禽分枝杆菌短而小,为多形性。本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也不能运动,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常用的方法为Ziehl-Neelsen氏抗酸染色法。分枝杆菌为专性需氧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5 ℃,但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初次分离培养时需用牛血清或鸡蛋培养基,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3周左右开始生长,出现粟粒大圆形菌落。牛分枝杆菌生长最慢,禽分枝杆菌生长最快。生长最适的酸碱度牛分枝杆菌为pH5.9~6.9,结核分枝杆菌为pH7.4~8.0,禽分枝杆菌为pH7.2。
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对干燥和湿冷的抵抗力很强。但对热的抵抗力差,60 ℃ 30 min即可死亡。在直射阳光下经数小时死亡。常用消毒药经4 h可将其杀死。本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和环丝氨酸等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本病可侵害人和多种动物,据报道约有50种哺乳动物、25种禽类可感染本病。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其次为黄牛、牦牛、水牛,猪和家禽易感性也较强。而绵羊、山羊较少发病,单蹄兽罕见。野生动物猴、鹿较常见,狮、豹等也可发生。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侵害人、猿、猴等,也可侵害牛、猪。牛分枝杆菌主要侵害牛,也可感染人、绵羊、山羊、猪及犬。禽分枝杆菌主要侵害家禽和水禽,其中鸡和鸽最易感,鹅、鸭次之,牛、猪和人也可感染。
(二)传染源
结核病患病动物尤其是开放性的病畜、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特别是在肺部形成结核性空洞病变的奶牛的鼻液中含菌量最多,其次患乳腺结核者分泌的乳汁、患肠结核病牛排泄的粪便中含菌量也很多。本病原随鼻汁、唾液、痰液、乳汁和生殖器官分泌物排出体外,能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周围环境,使这些物体成为散播结核病的媒介物。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犊牛以消化道感染为主。健康牛也可通过生殖道交配而感染该病,母牛患子宫结核时,通过脐静脉能使胎儿感染。
(四)流行特点
本病多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牛舍阴暗潮湿、光线不足、通风不良、牛群拥挤、病牛与健康牛同栏饲养以及饲料配比不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甚至数年。
(一)牛结核
牛常发生肺结核,病初食欲、反刍无变化,但易疲劳,常发短而干的咳嗽,尤其当起立运动,吸入冷或多尘埃的空气时易发咳,随后咳嗽加重,频繁且表现痛苦。呼吸次数增多或发气喘。病畜日渐消瘦、贫血,有的牛发生淋巴结核,体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肩前、股前、腹股沟、颌下、咽及颈淋巴结等。当纵膈淋巴结受侵害肿大压迫食道时,则有慢性臌气症状。病势恶化可发生全身性结核,即粟粒性结核。胸膜腹膜发生结核时,胸部听诊可听到摩擦音。多数病牛发生乳房结核,常见乳房上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泌乳量减少,乳汁初无明显变化,严重时呈水样稀薄。肠道结核多见于犊牛,表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顽固性下痢,迅速消瘦。生殖器官结核,可见性机能紊乱,发情频繁,性欲亢进,不孕。孕畜流产,公畜副睾丸肿大,阴茎前部可发生结节、糜烂等。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脑与脑膜发生结核病变,常引起神经症状,如癫痫样发作、运动障碍等。
(二)禽结核
禽结核主要危害鸡和火鸡,成年鸡多发。临诊表现贫血、消瘦、鸡冠萎缩、跛行以及产蛋减少或停止。病程持续2~3个月,有时可达一年。病禽因衰竭或肝变性破裂而突然死亡。
(三)猪结核
猪对禽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都有感受性,猪对禽分枝杆菌的易感性比其他哺乳动物为高。养猪场里养鸡或养鸡场里养猪,都可能增加猪感染禽结核的机会。猪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结核,在扁桃体和颌下淋巴结发生病灶,很少出现临诊症状,当肠道有病灶则发生下痢。猪感染牛分枝杆菌则呈进行性病程,常导致死亡。
四、病理变化
(一)牛
牛肉眼可见在肺脏或其他器官常有很多突起的白色结节。切面为干酪化坏死,有的见有钙化,切开时有沙砾感。有的坏死组织溶解和软化,排出后形成空洞。胸膜和腹膜发生密集结核结节,呈粟粒至豌豆大的半透明灰白色坚硬的结节,形似珍珠状,称所谓的“珍珠病”。胃肠黏膜可能有大小不等的结核结节或溃疡。乳房结核多发生于进行性病例,剖开可见大小不等的病灶,内含有干酪样物质,还可见到急性渗出性乳房炎的病变。子宫病变多为弥漫干酪化,多出现在黏膜上,黏膜下组织或肌层组织内也发生结节、溃疡或瘢痕化。子宫腔含有油样脓液,卵巢肿大,输卵管变硬。
(二)猪
猪全身性结核不常见,在某些器官如肝、肺、肾等出现一些小的病灶,或有的病例发生广泛的结节性过程。有的干酪样变化,但钙化不明显。在颌下、咽、肠系膜淋巴结及扁桃体等发生结核病灶。
(三)禽
禽病变多在肠道、肝、脾、骨髓和关节,其他部位少见。肠段形成的结核结节如同肿瘤样物质突出于肠管的表面。肝脾肿大,切开后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呈干酪样变化。有的病鸡关节肿胀,内含干酪样物质。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依据动物发生不明原因的进行性消瘦、咳嗽、乳腺炎、持续性下痢、淋巴结肿胀等,可结合相应的症状作出初诊。但是仅仅依靠临床症状很难进行确诊。病畜的特异性结核结节,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细菌学诊断
本法对开放性结核病的诊断具有实际意义。生前采取痰、乳汁和粪便,死后采取病变组织涂片,经抗酸染色后镜检,发现染成红色的纤细杆菌再结合临诊病状、流行病学资料可以确诊。
采用荧光抗体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病料,使诊断快速、准确,检出率高。
(三)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是目前诊断结核病最有现实意义的好方法。操作方法及判定标准见【技能训练】结核病的检疫。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动物结核病的防治重点应放在牛结核的防治上。健康牛群(无结核病畜群),平时加强检疫、防疫和消毒措施。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结核病检疫,主要用结核菌素(见【技能训练】结核病的检疫),结合临诊等检查。卡介苗(BCG)被应用于结核病流行的一些国家。但是BCG对牛和其他动物没起到完全的预防作用,因为BCG在长期的体外增殖过程中可产生许多突变。此外,接种疫苗的动物降低了结核菌素皮试的阳性效果。开发新的疫苗应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加强消毒工作,每年进行2~4次预防性消毒。常用消毒药为5%来苏儿或克辽林,10%漂白粉,3%福尔马林或3%苛性钠溶液。
(二)扑灭措施
完善检疫设施,从严执法,把好检疫、调运关,控制传染源。制订奶牛结核病防治规划,设置专用经费用于该病的检疫和净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奶牛养殖户进行宣教,树立奶牛保健意识,包括常规免疫注射、消毒、疾病监控、监测,且随实际效果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其可操作性。引导奶牛养殖户建立奶牛档案,对奶牛来源、免疫程序、发病情况、治疗措施、发情配种进行记录,一旦发现与其接触的奶牛患有传染病,可以尽早进行诊断、定性,从而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全面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和《奶牛场卫生及检疫规范》。奶牛场应建立防疫、卫生、消毒、隔离制度,其条件、设施需由兽医监督部门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合格后,发给合格证。取得合格证的奶牛场方可运营。对条件、设施不健全的奶牛场应提早给出整改意见,直至达到标准。由兽医卫生部门联合乳品加工企业对奶牛场每年春秋进行两次结核病检疫,对出现可疑反应的牛应隔离复检,连续两次为可疑以及阳性反应的牛坚决予以扑杀,并对其牛舍中的牛只停止调动,对污染的牛舍、运动场及周围环境、与其接触的挤奶、饲喂工具等必须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宣布该奶牛场为疫病牛场,限制该牛场牛只流动,以减少疫病传播。
七、公共卫生
人结核病主要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牛和禽型分枝杆菌也可引起感染和发病。病人和病畜,尤其是开放性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感染结核病多由饮用带菌的生牛奶而患病,主要症状是低热、食欲不振、消瘦、倦怠、易烦躁、盗汗等。肺结核症状有咳嗽和咯痰,有的咳出脓痰、咯血痰或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等。肠结核则腹痛、腹泻、便秘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等。另外,还有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淋巴结核等。
防治人结核病的主要措施是早期发现,严格隔离,彻底治疗。牛乳应煮沸后饮用;新生儿和婴幼儿接种卡介苗;与病人、病畜禽接触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治疗人结核病采用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药物。在一般情况下,联合用药可延缓产生耐药性,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