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商品肉鸡发展迅速,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药物,饲料中蛋白质比例不当(偏高)及其他鸡病,导致商品肉鸡肾脏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些鸡主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饮水增多,排白色稀粪,解剖后见大量石灰样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及输尿管、肾脏肿大等症状。
1.鸡的肾脏生理:鸡的泌尿器官由一对肾脏和两条输尿管组成,没有肾盂和膀胱。因此,尿在肾脏内生成后经输尿管直接排入到泄殖腔,在泄殖腔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鸡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1)通过生成尿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正常鸡在体内水分过多或过少时,都会通过肾脏自身调节以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另外,肾小管能按鸡体的需要,调节它对各种电解质(包括钾、钠、氯、钙、镁、碳酸氢盐及磷酸盐等)的重吸收,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这对保持鸡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非常重要。
(2)通过尿液排泄体内的废物、毒物和药物。鸡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产生一系列鸡体不需要的有害物质,如肌苷、尿酸等含氮物质、硫酸盐及无机磷酸盐、尿酸盐等,肾脏通过排泄尿液,将溶解在尿中的这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使这些废物不会在体内蓄积。其中,尿酸盐既可在肝中合成滤入原尿,又可为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分泌入尿的尿酸盐占尿中总尿酸盐量的90%以上。此外,肾脏还能将进入鸡体内的有毒物质和药物排出体外。
(3)调节酸碱平衡。将鸡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可控制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排出的比例,从而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肾脏维持和调节酸碱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排氢保钠作用(Na+—H+交换)、排钾与保钠作用(K+—H+交换)、NH3的分泌这三方面完成的。
(4)内分泌功能。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能分泌许多激素来调节鸡体正常生理活动。分泌的肾素能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血压,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骨髓干细胞的造血功能。分泌的前列腺素及高活性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可调节鸡体血压和钙磷代谢。
2.发病原因:本病致病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但人们已达成一种共识,主要病因有两部分,一是传染性的原因,二是非传染性的原因。这些因素往往单独或交织在一起引起发病。
(1)传染性的原因是最常见的原因:
1)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人们已经从患鸡的肾脏中分离到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2)传染性法氏囊病:人们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是同时存在的,而引起肾病的病原体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病变在法氏囊,但可在肾脏见有不明显的散发病变。
3)产蛋下降综合征:当鸡只感染了引起产蛋下降综合征的腺病毒时,可见到轻微的肾脏变化。
4)传染性肾炎:可形成典型的肾脏病变。
另外,马立克病、球虫病、白冠病、螺旋体病等都可引起肾脏病变。其他疾病引起的主要是鸡白痢、副伤寒、伤寒、鸡法氏囊病等,以上疾病所引起的肾脏疾病因各地区所发生的疾病不同而不同,发病日龄、发病率也不同。肾脏病变只是其中一个症状,不是致死的原因,诊断时需根据微生物和流行病等情况而定,占病鸡的30%~50%。
(2)非传染性的原因:
1)长期饲喂高蛋白质饲料: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长期过高引起的疾病,也称痛风。肉鸡在生长过程中如果蛋白质含量过高,造成代谢中尿酸增多,生成的尿酸盐也就多,不能及时排泄而沉积于肾脏、尿道、肠管等处,导致鸡死亡。发病鸡在14日龄左右,死亡率占20%~30%。对于蛋鸡,从现在市售的配合饲料成分来看,不易引起发病。然而,投给高蛋白质饲料在生理上给肾脏以巨大的负担,容易成为诱因。投给高蛋白质饲料引起发病情况,也有品种上的差异。由于肉鸡本身的生理及选育上的特点,高蛋白饲料极易造成肾损伤。
2)饲料中钙或镁的含量过高或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饲料中矿物质比例不当,如钙、磷比例不当,钠、钾盐太多而引起。多数发病鸡食欲下降,饮水增多,排白色稀粪,并伴有骨骼发育不良,导致站立不起、消化障碍、消瘦直至死亡。占病鸡的2%~5%。
就现在市售配合饲料成分来看,很难说有钙含量低的,大多是钙的含量相当高,高含量的钙或镁极易在鸡体内形成钙盐或镁盐,从而对鸡肾脏造成一系列损伤。
3)维生素A长期缺乏或维生素A和维生素D长期过量。维生素A不足引起病鸡肾脏苍白肿大,肾小管内沉积大量尿酸盐,冠和髯变为灰白色。眼睑内蓄积干酪样物质,生长停滞,共济失调,甚至肝、脾、心包和心脏有尿酸盐沉积,多数鸡在7日龄以后表现症状,占病鸡的5%~10%。
维生素A缺乏时,食道、气管、眼睑和尿管及细尿管等黏膜角化、脱落,引起尿路障碍,发生肾炎。当前的配合饲料发生维生素A缺乏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饲料保管不当,使维生素A的效价降低,由此也可引起发病。另外,用缺乏维生素A的饲料饲养种鸡所孵化的雏鸡,幼雏时常发生肾脏疾病。
任何物质的应用都有一个度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的添加,维生素A的应用也不例外,如果维生素A和维生素D长期过量,同样会造成肾脏损伤。
4)多种中毒性疾病:磺胺类药物中毒、霉菌毒素中毒、慢性铅中毒等。滥用药物或长期使用磺胺类药物破坏了肾小球滤过而引起体内尿酸增多,表现为肾脏肿大,并出现一定腹水,输尿管、心包膜、肠系膜可见有灰白色尿酸盐。发病时间因用药或时间不同而不同。此种情况占总发病率的20%~35%。
上述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小管内的药物浓度高。作用于肾小管表面的排泄物,一些药物从肾小球滤过后又在肾小管内返回被重新吸收,因而容易导致肾脏损害。再者就是肾小管的代谢率也很高,在分泌和重吸收过程中,药物常集中于肾小管表面,易产生肾脏损害。
5)饲养管理:①冷热应激:所谓应激,是指外来超负荷的各种原因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的能力。肾上腺皮质为了应付突然到来的刺激,紧急地调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等。我们曾做了诱发试验,结果表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使血中尿酸盐浓度上升,而且明确了可引起尿酸盐沉积症。②饮水不足:处于脱水状态时,使尿浓缩,输尿管内尿酸盐沉积。③密度过大,运动不足,环境阴暗潮湿。最近本病多发原因之一是笼养蛋鸡及棚养肉鸡控制光照致使运动不足。在以上情况下,再喂给高蛋白、高能饲料时,使血液胶体发生变化,降低尿酸溶解性,使尿酸容易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
6)家禽的遗传缺陷:总的来说,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可从两方面来阐述:①自身免疫反应: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等)侵入鸡体后,体内的防御系统就产生抵抗这些病原体的物质,称为抗体。在抗体抵抗抗原的过程中,抗体战胜了入侵的病原体,使疾病得以痊愈。然而在抗体抵抗抗原的过程中,同时也破坏自身组织,从而引起疾病。另外,抗原抗体在竞争的过程中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些已形成的复合物可在肾脏内沉积,造成肾脏损伤及炎症。②慢性代谢紊乱:本病的主要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从而引起血中尿酸升高,造成肾脏损害及尿酸盐沉积。
由于家禽的生理特点,肝内没有精氨酸酶,所以食入的蛋白质饲料最终只能在肝脏合成尿酸进入血液。另外,鸡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尿酸,尿酸不能进一步分解而成为终末产物,它对禽体没有丝毫利用价值,可视为禽体内垃圾。这种垃圾产生过多,超过了肾脏的消除能力,或者产生不多但消除能力下降,那么就会在肾脏及其他组织器官内沉积,造成充血、出血、水肿及尿酸盐沉积。
3.临床表现:患鸡饲料转化率低下,精神较差,贫血,冠苍白,脱毛。周期性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出现神经症状,不自主地排泄白色尿酸盐尿,生产性能降低。对于肉鸡,有的造成腹水,降低商品等级。
继发于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中毒等疾病的肾脏疾病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兼有相应各病的具体症状,如呼噜、排绿色粪便、血便、产蛋率下降等。
4.病理变化:肾脏出血,肿大,有的因尿酸盐沉积而形成花斑肾,输尿管梗阻而变成白色,严重者可见心脏、肝、脾、关节处有尿酸盐沉积,如果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尚有呼吸道病变及生殖系统病变。
5.防治措施:针对以上可能导致肾脏疾病的原因可采取下列防治措施。
(1)控制好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保持在该品种鸡饲养标准范围内,适时更换饲料,对蛋白含量比较高的饲料饲喂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根据其生长速度饲喂至18~24日龄。
(2)调整好饲料中食盐和钙磷的量。尤其食盐的含量不能过高,在饲料分析中,食盐含量不能超过0.8%,而实际生产中食盐含量超过0.55%,就已表现出明显的肾脏疾病。
(3)在育雏期间增加一些维生素A。另外,饲料不应存放时间过长。
(4)在药物防治其他疾病时,应注意其副作用。特别是对肾脏损坏大的药品使用时应慎用。使用药品时注意一种药不宜使用过长,一般3~5天即可,或在使用其他药物时应配用一些利尿药,当发现有肾部疾病时投喂肾肿解毒药物。
(5)加强饲养管理,经常对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严把防疫消毒关,尽力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料质量和营养全价,尤其不能缺乏维生素A。
(6)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等疾病对肾脏有一定的损害,因此,应做好这类疾病的防治。
(7)不要长期或过量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及消毒剂。如磺胺类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等。
(8)对发病鸡群治疗时,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增加维生素A的含量,给予充足的饮水,停止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和消毒剂。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肝肾速康、速效肾通、肾肿解毒药等,连用3~5天,可缓解病情,加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