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炎亦称乳痈、奶黄,是由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乳腺组织急性炎症变化,主要为微生物因素。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临床型和隐性型两型。临床型乳房炎,既有局部红、肿、热、痛显著,全身反应重剧的急性乳房炎,也有局部增生、化脓、坏死等的慢性乳房炎。从挤出物看,既有挤出奶带絮状、块状,稀薄变化,也有不同颜色的脓汁、血染和淡黄色炎性渗出液等不同变化。隐性型乳房炎,全身、局部挤出的乳汁均不存在肉眼可见的变化,只有通过实验手段才能检出。临床型乳房炎是治疗的对象,隐性型乳房炎则以控制和预防为主。
一、诊断要点
【病性确定】
(1)首先要辨明炎症的性质,是急性还是慢性,是浆液性、出血性、化脓性、增生性还是坏死性等。
(2)其次要确定是个别散在,还是具有传染的群发性及传播的程度。
【临床诊断】
(1)在进行全身检查的基础上,用手背感觉对应乳区皮温及敏感度,观察乳房的肿胀及颜色变化。通过挤奶试验,了解奶流粗细、奶的性状变化等。触压乳腺有无硬肿、结节等,还要将手展平在乳房后上方沿中线旁0.5~0.8厘米处向下触压,了解乳房淋巴结的大小及敏感性。
(2)乳房的局部变化。当发生急性乳房炎时,乳腺组织急性肿胀,乳腺分泌细胞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分泌功能受到破坏,乳汁变成带絮状或小片状淡黄色稀薄炎性液体。
二、乳房炎的防治
【预防要点】
(1)加强环境卫生和牛体卫生。坚持挤奶前后两次药浴制度。定期对奶桶奶进行体细胞检验,以监控牛群中隐性乳房炎的动态。
(2)奶牛干奶期,乳房健康牛乳头灌注乳悬抗菌剂,干奶期乳房炎要及时治愈,干奶后头3周及产前生乳期要注意观察乳房变化期的变化。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对临床型乳房炎以抗生素为主,中西结合,内外兼治,尽早控制炎症,恢复泌乳功能。
(2)治疗方法:采用乳头灌注,乳房基底和乳房淋巴结封闭,全身肌肉注射、静脉输注,口服和外敷等方法。
(3)对急性肿胀,挤出物为炎性淡黄色液体者,可选用高剂量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土霉素等。经广泛调查认为,链球菌和金黄色葡球菌感染是我国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和链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新生霉素等。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大剂量双氢链霉素,也可选用庆大霉素、新生霉素等。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用药1~2次后,未见效果,原因可能为用量不足或该致病菌对所选药物的敏感性低有关。此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免延误治疗,导致乳腺组织更大病损。
除采用抗生素治疗外,中药治疗乳房炎也有良好效果。尽管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对急性乳房炎选择消痈散加减方:金银花25~65克,皂刺20~60克,紫花地丁30~50克,乳香15~20克,没药15~20克,蒲公英50~70克,栀子25~35克,连翘25~40克,水煎去渣,候温灌服。
抗生素和中药可单独施用,也可中西结合使用。应在症状消失后继续治疗1~2天。
除应用中、西药治疗外,可同时外敷樟脑雄黄酒精、复方醋酸铅和蒲公英、地丁蛋清膏等。配制方法如下:樟脑2克,雄黄(研末)3克,95%酒精100毫升(涂患处);醋酸铅200克,明矾50克,薄荷脑10克,樟脑20克,白陶土720克,加醋调糊状敷患乳区。鲜公英、地丁一把,大黄30~50克,明矾20~30克,共捣泥,加蛋清调糊状涂敷乳区。
(4)化脓性乳房炎:要增加挤出炎性分泌物的次数。向乳房内注入抗生素、魏氏流膏或用利凡诺、洗必泰等冲洗。亦可配合托里排脓、去腐生肌的中药方。当归30克,川穹15克,黄芪30克,皂刺20克,党参30克,白术18克,升麻9克,瓜蒌30克,共研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24克,茯苓24克,川穹15克,当归25克,白术20克,熟地25克,甘草15克,双花30克,共研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5)出血性乳房炎:出血性乳房炎多为出血性链球菌所为。不仅乳汁中带血,而且乳房红、肿、热、痛。治疗时既要针对引起发炎的致病菌,还要同时兼顾止血。常以青霉素、链霉素为主,辅以止血的药物如维生素K3、止血敏(巴氏杆菌病时,乳汁中也带血,用上述药物也有效)。
(6)血乳:乳房并无热痛,只是乳汁染血。此种情况多见于临产前饲喂精料过多,乳腺过度肿胀,致使毛细血管破裂,挤出的乳汁染血。对于此种情况的处理,可减少乳腺按摩增加挤奶次数,以降低乳房压力,轻者可自行恢复。血乳严重的可选用止血敏、维生素K3等,或用侧柏叶1把,小蓟1把,地榆炭50克,共煎汁,再加入血余炭5~10克,明矾20~40克,灌服。该中药对血乳有良好疗效。
(7)隐性乳房炎:当检查桶奶呈酒精性阳性乳时,如果乳房没有发现明显变化,饲草饲料没有霉变,也没有突然换料,在这种情况下可认为是隐性乳房炎。左旋咪唑一次3克,每天2次,连用5天;云薹子(油菜子)研碎,开水冲调,每天250克,连用3~5天;王不留行200克,蒲公英50克,地丁50克,木通30~50克,煎服,每天两次,连用3~5天。
三、治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辨别炎与非炎:炎症的特征是红、肿、热、痛、机能障碍,临床型乳房炎多具备这五大特征。然而当发生某些疾病时,仅表现乳房水肿、乳汁变化,但按乳房炎治疗时不能奏效。乳腺是特殊器官,并无红、肿、热、痛等表现,乳汁却呈絮状、片状或颗粒状变化,乳腺的分泌功能已发生改变。更常见有些头胎牛在产前成乳期未见异常,产后挤出的已是脓汁。这些情况易在诊疗中产生错误。
(1)乳房肿胀是多数临床型乳房炎的表现。然而当发生严重焦虫病时,乳房也会出现肿胀和乳汁呈牙膏样变化,但乳房及全身贫血,乳房无热无痛。此种情况须结合临床症状和血液检查确诊。
(2)当病原菌侵入乳腺初期,导致乳腺泡分泌功能受到损伤,或病原菌对乳汁浓缩作用时,可引起挤出的乳汁出现絮状、片状、颗粒样变化,证明病原菌已侵入乳腺。如果机体抵抗力强,可能乳汁自行变为正常;如果机体抵抗力低,病原菌繁殖,就会使乳腺呈现红肿热痛的临床型乳房炎。细心的挤奶工发现乳汁变化,便会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3)产后乳汁变为脓汁,主要是产前护理不当或失于观察。此种类型,在产前成乳期乳房胀大无大异常,但受感染的乳房较硬,乳头的变化相对缓慢或胀大。有些病例乳头局部呈紫红色变化,多数无疼痛反应。这种情况似乎与遗传因素有关,“母亲”有此病史,“女儿”也是敏感者。因此,对敏感个体产前搞好监护,对防治本病有一定作用。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某养牛户有一头高产奶牛,于半月前乳房逐渐水肿,乳汁开始呈絮状。当地兽医按乳房炎治疗2周,未见好转,现挤出的乳汁似牙膏状,转来我处就诊。病牛临床表现精神萎靡,严重贫血,排稀粪,静脉输注时发现静脉血似浓茶色,无黏性。采耳静脉血涂片镜检,为环形泰勒焦虫。遂注射血虫净按4.5毫克/千克体重,第二天血液变红,食欲有所改善。每天注血虫净一次,连续4天,精神、饮食欲基本恢复正常,乳汁也慢慢恢复。
【分析】 本案例说明仅以乳房肿胀,乳汁变化就按乳房炎治疗,忽视了牛的全身症状,故此未能凑效。该病例全身症状得到改善,乳腺功能最终未能得到正常恢复。
【案例二】 某养牛户有“母女”三头奶牛,“母亲”曾在第一胎产后,一个乳头初乳变成脓汁;第三胎时仅剩一个乳头出奶,不得不提前淘汰。“姐姐”产后又同“母亲”一样,“妹妹”怀孕后期也发现两后乳区较正常者硬,前来要求预防。根据情况用以清热解毒、散淤消肿通络方剂。公英50克,地丁50克,当归30克,川穹40克,青皮20克,双花40克,连翘25克,黄柏25克,牛蒡子30克,木通25克,茯苓30克,荆芥15克,防风20克,丝瓜络30克,甘草15克,水煎,候温灌服,连用4剂。该牛产后未发生乳房炎,该方剂已成为该畜主的手存之方。
【分析】 该方对此类敏感型,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