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三、兔巴氏杆菌病
    来源:辈宠网

巴氏杆菌病是家兔常见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呼吸道传染病。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兔均可发生,但以幼龄或体质虚弱的兔更易感染。这种病传播很快,常造成整群发病,暴发时可使全群覆灭。多数病例属于慢性型,甚至本身不显症状,成为带菌者。病兔及带菌兔是本病的传染源。

由于巴氏杆菌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病程长短不同,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相同,但常以急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病菌散布全身,器官组织出血,血液败坏,曾称为兔出血性败血病。病症限于局部的,因所在部位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如发生在子宫的叫做子宫炎,发生在肺部的称为肺炎,发生于睾丸的称为睾丸炎,也有局限于身体某部位成为脓肿的。致病的病原是一种毒力不同的、两极染色的短小球杆菌,称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谓“多杀性”是指这种菌对多种动物都可致死。

【病原】

根据G.R.Carter和Namioka及Murata等分类法,可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A、B、D、E4个荚膜血清型和16个菌体血清型。本病主要由12:A、3:A、5:A、7:A和3:D及12:D血清型所致。巴氏杆菌革兰染色呈阴性,为两端钝圆、细小、卵圆形的短杆菌,大小为(1~1.5)μm×(0.25~0.5)μm;用美蓝染色呈两极染色;无芽孢及鞭毛。巴氏杆菌在鲜血或血清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在普通培养基和麦康盖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由于巴氏杆菌毒力强弱不同,有4种菌落形态,即光滑型、黏液型、灰色或蓝色型和粗糙型。

该病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杀死。1%福尔马林、1%石炭酸、1%漂白粉、0.1%升汞等溶液,经3~5分钟即能杀死。加热至75℃或56℃经45~60分钟死亡。在粪便中能生存1个月左右,在尸体内能生存3个月。对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敏感,对磺胺类(尤其是磺胺增效剂,TMP)次之。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如不采取措施,可造成全群覆灭。发病率为20%~70%,死亡率为20%~50%。很多家兔鼻腔黏膜(占35%~92.7%)带有巴氏杆菌,而不表现临床症状。

1.外源性感染 外面传入的病兔、带菌兔及其他畜产品进入兔舍,或被带菌的粪便及污物污染的器物进入兔舍,巴氏杆菌随饮水或饲料或经呼吸道传染给健康兔,引起发病。因传入菌量多寡和毒力强弱,传入途径的不同,发病轻重缓急也有所不同。外源性感染过程中,人和其他家畜也会起间接传播作用。

2.内源性感染 兔子本身带菌,巴氏杆菌病系条件性致病菌。在健康兔鼻腔中也存在着巴氏杆菌,细菌毒力很弱,常常注射几百万个活苗还不能致死小白鼠和家兔。在饲养条件不良、气候恶劣、长途运输等不良环境中,兔体抵抗力降低,细菌繁殖骤增,毒力变强,兔子就会发病甚至死亡。从全身性急性病例中分离到的强毒菌,只要注射几个菌就可以致死小白鼠和家兔。试管培养过程中也曾发现细菌毒力增强的现象。生产中常碰到这种情况:有的兔群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生巴氏杆菌病,随后兔群中不断发病,但查不出来病源,这实际上是内源性感染。

【症状】

1.全身性的出血性败血病 最急性型病例往往看不到症状就已经死亡。这种情况常见于疾病暴发初期,常常是夜间未见异常,次日清晨已死于笼中。急性型病兔体温高达41℃以上,精神不振、拒食、周身颤抖,呼吸加快,渐至呼吸困难;鼻孔中流出分泌物,甚至带有泡沫;少毛的皮肤和可见的黏膜(如口腔黏膜、眼结膜、肛门及阴门黏膜等)紫红或青紫;病期1~2天,体温下降,或排稀粪即死。最急性和急性型巴氏杆菌病例尸体剖检,可见鼻黏膜、气管黏膜充血和出血,并有浆液性分泌物,粘有血液或带脓液;喉头黏膜充血、出血或水肿;心脏内膜和外膜有出血斑点;肝脏变性,有坏死性灰白色小点;脾脏和淋巴结肿大并出血;肠黏膜有出血斑点;胸腹腔内有淡黄色积液。亚急性病例呼吸道症状十分明显,呼吸急促而困难,鼻孔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不时打喷嚏,体温稍高,食欲减退;有时腹泻,有时发生结膜炎;关节偶有肿大,病程可拖至1~2周甚至更长,最后消瘦衰竭而死。尸体剖检主要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胸腔积水,有纤维素沉着,其他病变与急性巴氏杆菌病病变类似,有并发感染时肺部常有脓肿。

2.地方性肺炎 病变在肺部,但由于家兔运动较少,故不易发现呼吸困难症状,临床上只见患兔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病程长短不一,急性的可以未表现症状就突然死亡。尸体剖检常见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肺炎部位多居前下方,呈现突变并出血,常有脓肿和灰白色小病灶。肺膜和胸膜有纤维性沉淀附着,心包膜也常被纤维素包裹。

3.传染性鼻炎 巴氏杆菌是引起鼻炎的病原之一,用灭菌棉采取患兔鼻腔的分泌物,用于马丁肉汤琼脂平皿细菌分离培养,鼻炎兔巴氏杆菌分离率高达95.1%,大大高于非鼻炎兔。

4.中耳炎 常发生在一侧耳鼓室,很少发生于两侧。单纯的中耳炎除从鼓室流出白色油状渗出物外,可不表现其他症状。如病菌侵染内耳或侵入脑腔,则可出现斜颈症状(俗称歪头疯)。严重的头弯向一侧影响吃草和饮水,最终消瘦衰竭死亡;轻的只是头歪,其余的如吃食、饮水、体温等都正常。如进一步发展成脑膜炎或脑炎,则病兔运动失调,出现神经症状,以至死亡。

5.结膜炎 较为常见,各种年龄的兔子均可发生。由患鼻炎兔抓搔引起眼睑感染,或细菌经鼻泪管侵入结膜囊,或经污染的外物带入眼内而感染发病。病兔眼睑红肿,结膜潮红,附着浆性或脓性分泌物。重者可将眼睑粘住;轻者可转为慢性,红肿消退,但眼睛长期流泪。

6.生殖器感染 外物带菌接触生殖道伤口,可以传染,配种时感染机会更多。公兔睾丸炎或附睾炎,表现为阴囊肿大,摸之内部有不平硬块,有淋漓分泌物。母兔表现为子宫炎、阴道分泌物多或积脓,慢性子宫炎可不表现明显症状,但子宫扩大,子宫壁变薄,黏膜呈淡褐色或有溃疡,附着脓性分泌物。患病公、母兔都无繁殖力,因此,巴氏杆菌感染生殖器也是引起不孕的一种原因。

7.其他部位脓肿 体表各处都可发生巴氏杆菌引起的脓肿,有的成为溃疡,有的脓性分泌物流出,有的潜在皮下蔓延扩大。有的慢性脓肿的中间有干酪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包围,长期难以消失。

【诊断】

本病不论是全身性或局部性,都容易找到巴氏杆菌。全身性巴氏杆菌病例血液涂片、脏器表面涂片都可以找出此菌。在含血清血红素琼脂平皿上进行细菌培养,于37℃培养15小时后就可清楚地看见光滑、圆润、表面凸出、半透明、直径1~2mm的菌落。45°折射光线下透视,显微镜下可见橘红色带有黄绿色虹彩。这种菌落毒力常较强,往往注射几个活菌就可致死兔。局部性巴氏杆菌病例中分离到的菌培养后,菌落的虹彩呈橘红乳白相间。这种菌的毒力很小,注射后常表现局部脓肿而不致死。这两种菌落经人工传代后很容易分离出一部分薄、萤光变浅甚至无色、毒力较弱的菌落,但这种菌落中又有部分会恢复原来的菌落型,毒力也随之增强。这种菌在畜体内其毒力也会发生变化,内源性感染就是这样形成的(当然也有其他因素的作用)。用萤光标记抗体法或酶标记法检查病料抹片,可大大缩短诊断时间,不过所需的器材和手续要复杂得多。巴氏杆菌几经人工培养易发生变异,有时能在琼脂培养基上见到一种粗糙型菌落,菌体变长或相接成为链状。巴氏杆菌无运动性,能发酵若干种糖,产酸不产气。

【防治】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兔舍空气新鲜。在一般兔场内,只能逐渐淘汰带菌兔。症状明显的应先淘汰,可疑的进行细菌学检查,检出的阳性兔隔离饲养,对无症状者注射菌苗进行预防,以增强兔体的免疫力。现有的巴氏杆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注射后,可以预防全身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但还不能清除鼻腔中巴氏杆菌的寄生。

2.治疗 发现病兔及时隔离、治疗、淘汰,并加强兔舍、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全身性巴氏杆菌病的治疗,除病已至后期难以施治外,用药治疗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在治疗上还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因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在治疗时应对分离菌株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药物,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若不见好转再继续一个疗程。本菌对氯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均敏感。氯霉素5~10mg/kg或链霉素5~10mg/kg,每天2次,肌内注射。磺胺药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0.1g/kg,连服3天,停药2天,再服3天;或口服磺胺喹啉,0.1g/kg,每天1次,连服2天,停药3天,再服3天。使用这些磺胺药时均可加服磺胺药量1/5的抗菌增效剂(IMP),服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时也可加入抗菌增效剂,以提高抗菌效力。

局部巴氏杆菌病可做局部处理。如出现脓肿可排脓,剪毛后可用消毒药水清洗,然后敷上消炎粉剂如青霉素粉或土霉素。

3.消毒 多杀性巴氏杆菌本身的抵抗力较脆弱,一般常用消毒药均可将其杀灭,在1%石炭酸溶液或0.1%的福尔马林溶液中3~5分钟死亡。当巴氏杆菌有外物保护时,则生存时间较长,如在粪中或污血中可以存活1个月以上(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在病死兔的肉、骨髓或冰冻状态下,可存活3个月以上。如用5%氨水消毒,不管温度高低,5分钟内就可杀死本菌。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