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肺与大肠病证
    来源:辈宠网

(一)肺气虚

多因久病咳喘伤及肺气,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及肺,使肺气虚弱而成。

主证:久咳气喘,且咳喘无力,动则喘甚,鼻流清涕,畏寒喜暖,易于感冒,容易出汗,日渐消瘦,皮燥毛焦,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象细弱。

分析: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则宗气生成不足,呼吸推动无力,故咳嗽、气喘,咳喘无力;动则耗气,故动则喘甚;肺气不足,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停聚于肺,随肺气上逆,故鼻流清涕;肺外合皮毛,主宣发卫气,肺气不足,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致使腠理疏松,卫表不固,故易受外邪侵袭而患感冒;肺气虚,宣发失司,卫阳不能达表而见畏寒喜暖,津液不能敷布于肌表而见皮燥毛焦;气虚则神疲力乏,故倦怠肯卧;口色淡白,脉象细弱皆为气虚之象。

治则:补肺益气,止咳定喘。

方例:补肺散(党参、黄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白皮,《永类钤方》)加减。

(二)肺阴虚

多因久病体弱,或邪热久恋于肺,损伤肺阴所致,或由于发汗太过而伤及肺阴所致。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结核。

主证: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甚则气喘,鼻液黏稠,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

分析:肺主清肃,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肺被热蒸,气机上逆,故见咳嗽、气喘;又因肺津不足,故为干咳;白天阳盛,阳气的布津功能旺盛,肺阴不足减轻,而夜间阳衰,阳气的布津功能减弱,肺阴不足加重,故咳嗽昼轻夜重;肺之津液被虚火煎炼而成痰浊,随肺气上逆,从肺窍而出,故鼻液黏稠;阴虚则阳亢,故见低热不退,午后潮热;阴虚若致阳弱,可见盗汗,无苔;口干舌燥,粪球干小,尿少色浓,口色红,脉细数均是阴虚内热的表现。

治则:滋阴润肺。

方例:百合固金汤(见补虚方)加减。

(三)痰饮阻肺

因脾失健运,湿聚为痰饮,上贮于肺,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发病。

主证:咳嗽,气喘,鼻液量多,色白而黏稠,苔白腻,脉滑。

分析:痰饮阻塞肺气,气机不得升降,故咳嗽、气喘;痰饮随肺气上逆,从肺窍而出,故鼻液量多,色白而黏稠;苔白腻,脉滑为痰饮之征。

治则:燥湿化痰。

方例:二陈汤(见化痰止咳平喘方)加减。

(四)风寒束肺

因风寒之邪侵袭肺脏,肺气闭郁而不得宣降所致。见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

主证:以咳嗽、气喘为主,兼有发热轻而恶寒重,鼻流清涕,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犯肺,肺气被束,失却宣降,故咳嗽、气喘;风寒犯表,卫气受损,皮毛肌腠失其温煦,故恶寒,耳鼻发凉,被毛逆立;卫阳被郁,郁而化热,故发热;肺气失宣,津液不布,故鼻流清涕;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征。

治则:宣肺散寒,祛痰止咳。

方例: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均见解表方)加减。

(五)风热犯肺

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见于风热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咽喉炎等病程中。

主证:以咳嗽和风热表证共见为特点。咳嗽,鼻流黄涕,咽喉肿痛,触之敏感,耳鼻温热,身热,口干贪饮,口色偏红,舌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浮数。

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热煎津液为痰,从肺窍而出,故鼻流黄涕;咽喉为肺之门户,风热上犯,故咽喉肿痛,触之敏感;风热阳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郁而化热,故耳鼻温热,身热;风热上扰,津液被耗,故口干贪饮;口红,苔黄,脉数主热;苔薄白,脉浮则主表,苔黄白相间,脉浮数并见,均为风热犯肺之象。

治则:疏风散热,宣通肺气。

方例:表热重者,用银翘散(见解表方)加减;咳嗽重者,用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甘草、薄荷、连翘、芦根、桔梗,《温病条辨》)加减。

(六)燥热伤肺

由感受燥热之邪,在表未解,入里伤及肺脏所致。

主证:干咳无痰,咳而不爽,被毛焦枯,唇焦鼻燥,口色红而干,苔薄黄少津,脉浮细而数。常伴有发热微恶寒。

分析:燥热之邪伤肺,津液被耗,故干咳无痰,咳声不爽;燥性干涸,故被毛、唇、鼻、口、舌干燥;燥邪在肺卫,故发热而微恶寒;口红,苔黄,少津,脉浮细数,为燥邪伤津所致。

治则:清肺润燥养阴。

方例:清燥救肺汤(见化痰止咳平喘方)加减。

(七)肺热咳喘

多因外感风热或因风寒之邪入里郁而化热,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见于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等病。

主证:咳声洪亮,气促喘粗,鼻翼煽动,鼻涕黄而黏稠,咽喉肿痛,粪便干燥,尿液短赤,口渴贪饮,口色赤红,苔黄燥,脉洪数。

分析:肺主气,热阻肺气,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声洪亮,气促喘粗,鼻翼煽动;热盛煎蒸津液为痰,痰随气逆,故鼻涕黄而黏稠;喉为肺系,肺热熏蒸,故咽喉肿痛;热邪伤津,故口渴贪饮,尿液短赤;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伤及肠液,故粪便干燥;口色赤红,苔黄燥,脉洪数均为实热之征。

治则: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例:麻杏石甘汤(见化痰止咳平喘方)或清肺散(见清热方)加减。

(八)大肠液亏

内有燥热,使大肠津液亏损,或胃阴不足,不能下滋大肠,均可使大肠液亏。多见于老畜及母畜产后和热病后期等病程中。

主证:粪球干小而硬,或粪便秘结干燥,努责难以排下,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数。

分析:大肠津亏,肠失滋润,故粪球干小而硬,或粪便秘结,干燥难下;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数均为津亏有热的表现。

治则:润肠通便。

方例:当归苁蓉汤(见泻下方)加减。

(九)食积大肠

多因过饥暴食,或草料突换,或久渴失饮,或劳逸失度,或老畜咀嚼不全,致使草料停于肠中,而成此病。见于结症。

主证:粪便不通,肚腹胀满,回头观腹,不时起卧,饮食欲废绝,口腔酸臭,尿少色浓,口色赤红,舌苔黄厚,脉象沉而有力。

分析:粪便停滞,聚而成结,阻塞肠腔,故见粪便不通,肚腹胀满;六腑以通为用,草料阻滞肠中,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回头观腹,不时起卧;胃喜润恶燥,热伤胃津,受纳无权,故食欲废绝;结粪停于肠内,浊气上逆,则见口腔酸臭;结粪留滞肠中,化热化燥,故见尿少色浓,口色赤红,舌苔黄厚;脉沉而有力,是肠中有实邪存在之故。

治则:通便攻下,行气止痛。

方例:大承气汤(见泻下方)加减。

(十)大肠湿热

外感暑湿,或感染疫疠之气,或喂霉败秽浊的或有毒的草料,以致湿热或疫毒蕴结,下注于肠,损伤气血而发病。见于急性胃肠炎、菌痢等的病程中。

主证:发热,腹痛起卧,泻痢腥臭,甚则脓血混杂,口干舌燥,口渴贪饮,尿液短赤,口色红黄,舌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分析:湿热互结,壅积大肠,气血受阻,故见腹痛起卧;湿热下注,大肠传导失职,故腹泻;湿热之邪伤害气血,故下痢脓血;热盛伤津,故口干舌燥,口渴贪饮,尿液短赤;湿重者,苔黄腻;热甚伤津者,苔黄而干;发热,口色红黄,脉象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则: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方例:白头翁汤或郁金散(均见清热方)加减。

(十一)大肠冷泻

多由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如喂冰冻草料,暴饮冷水)而发病。

主证:耳鼻寒凉,肠鸣如雷,泻粪如水,或腹痛,尿少而清,口色青黄,舌苔白滑,脉象沉迟。

分析:大肠受寒,肠中冷气冲击,故肠鸣如雷;大肠受凉,传送糟粕功能失常,故泻粪如水;寒凝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气血不通则痛,故腹痛;大肠受寒,吸收水液的功能下降,故尿少而清;口色青黄,舌苔白滑,脉象沉迟均是内有寒湿的表现。

治则:温中散寒,渗湿利水。

方例:桂心散(见温里方)或橘皮散(见理气方)加减。

(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施治要点

(1)肺的病证,从病因上讲可分外感与内伤两种,临床辨证上不外虚实两类。肺气虚者多有阳虚卫外不固之症状,肺阴虚者有阴虚内热的症状,痰饮阻肺的特点是鼻流大量白黏鼻涕,舌胖,苔白腻,三者可资鉴别。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伤肺,肺热咳嗽,均为外感新病,属实证,咳喘为其共有症状,可兼或不兼有表证。风寒束肺咳喘而鼻涕稀薄,风热犯肺咳喘而鼻涕黄稠,燥邪伤肺咳喘而干咳无涕,肺热咳喘鼻流腥臭浓涕,四者易于区别。

(2)肺主肃降,治肺病以清肃肺气为主,虽有宣肺、肃肺、温肺、清肺、润肺之别,但务使肺气肃降,邪不干犯,其病乃愈。若肺气不足,或肺气大虚时,又当升提补气。肺主气,味宜辛,用药苦温可以开泄肺气,辛酸可以敛肺益气,除非必要,一般不用血分药。肺清肃而处高位,选方多宜轻清,不宜重浊,正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不耐寒热,辛甘平润最为适宜。如治肺不效,可以通过他脏关系进行间接治疗,如健脾、益肾等法。

(3)大肠主传导糟粕,其病变主要反映在粪便方面。大肠有热则津少肠枯而成燥粪,大肠有湿则湿盛作泻。治疗津亏便秘,需滋养阴液配合攻下法,才不至于下后复又燥结;治疗湿热泄泻,需利湿配合清热之法,方不致泻止而热毒内蕴。

(4)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故肺经实证、热证可泻大肠,使肺热从大肠下泄而气得肃降。因肺气虚导致大肠津液不布而便秘者,可用滋养肺气之法,以通润大肠。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