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一、细菌学检验
    来源:辈宠网

鸭鹅的细菌性疾病种类多,危害大,如霍乱、伤寒、浆膜炎、大肠杆菌病等。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除从临床特点分析判断外,最终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并确诊,实验室检查可以分离培养病原菌并进行鉴定,还可以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从而为诊断提供直接证据。

(一)细菌学检验的一些基本原则

(1)依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依据所怀疑病原菌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2)病料采集和接种必须严格无菌,以防止杂菌污染。

(3)接种后一般于37 ℃温箱培养18~24小时,并依据病原菌特性进行有氧或者厌氧培养。

(4)对分离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纯培养和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和动物接种试验。

(5)对分离获得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筛选理想的药物,用于治疗,菌株可保存作为研究用。

(二)细菌学检验病料的采取

1.取材时间:内脏病料的采取,须于死亡后立即进行,最好不超过6小时,否则时间过长,由肠内侵入其他细菌,易使尸体腐败,影响病原菌的检出。

2.器械的消毒:刀、剪、镊子、注射器、针头等煮沸消毒30分钟;器皿(玻璃制品、陶制品、珐琅制品等)可用高压灭菌或干烤灭菌;软木塞、橡皮塞置于0.5%石炭酸水溶液中煮沸10分钟。采取一种病料,使用一套器械和容器,不可混用。

3.病料采取:应根据不同的疾病相应地采取该病常侵害的脏器或内容物,即采集病原菌含量丰富的部位。如败血性传染病可采取心、肝、脾、肺、肾、淋巴结、胃、肠等;肠毒血症采取小肠及其内容物。如无法估计是哪种传染病,可全面采取。

(1)脓汁:用灭菌注射器或吸管抽取或吸出脓肿深部的脓汁,置于灭菌试管中。若抽取部位为敞开的化脓灶或鼻腔时,则用无菌棉签浸蘸后,放在灭菌试管中。

(2)淋巴结及内脏:将淋巴结、肺、肝、脾及肾等有病变的部位各采取1~2立方厘米的小方块,分别置于灭菌试管或干皿中。若为供病理组织切片的材料,应将典型病变部分及相连的健康组织一并切取,组织块的大小每边约2厘米,同时要避免使用金属容器。

(3)血清:以无菌操作吸取血液5~10毫升,置于灭菌试管中,待血液凝固(经1~2天)析出血清后,吸出血清置于另一灭菌试管内,如供血清学反应实验时,可于每毫升中加入5%石炭酸水溶液1~2滴。

(4)全血:采取10毫升全血,立即注入盛有5%柠檬酸钠1毫升的灭菌试管中,搓转混合片刻后即可。

(5)肠:用烧红刀片或铁片将欲采取的肠表面烙烫后穿一小孔,持灭菌棉签插入肠内,以便采取肠管黏膜或其内容物,亦可用线扎紧一段肠道(约6厘米)两端,然后将两端切断,置于灭菌器皿内。

(6)皮肤:取大小约1.0厘米×1.0厘米的皮肤一块,保存于30%甘油缓冲溶液中,也可保存于10%饱和盐水溶液或10%福尔马林液中。也可以将整个尸体包入不透水塑料薄膜、油纸或油布中,装入木箱内,送往实验室。

供显微镜检查用的脓汁、血液及黏液,可用载玻片做成抹片,组织块可做成触片,然后在两块玻片之间靠近两端边沿处各垫一根火柴棍或牙签以免抹片或触片上的病料互相接触。如玻片有多张,可按上法依次垫火柴棍或牙签,使其重叠起来。最上面的一张玻片上的涂抹面应朝下,最后用细线包扎,玻片上应注明号码,并另附说明。

(三)病料的保存与送检

病料采取后,如不能立即检验,或需送往有关单位,应当加入适量的保存剂,使病料尽量保持新鲜状态。对于细菌检验用材料,将采取的脏器组织块,保存于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或30%甘油缓冲盐水溶液中,容器加塞封固。如病料为液体,可装在封闭的毛细玻管或试管中运送。饱和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法是:蒸馏水100毫升,氯化钠38~39克,充分搅拌溶解后,用数层纱布过滤,高压灭菌后备用;30%甘油缓冲盐水溶液的配制法是:中性甘油30毫升,氯化钠5克,碱性磷酸钠10克,加蒸馏水至100毫升,混合后高压灭菌备用。

此外,如果运送,应对装病料的容器一一标号,详细记录,并附病料送检单。病料包装容器要牢固,做到安全稳妥,对于危险材料、怕热或怕冻的材料要分别采取措施。一般病原学检验的材料怕热,应放入加有冰块的保温瓶或冷藏箱内送检,如无冰块,可在保温瓶内放入氯化铵450~500克,加水1 500毫升,上层放病料,这样能使保温瓶内保持0 ℃达24小时。供病理学检验的材料放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不必冷藏。包装好的病料要尽快运送,长途以空运为宜。

(四)细菌分离与初步鉴定

将采集的病料涂片镜检,检查组织中是否存在病原菌而作出诊断。同时,对采集的病料处理后接种于肉汤或者平皿中,然后倒置于37 ℃温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然后进一步涂片镜检和生化试验、动物试验,从而作出诊断,如以鸭霍乱为例,操作步骤如下。

1.采取材料:对病死鸭新鲜尸体,无菌采集血、肝、脾。

2.涂片、染色、镜检:将采集的病料(血液)涂片,待自然干燥后,用瑞氏染色法(或亚甲蓝染色法)染色,水冲洗待干后,用油浸镜头镜检。多杀性巴氏杆菌呈卵圆形,有明显的两极性染色,两极性菌呈蓝色或淡青色。而鸡红细胞染成淡红色,呈椭圆盘状,细胞中含有染成紫色的核。如果是革兰染色,则细菌表现为红色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革兰阳性菌为蓝紫色,革兰阴性菌为红色)。

3.进一步分离培养:将病料分别无菌操作接种于鲜血琼脂、血清琼脂、普通肉汤或麦康盖培养基上,放入37 ℃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培养结果,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下列特点:

(1)在鲜血琼脂平皿上可长成湿润的水滴样菌落,菌落周围不溶血。

(2)在血清琼脂平皿上长成淡灰白色,露珠样小菌落。表面光滑闪光,边缘整齐。菌落具有特殊的荧光性。

(3)在普通肉汤中培养24小时呈均匀混浊,放4~5天后,于管底生成黏稠沉淀,振摇时沉淀物呈辫状升起。

(4)生化试验:用纯培养物进行靛基质试验、胆汁试验,接种于葡萄糖、甘露醇、蔗糖、乳糖、卫茅糖、鼠李糖培养基,37 ℃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多杀性巴氏杆菌生化试验特性为无运动性,靛基试验阳性,胆汁试验阴性,发酵葡萄糖、甘露糖、蔗糖和卫茅糖,不发酵乳糖和鼠李糖。依据这些生化特性可初步诊断。

4.动物接种试验:无菌操作,将病料研磨成糊状,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5~10)乳剂,也可用肉汤孵育24小时,纯培养物或心血接种于敏感的同种动物或对可疑疾病最为敏感的动物(如鸭、鹅,或实验动物鸽、鸡或小白鼠),剂量为0.2毫升(小白鼠可以腹腔注射)。接种动物一般于接种后18~24小时呈败血症状死亡,将接种后出现的症状、死亡率和病理变化与原来的疾病作比较,作为诊断的依据。必要时可从病死家禽中采集病料,再做涂片镜检和分离鉴定。

(五)药物敏感试验

抗菌药物(中草药、抗生素、磺胺类等)是鸭鹅场的常用药物,但各种抗生素的使用不当会导致细菌性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在鸭鹅场的临床上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实际意义。常用的药物敏感试验方法有纸片法、试管法等,快速敏感试验常用葡萄糖指示法,其中纸片法操作简单,最为实用,下面简述其操作步骤。

1.抗生素纸片的制备:将质量较好的滤纸用打孔机打成直径6毫米的圆片,每100片放入一小瓶中,160 ℃干热灭菌1~2小时,或经高压灭菌(116 ℃ 30分钟)后在60 ℃条件下烘干。

2.抗菌药物的浓度(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稀释):青霉素,200单位/毫升;其他抗生素,1 000微克/毫升;磺胺类药物,10毫克/毫升;中草药制剂,1克/毫升。

3.药敏片制备用无菌操作法将欲测的抗菌药物溶液1毫升,加入100片纸片中,置冰箱内浸泡1~2小时,如立即试验可不烘干,若保存可将浸有抗菌药液的纸片摊平在培养皿中,于37 ℃温箱内保持2~3小时即干燥,或放在无菌室内过夜干燥。干燥的抗菌素纸片可保存6个月。将制好的各种药物纸片装入无菌小瓶中,置冰箱内保存备用。

4.分离和鉴定:以大肠杆菌[菌液为培养10~13小时的幼龄菌液(抑菌圈的大小受菌液浓度的影响较大,因而菌液培养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7小时)]为例。先将大肠杆菌接种于营养肉汤中,在37 ℃温箱内培养16小时,然后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均匀涂布于琼脂表面,待干燥后,用镊子夹取各种抗生素纸片,平均分布于琼脂表面(每个药敏片间距大于3厘米),在37 ℃温箱内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有无抑菌圈,如有抑菌圈,则测量其直径大小。根据抗菌纸片抑菌圈直径的大小,测定其抗药程度。注意,应对照试剂盒中各种药物抑菌效果判定是否对其药物敏感。如青霉素的抑菌圈,小于10毫米为抗药;10~20毫米中度敏感;大于20毫米极度敏感。中药的抑菌圈小于15毫米为抗药;15毫米中度敏感;15~20毫米极度敏感。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