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八节 鸭瘟
    来源:辈宠网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 (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等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及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病快、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部分病鸭肿头流泪、下痢、食道黏膜出血及坏死,肝脏出血或坏死等为主要特征。该病给世界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OIE将其列入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该病于1923年在荷兰首次报道,1967年在美国东海岸流行,更名为鸭病毒性肠炎,几乎呈全球性分布,我国于1957年在广州首先发现该病。

【病原学】 鸭瘟病毒 (Duck plague virus),又称鸭疱疹病毒1型 (Anatid herpesvirus),系疱疹病毒科的成员,具有疱疹病毒的典型形态结构。有囊膜,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80~160 nm,有的成熟病毒粒子可达300 nm。在感染细胞制备的超薄切片中,电镜下可见细胞核内病毒粒子约90 nm,胞浆内病毒粒子约160 nm。该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在37℃下经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及脂肪酶处理18 h可使该病毒部分失活或完全失活。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的毒力有差异。病毒适于在8~14日龄鸭胚及鸭胚成纤维细胞单层 (DEF) 增殖传代,一般接种3~5天致死鸭胚,死亡胚胎呈广泛性出血、肝脏有特征性坏死灶,部分胚绒毛尿囊膜水肿、出血、增厚。在成纤维细胞单层中,接毒3~6天可出现细胞病变 (CPE)。经过鸭胚或鸭胚成纤维细胞多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接种鹅胚、鸡胚或其成纤维细胞单层也能很好地增殖。

鸭瘟病毒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在病(死) 鸭脏器、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均含有病毒,但以肝、脾、脑、食道、泄殖腔的含毒量最高。

鸭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22℃条件下其感染力可维持30天,—7~—5℃时可存活3个月; 但50℃90~120 min、56℃30 min、60℃15 min、80℃5 min均可破坏病毒的感染性。在pH 5.0~9.0环境中较稳定,经6h其毒力不降低; 在pH 3.0以下或pH 11.0以上的环境中很快被灭活。对一般常用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自然易感动物为鸭、鹅、天鹅等水禽,不同品种、日龄均可感染该病,但发病率及病死率有一定差异,其中以家鸭、番鸭、野鸭、鹅、天鹅等易感性较高。在自然感染病例中,以1月龄以上的鸭多见,发病率可高达100%,病死率达95%以上。近些年来,有鹅感染鸭瘟出现大量死亡的报道。自然条件下,野生的雁形目鸭科成员 (野鸭、野鹅等) 常成为带毒者,而鸡、火鸡、鸽、麻雀和哺乳动物等对鸭瘟有抵抗力,但人工感染2周龄雏鸡可以发病; 经鸡胚致弱的鸭瘟病毒对鸭失去致病力,但对1月龄内雏鸡的毒力大大增强,致死率甚高。

2.传染源 病鸭、病愈不久的带毒鸭及潜伏期的感染鸭是主要的传染源。被病鸭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饮水、饲料、场地、水域、用具、运输工具以及某些带毒的野生水禽 (如野鸭)和飞鸟等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野鸭在感染后1年以上仍能分离到病毒。

3.传播途径 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但也可通过交配、眼结膜及呼吸道等途径感染。该病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吸血昆虫可能是本病潜在的传播媒介,目前尚未发现该病有垂直传播。迁徙水禽对病毒起传播作用。人工感染试验经口服、滴鼻、泄殖腔接种、皮肤刺种、肌肉注射、腹腔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等途径均可引起健康鸭发病、死亡。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流行最为严重。在我国南方、北方发病差异较大: 南方发病多,且主要见于春夏两季鸭群放牧及运销旺季; 而北方发病少,偶见于秋季,这可能与北方地区鸭的饲养数量和饲养方式有关。在购销旺季,由于鸭的大批调运,常使本病从一个地区传至其他地区。

当鸭瘟传入未免疫的易感鸭群后,一般在3~5天出现零星病鸭,再经3~6天发病鸭明显增多,疾病进入流行高峰期。整个流行过程一般为2~6周。若鸭瘟传入免疫鸭群,或不发病,或仅有个别鸭发病,且流行过程较为缓慢。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而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3天。患病鸭特征性的临诊病状为高热稽留 (43℃以上),病鸭精神委顿、多蹲伏,不愿下水,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强,羽毛松乱,两翅下垂,两脚麻痹无力,不愿行走和下水,如强迫驱赶其下水,则漂浮于水面并挣扎回岸。眼周围羽毛沾湿,流泪,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眼结膜充血或有小出血点,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鸭头颈部肿胀 (俗称 “大头瘟” 或 “肿头瘟”),严重下痢,排青绿色或灰白色粪便。口流黄色液体,鼻腔流出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外翻泄殖腔黏膜时,可见表面有黄绿色假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后留下溃疡灶,公鸭有时可见阴茎脱垂。本病病程一般为2~5天,慢性病例可延至1周以上,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自然或人工感染鸭瘟的病鹅主要表现体温升高 (达42.5~43℃)、精神委顿、流泪、两脚发软、排灰白色或青绿色稀粪,个别病鹅还表现出神经症状,头颈扭曲和不随意旋转。

【病理变化】 鸭瘟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血管损伤、组织器官出血、消化道黏膜有疹性损害、淋巴器官有特征性病变和实质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化。

剖检可见喉头、食道及泄殖腔黏膜出血,出现灰黄色或黄绿色伪膜性溃疡,尤其是食道常可见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出血斑点。头颈部水肿的病鸭,切开头颈部皮肤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心冠脂肪、肝脏、脾脏、肺、肾脏、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腺胃与食道膨大部交界处、肠道、卵黄蒂、法氏囊、胚周黏膜、脑膜等出血或充血,尤其是肝脏和肠道病变具有诊断意义。肝脏除出血外还有多量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或坏死灶,少数坏死点中心有小出血点或其外围有出血带。肠道环状出血,呈深红色或深棕色,以十二指肠和直肠出血最为严重,也多见于腺胃与食道交界处。

产蛋母鸭发生鸭瘟时除以上剖检病变外,还可见卵巢充血、出血,卵泡膜出血,有时卵泡破裂而引起腹膜炎,输卵管黏膜充血、出血。

雏鸭感染鸭瘟时,其剖检病变与成年鸭基本相同,但法氏囊病变更为明显,表现为明显出血,黏膜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并附有白色干酪样渗出物。喉头、食道和泄殖腔等黏膜的病变较轻微,但肝脏出血点和腺胃出血带较为明显。

鹅感染鸭瘟的病变与鸭相似,主要表现在肝脏和消化器官,肝脏以出血和坏死为特征,消化道表现为充血、出血和伪膜性坏死。

鸭瘟的特征性组织学病变为血管壁损伤,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受损。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和颗粒变性及坏死,肝索结构破坏,肝细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着。脾窦及血管显著充血,血管周围有凝固性坏死,脾髓中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和含铁血黄素沉着。食道和泄殖腔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下层疏松、水肿,并有淋巴样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传播迅速、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鸭鹅均可感染发病等),特征性临诊症状 (高热稽留、流泪、严重下痢及部分病鸭头颈肿胀) 和有诊断意义的剖检病变 (食道和泄殖腔等处黏膜特征性灰黄色假膜、肝脏及肠道等出血以及肝的坏死点或坏死灶等),一般较易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进行实验室检查。

病料样品采集: 无菌采集病死禽的肝、脾和肾。

病毒分离鉴定: 可将病料处理后经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9~12日龄无母源抗体的鸭胚或鸭胚成纤维细胞,然后通过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细胞培养物或组织中的病毒抗原。也可用PCR技术检测病料或细胞培养物中的鸭瘟病毒。

血清学试验: 检测血清中鸭瘟病毒抗体的方法主要有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及免疫荧光技术等。

鉴别诊断: 临诊上应注意与鸭霍乱相区别。鸭霍乱无鸭瘟特征性临诊症状与病变,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鸭瘟低,肝脏表面、脾脏表面有多量白色坏死点,心肌和心冠脂肪出血、肠道出血,但食道、泄殖腔的病变比较少见,而且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 由于鸭瘟的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一旦传入鸭群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病的防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该病的非疫区,要禁止到鸭瘟流行区域和野禽出没的水域放鸭,加强本地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从外地,尤其是从疫区引种的机会,防止该病的引入。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带毒野生水禽进入鸭群。

2.加强检疫、消毒和免疫接种 受威胁地区除应加强检疫、消毒等兽医卫生措施外,易感鸭群应及时进行鸭瘟疫苗的免疫接种。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鸭瘟的主要措施,目前国内应用的疫苗主要是鸭瘟病毒弱毒苗。种用鸭或蛋用鸭于30日龄左右首免,以后每隔4~5个月加强免疫1次。3月龄以上鸭免疫1次即可,免疫有效期可达一年。但免疫接种应注意安排在开产前20天左右或停蛋期或低产蛋率期间。对于肉用鸭,于7日龄左右首免,20~25日龄时二免。

3.控制扑灭措施 发生鸭瘟时,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及时扑杀销毁发病鸭群,病鸭污染的场地、水域和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疫点周围受威胁的鸭群立即接种鸭瘟高免血清或鸭瘟弱毒疫苗,防止该病扩散传播。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